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别拿规矩不当回事 >

第2章

别拿规矩不当回事-第2章

小说: 别拿规矩不当回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Φ狈饩粽撸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大致意思是说项羽平时待人仁慈和善,见不得别人有病生灾,常常哭泣着把吃喝与他们分享。然而,当部将立功理应封爵论赏时,他却像猴子攥枣那样,死抠门儿。“『妇』人之仁”这句成语,表面意思是指『妇』女的软心肠。古时解释为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妇』人之仁”论处事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礼”与“仁”两者。“礼”是制度构架,而“仁”是精神内核。对当政者来说,“仁”,绝不仅仅是“仁爱”之情,它的意义在于“仁政”之术。“仁”是用来收买人心的,不能收买人心的“仁”就一钱不值。如果会错了意,糊里糊涂讲起“仁爱”就糟了。项羽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被称为“『妇』人之仁”。

    在商言商,为人处事最忌讳优柔寡断,很容易贻误战机。心存『妇』人之仁,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甚至是成为你的致命伤!所以,古今中外成就大事的伟人和政治家,都不会受“一己之私”的情感所羁绊,不会被儿女情长的“『妇』人之仁”所羁绊,而是以大局为重,果断做出决定,正所谓无毒不丈夫。有时候,忍痛割舍也是情非得已,“因为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千古不变的法则。用西方的谚语说:“上帝不会把所有的糖豆豆给你吃。”

    详解『妇』人之仁

    一匹恶狼跑来到牧羊人的农场,想捕杀一只小羊来吃,牧羊人的猎犬追了过来,这只猎犬非常高大凶猛,狼见打不过也跑不掉,便趴在地上流着眼泪哀求,发誓它再也不会来打这些羊的主意。猎狗听了它的话语,又看了看它的眼泪,感到非常不忍,便放了这只狼,想不到这只狼在猎犬回转身的时候,纵身咬住了猎犬的脖子,幸亏主人及时赶来,才救了猎犬一命,猎犬因此流了很多血,它伤心地说:“都怪我的『妇』人之仁,好心放生却付出了如此代价。”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发生。比如有人同情过路商贩,责怪某些执法人员心硬手狠。待到后来看到占路商贩得寸进尺,摊位争相摆到道路中央,而且污水烂菜,遍地泼撒,这才发现“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感情立场彻底转变。『妇』人的本『色』之一就是心灵柔软,她们经常容易被感动,意志也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动摇,因此,有“『妇』人之仁”不是好事。可是,天生心软的人怎么办?难道注定在人『性』丛林里做个被剥削、被凌辱者?这种人应该要训练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用理『性』与智慧来指引自己的行为,而不要让感情牵动。这种转变需要时间,也需要面对“挥泪斩情丝”的痛苦,但总是要经过这种试炼,才能真正的成长。

    “『妇』人之仁”之鸿门宴

    秦朝末期,刘邦与项羽各带一支攻打秦朝的部队,虽然刘邦的兵力比不上项羽,但是刘邦却先项羽攻破咸阳。因此,项羽大怒,于是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手下的将官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于是下令第二天一大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当时,项羽的兵马有40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10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40里地,兵力悬殊。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

    恶战在即。刘邦身边的谋臣张良与项羽的叔父项伯是老朋友,张良曾经救过项伯的命。项伯唯恐仗一打起来,张良会随着刘邦遭难,就连夜骑着快马到灞上去找张良,劝张良逃走。张良不愿离开刘邦,把项伯带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于是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在项羽面前为之说情,并让刘邦第二天来前来感谢项羽。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拜见项羽。刘邦的低声下气马上就把项羽的满肚子怨气给消了。他对刘邦说:“这都是你的部下曹无伤来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这样。”当天,项羽就留刘邦在军营喝酒,还请范增、项伯、张良一起作陪。

    这场鸿门宴中处处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此时,刘邦乘去茅厕之机逃离。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却拔剑将玉斗撞碎。项羽,站在成王败寇的立场,他眼睁睁让多次杀掉刘邦的机会从身边溜掉,因此被后人说是“『妇』人之仁”。

