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物语 作者:vinilla(起点vip2014-06-19完结)-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9 红茶
渡过闽江,到了长乐县的地界。从长乐经过到莆田有官道。秦炼,梅兰妮一行人的车马快,天黑的时分到了莆田。
华家在福清和莆田都开有客栈。
他们就住在了自家的客栈里。
第二天,边峰和能海分道去了莆田城的北边的九莲山。
而梅兰妮他们继续往西南的泉州去了。
华记的贸易行开在泉州的蟳埔,那里曾是古码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的头等大港,各国的船只停靠在泉州的码头上。当时,泉州城里城外遍种刺桐树,红艳的刺桐花给了海外来的商人和水手们极深的印象,他们把这个地方叫作刺桐。1292年的春天,马可。波罗就是从这个港口出发,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
后来,经过明清朝两百多年的海禁,这里也也衰落了。直到康熙二十三年重开海禁后,才又见到了外国船只来到这里。这时其他的港口城市也崛起了,清朝这时候是四口通商,广州港,福州的南平港和浙江的乍浦港取代了昔日的泉州。虽然还是有外国商船来,但那昔日的风光已不再。
华家在蟳埔重修了码头。在岸上修建了仓库。梅兰妮又看见了'蚵壳厝'。
泉州的大掌柜郝贵华,四十多岁,人很健谈,笑说道,"这'蚵壳厝'原本就是泉州的特色建筑。宋元时期,泉州的船将货物运去了海外,到了回程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货物装船,空船行驶起来摇晃的厉害,于是,就把那里的蚵壳装了压舱,回来后就堆放在了码头上。再后来,这里长期受到倭人的侵扰,数度劫难。住在这里的居民无钱建房,就用了身边的建材。这就有了这'蚵壳厝'。"梅兰妮也明白了琅琦的蚵壳屋定是从这里运去的蚵壳。所谓蚵就是海蛎。这种造房用的大海蛎原本不是当地的品种。后世的专家考证,它们的原生地是非洲的东海岸。这倒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明佐。
"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中国和海外的贸易就是逆差。"梅兰妮有了新发现。
郝贵华在想"逆差",没有接话。
秦炼道,"现在的逆差还要大。"
梅兰妮问了她最关心的问题,"有没有海关?""有,自康熙二十四年,就建立了四个海关:粤海关、江海关(江苏)、闽海关(福建)、浙海关(浙江)。它们都是由满人管理。""海关如何收关税?"
"这,要看和那些官员的关系如何。"秦炼解释道,"海关的管理十分的散漫,受贿纵私成风。海关的最高长官叫'监督',一般由皇帝派遣。但是底下的各种要职都是他的亲信,家人,手下所担任。清廷收的关税其实并不多,主要有两项:船钞和货税,而货税的税率极低。但是,各海关的官员们巧立名目私设的各种税费多得惊人。例如,黄埔口就向过往船舶货物私收进港费,离港费,停泊费,粮道捐,分头,火耗,验舱,贴写,领牌等近70项,所得统统被上下官吏私分。而泉州这边没有广东那么厉害,但是,他收到的所有关税都是这里消化。有时都不收关税,只收红包。""船钞和货税怎么算?"
