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小地主 作者:弱颜(起点vip2013.12.13正文完结) >

第24章

重生小地主 作者:弱颜(起点vip2013.12.13正文完结)-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家的一家人现在算是全聚齐了,连老爷子高兴自不必说。
  “蔓儿、小七,你俩去庙头,给爷打半斤酒回来。”连老爷子让周氏给连蔓儿拿钱去打酒。
  说起来,连老爷子平常有两个爱好,一个就是烟,另一个是酒。烟是自家种的旱烟,晒的旱烟叶子。酒,家里可没有,只好出去买。连老爷子爱酒,但碍于家里没钱,每次多是让连蔓儿几个小的,拿着个小酒壶,去庙头的杂货铺里,一两一两地买。一两酒,就着一点点的菜,可以喝上两三顿。
  周氏也高兴,就从钱袋里往外取钱。
  “爷,我给你带酒回来了。”连继祖忙拦住周氏,“是正宗的梨花白。”
  连继祖就起身,从一堆礼物里抱了一坛酒给连老爷子看。
  连老爷子平时喝的就是小烧锅烧的高粱烧酒,一听说有梨花白,眼睛立刻就亮了。
  “好,好,就喝我大孙子给打回来的酒,梨花白。”
  “还有槽子糕、糖,还有给爷、奶,还有老姑买的做衣裳穿的尺头。”连继祖就指着柜子上放着的两包槽子糕、一包糖,还有一青一红的两个尺头。“月娘还给奶买了杭粉。”
  周氏也乐了。
  “啥杭粉,那可贵了,我老了,还能用那个?给你老姑吧。”
  “奶可不老。”连继祖道,“老姑的那份也有,还有胭脂那。”
  “继祖这孩子知道疼人。”周氏笑着摩挲着连继祖的后背。
  一屋子的人就都笑了起来。
  人太多,屋里站都站不下,连蔓儿扯了扯张氏,母女几个就从上房出来,回西厢房里。连枝儿端了水盆进来,大家洗手、洗脸。
  连蔓儿看了连家大房的穿着、打扮、行动做派,忍不住向张氏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娘,大伯和大堂哥在镇上,很有钱吗?”连蔓儿问。
  这个问题有些难住了张氏。
  “……你大伯是秀才,一开始的时候每天有二斤的廪米,还免做劳役。后来没考上举人,每年做秀才也有县里的考试要评等级,要考了前二十名的,才给廪米。你大伯只领了几年,后来就再也没有领过了。”
  “那大伯不是还做馆教书,每年能赚多少钱?”
  “一开始吧还好,寻的都是好馆,每年也有二十两银子,四时五节还另外有东西送。后来,你大伯不是评等级评不上去吗,就没有好馆请他做了,今年刚辞的这个馆,每年只有十两银子,不过是包吃住。”
  “那他们一年花销多少?”
  第四十一章 连蔓儿算账
  连蔓儿问张氏知不知道连守仁一家在镇上一年的花销。
  这个话题就更难了。
  “你大伯没了廪米,一年只有十几两银子的教书的钱,这还是好的时候,馆也不是总能找到的,就我记得就有四五年没馆做。别的村里有馆,他不肯去,嫌给的钱少,乡下地方不方便。他又嫌人家给的住处太狭窄,饭食也吃不惯,他又带着一大家子人,就在镇上租了个院子,一年的租金要六两银子。你大堂哥跟着你大伯读书,并不赚钱。”
  “要是这样,那大伯家日子不是该过的紧巴巴的吗?”
  连蔓儿吃了一惊。按照这样的收入来算,连家大房在镇上住,只怕只能求个温饱,还得是按照连家这样节约的水平来过日子,算的上是真正的“穷秀才”,怎么可能一个个穿绸缎、带金银,有这样的吃穿用度?
