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

第26章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第26章

小说: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者更应该处处为众人着想,否则,一旦失去权威,想统驭别人,便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

  天地万物为天下人所共有,连企业的财产也是如此。吉川英治所写的《太阁记新书》中,有一则关于左马之助光春的故事:光春在坂本城被丰臣秀吉所包围,到了最后危急的关头,为了不忍珍藏在城中的古董宝物遭受破坏,就派人把古董宝物载运到城外,交给来攻的军队说:“我想,这一批珍贵的古董宝物是全天下人所共有,而不是我个人的私产。人的性命是短暂的,但这批宝物的价值却是不朽的;我预料到未来几天的决战,我方可能会战死到最后一兵一卒,为了不忍心将来城破之后,这批宝物也遭到无辜的破坏,现在把保管权转交给你们。如此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决战,而不必担心将来的子孙会为了这次决战所造成的损失而惋惜。”

  光春的这种作为,让丰臣秀吉非常敬佩。事实上,这种大度的节操,已经接近圣贤的境界了。有一个另外的例子:武将松永弹藏有国宝平蜘蛛茶壶,结果在志贵山城被消灭的当天,为了不愿意让别人再拥有它,就狠心地把平蜘蛛茶壶摔破了。这两种作风有天壤之别,毋宁说,松永弹的做法较象人性的反应,可是光有人性还是不足以担任领导者,领导者在坚持某种观点或信念时,应该有更近圣贤的反应才可以。

  在当今世界上,各种财物都有自己的物主。不管是土地、汽车、房屋,乃至于一条手帕、一张棉纸,都有特定的主人,而法律更在形式上加以承认、保护。可是那些东西虽然都有形式上的主人,但从实质意义看,却是天下所共有的。一块土地,可能属于某人,但全天下的人都可以透过购买等手段,而拥有它。绝不是说,它现在是甲的东西,将来也永远是甲的。譬如说,企业有一定的资本,占有特定的土地、设备以及其它资产,虽然是企业的所有物,但又何尝不能看成社会的共有物呢?企业以外的个人或团体组织,对所拥有的东西,可以这么看待。领导者如果能活用这个道理,将会带给社会许多利益;如果把物当成私有,显然也会形成争相掠夺的恶劣现象。再进一层说,物既然是天下人的物,那么企业领导者的言和行,也算是天下的公事,公事有公事的做法,基于大家的利益来考虑,是标准的做法。这就好象古代中国,尧把帝王的宝座禅让给舜。孟子就认为:不是尧把私有的帝位让给舜,而是尧请舜替他处理天下大事。孟子的这种观点,就是给领导者清楚的提醒。

  如果出发点是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下一道命令给作怪的狐狸,又有何不可?

  丰臣秀吉得到天下以后,秀吉的养女——宇善多秀家的夫人生病了,而那种病,在当时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是狐仙作崇所引起的。于是,秀吉非常生气,以政府的名义,向狐狸下了一纸公文,内容是说:“上天安排万物各有生活的法则,狐狸和人类绝不可相提并论,所以狐狸绝不允许看上任何人,附身作崇而使人类生活发生不幸。附在多秀家夫人身上的狐仙,应该识相地立刻远离,否则我将下令军队和猎人一起出动,把全部的狐狸一网打尽。”

  为政者对巫师庙祝等人发布公文,在当时是常见的事,可是直接对狐狸发布公文,在日本则是秀吉首开先例。中国唐朝时候有位大思想家韩愈,被派去潮州当刺史,传说当地有鳄鱼神作怪,韩愈也曾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借着皇帝的威严,下令鳄鱼远离潮州,安定百姓的生活。秀吉发公文给狐狸的事,或许是从韩愈的祭鳄鱼文得来灵感,可是这种行为,到底不太合乎情理,近乎于神话的传说。

  韩愈和秀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先贤,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的作法不太合乎正道吗?

  他们这样做,一定有他们的道理。因为在那个时代,神权占很重要的地位,人们的思想认定万事万物都是因上天的旨意而存在的,其中人类为“万物之灵”,所以上天替人类创设政府,安排国君、圣人,来治理人民,并且教化人民,所以政府的存在和官员的地位也都是上天的旨意。既然如此,韩愈身为潮州刺史、秀吉身为幕府将军,都是奉“天子”的命令在行事。他们身负安抚天下百姓的重大使命,所以一旦有事,在本身必须负责的前提下,代替上天责备作崇的妖怪,又有什么不可呢?他们的作法可能有许多人不能苟同,但无论如何,他们把人类视为最完美、至高无上,可以代替上天君临万物的人生观,境界也确实很高尚。

  如果说人类想共同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社会,来提高生活水准,其前提在于人类能了解自己、看重自己。换句话说,必须了解人负了什么使命?应该如何做人?以及持有怎样的人生观?这些问题如果没有积极而正确的答案,都将会使人和社会陷入痛苦的境地。