"船钞根据船的等级,一等船是一千四百两银,二等船是一千一百两银,三等船是六百两银。税根据不同的货物收,平均关税是百分之四。其中,最高的是生漆7。7%。最低的是茶叶0。4%。""货物如何交税?"梅兰妮好学地。
清廷是以引的形式,比如,做茶的生意,就必须到当地政府那里去买茶引,一引能贩一百斤茶,从乾隆元年起,每茶引是四钱银。产茶叶的人家就要去当地的官府领了茶引方能把茶买出去。否则就是走私。"梅兰妮想到自家的茶,"我们东山的茶可没有茶引。""我们只买几斤,再说我们家还有免税额。""那我们贩到日本去的茶,有没有茶引?"秦炼和郝贵华相互看了一眼,"有的,我们的茶引从其他商人手里转过来,每引加了一钱。"梅兰妮想,那多不合算,等于多交了税。
秦炼说,"豪强和官府勾结,垄断了各色税引,如果要正常做生意,就要受一层层的剥削。这就是为什么晋商,徽商都拼命抱皇帝的大腿。要努力勾结官僚们。""茶农要茶引才能卖茶,十分可笑,种茶的地已经交税了。卖茶时还要交税。"梅兰妮说。
"你这是站在了茶农的立场上说话,如果站在统治阶级那方,他们会说,茶叶的利润那么高,收税都是便宜你的啦。没有分掉你一半就不错了。"‘除了茶叶要税,还有哪些物质要税?‘郝贵华说,"朝廷收盐税,酒税,茶税。矿税。再有其他的税,比如织绸缎等,苏州的一架织机一年上交五十两银。一家店铺,每年根据店铺大小上交银两。"梅兰妮吃惊了,她心算了一下,织一匹白绢,夜以继日的干,要三天才能成一匹,扣去上机的时间,一年三百天算,最多一人只能织出一百匹,每匹卖价一两银,五十两的税收是收入的一半。
秦炼说,"如果要逃税,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有人说,税收的权力是生死的权力。"梅兰妮愤愤的想,这个政府收上去的税没有为百姓做一点点好事。既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医疗保险,更没有普及教育,连路和桥也要自家修。他们凭什么?
"还不是凭借手中的武装。"秦炼好象读出了她的思想。
梅兰妮现在无条件的支持重建南少林寺。
接下来郝贵华谈起另他苦恼的事来,"我这里买了一千张茶引,到年底作废。可是,我没处买茶。武夷山那边的茶被晋商包了。安徽,江西两省的茶被徽商包了。岭南的茶自然由岭南商人包。我们的茶还不能採。年底,讲好了西洋商人要来,而明年四月,又要赴长崎贩铜。到现在,我的茶还不知道在哪里。急得我上火。"梅兰妮问,"福建省除了武夷山产茶区外,还有哪里?""泉州北面的安溪也产茶,福宁也有出茶,只是,安溪,福宁现在要采的是秋茶,品质差很多。"梅兰妮说,"我记得福建省有一种红茶,很有名。"郝贵华也做思索状,"有名的红茶…没有听说过。"秦炼说,"是有一种福建红茶,叫'坦洋工夫'。"这讲的是后世的事。
郝贵华想破了头也跟不上,"我们行里有个大伙计是福安坦洋村人,要么把他叫来问问?"那个大伙计姓胡。二掌柜陪他一起过来。问他红茶的情况,自然是拼命的摇头。
秦炼和梅兰妮对视了一下,知道把时间弄错了。
秦炼说,"你们村里种茶对吗?"
‘是,‘胡大伙计认真的回答,‘村里的茶叫菜茶。不是很好。‘"会做红茶吗?"秦炼问。
胡大伙计又摇头。
秦炼想了想就说,"曾经在崇安桐木关有一江家制茶人,名末时,正当采茶的季节,有一支军队路过那里,当晚就住在了茶叶场,睡在茶叶上,等那些兵离开时,茶叶的叶子已经变的发红,并带了黏性。江家很着急,为了减少损失,决定把变软的茶青搓揉成条,并用马尾松的枯枝块熏干带黏的茶青,熏过的茶叶,变成了乌黑发亮,并带有一股松香味。这种茶被称为红茶,欧洲人最喜欢。而江家也保留了制红茶的秘密。"郝贵华很吃惊,"照三少的意思,红茶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心里的话是,你如何知道江家的秘密?
梅兰妮前世上过茶道课,对此也有了解,"是的,红茶就是全发酵的茶。闽茶中的乌龙茶是半发酵茶。"胡伙计寻思着。
秦炼说,"把坦洋菜茶做成红茶。我们收购。"郝贵华说,"这个方法行不行?"
秦炼道,"如今也只能试试看了。"
秋茶和春茶相比,泡的次数少,但是,西洋人喝茶从来只是泡一次,春茶和秋茶对他们来讲有什么区别?
