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第12章

正说清朝三百年-第12章

小说: 正说清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妃、嫔、贵人。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顺治帝就废过八年(1651)八月册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清王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贵族中挑选,目的是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系。佟洵、侯久萱《清宫后妃》根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标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满族,蒙古族21名,汉族9名,维吾尔族1名。               
皇后皇妃小传    
孝慈高皇后的幸福与悲哀 
  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是努尔哈赤的皇后,生子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叶赫纳喇氏作为努尔哈赤的皇后,又是皇帝皇太极的母亲,是不是一直处在幸福之中呢?   
  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原来是女真族叶赫部首领杨吉砮(nǔ)小女,长得漂亮。杨吉砮仰慕努尔哈赤的威名和形象,一次在努尔哈赤面前就把女儿叶赫纳喇氏许给了他,努尔哈赤高兴地同意了。杨吉砮还有个大女儿,是这个纳喇氏的姐姐。努尔哈赤问杨吉砮为什么不把姐姐嫁给他。杨吉砮说:“我不是舍不得把老大嫁给你,是怕她不合你的意。小女容貌漂亮,而且有气质。”   
  后来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顺治孝康章皇后像(康熙生母)杨吉砮的儿子纳林布禄当了首领,又为李成梁所迫。他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九月金风送爽的日子跋山涉水把刚14岁的叶赫纳喇氏送到努尔哈赤的王都费阿拉城。努尔哈赤率诸贝勒大臣迎接。努尔哈赤这时已有30岁并有5名妻妾。由于叶赫纳喇氏不仅长得漂亮,而且端庄温顺善良。得誉不喜,闻恶言愉悦,不谄谀,不信谗,毕力事上,又生了一个儿子——皇太极,很受努尔哈赤宠爱,努尔哈赤与她恩恩爱爱地过日子。   
  然而,纳林布禄感到努尔哈赤强大,对他是一大威胁,不顾姻亲关系,于万历二十一年(1588)联合海西女真的乌拉、辉发等8部攻打努尔哈赤,结果以失败告终。纳林布禄与努尔哈赤形同水火。   
  万历三十一年(1603)叶赫纳喇氏病危,希望临终见见自己的母亲。努尔哈赤派人去向叶赫部传话,遭到纳林布禄的拒绝。努尔哈赤十分愤怒。这样叶赫纳喇氏在死前没能见到自己的母亲,成为她最大的悲哀。   
  叶赫纳喇氏死后,努尔哈赤十分悲痛,不饮酒、不吃荤菜一个多月。开始葬院内,后来迁葬再三,最后与努尔哈赤合葬。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孝诚仁皇后像崇德元年上谥“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雍正、乾隆时谥又累加。 
孝庄文皇后:历经三朝辅佐二帝 
  孝庄文皇后(1613…1687),姓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塞桑之女,皇太极之后孝端皇后的侄女。长得端庄美丽,于天命十年(1625)13岁时嫁给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福临。福临即位,尊为皇太后。康熙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她经历了太宗、顺治、康熙三朝,辅佐了顺治、康熙二帝,对清王朝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孝昭仁皇后像福临即位时年幼,孝庄文皇后教导他任贤人,远小人,赏罚公平,不要奢侈,要勤学好问。为了拉拢汉族将领,将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养育宫中,岁俸视同郡主,又把皇太极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平西王之子吴应熊。顺治十七年,顺治帝为崇妃董鄂氏去世痛苦不已,要出家,孝庄文皇后劝阻了他,从而防止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一时空缺和王朝朝政的混乱。   
  顺治去世后,8岁的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康熙10岁时,生母孝康章皇后去世。孝庄文皇后为照顾年幼的皇帝,把康熙养在慈宁宫。她告诫康熙说:“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康阜,绵历数于无疆。”这话的意思是君主必须明白对百姓的责任:受到人民拥护,长期统治下去,必须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康熙帝日后努力实践她的教导,康乾盛世的形成不能不与孝庄文皇后的教导无关。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等三藩作乱,孝庄文皇后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拿出宫中金帛犒赏出征劳苦的将士。十四年,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机叛乱,她又向康熙推荐图海镇压叛乱,图海迅速平定了布尔尼。   
