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

第88章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88章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雨稍小,院里出来一个人。这人是这家厨子,林清光看他见多识广,有意扯到那姑娘被杀案。厨子沉默了一会儿,才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那小伙子挺冤的!”说完,马上闭口不言。
  林清光心中一亮,邀请他一块来到一家酒店喝酒。林清光打酒买菜,热情劝饮。几杯酒下肚,厨子脸红头热话就多了。
  林清光又问到姑娘被杀案,厨子把嘴一抹:“不瞒你说,杀姑娘的那人过去跟我最好。有一次我俩喝完酒,他告诉我,那姑娘是他杀的,还特地嘱咐我千万别多嘴。他妈就在我做饭的那家人家当奶妈。他杀人后。一直藏在那家人家里好几个月了。前几天,我向他借几个钱,他不给不说,还拔出拳头打我,打落了我的一颗牙齿!你说他有多心狠!我怕他下毒手报复,才把气往肚里咽。今天要不是碰上你这么讲义气的朋友,我才不说这事呢!”
  林清光心中暗喜,又劝饮了好几杯。这时雨过天晴,林清光回府后,马上命令吏卒前往藏匿凶手的那户人家,指名要人。那家岂敢包庇,只得乖乖交出罪犯。
 …过审讯,凶手不得不如实供认。原来,他跟死者是邻居,见姑娘长得俊秀,多次挑逗,都遭到拒绝,姑娘父母却一直不知道。直到几个月前的那天,凶手探知姑娘父母外出奔丧,家中只剩她一个人。他偷偷爬墙进去,潜入闺房,强奸后,用手扼住姑娘脖子,活活掐死。
  姑娘表哥的冤案昭雪,真正的凶犯得到惩罚。  

陆眉枢杖打菩萨
 
  北京前门外有座小庙。庙内的和尚行为极不检点,弄得香客们都不愿上门。一时间,香火冷落,无人施舍。
  除夕之夜,和尚们忽然外出传告:庙周围地里,近日发出神光。
  第二天。庙门前空地上好像拱起了一个东西。到了晚上,已经长了四五寸,有过路者好奇,上前细细一瞧,竟是菩萨的发髻!才过了四五天,那东西全身尽出,原来是一尊如来佛像。
  消息一传开,轰动四方。各界人士闻讯而动,一块儿凑热闹前往上香礼拜,把个小庙围得严严实实。
  陆眉枢当时官居给谏,负责京城治安,他深为和尚的迷信行为所激怒:这帮人准在弄什么鬼名堂,欺世惑众!
  他当下亲领大批兵丁来到庙中,下令:“把泥佛由神座上拖到地下,重打四十大板!”
  众兵士个个呆若木鸡,心中害怕,哪敢上前动手。陆眉枢亲手执棍行刑,把佛像击个粉碎,察看打碎的佛像,有不少碎块是湿泥。此时,旁边的和尚早心虚了。
  陆眉枢喝令手下严刑审讯和尚,并且挖地三尺,终于获得真情——
  原来,和尚们为了骗取钱财,想出了一个计谋。除夕之夜,他们秘密地把一尊佛像埋在地里,下面堆放了近百斤黄豆,旁边留出了一个洞口,日夜往里灌水。这样一来,黄豆发芽,体积膨胀,自然慢慢将佛像顶出地面。
  陆眉枢马上令手下将和尚的供词抄录出来,挂在大道上,向各界人士揭露阴谋。  

