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107章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07章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缆!开船!”船老大风丹意气风发地站在船头,手中地小旗直指对岸,然后坐下擂响一面皮鼓。
  “太昊号”缓缓地离开了码头。宽大的船身给了乘客们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初时还不觉得,到后来逐渐加速,竟有了一点“乘风破浪”的感觉。“嘭嘭嘭!嘭嘭嘭!”
  有节奏的鼓声激励着水手们不知倦怠地划动木桨,“太昊号”在大河水面破浪前进,速度远快于多数族人步行速度。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我在船里放声高歌,引来‘乘客’们面面相觑。
  当两岸皆茫茫,进入大河中央时,乘客们也忍不住手痒。纷纷提出过一把划船瘾。
  水手们乐得休息,训练时还从来没有这么高强度地连续工作过呢!
  结果就是一帮子乐呵呵的“老水手”们胡乱地划着桨,在大河上喧嚣着前行。
  我在船后一直负责掌舵,根据大河对岸升起的号烟,把握船行的方向不致偏离,这时也注意观察了一下船舷的吃水情况,水面上地船身还有1米多,吃水极浅,近50平米地船舱,坐了25个人,还显得很宽松,让我都有点担心船的稳定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在设计时也已经有所考虑,整体上船身还是比较平稳的,毕竟宽度达到了五米多,应该不至于轻易倾覆,但为了稳妥起见,以后在轻载运行时,还得提醒风舟他们装上一些压舱物,对运输安全有好处。这一项得写入“渡船管理条例”里面去!
  尽管“老水手”们比较业余的水平大为耽误了正常的船行速度,但在换回专业水手以后,我们的首航还是在上午11点左右结束,考虑到启航和装载的时间,总行程最多只花了两个小时多一点。
  毫不夸张地说,有了“太昊号”,太昊族人终于能够做到“渡大河如履平地”了!
  盐码头这边,号角鼓声齐鸣,在还没有鞭炮胡时代,这已经是最能体现喜庆胡表达方式胃,“太昊号”上地大鼓在里许外就以欢快的鼓点与岸上应和。
  赢坷还好,在制造期间就曾经参观过“太昊号”的模型,有一定的免疫力,赢济和其他少昊长老则瞪目结舌,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发呆。
  汗!——其实这家伙最多就能够装30吨左右地“安全载重”,总有效排水量不过40吨左右。
  相对于之前的“船筏”,这东西的确在载重和安全性方面胜过许多,但与后世地大型木船,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不过在这个时代,如此大的船的确也算得上“超前”之作。
  欢呼声中,风舟挥动手里的“小墨龙旗”,率全体乘客下了“太昊号”。
  水手们则忙着将船系在岸边的木桩上。
  盐码头这边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午餐,按他们的经验,近20里的水程应该要到下午才能抵达,眼下的这一餐是为岸边的少昊长老团准备的,却让这批提前抵达的客人赶上了。
  从速度比较,这艘船的速度是原来哪怕最快快的“船筏”也要快两倍!
  而从载重比较,这艘船的载重应该是同面积“船筏”的五倍以上!
  盐码头的“码头工人”们趁我们午餐时,将准备好的货物——盐袋和铜锭搬上了“太昊号”。
  返程时,船上没有变的乘客只有我和风舟,水手换成了盐码头这边的人,而乘客除了少昊的长老代表,居然还有两匹马!
  第二百三十八章 为谁辛苦
  8月底,粟穗的清香提醒我,又是一个丰收年景到了。
  无心在码头边守着匠人们造船,我急着赶回太昊城,参加太昊七年的秋收!
