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阀-第5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可不太妙……”放下信,东莞郡王喃喃念道。
“怎么了?”祝季兰看到他本来笑意吟吟的脸上神情凝重,不禁问道。
“一个不应该的人出现在一人不应该的位置上。”徐卫当然知道这句话他的侍妾不可能听得懂。
祝季兰跟了徐卫这么久,深知这是一个没有难处的男人,好似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难倒他。所以,徐卫现在的模样让她有些吃惊。
“这话怎么说?”祝季兰追问道。
徐卫苦笑着摇了摇头,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祝季兰见状,只当是朝政大事,不方便多说,将手轻轻搭在他肩膀上,宽慰道:“没有大王解决不了的事情。”
徐卫仰起头,像是有些新鲜:“你真的这么认为?”
“残暴如女真人,不也被大王逐出陕西了么?现在,就连河东也快呆不下去了。”祝季兰笑道。
徐卫将手伸上肩膀,抓住她的手笑道:“我这个人读书不多,但我还知道那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祝季兰嫣然一笑:“我并不畏惧大王。”RO!~!
第七百三十一章 成都之行
第七百三十一章成都之行
徐卫点了点头:“嗯,看来我只有把你的鼓励当成一种鞭策了。”
祝季兰沉默了片刻,忽而很郑重其事地说道:“大王,朝政上的事我们妇道人家不懂,也不应该过问,自然也帮大王分担不了什么。但妾希望,如果有其他事情,大王可以和我,或者姐姐说,纵使我们不能帮着大王出主意,至少,我们能听你说。”
她这并不是一时兴起想着什么说什么,她之所以认为徐卫仿佛一个谜团,除了他的行事作风不同于常人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徐卫对谁都作得很好,他对家人有爱,对朋友有义,对下属有恩,他能照顾很多人,但他从来不会说自己,从来不会袒露自己的心事。她有时候和张九月闲谈,发现作为徐卫的结发妻子,张九月对成亲以前的徐卫,好像也知道得并不多。
徐卫当然明白她所指,轻笑道:“我尽力吧。”
“那我去看看虎儿。”祝季兰笑笑,离了开书房。徐卫望着她出去,这个女人很不错,如果按照后世的说法,她应该归入知性这一类。不过,我亲爱的侍妾,有些事情,我对谁都不能说。
徐卫虽然担心秦桧,但他并不打算写信给堂兄,告诉他要防备这个人之类。因为他知道这没用,徐六也不会因为堂弟“莫名其妙”的担忧,而把秦桧怎么样。而徐郡王虽然在川陕是一把手,却也左右不了朝廷事务。不过,徐九倒是相信,堂兄也不是泛泛之辈,他不会让秦桧牵着鼻子走。
很快,徐卫就没太在意这件事情了,因为他要处理的军政事务极多。前线传回来了战报,言宋辽联军围攻西平府,夏军几次组织增援,都被击退,联军已于数日之前攻破西平府,任得敬只带了极少数死士脱逃,混乱之中,他的弟弟任得仁被辽军士卒刺死,首级被斩下请功。进城之后,西军倒没怎么样,辽军,尤其是萧合达所部,大肆劫掠,甚至不问青红皂白,杀戮军民。因为是联军,徐成也不好说什么。另外,徐成还报告了一件事情。就是那三个从南方来的军官,要求领兵上阵干点事情,因为没有徐郡王的指示,他不敢贸然予兵。
宋辽联军攻破西平府,破了夏都兴庆府的南面门户,固然可喜。但麻烦也随之而来,据探,金军已经出西三州,往西南进兵。他们这是有意绕开西军驻扎的麟府路险地,打算直接开到夏都以北,与党项人并肩作战。看样子,女真人是想保住西夏。耶律铁哥并不把这当回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管是谁来,都一并招呼了。
五月,成都府。
徐卫前世不止一次到过这个西南大都会,那时候的成都有很多的头衔。诸如西南政治、文化、金融、科技中心,交通枢纽之类,甚至在全国也勉强能排得上号。除此之外,成都据说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它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不止是熊猫,不止是杜甫草堂,不止是武侯祠,不止是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当然更不止是春熙路的妹子。
总之,那时候的成都听起来,看起来,好像都还不错。不过,请相信一点,和宋代的成都相比,后世的成都真的没落了。
这个时代的成都,是中国数一数二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叫卢求的人写了《成都记》,他在文章中称“成都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
这位仁兄先把成都结结实实夸了一番,注意他最后一句,“扬不足以侔其半”,什么意思?扬州算什么?它连成都的一半都比不上!