    4。出其不意往往是深藏不『露』

    小人物战胜大人物的诀窍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有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此话的意思是说:在战争中,要在敌人无防备的情况下,在敌方思想松懈,放松警惕的情况下,乘敌人不注意时攻打没有防备的地方。

    深藏不『露』是一种智慧之术,可以利用,但不可滥用,尤其是不可泄『露』。须知一切智术都是必须掩盖的,因为智术招人猜忌,对深藏不『露』的智术更是这样,因为这种智术最惹人厌恨。欺诈行为十分常见,所以务必小心防范。但却又不能让人知道自己的防范心理,否则有可能使人对你自身产生不信任。人们若知道你有防范心,就会感到自己受了伤害,反会寻机报复,弄出意料不到的祸患。所以凡事务必三思而后行。

    深藏不『露』的处事法则

    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讦。那些深藏不『露』的高手往往都会一鸣惊人给人出其不意的感觉;过分的张扬自己,就会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通常不善于表『露』心迹,特别是遇到不顺心的事仍能镇静如常的人,往往是社交场中最受欢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用“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等韬略来隐蔽自己的行动,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表现低调些,做事情过于张扬就会泄漏“事机”,就会让对手警觉,就会过早地把目标暴『露』出来,成为对手攻击和围剿的“靶子”。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暴『露』,尽管这样做会有损失,却能避免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可是,人毕竟是感情动物,真正能做到始终保持自然的神态,喜怒不形于『色』绝非易事,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更是极难做到。但只要你想做,并不是不可能做到。你可以每天起床,或睡觉之前,对自己说一声:“我决不表现出不耐烦的脸『色』”,以此警惕自己。或者是在日记上,仔细地写出来,每天持续不断的做。此外,如果在表情上你能带有亲切的笑容,那就更理想不过了。

    评古论今

    公元196年,孙策为了消解除江南的后顾之忧,于是集中力量与曹『操』抗争,并且在固陵发起偷袭王郎的战争。固陵太守王郎顽强抗击,孙策从水上连续数次进攻都没有成功。这时,孙策的叔父建议说:“王郎凭借坚固工事进行防御,不容易很快攻克。查渎以南数十里处有一条重要的道路,最好从那里进攻,这就是所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呀!我愿率部队充当先锋,打垮他是毫无疑问的。”孙策采纳了叔父的建议,首先制造假象,佯装部队主力仍然集中在原处,然后利用深夜从查渎迂回到王郎的侧后,突然发起进攻。王郎惊慌失措,兵败逃窜,因此,整个会稽就被孙策轻而易举收入囊中。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孙武兵法的精髓。在进攻作战发起阶段,它可以在对手失去戒备的情况下,或者以对手料想不到的时间、地点、方式,实施突然打击,在短时间里取得军事上的巨大效果,并使对方在心理慌『乱』中做出错误判断,采取错误行动,导致连连失败。在战争开始或进行中,它又是一种避实就虚的制胜谋略,尤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可以指导人们攻击对手意想不到的薄弱环节,从而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因此,自孙武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原则之后,历代兵家都把它视为珍宝,推崇备至。

    有“鬼才”之称的贾诩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谋士。原为李傕手下,为求自保,建议李傕等人袭取长安,造成大『乱』。在李傕、郭汜二人争斗之际,贾诩从中周旋,尽力保全献帝,因与李傕争执而逃回家乡。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此后又多次设计抵挡了曹『操』的进攻,表现出职业谋士的风范。在官渡之战前,贾诩再次劝张绣投降于曹『操』,从此归附曹『操』。此后贾诩在平定北方四州、平马超、灭张鲁等战役中屡有建议,深得曹『操』信赖,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77岁。