  所以领导者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产生宏伟的社会观、世界观,再根据这些观念,树立起领导观念。譬如韩愈祭鳄鱼或秀吉行文给狐狸,可能他们的观念都自大得近乎夸张,但问题是他们出自内心的责任感,所以才激起对人类社会无比的责任感,其本身有正面的意义存在。

  领导者的字典里,没有“困难”,更找不到“不可能”的字眼。

  拿破伦有句名言:“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几个字。”初听起来这是句狂语。因为一个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无可奈何和不可能完成的事。所以,虽然拿破伦说了这句狂语,但在他远征苏俄,以及滑铁卢战役时,都遭到失败,结果被流放到孤岛上终身囚禁,最后在悲惨中死去。所以感觉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是一句狂语。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也是发自一种真理而言的。

  当然人世间不可能的事实在太多了。简单地说,“违反天地自然之理的事”,就是不可能以我们的力量去实现。譬如说,人难免会死亡,这是天地自然之理。如果想违反它而期望不死,是绝对办不到的。

  但我们反过来看,只要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的事,就都可能完成。譬如,一种事只要照着天地自然之理去做,顺应时代的潮流,就必定能成功。一种质量好,价格又公道的东西,一定能够本利全收,这就是顺应自然之理的事业经营态度。如果不成功,就一定有弊病存在。例如产品不精良、价格太高,所以才造成本利无法全收。因此只有违反天地自然之理,才会遭至失败的后果。

  春至花开,秋来花谢。草木、蔬果,该发芽的时候就会发芽,该结果的时候就会结果,该枯萎的时候也会枯萎。这正是“顺应自然”的一种现象。

  自然景象不仅美丽,而且井然有序,毫无私心或野心,只是率直和虚心而已。

  然而,人却不是这样。没有率直,没有虚心,有的却是野心和私心。如此,当然就会失去内心的平静与均衡,看不见,当然也不能遵循自然的道理,造成进退失据、处置不当,使得秩序大乱。

  花如果不按时序绽放,就是“乱开”,固然希奇,但却不能以此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否则,不仅贻人笑柄,还会因此而受伤,误己误人。

  所以凡是合乎自然之理的事,再加上以毅力和决心去完成,天下就没有不可能的事。如果仍然无法完成任务,就一定有它不可能完成的因素存在。因此,我们更需要仔细地去体会这名话的真正涵义。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三 赏识不断修炼的领导人才



三 赏识不断修炼的领导人才

  一个经营者要有和古董商一样的鉴赏眼光,他必须对任何事物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要不断地进取,才能够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藤堂高虎出身于贫贱的家庭,但却受到丰田秀吉的赏识,加以提拔。到了德川家康时,更加重用,封伊热为他的领地,年薪三十二万石,任命他为外戚诸侯,并参与幕府中枢的决策职位,在日本历史上,象这种贫贱出身的人,从来不曾担任那么高的职位。高虎得势了以后,雇用了一位武士,名叫渡边,年薪二万石,相当于当时一个中等藩主的俸禄。因此有许多诸侯对藤堂高虎的作法很不以为然,于是批评说:“尽管渡边是个人才,也不能用二万石的俸禄,雇用一名武士。”

  藤堂高虎听到这些批评以后,笑着回答说:“这些说法只是显示出浅见与庸俗,如果今天我雇用一百名武功平凡的武士,敌人会不假思索地攻击我们。可是以渡边的英勇声望,远近闻名,敌人若知道渡边是我的侍卫,想发动攻击时,就不得不慎重考虑了。这种由声望所带来的威势,不是人数所能比较的,也可以说是无价的。”

  果然,在以后的许多会战中,藤堂家由于渡边的守护,敌人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渡边领军出征,也是经常得到胜利。这说明了一件事物的价值,实在不是可以用数字去加以判断。试想,诸侯们认为渡边难敌百人,也是不无道理的。可是渡边骁勇善战的声誉,使敌人不敢轻犯,也是无法估量的价值。虽然力量是抽象的,但藤堂高虎以二万石的高价,拥有了渡边使敌人丧胆的声望,也是很有远见的。

  如果明列了事物的价值,每个人都能盘算得出来,更何况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譬如,古董商人如果无法对一件古物做明确的价格判断,那就不是一个成功的古董商。而身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对属下的价值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定标准,也不会是个成功的领导者。

  以经营公司而言,也许每个人对于用十万元月薪去聘请一个干部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一个经营者而言,如果他无法在太高或太低的程度内,做正确的价值判断,这位经营者显然就没有客观用人的能力。

  经营者除了要对人的价值作出正确判断以外,还必须对公司的经营、技术、资本等各种能力做正确的判断,而加以组合,才能有效地经营事业,否则就难免会发生错误了。一位国家的决策者也是一样,一定要把本国的历史背景、传统精神和军队实力做明确的判断,并加以组合,转化成对付敌人的强大战斗力,这是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安危的。所以松下先生始终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能对任何事物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灵感和直觉往往可以使一位领导者在紧要的关头,造成

