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南海扬-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世界各国海军的反鱼雷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反鱼雷防御系统。为了抗击鱼雷的攻击,目前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反鱼雷技术可分为两类:一是被动防御,二是主动防御。被动防御主要是通过在舰艇上涂层、贴片、敷设橡胶等措施来降低舰艇的噪音,使舰艇隐身,以降低被敌声纳发现的概率和减小声自导鱼雷的自导作用距离,从而达到减少被声自导鱼雷命中的目的。
同时,可以在舰艇两侧或尾部拖带防鱼雷网,以阻拦鱼雷,使舰艇免受损伤;或改进舰艇装甲,采用钛等高强度合金材料;或将舰艇外壳作成耐冲压隔层或防雷隔舱,以对抗鱼雷战斗部的穿甲和杀伤力。个别舰艇还可以进行了消磁处理,降低磁探仪的探测效果,并且导致磁和电磁引信鱼雷失效。
同时舰艇还可以采取主动的战术防御的模式,通过改变舰艇的航向、航速的方法来规避直航鱼雷的雷迹和自导鱼雷的探测,从而达到避开被敌雷击中的目的。释放各种诱饵、干扰器和气幕弹等,使来袭鱼雷跟踪或攻击假目标或偏离航向,迷盲、消耗鱼雷的动力,造成鱼雷攻击失效。
随着鱼雷从自控鱼雷、声自导鱼雷、线导鱼雷,逐渐发展到最先进的尾流自导鱼雷,这一系列的防御手段都显得难以适应。这种鱼雷速度快、航程远、装药量大,能够对航母一类大型水面舰艇构成威胁。而且这种鱼雷是沿舰船航行的尾流进行跟踪,不依赖声自导装置,因此各种类型的干扰器、气幕弹、声诱饵乃至吸声减噪等无源措施都不起作用。除了直接打击,将其击沉之外似乎再无其他的办法。
和世界各国海军一样,中国海军也一直在努力进行水面舰艇反鱼雷作战研究。反鱼雷作战中,火箭深弹武器系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俄罗斯海军装备的火箭深弹系统弹药中,就有反鱼雷弹种,中国海军也在利用火箭深弹系统的火控和发射装置,研制新型反鱼雷弹种。这类反鱼雷弹药主要有诱饵和拦截弹。诱饵弹用于欺骗主被动自导鱼雷,当然对尾流自导鱼雷没有作用。此刻只有使用直接的拦截弹来摧毁鱼雷。
在“江苏”号航母周遍的多艘中国海军护航舰艇上,由舰载火控系统算出拦截线,控制发射装置在来袭鱼雷预测弹道前方打出弹着,使落点严密封锁鱼雷弹道。每一个弹体内有飘浮空腔,弹药着水后,助推火箭脱落,弹体飘浮或悬浮水中。拦截弹采用的非接触感应引信解锁启动,一旦鱼雷接近到一定距离则起爆,依靠巨大的群爆爆轰水压压碎雷体或摧毁雷头传感器。
同时中国海军的多枚“鱼…9”型反潜鱼雷也同时被发射入水,显然除了对抗潜艇之外,反制敌方鱼雷也其的主要战术目标之一。反鱼雷的主要原理还是在于撞击/近处引爆弹头,当然直接撞击引爆效果最好弹头中的颇片动能就可以杀伤来袭鱼雷,如果近处引爆弹头靠破片以及海水压力也可以让来袭鱼雷失去效能。
在多方拦截的情况之下,2枚俄制65型重型反舰鱼雷被击毁在水下,但是剩下的两枚却依旧向“江苏”号航母的方向扑去。
第五十三章:达卡攻防(五)
“这么作真的值得吗?”当位于印度东部的加尔各答沐浴在清晨第一缕阳光之中时,在印度—孟加拉战区的指挥中心内却丝毫感觉不到任何的温暖和光明。经过了一夜的浴血苦战,印度东部军区长期以来积累的海、空军力量在针对中国海军“江苏”号航母战斗群的蜂拥围攻之中,伤亡惨重。此刻指挥中心内应该没有任何人会对昨夜那样糟糕的战绩表示满意。
参战的印度空军的180余架各型战斗机之中,有超过90架印度空军的新锐战机在激战之中被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战机和中国海军护航舰艇的防空火力击落,另有超过10架左右的印度空军战机在返航途中,因为迷航或机械故障而坠毁在孟加拉湾的近海和印度内陆。这一夜可以说是印度空军自撤出马六甲海峡地区之后,最为惨重的战败。印度空军在印…东战争爆发以来,一直努力建设的二线后备力量,几乎全部消耗殆尽。