"去东洋的茶怎么办?"问题还有一半没解决。
梅兰妮说,"秋茶做成乌龙茶去日本。东洋人最爱喝乌龙茶。"乌龙茶是闽地的特产,而安溪是乌龙茶的发源地。
秋茶的茶汤比春茶色淡,东洋人喝茶喜欢淡色,正好配他们的胃口。
郝贵华是安溪人,他知道,寒露后的秋茶,味香,和顺。茶农们的春茶全卖了换钱,秋茶留下自己吃。对于秋茶的制做,他们也有了经验。
商谈出了茶引的用处,郝贵华也轻松了,讲起了家乡的老人,有点茶的习惯,总要留下几棵茶树,用来做点茶。
梅兰妮从来没有听过点茶,好奇问究竟。
郝贵华说,"那是古老的吃茶方法,把茶用茶磨碾成粉,吃茶时要先在茶粉中加少量热水,用茶筅搅出沫饽来,再倒开水冲了。点茶好不好,就要看沫饽多不多。""咦?这不是抹茶吗?"梅兰妮说。
"什么抹茶?这就是宋时的点茶。此茶制做与其他茶不同,要在春天时,将那茶树用黑布蒙住,二十六天后才采,采下后用蒸锅蒸后,晾干,再用茶磨将它碾细,极费功夫。而且点茶后还要点汤。这汤里面根据个人爱好放不同的药材干果,但是必定要加一味甘草。先茶后汤,所以说点汤送客。""不是说端茶送客吗?"梅兰妮想到满人的习俗。
"夫人说笑了,哪里来的这样的规矩。"梅兰妮心里暗骂,小日本和满人学人家文化也不认真点,学了个半吊子,还误导了世人。
190 青瓷
泉州有许多事和人,给了梅兰妮很深的印象。
她住的蟳埔,周边有很多妇女的打扮很独特,她们头发盘在脑后,用一根粗长的骨簪横插簪牢头发,围发插戴一圈鲜花。又以茉莉和素馨围边。喜欢穿宽大的红衣,不穿裙,而穿宽脚裤,赤脚,据说,她们是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定居的阿拉伯人的后裔。当地人管她们叫鹧鸪姨。梅兰妮最欣赏她们的是,她们没有一个缠脚。在蓝天大海之间,她们的红色身影构成了一道亮丽。
到了泉州,总要去开元寺进香。进了泉州城,城里的建筑物让她很开眼,那些象皇宫般的大院是其他城市没有见到过的。
泉州人喜欢用红色装饰房子,所以城中望去一片红色。
从泉州的房屋看来,这个地方的人生活明显比其他城市要好。
"这不奇怪,泉州很多人家出海到南洋去做生意。"秦炼说。
梅兰妮想到自家船坞里的大船,明白了它的真正用途。
泉州人不象苏州人热衷于做官,苏州人是做了官后,回乡造园子。而泉州人是下南洋,赚了钱,回来起大厝(造大屋)。
这时候的泉州港已经不再有昔日的风光。虽然它仍是对外贸易的港口之一,但是来到泉州的贸易船很少。福建省的海关总署设在福州南台,那里成了南方的第二大港。第一大港是当时的广州。
可是,泉州的外贸活动并没有停止过,泉州人过海到台湾做贸易,下南洋。在海禁的年代里,这种贸易没断过。
梅兰妮理解了,为什么华家舍近求远来到泉州做海贸,而不去福州。因为这里的海贸是"直接的,私下的"。
贸易行里来了货,是从龙泉来的瓷器。
华记在龙泉买了窑,派了齐逸去那里工作,根据现代烧瓷的工艺,对那些古老的窑进行了改造,最大的改动是,设计出了符合欧洲人胃口的瓷器。成套的西方茶具,茶壶,茶杯,茶叠,细茶勺,加上奶杯,糖杯。而餐具也按西方人的习惯,设计出大中小不同尺寸的盘子,加上汤碗,甜点杯。成套的设计。这次来的是青瓷,如青玉一般温润,颜色艳丽。
郝掌柜说,"这叫翠青,七少说过,法国人把这瓷叫塞拉东,他们最爱这种瓷器。"别说法国人爱了,就是梅兰妮也爱了。
瓷器是分成一套套的装箱的,这种包装的方式也符合欧洲商人的需要。
泉州的港里并没有看见有海外的船只。但是,很快,来了一个法国商人。
法国商人带了助手和翻译。
当他们到贸易行时,贸易行里正飘着咖啡的香味。
