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教材--硕士-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记录上的地址,进行登门访谈了解情况,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问卷中有较多或较重要的开放式问题时,访谈员可以帮助被调查者正确理解和回答这些问题,从而了解更多的信息。
问题是〃您觉得我们的产品还有哪些问题?〃时,在其他情况下,许多回答者往往会草草回答或干脆写没有,以图省事。而在访谈时,一般很难拒绝访谈员的问题,而且在访谈员的访谈问题的引导下,还会一步步谈出较多的内容,反映真实的想法。
2。个体问卷访谈的策略分析
个人问卷访谈法的最主要的原则是与被访问者建立良好的访谈关系,使他们能够反映真实的信息。
(1)确定访谈目的
同问卷调查。
(2)选择访谈员
访谈员是访谈调查的主要执行者,要完成与被调查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选择合适的访谈员要有一定的标准。国外调查机构对调查中的选择与训练十分重视。
英国社会调查协会选择调查员要经过4个阶段的筛选,在报考人员中,第一阶段(审查)淘汰24%;第二阶段(初试)淘汰38%;第三阶段(复试)再淘汰22%;最后录取16%。
(3)培训访谈员
对访谈员进行正规的访谈培训非常必要。
较短期的个别调研项目的访谈员,培训内容一般是访谈注意事项、访谈表内容、访谈技巧与具体要求。培训的时间1…3天。
较长时间使用的访谈员,其培训时间较长,培训内容更为广泛。
1集中介绍
一般讲解内容包括:调查的目的、要求、范围、内容、方法以及调查实施过程的具体安排,如调查对象的数量、如何取样、如何联系、每人的工作量、调查的步骤以及每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付给多少报酬,共需工作多长时间等问题。
2阅读和讨论
访谈员必须对问卷十分熟悉,绝不能给访问对象留下生疏的感觉,否则访问对象就会对访谈员产生不信任。因此,设计好的调查方案、表格、提纲、问卷及其及调查指南先由调查者仔细阅读,然后由组织者逐条对上述文件进行讲解和提示,使调查者明确每个项目内容,回答类别及如何记录答案,明确访问中每一步工作及其对他们的要求。
例如,调查地区有许多人是穆斯林,如果在访谈过程中触犯了他们不食猪肉的禁忌,可能会引起被调查者的反感而拒绝调查。
3示范和模拟
具体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不仅应该讲解和阅读,而且还应该组织一些示范活动。
例如:如何填写表格、卡片、访问问卷等等。可以请调查工作的设计者做示范『性』的填写。
4集体讨论
结合模拟调查,全体调查员与指导者再次逐一复习和讨论问卷中所有的问题,并将每一个问题的提法,要点和注意点加以明确,并强调今后的工作中易犯的错误和怎样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5现场实习
现场实习即调查人员在调查区域对真实的被调查者进行实习『性』调查。现场实习与角『色』扮演不同,调查者所处的是客观真实的社会环境,面对的是真实的被调查者,具有〃实战〃的『性』质,是模拟调查不能替代的。
6监督管理
为了保证整个访谈过程的科学『性』,应该建立监督管理的方法。监督方法包括将调查范围和访问对象进行分配建立相互联络和互相帮助的方式、制订出检查每天工作进展、资料可靠度的方法。
访谈员的培训对访谈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越成熟的访谈员效果越好。
国外曾经作过如下实验:对比职业的访谈员与未受过训练的大学生做访谈的效果,结果如所示:
职业访谈员与大学生访谈员访谈效果比较
职业访谈员大学生访问成功83。769。5拒绝访问3。813。5没有接触5。05。8不在家5。410。1从表上我们可以看出,职业访谈员访问的成功率大大高于非职业的访谈员,而被访问者拒绝访问和不在家的比例大大低于非职业的访谈员。
九、社会实验观察的策略
1。什么是社会实验观察
对人与社会的实验是观察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揭示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简单地说,实验就是我们有意识、人为地改变某种因素,然后把改变以后的结果与以前的结果相比较的过程。
实验观察法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实践『性』。
实验调查不仅要眼看、口问、耳听,而且要亲自动手干,即通过某种事件活动,有计划地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然后对改变的结果进行调查。
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对我们假设的变化的原因进行变化,就不适合用实验的方法来进行观察。
例如,有人设想,高学历的人的收入比低学历的人的收入高。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学历的层次,因此,这个设想就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
实验观察具有以下优点:
(1)能够确立因果关系
实验法是观察、研究和建立事物之间因果关系最好方法。
实验者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某种社会现象的发生以后,再去观察或询问,而是积极主动地改变某些社会条件,在控制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实验者对实验对象施加某种特定的影响,使实验对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例如,我们设想人的心理紧张会导致多抽烟。在控制了无关的因素之后,我们要求被观察者在短时间内解决大量比较难的数学题,使他们处于某种紧张的状态,然后观察他们抽烟的数量,最后再与不紧张时的抽烟数量进行比较,如果我们发现在紧张状态下,他们抽烟的数量的确多于不紧张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紧张状态是导致抽烟多的一个原因。