  此时已经有“少昊号”、“大元”号、“贸易号”三艘船同步制造,并都已经进入了尾声,长度都在15米左右,我要求匠人们积累这个尺寸的制造经验,并大量培训新人,包括太昊和少昊的年青匠人。
  下一步将是在渭水、泾水那边建设新的码头。
  目前只要一发大水,从斟戈氏、运城到姜氏和公孙氏的运输就得中断,有了大船,大河将不能再阻隔诸族间的往来。
  但在北方建设码头以后,太昊船队就得搞“收费运输”了,专业的“码头工人”和“水手”也得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看到造船工程顺利进行,我已经迫不及待要回到太昊。
  农业部族的族长,始终还是心系那片田地,如劳碌终年的老农,不肯错过秋收的每一颗粟米。闻到少昊田间飘来的清香,已经能够看到太昊粟满仓的
  金黄粟粒。
  “太昊酒坊”的美酒虽然已经能够供应码头上的工人,我也没有少喝,但新熟的粟米酿出酒来,应该与陈米酒不一样吧!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思之令人垂涎。
  带着一队“亲卫”,我们在粟穗浓郁的香味中返回了太昊城。
  进得城来,已经是满城秋收大忙景象,休整仓库。置备农具,打造牛车。纺织麻袋——
  “元方和妈妈呢?”梓桦一边在宗庙内忙得不可开交,一边还记得问我。
  汗!一一我也不知道呢!
  这娘俩在大方城可有些日子没有回来过了,偶而传来的风声,风极那边不大管得住他,据说还在往苗族那边跑,是时候去过问一下这小子了。
  不过再大的事也大不过秋收!
  “今年地收成怎么样?”我问风尘。
  “今年种粟的收成不错。宗庙税粮不会少于500吨!”风尘喜中带忧“可是城内仓库就有点紧张了,有的部族已经把住房都腾空了准备装粮食,任族他们几个在远处种地的部族,连运粮食的牛车都准备了数十辆,眼下修仓库、腾住房都来不及了。”
  “宗庙把公仓让出来,我们的粮食都放到庙里来。这边还有几个殿没有完全用起来。先堆放粮食吧!”我不能让丰收的粮食找不到地方放。
  今年缴税的地已经达到了5万亩,不用缴税地地也差不多,总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0万亩左右,按亩产200斤算,也有2万吨粮食,以太昊城内现有的人口,足以维持四年左右的口粮,这还没有算上去年存下来的陈粮!
  应该讲。有了这个储备,太昊农业文明的安全度已经达到了我预期地目标,农业在生产中地核心地位也已经得到确立,族人通过少昊的渔猎和已经初具规模的畜牧,只是用于保证肉类的获取。但温饱却是靠粟米来保证的。
  9月12日,终于到了收获的大日子!
  在宗庙外的广场上举行了秋收誓师大会。数千“秋收大军”挥师出城,骑马的骑马,乘车地乘车,近处的则步行,纷纷赶往金黄的土地,沉甸甸的粟穗已经不让粟杆不堪重负,深深地弯下了腰。
  “梓桦!——不用忙了,我们去看收割!”不由分说,我拉上我的宝贝乖女儿,出了城,奔向粟穗最香地地方,忙碌的族人们都乐得咧开了嘴,笑声溢满丰收地土地。
  在宗庙内忙得晕头转向的梓桦这时也笑逐颜开,乐不可支。
  谁知乐极生悲,我正在田边与族人一起检视粟穗,梓桦突然尖叫起来,接着放声大哭。
  “梓桦怎么啦?”我忙叫过来安慰一下。
  “爸!——这个虫子蛰了我一下!好疼!哇!——”梓桦大哭。
  我一看,呵!一只被梓桦拍死的蜜蜂。
  “梓桦别哭!我看看!一一”我忙拉开梓桦捂着脸的手,是有一个小包在脸上肿起。
  “梓桦别哭!没事没事!过两天就好了一一”一边安慰樟桦,一边扔掉碎掉的蜜蜂。
  等等!——蜜蜂!
  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东西!
  到了原始以后,这个东西可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可能产出甜食的好东西啊!
  想到后世的糖果,我由得砸砸嘴—一多少年没有吃到甜的东西了!
  “梓桦在哪遇到这个一一小虫子的?还有其他的吗?”