  康熙二十六年(1688)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病逝,终年75岁。临终嘱咐在孝陵附乾隆孝贤皇后像乾隆慧贤皇贵妃像乾隆婉嫔像   
  道光为皇子时的嫡福晋,后追封孝穆成皇后近安葬她以靠近康熙父子。康熙帝把她的灵柩暂时停放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雍正时才葬河北遵化昭西陵。徽号在平定三藩后定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她的谥,雍正、乾隆添加后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翊天启圣文皇后”。 
香妃之谜 
  《清朝野史大观·记回部香妃》描写了乾隆帝的一个妃子——香妃。说她本是回部王妃即首领小和卓木(霍集占)的妃子,生下来就有异香。将军兆惠征回部时,乾隆帝向他提到她。后来兆惠生擒香妃,献给乾隆。但香妃始终不做乾隆妃子。乾隆叫人劝她服从,她从袖中拔出刀来,表示她宁死以报旧主。乾隆母亲孝圣宪皇后劝告乾隆不要接近她,或杀掉她或放归,但乾隆始终舍不得。时不时去看她。香妃常思故乡风物,乾隆帝就在她所居楼外建西域式的礼拜堂。庄妃居住的永福宫数年后,乾隆到外面祭祀去了,乾隆母亲让她自缢。乾隆回来时香妃气绝,但面目如生,只好厚其棺殓,以妃礼葬之。   
  这个故事是编造的。征回后乾隆帝的确从回疆获得一个妃子,是伊帖尔汗氏,长得很美。她是回疆额色尹的侄女,图尔都的妹妹。乾隆二十四年(1759)配合清军作战的额色尹被封辅国公,图尔都封为一等台吉。端康皇贵太妃第2年图尔都送妹妹伊帖尔汗氏入宫,表示友好。三十三年伊帖尔汗氏进为容妃。为了博取她的欢心,使她不过多思念故土,他一方面让维吾尔族厨师给她做维吾尔食品,一方面为她建宝月楼(地址在今新华门)。此楼7楹,极其华丽。在宝月楼南面,建清真寺,让她倚窗西望,以解乡愁。   
  乾隆帝还做过两首《宝月楼诗》。其中一首:   
  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 
  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 
  屏文新弗禄,镜影大光明。 
  麟次居回都,安西系远情。   
  乾隆五十三年,容妃去世,终年54岁。 
清文宗皇后——那拉·兰儿(慈禧太后) 
  一、政治档案   
  慈禧太后(1835…1908)姓叶赫那拉氏,满洲人。安徽宁池太广(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广德)道惠徵之女,小名兰儿。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她的旗籍,开始是镶蓝旗,后来抬到镶黄旗。咸丰元年选为秀女,封兰贵人。六年生载淳。在封建社会,妻以子贵,那拉氏生载淳而封懿妃。第2年晋升为懿贵妃。十一年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去世,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她与皇后钮祜禄氏并尊为皇太后,皇后钮祜禄氏上徽号“慈安”,那拉氏上徽号“慈禧”。那拉氏居丧时居烟波致爽殿西暖阁,又称西太后。   
  慈禧太后有野心,有权术。咸丰帝去世以后,她勾结奕䜣发动北京政变,将政敌端肃集团打下去,获得垂帘听政的权利,改年号“祺祥”为“同治”。所谓垂帘听政就是皇帝坐在养心殿皇帝宝座上,前有御案,后有黄纱屏,两太后坐在黄纱屏幕后面。凡奏章经两太后过目后,大臣拟旨由两宫太后裁定,然后盖上咸丰帝赐与钮祜禄氏的“御赏”印和赐与载淳而由慈禧太后保存的“同道堂”印,大事就确定下来了。慈安太后缺乏才力,而幼帝又不是她生,便处处让着慈禧太后,名为两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是慈禧太后一人独裁。像这样的垂帘听政慈禧太后从同治元年持续到十二年,第2年,同治帝亲政,但只一年就病逝了。接着是由她点名4岁的载湉继位,是为光绪帝。为了有效地控制光绪帝,她把面长、口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塞给光绪帝当皇后。以其年幼又与钮祜禄氏垂帘听政,直到光绪十五年,才由光绪帝亲政。其间,钮祜禄氏已于光绪七年去世。她撤帘由光绪帝亲政,她也不是不管政事了,光绪帝虽亲政,“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她又训政。这一训,就是10年,直到她死去,所以她实际统治中国47年,将近半个世纪。   
  她获得垂帘听政权力后,继续咸丰帝镇压农民起义政策。两江总督何桂清因为镇压不力,节节败退,被她处死。为有效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她重用曾国藩,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八日委任他统辖江苏、安徽、江西、和浙江4省军务,同治元年正月初十又发布上谕,借师助剿,攻打太平军。很快就组织了“常捷军”、“常胜军”之类的洋枪队。在中外军队的共同打击下,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终于被镇压下去。不久又派李鸿章镇压了捻军。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得到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给的大奖赏。   
  慈禧太后持扇坐像对列强慈禧太后一开始是有反感的,她反对过《北京条约》,所以发动政变前曾担心列强干预。奕䜣对她说,外国没有异议,他敢保证,她才放手去干。列强不干预使她获得垂帘听政权力,她当然感激,于是对列强态度来了个大转弯,产生了求和的外交政策,并与列强相勾结,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外交上她是妥协投降政策。中法战争中本来冯子材率领清军打嬴了,她却同意李鸿章妥协投降的荒谬主张:借谅山的胜利作为与法国缔约的条件。甲午战争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她就主张停战议和。   