(2)可重复检验
如果实验的结果是可靠的话,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是可以被反复重复的,这是实验观察非常重要的原则。
有人认为观看暴力影片会增加人的攻击『性』,为了证实他的假设,他在给实验者看了一部暴力片之后,观察他们行为暴力倾向,发现高于这些人平时的暴力倾向。从而用实验论证了他的假设。但是如果另一位观察者做了相同的实验,却没有发现这样的差别。这时我们就要分析产生这种不一致的原因,结果发现是由于两次参加实验的人中『性』别比例不同,造成了这一差异。因此,对两次实验结果的解释范围就要做一些限制。例如,我们只能说:〃给男孩看暴力影片会增加人的攻击『性』〃。
(3)对条件的控制力强
在实地观察时,观察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实验观察时,实验者对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实验条件等都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通过对实验条件和实验对象的控制,可以减少的排除外部因素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少各种误差的产生。同时,它通过对自变量和环境的控制,使结果的可信程度大大提高。
以上面提到看暴力电影的实验为例,我们可以控制看电影的人的『性』别、电影暴力的程度、看完电影和进行行为观察之间的时间等等。而这些因素不加控制,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4)节省费用
与实地观察和某些问卷观察相比较,实验观察的规模往往比较小,观察的对象较少,观察的时间也比较短,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2。社会实验观察的策略分析
实施实验观察的最重要的原则在于实验设计能够合理地控制非原因变量。
(1)提出实验假设
1实验观察的最初阶段,需要确定观察目的。这是一切实验的来源。
2提出理论假设
提出实验假设后,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思考、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提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实验理论假设。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发现大多数人在受到表扬之后,情绪就特别高涨,做事效率也大大提高。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初步的观点和设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初步的设想提出我们进一步的理论假设:如果我们鼓励一个人,他的情绪和工作效率就会提高。这是一个因果『性』的假设,原因刺激是受到他人的鼓励,结果是被鼓励者情绪状态变好,工作效率提高。
3提出工作假设
仅仅有理论假设是不够的,我们想知道由谁来完成这个鼓励?怎样鼓励?鼓励谁?最后什么得到了提高?我们要提高这个假设的可行『性』。
所谓工作假设,就是将理论假设中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可『操』作的、个体的概念。工作假设是一个适合于做实验的假设,是一个能够进行检验的假设。
(2)选择变量
实验的中心问题是发现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检验原因变量(x)对结果变量(y)的影响。工作假设就为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因果模型,下面要做的就是将这个模型具体化。
x……y
选择变量的过程就是将工作假设中表达出的因果关系用具体的变量标也出来。
每个实验中,需要选择的变量必然有两种: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如老师对学生每周进行一次鼓励『性』的讲话,时间为半小时;老师在每次考试之后将给前5名的学生颁发纪念品并给家长写一封表扬信。
再如,在老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鼓励之后,学生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绩,这就是结果变量。这里我们可以用学生该门课的学期的平均成绩来表示结果变量;另一个结果变量是情绪指标,可通过情绪量表来进行测量。
(3)控制无关变量
除了原因变量之外,还有许多因素会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学生以往的成绩、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学生父母的教育状况、学生的身体状况、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等等。这些无关变量都可能直接或间拉影响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对于实验者来说,为了确保老师的鼓励是学生成绩变化的惟一的原因,必须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加以控制和排除。
(4)选择实验对象
要选择的实验对象,一定要在同类事物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1有意挑选