  “咱们家这三十亩地每年打的粮食,除了留下家里吃的,还有交税的,其他的都按四季送到镇上给你大伯。”张氏对连蔓儿道。
  这也就是说,连守仁其实是入不敷出,能够维持这样的生活,完全是连家一家人节衣缩食地在供养他们。
  连蔓儿又问了张氏几个问题,心里开始算起了账。
  按照连家现在的三十亩地算,因为连老爷子勤快能干,又是个好庄稼把式,地里的收成比平均的收成要好。只按每亩年产三百斤高粱来算,三十亩地就是九千斤。全家十九口人,成年的男丁算上连家大郎和二郎,是七人,连家日子过的节约。每天都是多半稀少半干,周氏看的紧。几乎就是配给制,就按平均每人每天六两的粮食来算,一年要吃四千一百六十一斤的粮食,再加上菜园子里产的瓜、菜,就是连家全年的吃食。
  现在大明朝的税并不重,连家的田地算的上是中上等的田。折算了一下,简单地说,大约是按照每亩亩产二百五十斤,收取五个百分点的税。这样算起来。三十亩地,要交税粮大约是三百七十五斤。
  这样,还有一多半的粮食富余出来。
  就算作是一半的粮食送到镇上去吧,一部分是给连守仁一家的口粮。其余的则是变卖换成银钱。
  “大伯一家。就算上不到两岁的妞妞,是七口人,也按每人每天六两口粮算。一年要吃一千五百多斤的粮食,那还剩下三千斤的粮食,就按高粱的均价,每斤五文钱算,也有十五两银子的盈余。”连蔓儿问张氏,“那这个十五两。大伯都交回来了没有,大伯做馆的钱。交给奶不?”
  “这些年,就没见他们往家里拿过钱。”张氏道,要不然家里的日子怎么过的这么紧巴。“哦,他们也往回拿过几次钱,就像这次要发嫁花儿,不是拿钱回来了,那次你继祖哥娶媳妇也是这样。”结果拿回来多少,还要翻几倍的拿回去。没钱怎么办,卖地。结果就是连家现在只剩下三十亩地。
  “咱每年的收入都给了他,他一点都不往回拿?”
  “你大伯年节回来给你爷奶还有你老姑买东西,就像今天。”张氏道。
  “那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连蔓儿喃喃自语道。
  “啥意思?“
  “就是说那礼物的钱,也是咱们一家子赚的。爷平时一两烧酒都舍不得,今天一坛子梨花白,高兴成那样,其实还是花的公中的钱。”连蔓儿道。
  张氏愣了一下。这个道理很简单,她也不是没有想过,只是都含糊过去了,不曾深究。
  “你大伯是秀才,日子过的好些也是常理。”张氏道,像大多数乡村人一样,张氏对读书人是怀着敬意的,总觉的读书人就该比他们种田的享福,日子过的好。“不过,哎……”
  张氏有些欲言又止。
  “娘,你有啥话就说呗,这里又没外人。”
  “好吧。……按我说那,你大伯一家子也太不会过日子了。就说房子,租个几间房子就够住了,可嫌他们住的憋屈,说不方便,就租了个院子。有一次我路过看见了,是两进还是三进?房子少说有二三十来间。你大伯娘说是要分成前院内宅,都是城里大户人家的规矩,我也不懂。还有吃的,也不能按你说的算,你大伯他们不吃粗粮,咱送去的粮,都卖了换大米白面吃那。”
  “娘,这些你都知道?”
  “他们是想瞒着人,可镇上离的太近了,风言风语的也有。你大舅有一次路过,亲眼看见,跟我说了,我才相信。”
  “爷和奶也知道?”