  戊戌政变后,英国人帮助康有为避难香港,各国不支持她立大阿哥,她就很光火。于是当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慈禧太后一反常态,不顾光绪的反对,以清廷名义发布诏书,“向各国宣战”。为了得到义和团的帮助,她改镇压为招抚,并下令发放粳米2万石,银10万两给北京义和团。清军和义和团在天津攻打联军,在北京进攻使馆。攻打使馆,这是违背国际惯例的,予联军扩大侵略以口实,愚昧之极。天津沦陷后,慈禧太后派人到各使馆,表示“道歉、赔款、惩凶”。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了向列强献媚,保住她自己,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令,令李鸿章与联军和谈“便宜行事”。讨论《辛丑条约》条款,列强提出“惩凶”要求,要求处死或监禁一些“首祸诸臣”,慈禧太后惟独却对发出对外宣战的慈禧太后没有提出惩罚的要求。看到空前辱国的《辛丑条约》12条,没有把她从统治地位赶下来的条款,慈禧太后感激涕零,赞扬说:“今兹条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她还自责地说:“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打算把清朝变成陈天华一针见血地指出的“洋人的朝廷”。她毫不考虑地表示:“所有十二条大纲,应照即办。”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她发布上谕,充分暴露了她色厉内荏,朝三暮四,投降卖国的嘴脸。   
  慈禧太后一切从个人出发,在统治集团内她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肃顺等八大臣与她作对,她惩治了他们。奕䜣协助她成功了北京政变,被封为议政王,主持朝政。可是奕䜣势力的增长,使她又感到了威胁。光绪六年(1880)慈禧太后太监携物出宫,违背规定,与护军殴打,慈禧太后因此事与奕䜣争辩,隔阂加大。同治四年,乘编修蔡寿祺上疏弹劾奕䜣之机,她免去了奕䜣的一切差事。后来慈禧太后又恢复他的职务,到光绪九年慈禧太后抓住奕䜣在中法战争中前瞻后顾、举棋不定的辫子,大做文章,以“边防不靖,疆臣因循,国用空虚,海防粉饰,不可以对祖宗”相责,最终免除了他一切职务。光绪帝即位后产生了帝党和后党。后党骨干都是中央与地方上的重臣,帝党是光绪帝身边的人和官僚士绅。在甲午战争后和维新运动中,慈禧太后对帝党给予了沉重打击:光绪帝囚于瀛台,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志锐调任乌里雅苏台,文廷式被革职。自有慈禧太后,清廷矛盾不断,党争无已。   
  慈禧乘轿出游图慈禧太后贪图享乐。晚清民族危机严重,但为了祝自己的寿,“颐养天年”,她于光绪十年中法战争之际耗银63万两建储秀宫。后来她又动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吃紧之时,她为自己的60大寿,不惜举国债修建宫苑。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说:“慈禧太后为自己建颐和园、筹办六旬庆典不可能少于一千万两。”“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慈禧太后以归政后颐养天年为名,公开地或隐蔽地举借外债以营修宫苑,其贷款的总数超过了洋务企业的借款”。她就是这么为了个人享乐而置国家和人民安危于不顾的统治者。   
  慈禧太后思想。谢俊美说:“纵观慈禧一生,思想并不守旧。”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批驳清流派非议洋务言论。考虑到机器制造与天文算学密切相关,奕䜣于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五日,奏请设立天文算学馆,招收年满20的满汉举人及恩、拔、岁、副、优贡生入馆学习。第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山东监察御史张盛藻奏“天文算学无庸招集正途(进士、举人出身与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荫监生出身的叫正途)”,说:“……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臣民之强则惟气节一端耳。”他认为到天文算学馆学习的人只需责成钦天监从聪颖的少年考选就行了。慈禧太后斥责道:“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技巧。……借西法以引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庚子后她发动新政,说:“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2年2月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颁布了劝戒汉人妇女不要缠足的上谕:“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   
  至于她破坏戊戌变法,谢俊美先生说是她“在顽固大臣的挑唆和包围下”,“她镇压变法是基于个人权力和朝局的考虑。特别是裁冗官、合并闲散机构,停捐纳,改科举,罢免礼部堂官后,朝局一度动荡。她担心变法不利于自己。为了稳固政局,不致因变法而引起新的震荡而使王朝遇到颠覆的危险,慈禧决定结束新政。”   
  二、日常生活及其他   
  下面是慈禧太后生活等方面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