当实验对象的总体个体单位较少且差异较大,实验者对实验对象情况了解较多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验目的、要求,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实验。
观察弱智儿童,就不能有正常儿童的实验对象混在里面;观察长跑运动员,就不能把不是长跑运动员当成实验对象。此外,还要具体限定规定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发育和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教育状况、职业和特殊训练情况等条件。
2随机抽样挑选
当实验对象的总体中个体较多、个体之间差异较少、实验者对实验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少的时候,可以取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从实验对象中抽取实验对象。
3分层抽样挑选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应该进行分层抽样,即选择不同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进行实验。
在企业工资改革中,选择的实验对象就既应该有大型企业,也应该有中、小型企业,既有效益好的企业,也有效益差的企业。不仅如此,还应该选择进行实验的社会环境,最好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沿海和同地都选择一些企业进行实验。
公共管理教材——硕士 第4章 第三课如何沟通(1)
沟通就是发送者凭借一定的媒介,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人,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一、沟通基础
我们已被淹没于信息之中。过去几页的日报现在已变成几十页,甚至是几百页;过去单调乏味的报亭已堆满五花八门的杂志;书籍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的影碟随处可见;大街小巷都能见到人们带着呼机、手机;见面就问〃昨天晚上有没有上网〃?所有的这些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开创了沟通的新时代。信息革命实质上就是沟通革命。
1。沟通的定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沟通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什么是沟通,可能说明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一般意义上讲,沟通就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亦称媒介或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
沟通包含着意义的传递,如果信息没有传递到既定对象,那么,也就没有发生沟通。也就是说,如果演讲者没有听众或者写作者没有读者,那么就无法构成沟通。
(2)信息不仅要被传递到,还要被充分理解
完美的沟通,如果它存在的话,那么经过传递后,接收者所感知到的信息应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在沟通过程中,所有传递于沟通者之间的只是一些符号,而不是信息本身。
有一次,法国作家大仲马去德国一家餐馆吃饭,他想尝尝有名的德国蘑菇,可是服务员听不懂法语,而他又不会讲德语,大仲马灵机一动,拿来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个蘑菇图,然后交给了服务员。服务员一看,恍然大悟,马上飞奔出去。大仲马拈须微笑,心想总算让服务员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谁知一刻钟后,服务员气喘吁吁地跑回来,递给他一把雨伞。
(3)有效的沟通并不是沟通双方达到一致的意见,而是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
沟通双方能否达成一致意见,对方是否接受你的观点,往往并不是沟通有效与否这个因素决定的,它还涉及到双方利益是否一致、价值观念是否相似等其他关键因素。
(4)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沟通的目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在于结果。如果预期结果并未产生,接收者并未对你发出的信息作出反馈,那么就也没有达成沟通。
〃那么,你就该把你真正想一刀两断的态度直截了当地以具体的语言,向他表达出来,这样不就完了吗?〃海尔继续说。
〃有呀〃,艾丽丝忙不迭地辩解道,〃我最近一反常态,对他冷冷淡淡,不理不睬,这样表达难道还不够充分说明我态度坚定的明显『性』吗?〃
〃那可并不完全一样,〃海尔慢条斯理地说,〃'你看到了你吃掉的东西'与'你吃掉你看到的东西'在意义的层次上确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一定在你想要沟通的时候,才会有沟通。沟通既可以以明显的言语表达,还可以体现在你潜意识下的非语言方式中。或许你当时并没有说什么,但你的沉默、你的姿势很可能让对方明白你的内心活动。也就是说,只要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哪怕这是通过你潜意识的反应,也同样可以产生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某些媒介而不是讲话或文字来传递信息。交相闪烁的红绿灯、慷慨激昂的语调都属于此类。教师上课时,当看到学生们无精打采的眼神及百无聊赖的表情时,其意尽在不言中,学生已经通过无声的方式明确地表达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