    贾诩为人非常善于中庸之道。深藏不『露』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优点”是因为他的深藏不『露』是切合形势,而“缺点”则在于贾诩心中城府深,不利于主上对他进行管制。贾诩的深藏不『露』是基于他认人之能。从他在曹营的行为看出他的确是深藏不『露』:赤壁之战前,贾诩献策曹『操』应先安定北方,改善民生,以威服江东,但曹『操』不从,于赤壁大败。另外,贾诩再次上疏,不过此时曹『操』已死,换上的是曹丕。贾诩表示,应先整顿好内部,再南伐江东。可是曹丕没接纳,受挫于江陵。这两件事上贾诩虽然都做出了正确的决断,只是他没有坚持己见。这是为什么呢?无非是贾诩看出曹『操』曹丕父子只将人才视作争霸天下的工具,不能和他们推心置腹,所以每当建议被拒绝,贾诩总不坚持己见,让主上吃亏,经一事长一智。不卑不亢,凡事力求中庸,深藏不『露』,成了贾诩在『乱』世中求生存的不二法则。

    商场如战场。当今商场,风风雨雨,瞬息万变。昨日还是畅销的商品,今日却成了滞销货;已经谈成的一笔生意,一转眼就搞砸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如果没有出其不意、灵活多变的应变意识,就很难在突如其来的困境面前,应对自如,扭转乾坤,更难立于不败之地。

    这里所说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它的核心就在于一个“奇”字。利用对方惯『性』思维的弱点,捕捉对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们思维的常规、常法和常识,出奇制胜。

    5。“愚公”不愚

    太行、王屋是两座方圆七百里,高有七八万尺的大山,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在两座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已经是年近九旬了,住在大山里面。家人来往出入非常的不方便。于是一家人便坐到一起来商议,决心开山修路,使道路一直通达到河阳之南,汉水之北。

    愚公有一个叫智叟的朋友,对他的举动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就跑来劝愚公:“哎呀,你真是太愚蠢了,你自己行将就木,力量微薄,连山的一根毫『毛』也动不了,又能把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愚公叹一口气说:“你连寡『妇』的儿子都不如啊!你知不知道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这山不会再增高了,又怎么会挖不平呢?”一席话说得智叟哑口无言。老愚公决心以自己的劳动改变现状,搬走两座大山,精诚所至,终于“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使得“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就是『妇』孺皆知的《愚公移山》。常言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立下雄心壮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人们无不为九旬愚公的苦干精神所折服。可偏偏就是有人认为,愚公精神落伍了,不适合改革的形象。可是此人是真的愚吗?

    大智若愚

    大智之人,对人心平气和、遇『乱』不惧、得宠不惊、受辱不躁;处事含而不『露』、隐而不显、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实实在在、普普通通、从从容容、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大智若愚,此之谓也!

    “大智若愚”可以解释为:有大智慧而不卖弄聪明,表面上好像很笨。意思非常明白,就是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炫耀自己,外表给人以很愚笨的感觉此为“大智若愚”。

    然而,却总有些人喜欢自作聪明,唯恐被人当做傻瓜,却常常上演一幕幕作茧自缚、引火烧身、自掘坟墓的傻瓜悲剧。这些人可能会一招得逞,一时得势,但玩的终究是小聪明,此乃“大愚若智”。古人早就说过:“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既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感叹:“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些都可称为智慧的结晶。

    其实,“大智若愚”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混混沌沌与天地一体,秉承天地间的灵气,为造物主所呵护。大智若愚者,永远似睡非睡,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态度总是淡淡的、傻傻的,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他们或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身居闹市,仍心凉如镜”,就算身居官场商界,仍能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一切功名利禄,他们拿得起,放得下。他们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

    但是,他们却不是好惹的角『色』。若关系到厉害时,他们都会有一些惊人之举。大智若愚者藏才隐德,谦虚谨慎,以弱制胜,是任重而道远的担当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机会。用“大智若愚”来评价愚公再合适不过了。乍一看来,愚公的确很愚笨的,而且愚得有点不可理喻。难道不是吗?用自己的风烛残年去挖两座大山,不仅自己辛苦,而且要连累子子孙孙,千秋万代,也怪不得被古人取笑。

    可是,如果我们可以另一个角度去想,这种“愚笨的精神”却是当今走向成功的一个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这种“愚公精神”。比如说,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只要我们不对困难说放弃,就一定能到成功的彼岸;若是我们踌躇不前,望而生畏,那一定是一事无成。所以说“愚公不愚”。天才来自于勤奋,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具备“愚公精神”。事实上,愚公到了90高龄才决定移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