卢求口气确实大,不知道他是不是四川人,所以对成都有所偏爱。扬州历来都以繁荣富庶著称,在他眼里,扬州居然连成都的一半都比不上。或许这位确实夸张了一些,但宋代的成都实在值得他这么作。
不用说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商贸繁荣的成都,也不用说成都所产的蜀锦驰名四海。单拿一件事情来佐证宋代成都的繁荣,据《成都古今记》云: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一年到头,成都随时都在举办大型博览会,月月不落空。如果不是经济高度繁荣,商贸极度发达,成都人不会闲得蛋疼。
当然,光是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只能说明这个城市发达,只能说明你有钱。作为一个大城市,大都会,不能光有钱,得有内涵,得有底蕴。不巧的是,成都,乃至四川,在这个时代还真不缺此类。
远的如诗仙李白什么的就不说了,只说在宋代影响巨大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仁宗嘉佑二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科考自然是国家大事,但京城官民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并不十分感冒。但结果一出来,京城轰动,因为这一科里,有两兄弟居然同时金榜题名,成为同榜进士!这两兄弟就是苏轼和苏辙。
这还不算,京城官民很快得知一个颇有话题性的消息。苏轼苏辙两兄弟的老子,苏洵,也陪两个儿子进京。两个小苏考试去了,老苏闲得无聊,想着反正也没事,就去拜访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拿了几篇文章请教,欧阳修一看不得了,赶紧向朝廷举荐。一时之间,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大盛。再一打听,同榜进士的苏轼苏辙竟然就是苏洵的儿子,京师震动,引为美谈。后来的事,就人尽皆知了,苏家三父子,连同欧阳修,都位列“唐宋八大家”。
不止流传后世的三苏,就是在当朝,也有大批成都人在朝中作官。因此,宋代的成都不止经济繁荣,城市发达,更是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徐卫有幸,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一切。
作为川陕最高长官,他其实很多时间都是呆在陕西,很少涉足四川。从前,至多也是在还没有上位的时候,到绵州参加宣抚处置司的会议。万俟卨被弄走以后,他觉得自己确实应该来四川看看,也不是说视察,就是来走走,看看,听听。
此时,他就身着便装,一领青色的直裰,爽爽利利。头上戴个乌纱幞头,腰里束条带子,脚上穿双靴子,手里摇着一把西川折纸扇,也是刚刚在街上买的。反正从头到脚,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这也正是他所希望的。
在陕西,在兴元,没人不认识他,而在成都,他只是众多路人甲乙中的一个。这让他感觉很惬意,行走在人群中,没有谁会一直盯着他看,也没有那一道道敬畏的目光。
“德远,我本以为,兴元就算不错了。但今天到成都一看……啧啧。”徐卫东张西望。
张浚就在他身旁,充当导游。其实这也是个半罐水,张德远是尽管也是四川人,但他家在绵竹,成都也没来过几回。
不时回避身旁熙熙攘攘的行人,张浚笑道:“这才到哪儿?要想游遍成都,非得在这住上三五年不可,大官人有这兴致么?”
“我倒是想啊,没这福分呐。”徐卫叹道。
“其实你说像从前徐宣抚,王宣抚他们,致仕退休以后,完全没有必要去江南,在成都定居多好?反正我以后要是致仕了,肯定在成都买座宅子。”张浚笑道。
徐卫扭过头云,很正经地说道:“有眼光,房产这东西绝对买得!落地就涨价!”
“怎么?大王也有意?”张浚话出口,才自觉失言,不过这大街上,谁没事来听你说话?
“这事我说了不算。”徐卫随口道。
张浚明知原因,却非要打破沙锅:“那谁说了算?”
徐卫白他一眼:“德远,你非要扫我面子?”
“哈哈!谁能想到堂堂如你,出门身上居然一文钱没有,买把扇子还得问我借?说出去谁信呐?”张浚大笑起来。
徐卫摇摇头,叹道:“我发现你这人的钱欠不得,我这不是为了附庸风雅么?再说了,几个钱,值当么?”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下脚步,四处眺望。
“怎么了?”张浚不解其意。
“我们走了多远?你记得回去的路么?”徐卫正色道。
“唉,我当甚么大事?这有何难?不记得路,雇辆车,要不雇顶滑杆,舒舒服服就回去了。”张浚道。
“那我问你,上哪儿雇?”徐卫道。
张浚一时为之语塞,到处张望,入眼不是楼,就是人,上哪找滑杆轿子去?这可有些麻烦,他和徐卫都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成都又如此广大,迷了路一时半会儿地还真回不去。RO!~!
第七百三十二章 成都之行2
第七百三十二章成都之行2
现在,川陕宣抚处置副使和参议官就坐在一个街边的酒肆里。这个店不大,不豪华,甚至有些简单,但很整洁。距离午饭还有些时间,所以店里除了主东和跑堂以外,没有其他客人。最要紧的是,这会儿根本不是该进馆子的时机,店里没东西可吃,除了酒。但想想看,两个大男人,大上午的没事坐在店里光喝酒,你两位是碰到人生挫折了么?
