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2 >

第4章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2-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输彩币、纳金银。朝廷没答复,他于是下令在界藩山筑城,作为根据地,摆 

开了与明军大战的架势。 

     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明神宗大怒,决定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讨伐后金。 

杨镐经过一番紧张的调兵遣将,才集中了10万人马。1619年,杨镐分兵4 

路,由4个总兵官率领,进攻赫图阿拉。中路左翼是山海关总兵杜松;中路 

右翼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为了 

扩大声势,对外号称47万。杨镐坐镇沈阳,负责全面指挥任务。 

     那时候,后金八旗军兵力,与明军相比数量很少,合起来不过6万多。 

一些后金将士得到情报,不免有点害怕,来找努尔哈赤,要他拿主意。努尔 

哈赤胸有成竹地说:“别怕,管他几路来,我就是一路去。”这是他的得力 

大将,原来的明朝将领李永芳给他提出的一个有效建议。 

     经过侦察,努尔哈赤得知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力,已经从抚顺 

出发打了过来,他就集中兵力,先对付杜松。 

     杜松是一员身经百战的名将,但是他经常急躁冒进。从抚顺出发的时候, 

天正下着大雪,杜松想抢头功,不管气候券劣,急急忙忙冒雪行军。他先攻 

占了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口;接着分兵两路,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 

扎营,自己带了另一部精锐部队攻打金的界藩城 (今新宾西北)。 

     努尔哈赤看到杜松的兵力已经分散,十分高兴,他按照原订计划,迅速 

将八旗兵的全部主力6万余人,全倾注到了杜松一支明军的方向。努尔哈赤 

到了界藩山之东以后,便命代善、皇太极二旗兵马增援界藩守军,自己率其 

余六旗4。5万余人猛攻萨尔浒大营。大营中,只有监军张铨和一些偏俾末将, 

全靠着枪、炮等火器御守。刚一接战,天气突变,昏暗得几乎咫尺不见,明 

军只好点着火炬守山,金兵从暗处仰攻,借柳林以避火器,攻击不久,很快 

战胜了明军,拿下了萨尔浒山的大营,然后,迅速合兵回救吉林崖。在吉林 


… Page 15…

崖山腰与后金骑兵相持不下的杜松军,先是遭到渡过浑河上山杀来的代善和 

皇太极的夹攻,现在不仅接到大营失守的消息,而且又见努尔哈赤六旗大军 

统统杀来,不禁锐气大挫,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杜松和王宣、赵梦麟等 

将官,全部阵亡;部卒们更是尸横山野,“血流成渠”,剩下不多的余众, 

狂奔了l0公里,到天色已黑的时候,方才止住。这样,明军最有战斗力的一 

路人马很快覆灭了。 

     北路的马林从开原(今辽宁开原)出兵,刚刚到离开萨尔浒20公里的地 

方,得到杜松兵败的消息,吓得急忙转攻为守,就地依山,扎下营垒,挖了 

三层壕沟,准备防守。努尔哈赤立即向开原马林一路发起攻击。马林将军队 

全部布置在尚间崖,环营挖掘壕沟,壕外前列火器、后布骑兵,派潘宗颜带 

领一军守斐芬山,派龚念遂一军守住翰珲鄂谟,各相距大约数里,都列大军 

拒骑兵。努尔哈赤先集中全力破龚念遂军,随前后夹击攻破尚间崖,拒者尽 

死,叶赫兵尽逃,马林仅仅自己得以逃脱。尚间崖破后,后金军下马仰攻斐 

苍山,潘宗颜的军队也全被消灭了。明朝的左翼北路大军,也在一天之内被 

全歼了。 

     坐镇沈阳的杨镐,正在等待各路明军的捷报,哪想到一连两天接到的竟 

是两路人马覆灭的恶耗,把他惊得目瞪口呆。他这才知道努尔哈赤厉害,连 

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立刻停止进军。 

     南路明军,由刘綎领着,从宽甸口出发,进栋鄂路,一路稳扎稳打,打 

到离赫图阿拉只有50里的腹地,只等着朝鲜援兵会合齐进了。努尔哈赤一面 

急调兵回守,一面派后金兵持杜松令箭,乔装入刘营,说杜松已胜,杜军已 

逼赫城,催刘速进。路窄,刘綎分兵为四路,自己率前军进入阿布达里岗, 

皇太极居高击下,代善兵假冒杜松军穿着明军的衣甲诈入刘营夹攻。刘綎力 

战而死,余军被瓦解之后,全被消灭掉了。 

     这样在短短五六日之内,明军三路惨败,军士被歼4。5万余人。萨尔浒 

一战,极大地削弱了明朝军队的实力,充分地暴露了明朝军队的致命弱点, 

奠定了后金渐强渐胜的基础。从此,后金眼里更无明朝,六月攻下开原,七 

月拿下铁岭,八月统一了叶赫部,明廷渐渐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萨尔浒战后,朝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廷弼赴任后,斩逃将、收流民、 

