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第48章

正说清朝三百年-第48章

小说: 正说清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下面介绍这些考试。   
  县试在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考前要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倡优、皂隶的子孙与居丧守孝者不能参加考试。考生由5人联保,另有本县一名廪生作保人。县试考4场或5场。前2场考八股文与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第三场考诗赋,四、五场考对四书五经的解释。县试录取后即可参加府试。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即可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是通过县试后才有资格参加的考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时间多在四月。参加府试,报名、保结,与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只是保结廪生要多一名。府试通过后是院试。院试由学正主持。学正又名提督学院,故名。院试考两场。第一场为正试,考八股文两篇,试帖诗一首。第二场为复试,考八股文一篇,试帖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录取后获得生员资格,生员俗称秀才,送入府县学官,准备参加正式考试。   
  乡试是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因是八月考试,又称秋闱。生员、监生、荫生、贡生、官生以及经科考合格的都可参加。考试分三场:初九为头场,十二为第二场,十五为第三场。举子须于前一天进场,第三天交卷出场。第一场考八股文7篇,第二场考论一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5道。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正式考试第二级。每3年在京城举行一次。时间是二、三月,所以又叫春闱。举人与国子监的监生参加。为防止假冒举人参加,顺治十四年后,举人在会试前要复试。会试有礼部主持,大总裁(主考官)为内阁学士或六部尚书。副总裁为六部侍江南贡院的考棚郎或内阁学士。考试场次和内容与乡试同。会试取中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是最高级考试,由皇帝主持,考策问。策问是以政事、经义等设问,举子作答。内阁拟题,皇帝选定。答题用字千字以上。四月二十一日举行。考试3天后读卷官送前十名呈献皇帝。皇帝确定名次,并召见这十人,叫小传胪。余下取中的也由皇帝确定名次。内阁中书填写金榜。二十五日殿试名次揭晓,以舞刀射箭为晋身之阶的晚清武童在太和殿举行名典礼,这叫大传胪。大金榜张贴在长安街宫墙上。二十六日举行恩荣宴。考中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殿试后中式者除前3名外还要在保和殿举行朝考。由皇帝命题,由钦定大臣阅卷,分别等次。   
  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其他新进士由掌院学士带领引见,由皇帝派遣任官。有的选为庶吉士,散馆后再授予官职。一般的授予六部主事、国子监博士或县令。   
  举人通过大挑也可作官。大挑始于乾隆十七年。会试后,6年搞1次,由朝廷挑选形貌好和应对灵敏的做知县或学官。   
  上面说的是正常进行的科举考试。除此以外,清代还有制科、翻译科和武科考试。   
  制科是由朝廷举行的考试取士制度,始于两汉,清代制科始于康熙。清朝的制科包括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还有经学科和临时的召试。博学鸿词科在康熙十八年(1679)举行了一次,试题是“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一首。参试者143人,取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俱授翰林官。乾隆元年(1736)举行第二次制科考试,钦命第一场题为“五六天体之中合赋,以敬授民时圣人所先为韵”。诗题为“赋得山鸡舞镜得山字七言排律十二韵”,文题是“黄钟为万事根本论”。第二场题经、史、制、策各一。参加者176人,取中一等5人,授编修;二等10人,授庶吉士。二年补试续到者,取中一等1人,二等3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济特科考试。试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制钱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复试首题为“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次题“桓宽言外国之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民用给。今欲异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186人参加考试,经过复试,仅有10多人考取。经济特科是应贵州学政严修于二十四年所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拟订章程后才举行的。大金榜孝廉方正科所举,重在考查德行。清朝入关后在顺治、康熙孝廉方正科还没形成定制,乾隆后才成常例。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孝廉方正科考试多是虚应故事。经学科考试仅在乾隆十六年搞过一次,进士、诸生和退了休的都可参加,但他们的经学必须渊博纯正,道德高尚修明,由大学士、九卿、督抚荐举。录取了4人:吴鼎、梁锡玙、陈祖范、顾高。前2人授为国子司业,后2人年事高,不能供职,进士题名碑授予国子监司业衔。临时的召试是皇帝巡幸,迎銮献册的进士、举人、生员,办了一些规定手续后,由学政会同地方督抚考试录取。   