胡海山判萝卜寨
 
  新任知县胡海山,刚接过官油下乡察访民情。
  一天晚上,他来到城外田野里,突然从一条田埂下跳出一个大汉,将胡知县擒住。
  胡知县厉声喝道:“大胆毛贼,居然偷抢到本县身上。”
  大汉将胡知县紧紧抓住:“贼喊捉贼,分明是你黑夜来此偷窃,不意被我守候在此,当场捉住,还有何话可说!”
  远远跟着胡知县的县衙公差闻讯赶来,喝住大汉。那大汉见是自己误将知县当贼擒拿,慌忙磕头谢罪。原来他在附近田里种了两亩萝卜,正想收下上街出卖时,发觉萝卜已被人偷走大半,他气怒交加,就守在田埂下,想捉拿贼人。未料想竟捉住了本县县官。
  大汉伤心他说:“我萝卜被偷,断了生计,如今又冒犯了大人,甘愿进监服役,尚能勉强温饱。”
  胡知县说:“你且放心,本县一定想办法抓住贼人,追回你的萝卜。”
  他回转县衙,差人去关照本城最大的酱园店老板,托他高价收购数万斤萝卜。酱园店老板不敢怠慢,四处张贴收购萝卜的告示。一时间,四面八方闻风而动,肩挑车载的萝卜源源不断地涌向酱园店。
  扮作伙计的县衙公差忙碌地过秤付款。大批量的萝卜先收购,他们边收购边和卖主搭仙,询问萝卜种在何地。扮作账房的公差便暗中记下卖主的人名、地点、数量,随即派人到实地查核。
  在众多的卖主中,有两个对自己出售的数千斤萝卜说不清来历,公差便将这两个人带回县衙。经过审问,证实了这些萝卜是偷来的。
  原来,这两个人是兄弟,沾上了赌博的恶习,那天晚上他们大输特输,为了翻本,便挺而走险,干起了偷窃的勾当。看到酱园店的告示,想将偷来的萝卜卖个好价钱,不料正中了胡知县的计谋。  

林公荷花池断儿
 
  清朝未年,襄阳县发生了一起换子案。
  有一家人家姑嫂两人都是寡妇,都同时生下了遗腹子,为一男一女。生育不久,姑娘便控告嫂嫂在回娘家时,将她的女儿换了自己的儿子。
  襄阳知县林公受理了这个案件,他将姑嫂两人并一千人证都传到堂上审讯。两个当事人都说自己生了儿子,双方的邻居和接生婆都帮着自己一方说话,真所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无法判断。
  第二天,林知县再升堂审理,两方人都争着诉说自己的理由。知县一拍惊堂木:“休得吵闹、本县夫人最善看相,且把那男孩抱来,让夫人一看。”
  不一会,就将那男孩抱来送入后堂夫人房中,堂前的姑嫂等人都怀着焦急不安的心情等待着,她们都怀疑,知县夫人凭着相貌就能判断出男孩是谁生的吗?
  歇了一会儿,使女将男孩抱入大堂,转告夫人的话:“两家本系亲属,光凭相貌难以判断此孩是谁所生。”
  一听此言,姑嫂两方又都吵了起来。林知县断喝道:“这孩子实在讨厌,害得亲戚失和,害得邻居争吵,害得本县不得安宁,留他何用?”
  说着,一手从使女手中抢过褪褓,将男婴向窗外扔去。窗外园子里有个荷花池,那男婴被丢入荷花池中,泛起了几个泡泡,很快就沉没了。
  众人都被知县这一举动惊呆了。那嫂子连声喊道,“不要损害我的孩子!”
  正忙乱时,只听扑通一声,有人投入了荷花池中,正在拼命地捞那孩子,还发出声声凄惨的叫声:“我的儿,妈妈来救你了,你可不能死啊!”此人正是那个原告人姑娘。
  差役们一齐动手,将那姑娘拉上了岸,不一会也把襁褓打捞上来,原来,那襁褓中包着的是一只穿衣戴帽的小枕头。那男婴正甜蜜地睡在知县夫人的床上哩!
  知县据此断案,说:“母子连心,血肉相通,刚才婴孩落水,变故突然,姑嫂两人对待婴儿的态度,泾渭分明,此子属谁,已很显然。”
  原来知县夫人在幼年时曾不慎失足跌入河中,她母亲为救她而死在河中。所以对此刻骨铭心,帮丈夫定下了这个计谋。
  那嫂嫂承认为接续香烟,而用自己的女儿换取了姑娘的儿子。她的乡邻和接生婆也承认了接受贿赂,帮她作了伪证。  