严肃军令,不轻易出战、分兵把守■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诸口,又 

实行三路把守的策略,以广宁巡抚统陆军,以天津、登莱两巡抚统海军,使 

后金不敢轻举妄动。这样相持着大约有一年的时间。 

     但是不久,熊廷弼就被朝中大臣上疏弹劾,朝廷罢了他的官。努尔哈赤 

趁机进攻东北重镇沈阳,一举拿下了沈阳,守兵被消灭了大半,连守城总兵 

贺世贤也被杀掉。 

     攻克沈阳之后5天,努尔哈赤再指挥全部人马进攻辽阳,很快攻克辽阳 

及河东50寨。这样,辽东地区全部为后金所有了。 

     就在明朝连战连败,政权马上就要灭亡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抗金 

英雄。 

     曾做过福建延平县知县的袁崇焕,喜欢谈论军事,每每遇见退役将卒, 

总要打听关塞军事,弄清控卫关塞的情形,以把守关塞的专家自许。广宁之 

败时,他正值有事的时候,不久,便单独出山海关,视察关外详情,夜里往 

往四鼓之时才返回住处。御史侯洵也算是个伯乐,建议重用他,他于是被破 

格录用为兵部金事,监军关外,临行还拜访了熊廷弼,熊廷弼对他很器重。 


… Page 16…

袁崇焕慷慨有志,被破格提拨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广宁失守,大量士兵和 

百姓纷纷逃入关内,有人主张退守山海关。他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考察归来, 

他胸有成竹地向朝廷报告说:“只要给我兵马和军饷钱粮,我就能担负起防 

守辽东的大任。”当时朝廷里惊魂未定,束手无策,正愁没人敢承担防守大 

任,袁崇焕自告奋勇,真是求之不得,立即越级提升,命令他监军关外。 

     袁崇焕到山海关上任不久,有一天,辽东经略 (主管辽东的官员)王在 

晋派他到关外35公里的前屯去安置从广宁流落来的百姓。他星夜出发,孤身 

一人在虎狼经常出没、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岭中走了大半夜,天亮之前赶到前 

屯。驻守在那里的士兵和百姓都佩服袁崇焕的胆量,王在晋也很欣赏他的胆 

略和气魄。但是袁崇焕不同意王在晋死守山海关的主张。他认为只有坚守关 

外,才能保卫关内,主张驻兵宁远 (今辽宁省兴城县)。 

     宁远西连长城,是辽西走廊的咽喉要地。袁崇焕在兵部尚书孙承宗的支 

持下,重修宁远城。宁远的防御一巩固,辽东的流亡百姓都集中到这里来, 

关内的商人也前来做买卖。宁远成了商业繁荣、防御坚固的关外重镇。 

     袁崇焕在宁远筑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 

孙承宗还派了几支人马分驻在宁远附近的锦州、松山等地方,声援宁远。 

     袁崇焕号令严明,受到军民的爱戴。关外各地的商人听说宁远防守巩固, 

从四面八方拥到宁远来。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转过来。 

     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守卫辽东有了进展的时候,却遭到魏忠贤的猜忌。 

魏忠贤唆使阉党说了孙承宗不少坏话,孙承宗被迫离职。 

     魏忠贤排挤了孙承宗,派了他们的同党高第指挥辽东军事。高第是个庸 

碌无能的家伙,他一到山海关,就召集将领开会,说后金军太厉害,关外没 

法防守,要各路明军全部撤进山海关内。 

     努尔哈赤看透了高第的怯懦无能。天启六年 ( 1626年)正月,他率军 

渡过辽河,直抵宁远城下。他先派人进宁远向袁崇焕劝降,袁崇焕毫不动摇。 

回答说:“说什么30万大军,我修建宁远城的时候就下决心死守,哪有投降 

的道理呢?”说罢,召集大将桂满,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等商量对策, 

把守城军民集中起来。他在军前慷慨激昂,鼓励军民誓死守城,广大军民无 

不义愤填膺,誓死守城。誓师完毕,他把城外的百姓和粮食移入城内,坚壁 

清野,又命令军民偃旗息鼓,专等后金兵攻城。 

     二十四日,后金兵发起进攻。一阵鼓响之后,城头上军民把火药罐、礌 

石纷纷投下,又放火烧敌人的战车。后金军屡攻不下,这时候天渐渐黑了, 

只好暂停攻城。第二天,努尔哈赤再次带大军进攻,大批后金兵士头顶盾牌, 

冒着明军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明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后金兵倒下一 

批,又来一批。情况相当紧急,袁崇焕下令动用大炮向后金军发射。炮声响 

处,只见一团火焰,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留下的也被迫后撤。 

     第三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大股兵力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了望 