  翻译科据商衍鎏先生考证本之于金女真进士科。翻译科之设是为维护满蒙语言文字。翻译科考试只限于八旗子弟,考试不定期。根据《清史稿·选举三》,关外皇太极时期开始了翻译考试,入关后顺治八年、康熙初年、雍正元年有乡试,乾隆朝次数多些,嘉庆、道光两朝仍然有乡、会试。考试要求屡变。例如,雍正元年,乡试只考一场,考试题目或奏章一道,或从四书、五经出一题。后来是从《性理精义》、《小学》中限三百字命题。乾隆三年规定在翻译题外作满文一篇。“武科,自世祖初元下诏举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年会试,入文科制。……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九月会试于京师,中式者为武进士。凡乡、会试俱分试内、外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为外场。三场策二问、论一篇,为内场。……殿试简朝臣四人为读卷官,钦阅骑射技勇,乃试策文。临轩传唱状元、榜眼、探花之名,一如文科。”   
  下面对一般科举考试必考的两种文体——八股文和试帖诗作一解释。   
  八股文为科举考试必用。它是明成化年间形成的一种考试文体。格式死板,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破题要说明题意,承题进一步说明题意和文章主旨,起讲是议论开始,入手是引入正题的话,起股是总论,出题是点出题目的散句,中股与后股发挥题意,至文章重心,束股说完意犹未尽的话,收结收束全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都有两股对偶句,因而称八股文。有些文章只有六股,也算是八股文。   
  八股文多取四书语命题,例如顺治二年,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因为以四书语命题,因此八股文又叫四书文。作八股文,考生要用儒家思想论述,“代圣贤立言”。以书中一句话命题叫小题,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以整篇为题就是大题。八股文用字有一定限制。顺治二年每篇不得超过550字,康熙二十年限650字,乾隆四十三年限700字。   
  还有一个试帖诗,它是乾隆二十二年后乡试、会试要考的。它是五言八韵诗。内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例如路慎庄的试帖诗:   
  东西深不辨,空外但闻声。 
  共捣三更月,谁知万户情。 
  寒衣新浣出,密线旧缝成。 
  远近惊秋早,光阴入夜争。 
  力微拼用尽,辛苦说分阴。 
  凉意生双杵,繁音满一城。 
  深闺今日寄,绝塞几人征。 
  露布频闻捷,铙歌报太平。   
  清朝科举制度源自明朝的科举制度,但也有不同于明朝科举制度的地方。   
  第一是有民族歧视,尤其是清初。雍正前搞满汉两榜。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优待,只考翻译(满—汉)。科举本是选官的根据,但满人当官不必通过科举考试。乾隆时大学士60人,汉人25,旗人35,汉人全是进士,旗人只有4个。   
  第二是考官不仅要有官位和出身,从雍正四年开始还要经过考试。   
  第三是为避免各省录取名额太悬殊,康熙五十一年开始把录取的名额分到各省。下面是4年会试录取名额:   
  年份 总数 满洲 蒙古 汉军 直隶 奉天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江南 浙江 江西 湖北 湖南 福建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康五十二 186 4 2 22 1 15 10 15 9 30 20 13 12 8 6 3 4 3 4 乾三十四 143 3 1 13 1 10 8 8 5 28 24 16 4 3 7 4 2 3 2 1 嘉六 270 8 2 3 25 1 19 14 14 陕甘 12 江苏 20 安徽 15 25 22 12 10 17 14 7 10 8 10 道二十 183 7 3 5 20 2 17 8 8 陕甘 6 江苏 17 安徽 7 18 17 6 5 7 7 5 6 6 6 
  第四是为了避免代考现象,实行复试制度。乡试从顺治十五年开始复试,会试从康熙五十一年开始。   
  第五是讲形式。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作文上。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舒赫德说的“文徒空言,不适于用”。试帖诗纯粹是对仗、用韵,会用谀词。另一表现是重书法。书法不好,内容好也得不了高等。著名学者龚自珍朝考,文思浩荡,洒洒千余言,最后却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屈没了人才。   
  清朝科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处罚也重,但始终不能根绝。这足以说明清朝士风的败坏和科举考试走到了末路。   