与印度空军的损失相比,印度海军的伤亡更为沉重。参加围攻中国海军“江苏”号航母战斗群的印度海军2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8艘常规动力潜艇之中,有6艘在激战之中被中国海军的护航舰艇击沉,1艘遭重创、2艘遭轻创、1艘失去联络,可以说是无一完旅。而与这些钢铁兵器的损失相比,更令人惋惜的是那些与自己的军舰共命运的训练有素的印度海军潜艇兵。这些印度海军穷十年心血培养起来的精锐战士,是难以用金钱和资源来弥补的。
“我们的战士们经过了一夜的苦战,最终击溃了中国海军最为强大的航母战斗群。现在我可以荣幸的向大家宣布,在印度海、空军的努力之下,孟加拉首都达卡的大门已经向我们的战车和士兵一望无前的敞开了。”如果说此刻在印度—孟加拉战区的指挥中心之内,还有一个人能够对这样的惨败抱以乐观态度的话,那么这个人只可能是印度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印度陆军上将—乔京德尔。贾斯万特。辛格。此刻一夜未眠的他,笔挺的站立在指挥中心的大厅里,以最为激昂的语调向自己的同僚们敲响了向孟加拉首都达卡进军的号角,虽然他的眼神之中充满了血丝,头发也显得极其凌乱。但这一切并不影响他此刻信心十足的战争意志。
“昨夜在孟加拉湾之上的激战,实际上争夺的是孟加拉首都达卡的控制权。”在远离战场的中国首都北京,由于加尔各答的时间迟于北京时间两个半小时,所以当太阳刚刚从孟加拉湾之上升起之时,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国防军总参谋部的电子兵棋推演中心的餐厅内,胡维风中将已经与他的参演团队一起享用过丰盛的早餐。对于印度海、空军力量的孤注一掷,实际上早已在胡维风和蓝军推演指挥方高级将领的计算之中。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回到兵棋推演中心的蓝军指挥中心内,胡维风再度以《孙子兵法》作为蓝方—印度军队昨夜行动的总结。虽然从目前来看印度与孟加拉两国之间的兵力的确存在着悬殊的差距,但是以山地步兵为主的印度陆军要想在1~2周之内穿越水网密布的孟加拉东、西、北部的国土,一举攻陷孟加拉首都达卡却并不容易。
虽然印度陆军在1971年曾有过2周天内席卷整个孟加拉的辉煌战绩—印度政府以大批难民流入为理由,于1971年11月21日宣布将派兵进入东巴基斯坦,但实际的印度军队正式发动全面进攻是在12月3日,至12月15日,印度陆军的地面部队主力已经从东、北、西三面进抵达卡市郊20公里。使达卡瘦军在孤立无援,欲战不能,欲退不得的绝境下,不得不于12月16日,宣布实行全线停火,向印军投降。印度陆军仅在13天内便完成了在孟加拉地区军事行动的全面胜利。
不过这一一再被印度军队传为不朽神话的丰功伟绩,实际却有着种种的内因外果,并非只是一战之功。首先当时的东巴基斯坦内部不稳,自蒙巴顿的印巴分治法案实施以后,随着巴基斯坦的建立,印度教和穆斯林两个教派之间的矛盾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个国家东西两翼之间的裂痕却开始出现并日益加深。从孟加拉语的政治地位问题,到东孟加拉议会选举,巴基斯坦各种固有的矛盾激化了。政治形势动荡不定,中央和东西巴基斯坦两者内阁之间接连不断发生危机。
从1968年11月初开始,巴基斯坦的政治局势急剧恶化。此后几个月,整个东巴几乎完全为人民运动所吞没。参加斗争的不仅有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律师、职员,更有来自农村的贫苦农民。愤怒的群众不断袭击警察局、政府机关和官吏的住宅,抗缴捐税,公开审判、惩办不法官吏。政府失去对农村形势的控制,全省陷于瘫痪状态。虽然巴基斯坦政府曾尝试以和平谈判和给予孟加拉高度自治的形式,维护国家稳定。但是形势却急转直下,会谈破裂。军队被迫采取行动,逮捕了众多孟加拉反对党的主要领导人。