台,沉着地监视后金的行动。直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才命令 

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一炮使后金军受到更大伤亡。正在后面督 

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不得不下令撤退。 

     袁崇焕听到敌人退兵,乘胜杀出城去,一直追赶了15公里,才得胜回城, 

金兵被消灭了许多。 

     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回到沈阳,跟他的部下说:“我从25岁以来,战无 

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到小小的宁远城攻不下来。”他又气又恨加上伤势越 


… Page 17…

来越重,拖了几天,就咽了气。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他做了后金大汗。 

     皇太极继续指挥军队攻打宁远,可总也攻不下来,反而损失了不少人马。 

这时有人建议,明朝的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如果使用反间计,也许能除掉袁 

崇焕。正在袁崇焕抗金的时候,北京城里捉住好几个奸细,一个叫文瑞的说 

袁崇焕曾让他带信给后金军,一个工匠说他知道袁督师想谋反。说来真怪, 

这些奸细招供之后就不见踪影了。 

     崇祯皇帝本来就多疑,听了太监报告,信以为真,便以商议军饷为名召 

见袁崇焕。袁崇焕刚进皇宫,崇祯皇帝就以叛国大罪下令把他逮捕了。皇太 

极见袁崇焕被捕,大功告成,便把军队撤回沈阳。 

     袁崇焕被捕后,他的部将祖大寿十分惊惧,率领军队逃出山海关,袁军 

也跟着走散了1500多人。崇祯皇帝没办法,只好叫狱中的袁崇焕写亲笔信给 

祖大寿。祖大寿接到袁崇焕的信,捧在手里,大哭不止,全军上下哭声震天。 

祖大寿80高龄的老母亲对他说:“不如杀敌立功,也许还能赎督师一命。” 

因此全军振奋,决心杀敌立功。 

     但是崇祯皇帝认定袁崇焕是叛国贼,无论怎么说,他都拒绝大臣的劝告, 

一些魏忠贤余党又趁机诬陷。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杀害。 

     皇太极用反间计除了对手袁崇焕,退兵回到盛京。打那以后,后金越来 

越强大。到了公元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改称满洲;又过了一年,皇太极称 

帝,改国号叫清。这就是清太宗。 


… Page 18…

                             清初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早已有之。周宣王时有民谣曰:“月将升,日 

将没,几亡周国。”因为内容含有讥讽的意思,宣王生疑,怒杀了许多人, 

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狱。到了清代,文字狱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烈。 

     入清以后,随着文字狱的泛滥,“字祸”、“史狱”、“书祸”之类的 

新名目纷纷出现了,特别是因撰写明史而得罪的,在清初特别多。 

     清代的文字狱,实际是封建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思想文化统治及实行愚民 

政策的一种残酷手段。文字狱是十分残酷的,常常一案即牵连多人,甚至几 

百人、上千人遭祸。由于清代大兴文字狱,使知识分子人人自危。正如龚自 

珍《咏史诗》所说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 

     当然,清代文字狱并非整个清代都是这么残酷。庄廷■《明史稿》案、 

钱谦益 《初学集》、《有学集》案,戴名世《南山集》案等,都发生在康熙 

朝。雍正朝发生过查嗣庭 《江西考题日记》案、汪景祺《西征随笔》案,以 

及曾静、吕留良之狱,陆生楠《道鉴论》案等等。乾隆朝文字狱案更多而惨, 

主要发生在乾隆四十六年前。乾隆四十七年以后,虽然仍时有发生,但处置 

得已是较轻,也较宽了,说明清代处理文字狱案的政策并非前后一致,到清 

朝中期以后已有了变化,变得稍宽松了一些。 

     清朝初期受文字狱迫害最多的是历史学家。历史并非纯学术领域,历史 

本身虽然是客观的,但如何记述,有个立场问题;如何评论,那更容易透露 

出史学家对现实政治的态度。因此,写历史常常得罪当权者。作为文字狱一 

种表现形式的史狱,绝大多数都与当时的政治矛盾、政治斗争有关。当然, 

统治者有时也会牵强附会地说作者指桑骂槐,搞影射攻击。因此把史学家投 

入监狱。史狱在清初非常多,就是这个原因。乾隆年间的史学家赵翼是历史 

上第一个注意文字狱的学者,他比较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了南宋及明初的文字 

狱,把诸如“诗案”、“史狱”之类的罪案作了一个抽象的概括,名之为“文 

字之祸”。“文字之祸”四个字,概括了这类案件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因文 

字之故,构成了罪案。 

     清朝最早的一个文字狱,是一个和尚引起的。 

     顺治四年 (1647)年冬,把守南京城门的清兵盘查了一个名叫函可的广 

东和尚,从他身上搜出一封南明福王书信和一本名为《变记》的史稿。在审 

讯的过程中,函可受到严刑拷打,夹棍折了又折,但他始终坚持书信和书稿 

是自己写的,与他人无涉。年底,摄政王多尔衮命将函可关入北京刑部大狱。 

第二年4月,将他流放到了沈阳。清朝血腥的文字狱史,就这样翻开了第一 

页。 

     顺治十六年 (1659)冬,函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死去。在长期的流放生 

活中,他留下了洋溢着浩然正气和不屈精神的大量诗作,即《千山诗集》, 

在他死后40多年才得以出版。又过了70余年,《千山诗集》被乾隆帝发现, 

认为函可藐视清朝下令将 《千山诗集》查禁销毁。死去100多年的函可也未 

能逃过这场浩劫,他在沈阳住过的庙宇,以及为他所立的砖塔、碑刻字迹都 

被拆毁无遗。 

     顺治元年 (1644)清兵入关,到顺治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