  科举考试固然为选官提供了一条路子,但弊病很多,最大的弊端就是摧残知识分子。它把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里面,思想僵化了,不会生计,年复一年的考试,身体也搞坏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典型。第二,学非所用,脱离实际。举子虽然把“子曰”、“诗云”背得滚瓜烂熟,胸中却无治国一策。书院考课课卷第三是把人限制在读书求功名的惟一道路上,使一些人谋求金榜题名,不惜金钱乃至生命,铤而走险,败坏了风气,也促使一些官僚腐败堕落。鉴于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病,清末康有为等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废除科举。统治集团中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要员也建议废除科举考试。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宣布停止一切乡试、会试,有千余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终于寿终正寝。   
  附录一:八股文范文   
  题目: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按,此题出《大学·第十章》)   
  作者:严虞悙(1650-1713,常熟人,康熙三十六年会试第二名。授编修。官至太仆寺少卿。著名散文家)   
  正文(括号内为结构简释):   
  王者平天下之财,以道生之而已。(破题)夫财不可聚而可生,而生之自有大道也,可徒曰“外本内末”乎?(承题)且平天下者,而权夫多寡有无之数,宜非王事之本务也。不知生民有托命之处,无以给其欲则争。两间有不尽之藏,无以乘其机则敝。惟不私一己而以絜矩之意行其间,所为导利而布之上下者,诚非智取术驭者之所能几也。(起讲)吾为平天下者言生财:(入手)财本无不生也,财一日而不生,则万物之气立耗,而生人即无以自全,知其本无不生,而长养收藏,可以观阴阳之聚。财亦非自生也,财一日而不生,则万物之精易散,而大君于是乎无权。知其不可不生,而盈虚衰旺,可以调人事之平。(起股)生财固有大道焉。(出题)求珠于渊,取璧于山,开天地之未有以夸珍奇者,非生也。夫民有衣食之利,而金玉夺之,贫与富相耀,私而不能公矣。大道以正其经,而不通难得之货,不作无益之器,饮食以为质,与天下相适于荡平焉。关市有征,国服有息,竭闾阎之力以称富强者,非生也。夫国有维正之式,而商贾算之,子与母相权,暂而不能久矣。大道以定其规,而不损下以益上,不夺彼以与此,制节而不过,与天下相安于中正焉。(中股)大道而精言之,则与性命相孚。以不贪为富,以不蓄为宝,清心寡欲,既以清生财之原而由是,措之则正,施之则行,百官万民,群拱手以观圣天子之发育。道之所为,无欲而通也。大道而广言之,则与天地相参。裁成其有余,辅相其不足,仰观俯察,既以博生财之途而自是,天不爱富,地不爱宝,人官物曲,咸奋发以赴圣天子之精神。道之所为,大亨而正也。(后股)于财之未者而生之,生于天,生天地,生于人,而实生于君。《周礼》、《周官》,具见圣人之学问。于财之既生者而益生之,益而生,畜而生,节而生,即涣而益生。官山府海,只为霸国之权谋。(束股)生财之道,即絜矩以平天下之大道也。(收结)   
  附录二:清代各省夺魁人数   
  说明:据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顺治三年丙戌科”到“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经济特科”历年录取的进士数统计,清朝进士共有27178名。一般每科进士分一甲、二甲、三甲。状元、榜眼、探花属第一甲,获此殊荣者叫夺魁。下表录自南京夫子庙展览室。   
  省份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东 直隶 广西 江西 福建 湖北 广东 湖南 贵州 河南 陕西 四川 蒙古 状元 40 20 9 6 4 4 3 3 3 3 2 2 1 1 1 1 榜眼 26 29 7 5 7 1 10 6 5 4 5 2 1 1 探花 42 27 4 3 6 5 1 5 4 6 1 2 1 
一队夷齐下首阳 
  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是清初恢复科举考试的一个目的。这一着的确奏效。   
  八旗铁骑入关,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知识分子心怀反清复明的情绪,有的甚至遁入山林,拒绝跟清朝统治者合作。清初恢复科举考试并出示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打消顾虑,参加考试。康熙、乾隆两帝还要各地官府推荐隐逸名士参加制科考试。于是他们纷纷下山,走出家门,进入考场,自愿参加到为清朝服务的选士行列中。《清朝野史大观》有一篇讽刺文章《一队夷齐下首阳》可以佐证。   
  明国变后,诸生多抗节不受试者。后出示云:“山林隐逸有志进取者一体收录。”诸生乃相率而至。昔人作诗嘲之曰: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常年深自惭周粟,今日幡思吃国粮。非是一朝忽改节,西山薇蕨吃精光。   
  “夷齐”、“首阳”、“周粟”,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明朝诸生效法他们,为了抗节,杜门不出乃至上山,现在为了肚子,不得不走进考场应试。顺治三年,取中的进士,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93名。顺治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也参加了科举考试,中副榜。《清史稿·选举志四》上说:“自康乾两朝再举词科与其选者,山林隐逸之数多于缙绅。”当然也有少数坚持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始终不参加,不与清朝合作,例如顾炎武、黄宗羲、万斯同等。   
  钱穆在《国史大纲·明末志士之气节》中说:“若使读书人反对科举,拒绝仕宦,与上层政权公开不合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