  “福至心灵”的奇妙效用。

  日俄战争时,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满洲对垒。当时,日本有一位将领叫黑木为祯。他在停战阶段到前线去视察,突然似乎有所感觉地说:“今晚我们可能会遭到敌人的偷袭,所以要注意各项防范措施。”但当时并没有任何敌军轻举妄动的征兆,有些前线的军官都以为那只是黑木例行的提醒和吩咐。但当天晚上,俄军果真来偷袭。但由于日军事先有所准备,使得俄军大败而归。

  黑木将军并没有得到任何特别的情报,但为什么能知道当晚俄军会来偷袭呢?或许,就是凭着他的直觉反应。这就是第六感官的妙用。“直觉”和“灵感”这两个名词,在科学上,并不能找到依据,也很难实际地加以解说,可是,这种感觉往往使人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暗示,而当机立断,得到成功,所以,一个领导者,一定要培养灵感和直觉的能力。

  譬如说,很多人都看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却只有牛顿一个人会问:“苹果怎么不往上飞呢?”并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就是一种偶发的灵感。所以没有灵感的人,是无法发现宇宙的奥妙和自然的法则。

  特殊的灵感和直觉,是一个领导者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经营者在许多情况下,必须以直觉的方法,才能迅速而奇妙地对事物下决策。就象一个生意人在估计某件商品的售价时,如果犹豫不决,弄不清能不能卖?有多少销售量?到最后抱着“随便订个价格先卖卖看再说”的想法,那么,这宗生意一定不能成功。

  灵感和直觉又是怎么来的呢?有些人天生就在这方面有特别强烈的潜在能力,他们处事决断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但也有经过长时间不断培养而得来的。如古代有名的俞道家宫本武藏,已修炼到能依靠灵感来预知敌手动态的功力,使他在敌人的剑尖离身体三寸的距离时,能及时闪避。剑客要练到这种明察秋毫的剑术,是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一位经营者也是如此,若想要凭直觉去对事物作决断,也是要经过经验不断地累积和培养。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只要能不懈怠地要求自己养成一种临事立刻作出准确判断事实真相的能力,那么这种“灵感”就可能在紧要关头,造成“福至心灵”的奇妙效用。

  谦虚能使一位领导者平易近人。这样,他才更容易领导部属,团结一致。

  有一天,福岛正则遣人送了两条锦鲤给前田利家,利家马上叫他的文书官写信向福岛正则道谢。但那位文书官却认为福岛正则的地位比前田利家低,送礼巴结是应该的事,所以利家大可不必答礼致谢,于是就随便写了一张措辞简略的信稿,拿给利家过目。利家看了以后,很不高兴,并训诫文书官说:“书信有固定的格式,一封道谢信,如果不能处处表示出对对方的尊敬,那么还道什么谢?例如,信里这句蒙受馈赐,官僚官样的,为什么不改成常常受您的厚爱,实在担当不起之类的话,也比较平实动人?尤其是对比我地位还低的晚辈,文句更是愈客气愈好,否则,别人会认为我骄傲自大,看着你这种敷衍了事的信件,还不如不写,省得让人瞧不起。”

  前田利家在织田信长、丰田秀吉的手下都做过事,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在丰田秀吉晚年,前田利家不死的话,德川家康是很难得到天下的。他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景仰,其实正因为他人格高尚、侍人谦虚的关系。

  人往往地位愈高,愈会得意忘形,而忽略了谦虚的美德。在这种情况下,周围的人往往只会对他的地位表示阿谀,心里却未必服气,如此部属变得难以使唤,做事也很难顺利成功。所以,地位愈高的人,愈需要谦虚,能做到这点,众人才会佩服地说:“那个人地位虽然高,却没有半点官架子,侍人诚恳,真是一位君子”。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他对别人有什么意见,大家也会洗耳恭听,虚心接受的。

  俗语说:“竹子愈高愈弯曲”,这句话很微妙地把领导人的真貌,显示出来,道出颠朴不破的真理。

  身为领导者能不能做到扪心自问而毫无内疚?他是否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

  中国东汉时有一位非常清廉的官吏,名叫杨震。有一次,他奉命到外地的大都去担任太守,动身上任前,有一位过去所提拔的人,名叫王密,来替他送行,闲谈之后,王密从衣袖里掏出好几锭金元宝,说:“这几年蒙受太守照顾,非常感谢,几锭薄钱只够当作路费,不成敬意,请收下。”可是杨震却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他说:“如果我收了这些贿银,就太辜负全天下看得起我的人了。”王密说:“不会那么严重的,现在已经夜深人静,房内只有你、我两人,谁会知道这件事呢?”杨震正色回答说:“至少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王密听了杨震这番正义凛然的话后,内心很惭愧,就哑然回家了。从此,人们对杨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