周省三换套救人
 
  清代·浙江会稽县出了一个案件。有个年老的盐商,富有万贯家财,但无子嗣,就娶了个20多岁的穷家姑娘做二房。姑娘进门一年多就生了个又白又胖的儿子。可是这个二房姑娘未满产期就死了。由盐商的妻子出头告发,说二房姑娘是吃了一碗西湖藕粉后中毒死亡的,这碗藕粉是婢女兰香冲调的,兰香显然是觊觎如夫人的地位,而毒死了那个二房姑娘想取而代之。这个案件并无确凿证据,但由于盐商妻子一口咬定,况且钱能通神,那兰香被绍兴府判处死刑,关在死牢里,只等刑部下达批文,一到秋天就要斩首。
  兰香的父母当然不甘心女儿无辜做刀下之鬼,便四处托人,解救兰香。
  杭州省城的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原籍绍兴府会稽县,和兰香是乡亲。他看了绍兴府送来的案卷,也觉得此案办得不实。但绍兴府已上报了刑部,“秋斩”期限即到,再要复查已来不及了。这个古道快肠的热心人,苦苦思索着如何来复查案子,搞明真相。
  当时他正在批阅公文,由于心事重重,竟把一支“大白云”的毛笔错塞到“乌龙水”的铜笔套中去了,这一“错套”顿使他的脑子闪过了一个念头。
  刑部发往浙江各府的公文都是由杭州省城转发的。他以首席师爷的身分,查看了所有刑部下达的批文,果然看到了刑部发给绍兴府批斩兰香的公文。他又找了一封刑部同日发往浙江边远地区的公文。他把两个公文的封套用烛火将火漆融掉,然后将两件公文互调后转发下去。绍兴府和另一地区的府衙接到退件后,总以为经办人把公文套错了,由于职责攸关,是不敢声张,更不会调查的。等到纠正过来再发批文时,已过了当年秋斩的期限。这样,就为周省三复查这个案件赢得了时间。
  于是,周省三抓紧时间,来复查案件,查明了毒害二房并非兰香,而是盐商的妻子。因为她既要传“香火”,又要拔除二房这个“眼中钉”,还可“嫁祸”于盐商早想染指的婢女兰香,真可谓是“一石三鸟”。她用钱买通了一些人做伪证。周省三抓住了这些伪证者“证词”中的漏洞,顺藤摸瓜,终于找出了真凶。那盐商妻子在事实面前也只得供认不讳。
  周省三将真实的案情禀明了杭州知府,由杭州知府出面上报刑部,刑部将案子核实无误后,就推翻了原绍兴府的判决,兰香的冤情得到了昭雪。  

周师爷假碑之计
 
  沿江靠山,有块风水宝地。这里是李家的祖坟。李家虽然清贫,但子孙却很有才华,一个个中举,光宗耀祖。据说这是得益于祖坟的风水好。邻村有个张员外,虽富有家财,但子孙却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眼看家业无继,张员外不免心急如焚。他不怨自己教子无方,反而怪祖宗不加庇佑,于是他就想夺取李家的风水宝地,说这块地原是张家的祖坟,后被李家夺去的。两家为这块祖坟打起了官司。
  张员外为了打赢这场官司,就备下重金去买通县衙的绍兴师爷。明清时期,许多府县衙门的师爷都是绍兴人,他们为主事官出谋划策,鱼肉百姓,为财主富豪消灾避祸,称霸地方,所以“绍兴师爷”几乎成了恶讼师的代名词。但其中也不乏正直之人。张员外买通的周师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看不惯张员外仗势欺人的行为,但还是佯装着答应帮忙。
  周师爷对张员外说:“要打赢这场官司,必须要有确实的证据。”
  张员外说:“我为此正想请教师爷,不知师爷有何高见?”周师爷沉思片刻,出谋划策道:“可以秘密派人去那坟地埋下一块祖坟的墓碑,以作凭证。”
  张员外听了大喜,称赞道:“此计大妙,不知墓碑立何年代为好?”
  周师爷思索了一会,说:“年代太远了不好,太近了也不好,依我看,选一个不远不近的年代吧!”
  张员外想了想说:“甲子这个年代不远不近,也比较吉利,不知师爷以为如何?”
  周师爷听到甲子这个年代,觉得正中下怀,便说:“在下不敢为尊祖立碑,就依员外的意思办吧!”
  张员外依计做了一块石碑,乘着黑夜叫人抬到山上埋下。
  隔了几天,县衙发下传票,会齐两家人实地勘察,差役在破土之后,挖出了一块石碑,上写“张公某某之墓”,下面的落款是“大明万历甲子年立”。
  张员外顿时趾高气扬,振振有词:“铁证如山,这块风水宝地原是我家的。”
  李家主人觉得此事蹊跷,但一时也无话以对,县官见事非已有分晓,便将一干人等带回县衙审理。
  县官刚进县衙,书僮送来周师爷的一个禀帖,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万历皇帝无甲子”七个字。县官急去翻看历书,只见上面载着:万历皇帝癸酉年登极,在位48 年,这期间果然没有甲子年。他马上明白了,那块墓碑原来是假的。
  县官大怒,开堂审讯时,责问张员外:“你身为乡绅,为何作假,欺骗本县?”
  张员外被问得倒吸一口冷气,还待强辩,县官在堂上将历书摔在他面前,怒道:“万历皇帝无甲子,你当我三岁孩童吗?”
  这场官司,张员外打输了,但他始终没有弄清楚是吃了周师爷的暗亏。  