但东巴基斯坦各阶层人民立即以普遍的起义作出回答。当晚,驻扎在吉大港、迪纳吉普尔、婆罗门巴里亚、库米拉、米门辛格、杰京尔、库尔纳、库什提亚、博格拉、拉吉沙希等地的东孟加拉团、东巴基斯坦步枪队和警察部队同时发难。26日层任驻吉大港地区的第八东孟加拉团领导入之一的齐亚。拉赫曼少校率领一部分军队占领吉大港电台,宣布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独立,成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从此,东巴基斯坦的人民运动遂演变为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
从1971年3月底至12月,东巴基斯坦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争取独立的战争。各阶层人民,首先是学生、工人、农民和下级职员,纷纷拿起武器,组织“民族解放军”进行武装抵抗。原东孟加拉团、东巴步枪队和警察人员构成了解放军的骨干。到11月,东孟加拉有组织的武装力量约达10万人。他们实际上控制了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以外的广大地区。所以当印度陆军长驱直入之时,多数的孟加拉民众并没有进行殊死的抵挡,相反视其为盟军和解放者。
不过这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局面在今天的印—孟战争中已经一去不复返,实际上与印度政府自诩为孟加拉独立的“助产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立之后孟加拉国政府和军队便从未再视印度为自己的救星和天然的盟友。1971年12月16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之后,流亡在加尔各答的孟加拉国人民联盟政府随即迁回达卡之后,新政府所要作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要求印度军队退出原东巴基斯坦的所有领土。在新成立的孟加拉国政府眼中,印度更象是一个趁火打劫的强盗。所以在此后的宣传之中,孟加拉国政府更是对自己领导的“民族解放军”浴血奋战大书特书,而对印度在独立战争所起的作用则极力的回避。
而当今天印—孟两国终于走上了兵戎相见的不归路之后,强大的印度军队刚一踏入孟加拉的领土,便遭到了孟加拉人民的群起抵抗。整个孟加拉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不仅各大城市积极的展开战争动员,广大青壮年踊跃加入新组建的民兵部队和动员师,社会各界是出钱出力,一时之间首都达卡等地都沉浸在一片慷慨赴国难的气势之中。边境地区的孟加拉农民更是自发组织起了抵抗运动,他们拒绝向印度军队提供任何补给和帮助,暗中破坏公路、桥梁,虽然到目前为止,战争还只是局限于在边境地区,组织的游击战还没有全面的展开。但是可以预见在全国上下一片仇视的目光之中,印度陆军的推进将举步为艰。
其次在1971年的战争之中,印度军队兵员齐整,拥有武器和战术之上绝对的优势。不仅在地面上有上千辆坦克和装甲战车组成的铁骑洪流,空中更是以借助军用直升机实施机动的第57山地步兵师和擅长空降的印度陆军第50伞兵旅为长臂,借助着掌握着制空权的优势,不时越过巴基斯坦军队重兵集结的要塞,在各地实施机降、伞降夺取交通要点和桥梁。虽然东巴基斯坦地区的巴军虽然拥有13个旅的庞大兵力,但是12个旅部署在前沿地区,以旅为单位,构成了坚固的阵地。但是在印度陆军强大的装甲突击集群和不时出现在纵深出现的印度空降兵的联合打击下,巴基斯坦军队在孟加拉一线的防御阵地结合部和间隙地带,一再被印度陆军突破,最终土崩瓦解。
不过在这场战争之中印度陆军的战术较之三十多年前却不仅没有提高,相反却变得日益呆板,当然这并不是印度三军武器装备上的退化或者是指挥无能,而是实在是“巧夫难为无米之炊”,在刚刚结束的中印战争中,印度陆军不仅损失了几乎所有长于远程奔袭的伞兵部队,更有两个装备最为精锐的快速反应师—第57山地步兵师和第4机械化步兵师被优势的中国陆军围歼于海外战场,这给此刻印度陆军对孟加拉全面战争的调兵布阵上带来了短期内难以弥补的影响。不仅敌后的大规模空降难以实现,就是平原地形上优势装甲部队的迂回穿插都无力实现。在战场之上印度陆军更多的时候不得不依靠山地步兵的一线平推来艰难前进。