  张氏这次没有说话。
  “爷不是在外面做过好些年的掌柜,账上能不精吗,看来肯定是知道的。”
  “你大伯是秀才,你大伯娘,还有你大嫂,都是金贵人,该吃用些好的。”张氏道。
  “那我们就是天生的贱命?”连蔓儿恼了。
  张氏那样说,源于根深蒂固的读书人金贵的想法,但也有一部分是无奈自我安慰。她见连蔓儿眉毛竖起来,小脸气的通红,马上就后悔了。
  她毕竟是做娘的,自己任命也就罢了,真要说到自己的孩子,她还没有“贤良”到那个程度。不得不说,这对于连蔓儿几个孩子来说,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不,当然不是。”张氏连忙改口,接着叹了口气。
  “娘,你那个想法不对。”连蔓儿道,她觉得张氏肯定被洗脑了,“既然不分家,那就该一碗水端平,没有咱们苦哈哈地,她一家吃喝玩乐的。”
  “咱也不求他把他赚的钱拿出来,就是咱们想他也不愿意。咱自己个儿过,也照着就这样节省,每年咋地也能攒下点钱来,还能送哥和小七去读书那。”
  “这些年打粮食富余的钱。要不是都填给了大伯他们,我哥和小七已经念上书了。”连蔓儿又道。
  张氏拿了一块布。在水盆里,无意识地搓着,越搓越用力。她并不是没有这样想过,但是都压制住了。更没人跟她讲过这样的道理。
  “哥说他不想读书,我看见他一个人拿树枝在地上学写字那。”连蔓儿看了一眼五郎,又道。
  “我就算了,要是能行,起码让小七能去读书。”从连蔓儿说到读书开始,五郎都低着头。现在他才抬起头来。
  娘几个正说着话。连守信从外边进来。
  “说啥那?”连守信看见连蔓儿激动地红着脸,张氏、连枝儿、五郎和小七脸上都有些难过的神色,忙问道。
  张氏终于放下手里的布,看着连守信叹气。
  连蔓儿不管那些。让连守信坐炕上。就把刚才算过的那笔帐给连守信又算了一遍。
  连守信也沉默了,和张氏一样,这笔账他也心中有数。这是第一次有人这么明确地算给他听。
  “我是啥话也没有了,他爹,咱……为孩子们打算打算吧。”张氏道。
  “爹心里清楚。哎,不就是为了大哥能出人头地,给连家争口气吗。”连守信道。
  “出人头地,不是应该好好读书?每天下馆子。挑吃挑穿,就能出人头地了?十年寒窗。可没见谁寒窗出个肥肚子来。”连蔓儿道。
  连枝儿几个都捂着嘴笑了起来。连守仁长的不算胖,但是却早早地有了肚腩。
  连守信和张氏都板着脸,连守仁一家的某些做派,他们心中和连蔓儿同样的心思,并不认同。
  “要敢说分家,你爷得劈了我。”连守信道。
  连蔓儿的眼睛亮了一亮。连守信这样说,表明他心里也倾向了分家,只是碍于连老爷子。
  “我听人说,树大分枝。咱们和大伯一家差距越来越大,早就该分家了。”连蔓儿道。
  连守信坐在那想了一会。
  “分家这事,我也想了,这是迟早的事。”连守信道。
  连蔓儿忙坐直了身子,张氏和其他几个孩子也都静下来听连守信说话。
  “大哥要是得了官,上任去,爹和娘还有秀儿就得跟去,我看二哥的意思,也是要跟去。大哥到时候要养这么多人,到时候这家不分也得分了。”
  连蔓儿眨了眨眼睛,连守信不傻啊,虽然话里没有明说,到时候连守仁会翻脸不认人,但是显然是对情况还有某些人的性情都有比较客观的评价。
  “我想着,到时候咱就分出来。那时候,他们也再不用咱们出力赚的这几个钱了。”
  连蔓儿翻了个白眼,往旁边一倒靠在连枝儿身上。
  “蔓儿,咋了?”连枝儿还以为连蔓儿病了,低头一看,连蔓儿脸是红扑扑地,没有一点事。
  咋了,当然是气的。
  归根到底,连守信还是包子,典型的包子的想法。
  “我看人家现在也未必就看的上。”连蔓儿道。就算他们辛苦劳动,省吃俭用,但是看大房的言谈举止,根本就不感激,反而高高在上,根本就看不起他们这些乡下人。
  连蔓儿说的很直接,张氏和连守信没法反驳,因为他们也看出来了,只是为人厚道,不肯去深想,也不肯说出来。