李秀才妙拟奏折
 
  自古以来,食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贩盐是商人的生财之道,经营者很多。据说在清代,曾规定江南的食盐不能运到江北贩卖。同样,江北的食盐也不能运到江南贩卖,以避免纠纷。
  然而,贩盐的纠纷还是屡屡出现。有一年,江南的食盐歉收,杭州知府就暗中派盐商到江北运盐,不料在长江的江面上被对方拦截住了,盐商急将此事告知杭州府。杭州府去公文协商,恳求对方给予通融。对方却不肯谅解,说食盐南北分卖,是先朝立下的规约,谁也不能违背。杭州知府为此愁得食不甘味,夜不成寐。
  府衙有个姓李的幕僚,是绍兴入,秀才出身,才学出众,颇为清高自负,平时不愿多管闲事,但一旦干预,总能把事情办妥。杭州知府就同李秀才商议如何来解决这贩盐纠纷。
  李秀才坦诚相告:“要解决此事,势必通天,打破以前立下的规约。但革除旧规并不容易。朝廷准奏,固然能为民造福,万一怪罪下来,则非同猩。个中风险甚大,不知大人能担待否?”
  杭州知府说:“为民请命是我本分,只要有理有利有节,再大的风险,我也敢于担待。”
  李秀才发挥了他绍兴师爷“刀笔”的才能,当惩为知府代拟了一个奏折。他在奏折中慷慨陈词,分析了南北分贩食盐的不合理,强调革除旧规的必要性。说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其中主要的句子是这样的:“列国纷争,尚且移民移粟;大清一统,何分江北江南。”
  这话的意思是统一的大清难道不如纷争的列国吗?为什么要自订规约,自缚手脚呢?
  这份奏折由杭州知府上达朝廷后,皇帝见了感到文中所写颇有见解,觉得自己应该做像一个统一的大清的主子。于是就将奏折批给户部,户部尚书不敢怠但,又见文中所说字字有力,句句在理,就下令取消了旧规。从此,食盐就可南北调运,这次纠纷当然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冯师爷写禀救寡
 
  浙江省萧山县有个农村姑娘,由父母作主,媒的之言嫁给了一个有病的男子为妻。只过了一年,丈夫就病死了。姑娘年轻貌美,耐不住守空房的寂寞,就经常回娘家小住。期间,与娘家的一青年邻居有了感情。但是囿于封建礼教,两人难以成婚。一次,有个姓冯的师爷到该村办案,了解了这件事、受了姑娘的委托,就想成全他们一对婚姻。
  在封建社会,寡妇再嫁被视为不守“名节”的行为,加之姑娘夫家的父亲和兄弟都竭力反对,所以这事很难办。但冯师爷很同情姑娘的遭遇,绞尽了脑汁,为她写了一封禀词。这份禀词通篇是之乎者也的古文,用现代文字来表达,大意是这样的:
  为请求保持名节事:小女子十七岁出嫁,十八岁丧夫,年轻守寡,看来是命里注定了的,本想安稳过日子,了却一生,再修来世。无奈公公是个光棍汉,小叔子年轻力壮尚未娶妻。小女子觉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