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则是印度军队此刻正处于糟糕的多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之下。虽然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之中,印度军队同样是两线作战。但是在这种看似不利的局面之下,印度军队不仅在东线地区狂飚突进,更在西线上以攻为守。在集中绝对优势的空军和海军支援下,陆军部队从多个方向同时对孟加拉地区实施全面合围,向心突击。更在与巴基斯坦接壤的西线,全面遏制住了巴基斯坦陆军的猛烈进攻,在局部地区甚至还集中优势兵力实施了有效的反击。北线夺取了包括巴基斯坦萨克加尔和锡亚尔科特等边境城市在内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形成了围困巴基斯坦西北重镇拉合尔、进逼伊斯兰堡的有利局面。南线更是一举攻占巴基斯坦信德省2600平方千米的土地,距离巴基斯坦重要的港口城市—卡拉齐近在咫尺。即便是双方长期对峙的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军队也对巴基斯坦方面的前沿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击,虽然伤亡很大,但仍一举抢夺了巴方50多个哨所。如果不是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以1971年战争的形势来看,印度同时“摆平”东巴、西巴并非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但是这一切的基础却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前提之上,那就是中国当时的虚弱和无能为力。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革”十年浩劫的顶峰时期,虽然巴基斯坦军队总参谋长、海空军司令甚至总统叶海亚的特使都连续来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但是面对全国一片混乱的局面之中,与印度相接壤的西藏同内地一样极不稳定,连西藏军区司令员被造反派揪斗,中国的确对巴基斯坦的困难有心无力,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只有在政治、外交上给以支持,除了谴责和声讨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侵略行径之外,只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些包括战斗机在内的常规武器。
但是今天的局面却完全相反,乔京德尔所要面对的不仅是西线不断磨刀霍霍的巴基斯坦,还要承受中国军队来自北线西藏军区、东线的印缅边境、南线的中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强大压力。此外还有印度南部地区以孟买和果阿为中心形成的分裂势力。这一系列的外部和内部的挑战已经令乔京德尔和新德里几乎至于四面楚歌的围困之中,各方面的行动都是多方制肘。虽然表面上在对孟加拉形成三面合围之势,但实际上乔京德尔所真正寄于希望的还是可以一锤定音,速战速胜。
“虽然孟加拉国与印度有着辽阔的陆路边境线,但是这些地区在战前便已经被经过了孟加拉国陆军的长期经营。依托城镇建设的筑垒地带对于印度陆军的长驱直入无疑将形成最有效的迟滞。要知道在2003年,强大的美军在面对已经不堪一击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在无险可守的沙漠地形之上,也打了近1个半月的时间。所以印度陆军如果按照常规的打法,想要在2~3周之内结束战争几乎是痴人说梦。”站在乔京德尔的立场之上,胡维风便不能了解到对方昨夜如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