  “我看,不如早点分。”要等连花儿嫁进宋家,然后还要宋家走关系,给连守仁补监生,再到得官,谁知道还用多久。早分早干净,她也好全心全意进行她的小地主计划。
  “到时候再分,大家该说大伯一家发达了,就不认人了。现在分也不差啥,人家不差咱那几个土坷垃里扒出来的钱。没准还因为咱们土,嫌弃咱们丢人那。”
  连蔓儿说着,看向张氏。
  “娘,你说路过大伯家,可没说去他家,人家都不让你进门吧。”
  张氏脸就红了。
  “你这个孩子,嘴咋这样,以后肯定得罪人。”
  “这里又没外人!”连蔓儿笑。
  张氏挨着连蔓儿身边坐下来。
  “不知道咋回事,听蔓儿这么说说,好像心里痛快了不少。”张氏道。她又不傻,还看得出眉眼高低,一直以来都是因为贤良淑德,为大局着想,而压抑着真实的感受。
  “老四媳妇,做饭来。”周氏在上房门口喊道。
  **********
  深度地、全方位地解析包子。呵呵。
  求订阅、粉红、打赏,推荐票,留个脚印,也是对弱颜的支持。
  第四十二章 祖孙
  二更,求粉红。
  **********
  连家的长孙回来了,又是秋收,这顿午饭,自然要比平时丰盛许多。张氏、赵氏和何氏都在厨下忙活,连枝儿、连蔓儿和连叶儿也要帮手,摘豆角、削土豆皮、烧火。周氏亲自监督指挥,张氏是最忙的,她刀工最好,要负责切菜,另外还要炒菜。
  上房前后门大开,炒菜的油烟和香气传出去很远,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
  最后端上桌子的是一个凉菜旱黄瓜丝拌豆腐丝,三个热菜:一个青椒土豆丝,一个干豆腐炒尖椒,一个是五花肉炖土豆茄子,还有一道汤是肉皮片粉汤,都是用盆装着上桌。这在平常的庄户人家就是极为丰盛的饭菜。主食也有了变化,不再全是粗粮,杂面窝窝里加了白面,蒸出来更加宣软好吃。
  依旧是男女分成两桌吃,饭菜都端上桌,古氏才和蒋氏、连花儿、连朵儿从西屋过来吃饭。
  本来吃饭的人就多,添了蒋氏,就更挤了。连蔓儿咬了一口窝窝,正要去夹菜,鼻子里忽然闻到一股腥臭的味道。
  连蔓儿扭头看了眼旁边的小七,小七皱皱鼻子,表示他也闻到了。两个人顺着那味道低下头,原来是正对着她们坐着的连芽儿,将两只小脚从桌子底下伸了过来。
  连蔓儿就想开口让连芽儿把脚缩回去,她们坐在炕上吃饭,都是盘腿坐着,没有伸直腿把脚丫子伸到人家面前的道理。不过,看看何氏是个不讲理的。那就别怪她不客气了。
  连蔓儿趁人不注意。拿了筷子,狠狠地往连芽儿脚上戳了一下。
  就听得连芽儿大叫了一声。差点没将饭桌掀翻了。
  “咋回事,咋回事?”
  “脚,谁戳我的脚。”连芽儿疼哭了,脚也缩了回去。
  周氏低头看见了,立刻斥道:“芽儿你那是咋坐着那,越来越没有规法了。”周氏说着话,抽了抽鼻子,又看了看连芽儿的脚,就训斥何氏。“芽儿的脚这是熟了吧,你也多给她穿两双袜子,现在像什么样。”
  何氏就不说话。
  连蔓儿不动声色地放下筷子,只拿汤勺舀菜吃。
  “该叫李四奶奶来。给芽儿裹第二遍了。”周氏又道。
  “就给她裹。芽儿裹这脚可受了嘴。倒小了不少。”何氏飞快地夹了一块肥肉给连芽儿,又给自己也夹了一块。
  蒋氏坐在古氏身边,她是古氏的外甥女。一张瓜子脸,眼睛很大,眉毛描得细细弯弯的。现在她正不言不语地喂着妞妞,妞妞吃的是另外熬的大米粥。蒋氏一边喂妞妞,一边自己有一口每一口地吃着。
  很快吃过了饭,大家忙着收拾桌子碗筷。
  连花儿还是坐在炕上。和连秀商量:“老姑,晚上我和朵儿来给你做伴。”
  “行啊。我早叫你过来睡。”连秀儿很高兴,“继祖他们回来了,你们那屋也住不下这么多人。”
  歇过了晌午觉,一家人还是要下地干活。何氏说要给连芽儿裹脚,下午就不去地里了。周氏点了头,又问连老爷子。
  连老爷子倒是没说什么,只是招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