  “就在那边!有好多呢!——”梓桦指着一块还没有开始收割的地。
  “上马!跟爸爸去!俺给梓桦找好东西吃!”我们爷俩开始随着这一小群蜜蜂,追踪而去。
  中午的时候,在一道矮矮的石崖边,终于找到了一个硕大的蜂巢。
  “好大的一个蜂巢!”我不禁咋舌。
  眼前这个蜂巢直径近1米,附在离地约三四米高处的一个突起的岩角上,顶上有数棵大树遮盖,倒也可以藏风避雨。
  “退到一里外!如果看到蜂群过来,立即逃命!”我对梓桦吩咐道。
  脸上兀自痛痒难当,梓桦闻言立即远遁。
  我从马背上取下火种,小心地在蜂巢下方堆起一堆湿柴,并把周围的引火物刨开,以免蔓延。
  浓烟升起时,我也已经向梓桦遁去的方向狂奔了一段路。
  数百米外,回头看时,浓烟已经将村冠下的空间遮住,蜂群如一道活烟,从浓烟中升起,在树冠上方反复聚散,良久不去。
  “爸!您放的火?”梓桦跑过来问。
  “不!”我答道“是我放的烟。”
  我紧张地盯着那团聚散不定的“烟”,深怕它向我们席卷而来。
  过了大约两个小时,大队的蜂群才向南方逸去,让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浓烟散尽时,已经是将近四个小时后了。
  返回岩石下,将我和梓桦马背上的麻袋撕开,爬上岩角,裹住整个蜂巢,再用绳网捆好拖了下来。
  “我们快走!”将蜂巢放到马背上,我对梓桦大声喝道。
  不待提醒,这时已经有稀疏的蜜蜂开始返巢,梓桦也已经纵马跑开。
  这一晚,我们爷俩在家饱餐了一顿蜂蜜。
  第二百三十九章 逃奴殒命
  破碎的蜂巢里取出的蜂蜜足足装了满满一陶瓮,让梓桦对脸上受的蜇伤稍觉好受了些。
  从蜂巢中偶尔爬出的半死不活的蜜蜂和肥肥的幼虫让梓桦惊悚不已,却让我动起了脑筋。
  第二天,不顾仍在大忙中的秋收,我到匠作区找到土鲁,让他给我做几个木箱子,底边上留口,中间有大量隔板。
  土鲁正满头大汗地修复几辆损坏的牛车,见到这个任务不是很复杂,随便找了几个做木工的徒弟,让我去跟他们交待。
  匠作区自有了铜锯,木板是一堆一堆地放在专门的备料仓库里,这样的木箱的确也难不倒几个徒弟,两天功夫,就做出了十来个。
  没有养蜂的经验,我把破碎的蜂巢分别放在十来个箱子里,摆在宗庙外的屋檐下,抹了些蜂蜜在木箱子底边上的出口处,当天就看到有蜜蜂飞进飞出,却不知道是不是有蜜蜂在里面安了家,恐怕得过一段时间才能知道了。
  但真正让我发愁的是,过两个月,太昊城这一带就没有什么花可以采蜜了,那时不要说产蜜,恐怕怎么样让蜜蜂过冬都是一个大问题。
  罢了,也不算什么大事,且到冬天再说吧。
  秋收如火如荼,却有两个消息不期而至。
  北方,隗王已经现身,大河边我们修筑的近5米高的“关墙”刚峻工,翟族人就在不远处的河岸边扎了营,据抓到的俘虏讲,隗王都已经亲自来过一次,却对高高的关墙无计可施,正在另想办法。
  而在南方,苗族那边传来消息。元方带了一队骑兵去追击蛮人,竟追到了一条巨大的河边!
  据返回报信的太昊骑兵讲,那条河初时竟给当成了海!太昊骑兵们站在岸边硬是看不到对岸,要不是水没有咸味就真会给他们当成了海。
  随后这队骑兵沿岸奔了数天,也没见转弯,才死了心,知道不是淡水湖。
  这当然不会是湖了!
  江!一定是长江!
  我该往南,还是往北?