法国人和他的随行人员安排在了一间客厅了坐下。梅兰妮出面接待。法国人的眼睛盯着桌子上的咖啡用具,那就是一套准备推销的瓷器。青翠如玉。
简单的问候后,安排他们坐下,梅兰妮把咖啡壶里的咖啡倒进杯中,在自己的那杯咖啡中先放了两块方糖,又倒入了牛奶,做完这些,指着装奶杯和装糖杯让客人随意。自己用细瓷勺搅拌着杯中的咖啡。客人们照着样子做。梅兰妮又推荐了三层点心盘中的小点心,绿豆糕,羊羹,米粉印糕等。
这次咖啡喝的法国人印象深刻。除了精美的咖啡用具外,方糖,三层点心盘,铜制小糖夹,等附件也让他开了眼。让他亲身体会了东方的生活中的精致。
他把玩着手里的瓷器,爱不释手。上个世纪末,这种被法国人称为'塞拉东'的瓷器被一个阿拉泊人带到了巴黎,轰动了欧洲。欧洲的皇室与贵族们都以拥有这样的瓷器为荣。有人为了得到这样的瓷器,甚至不惜偷窃,以至贵族们请客用到这种瓷器时都是专派人盯着。后来,很多商人到中国来找这样的瓷器。没想到今天让自己碰上了。
当瓷器箱打开时,只听到了吸气声和"merveilleux!(精彩啊)"的赞叹声。
生意人都知道对卖家的产品要学会挑剔,不能赞扬,但是面对如此美丽的瓷器,除了发出惊赞还能做什么?
茶具展示了出来,这是十二人份的咖啡具(对英国人来说是茶具,对法国人来说就是咖啡具)。上个世纪咖啡到了法国,法国人对咖啡痴迷。但是,咖啡具还没有跟上。法国商人看着这些精致华丽的器具,眼睛都发绿了。稍为讨价还价了一番,便以每套二百二十两的价格成交。当时只有十五套,在法国人强烈的要求下,梅兰妮等人才'不情愿'的把方才用过了那套洗净了,包装好,算作第十六套。
看完咖啡具,再看餐具。
一套餐具展示出来,主菜盘,汤杯,汤底盘,面包盘,点心盘,甜点杯……共有十件。
为了迎合路易十五朝的奢华风气,这些杯盘上还加上了刻花,贴花点缀,青釉在凹陷处集留,颜色较深,更使花卉立体感强,灵动自然。
梅兰妮从家庭主妇的角度看,这套餐具虽然华丽,但是不易清洗。她知道,能用这套餐具的人是不用自己洗盘子的。
看完货后,现场交易,经过几次讨价还价后,每套以三十两银子出售。
别处也能买到瓷器,比这要便宜的多,但是不能买到如此精美的,符合法国人口味的成套的瓷器。
还有方糖!法国人从中看到了商机。
中国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知道用甘蔗制糖,但是,质量一直没有印度人的砂糖好。
唐朝是个伟大的时代,愿意从别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唐太宗使人去印度带回了印度的造糖术。很快,中国人就造出了比印度更加好的砂糖。在印度一千多年来一直守着传统的制糖术,中国的造糖不断的改进,红糖,黄糖,冰糖,最后,在明朝时,他们造出了如雪般的白糖。这种白糖在明末清初的对外贸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青出于蓝‘就是指这种情况。
直到欧洲人从印度也学去了造糖术,中外贸易中糖的比例才小了下来。但是这种方糖是欧洲人第一次看到。
以一两银子一斤的方糖做了交易。并没有暴利,因为方糖的制做比砂糖难些,因为要防潮,包装要求高。
再就是丝绸的交易,这些从苏杭来的丝织品这个时代中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一直以来都有固定的交易价。名目繁多的缎,锦,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