不过开门作生意,就要笑迎天下客,店主人很厚道。他并没有因为赚不到钱就拒人于门外,还是很热情地将两人迎进来,并让跑堂的倒上了茶。徐卫和张浚左右也走得远了,前者无所谓,后者有些吃不消,正好歇歇脚。
“这茶……”张浚喝了一口,一张脸就成苦瓜了。
徐卫闻言笑道:“知足吧,那一年金军围了长安城,断了水源,满成的人只能喝那又苦又涩的井水。我跟你说,那水泡出来的茶……”
“怎么?”张浚见他语塞,好似在穷尽脑汁,想着一个合适的形容词。
“那茶,简直就跟石炭泡出来的一样,结果,我喝了几十天。要换你这种人,只怕光凭这一点就要出城跟女真人拼命。”徐卫笑道。他这话并没有任何恶意和戏谑的意思,但如果换成其他人,其他进士出身的人,恐怕不会有好脸色,哪怕你是长官。因为,有人会认为这话有调侃读书人的意思。
前面说过的狄青,他宴请一介布衣书生,就因为席间有优人以儒为戏,那书生认为是狄青授意的,拍案而起大骂道“黥卒敢尔”,杯盘碗盏掀了一地,事后,狄青还主动跟他道歉。而当时,他已经是中级武官,对方只是平头百姓。文武地位的悬殊,到了这个地步。
但张浚听后,反而笑道:“那是肯定的,不谈国仇家恨,只凭让我喝石炭泡出来的茶,就得跟女真人拼个玉石俱焚。”这就是张德远可贵之处,他并不是徐卫的心腹亲信,却能受到徐卫朋友一般地对待,原因就在于,他不同于一般读书人的迂腐。尽管他心里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对武人的看法,但他至少从来不会表露出来。
这两个正说着,店主东靠了过来,倒也不拘谨,径直在旁边坐下,先道:“在下不是有意窥听两位谈话……”
张浚侧道:“怎么?”
“哦,没事没事,我有个亲戚就在长安,这位官人所说的金人围城,断绝水源,他也经历过,所以,嘿嘿,聒噪几句,打扰了,打扰了。”店主东边赔笑,边起身要走。
徐卫一招手:“无妨,请坐,咱们摆摆龙门阵。”等对方坐下以来,他又道“我们正是从陕西过来的,不知道你那位亲戚,后来如何了?”
店主东倒是个健谈的人,一听他问,即道:“说起来话就长,我那亲戚是我妻弟,长安沦陷以后,他就逃出了陕西,跑到成都来投奔。直到陕西光复,官府组织流民返乡,他才回去。最近托人捎了信,说是日子好过了一些。”
听到这话,徐卫张浚对视一眼,脸上都有笑意。让老百姓日子好过一些,这正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
“要我说啊,也该是时候了。咱们四川帮衬陕西多少年了?俗话说,这救急不救穷,往年要打仗,要对付女真人,没奈何,咱们四川责无旁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现在女真人也跑了,是该松口气了。”
张浚不说话,徐卫点头承认道:“川人为抗金牺牲很多,这是有公论的。”
“那是!”店主东一昂头道。“就是徐郡王,他也得承认这一点。陕西光复,咱们四川是立了大功的。”
张浚接过话头:“这一点你可以放心,徐郡王无论何时何地都承认这一点。不止是徐郡王,朝廷也心知肚明。”
这开店作主意,迎来送往,见识的人自然不少。店主东一听这话头,就感觉不对,重新审视着两人,试探道:“不知两位官人何处高就?”
“哦,我们是作买卖的。”张浚随口道。
“两位何必相欺?在下这双眼睛,自信看人还错不了,二位官人从头到脚,就没有一处像是行商坐贾的勾当。”店主东笑道。
徐卫看他一眼,一本正经:“确是实话,我们干的,是收银买命的勾当。”
这话唬得店主脸都白了,收银买命?怎地?混黑道的?心里一紧,问道:“收谁的银?买谁的命?”
“收朝廷的银,买北夷的命。”徐卫朗声道。
店主闻言,在心里一琢磨,忽地笑道:“明白了明白了,原来这位官人在营中勾当,不过旁边这位就不像了。”
“有眼光。”张浚点点头。
听他赞誉,店主越得意:“不瞒两位,作我们这行当,哪有不会察颜观色的。任何人,只要跟他说几句话,我约莫就能猜得出来些许。”
此时,几个人抬着两口半人高的瓦缸进来,一入门就吼道:“掌柜,这酒放哪?”
店主急忙起身上前,指挥那几人将瓦缸抬到里头,又给了钱,这才回来。张浚看在眼里,问道:“店主东,你这买的是酒?”
“正是,不,也不是。从前酒是跟官府买,现在都自己拿粮去酿,官府收点工钱。”店主解释道。
“这我倒也听说了,自己拿粮去酿,不甚方便吧?”张浚开始套话了。
“从前官卖,倒是便利,给钱就拿走。但那酒,我这么跟你说吧,除了我们开店的必需以外,旁人是绝计不会去买。官府用的什么料,怎么酿出来的,是人都知道。现在就不一样,我自己拿粮,放心。比如我这两缸酒,用的就是新米。这新米陈米,闻都能闻出来,我店里的酒从不掺假!童叟无欺!”店主开始吹嘘。
“那官府收的价贵不贵?”徐卫从旁问道。
“贵倒是有点,不过咱们不就图个放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