  反复权衡之下,长江才是我梦系魂萦的地方,但眼下却不是当务之急。
  “隗王!隗王倒底要做什么?”
  这才是让我心里有没来由地发虚的东西。
  后世的经典对抗,就是对坚城抗游牧部族,在四面被围的情况下,只要坚城能够保证足够的物资储备,基本上都能让北方牧人无计可施。
  城廓四周被劫掠一空之后,物资转运困难的敌人只能选择退却。
  何况在大河边建起的险关并非孤城,险关后就是太昊、公孙、姜氏的大后方,像隗王眼下这样在河边驻军。基本上不会对我方诸族构成威胁。
  那他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除非我把太昊船借给他,否则他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正打算往北方走,却又实在放心不下元方。
  这小子实在能惹事。
  虽然这一次极有可能是他带队发现了长江,为我带来了新的目标,却严重地违反了我下达的“禁足令”,不仅跑出了大方城,连苗族所在的区域都远远地超出了。看来将看管元方的任务交给风极,对他来讲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罢了。退而求其次吧,不求元方完全听话,能够保证他的安全也能让我放心不少。
  临出发前,我让土句他们给大方城那边派遣了一个连队的骑兵过去。
  要在以前,我绝对舍不得将成连的骑兵如此大方地使用,但现在可不同。
  一方面是太昊的家底变厚了,3000多骑兵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强大的力量。就算到了后世的春秋时代,“有马千驷”也是一个强大得足以争霸的力量,当然那是在配上足够战车的前提下。
  二是客观的需要,元方过多地拓宽了大方城的活动范围,的确也需要更多的机动力量来保证大方城的安全。
  由于骑兵中生手占了80。这一次到北方我只带走了200骑老兵和200骑新兵,其他的老骑兵还是用于训练城内的骑兵。新老骑兵之间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要是我半个月以内没有回来,记得给蜜蜂巢外放一点蜂蜜。”我对梓桦交待道。
  为了让他放心接近蜂箱,我让纺织坊的女工们作了一个细网,可以阻止蜜蜂蜇伤人,披在身上就不用怕了,十多天下来,梓桦已经习惯了每天去看一下蜜蜂。
  看到在四个蜂箱洞口进出的蜜蜂越来越多,我也放下了心,估计这几个箱子里的蜜蜂应该已经安下了家了吧。
  还有六个箱子就不用管了,反正蜂群也会逐渐成长,大不了再分箱就行了。
  临行时,太昊城中,粟米饭飘,太昊酒坊里人头攒动,人满为患,成队的牛车将粟杆拉回城中屯积,用于盖房。长老和族长们一边忙着指挥族人晒粮装仓,一边忙里偷闲,驾车四处闲游,太昊城中,一派丰收后的富足模样,族人们都喜上眉梢,成天欢饮为乐。
  我和太昊骑兵们都享用了数日的美酒,再小心地在马背上带上了一小坛,给盐湖边上的战士们送去。
  经过姜氏所在的渭水时,看到他们的粟穗也已经黄透,族人也正在准备收割。
  看到我们的墨龙旗,姜氏族人都友好地致意甚至欢呼。
  过泾水后涉大河向东,很快我们就到了盐湖边的运城。
  “快点!再快点!”一名姜氏战士对着一名正在挖土的翟族人大吼。
  工地上,数千人正忙得昏天黑地,运城的城墙已经夯筑到接近顶部,同步进行的护城濠沟也挖得十成中去了九城,城外的数十座砖瓦窑和陶窑正冒着青烟,烧制建房和铺城墙的砖瓦,以及城内的铺设陶管。
  “你们族长不在?”我问姜氏的一个小队长。
  “见过太昊族长!”这小子快速地在我反应过来之前就跪了下去,让我扶都来不及,看来他们对姜由已经习惯了这个仪式。
  “族长回牛神山下去了,说是忙秋收的事!”
  “这边怎么样?过年以前能住进去吗?”我看着城中已经建好的数百间房。
  “没问题!”小队长很有把握地回答“只要这些翟族人全都听话,一定可以在过年前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