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坊中的人对这个问题不觉有些悚然,却一时间无一人作答。
“切!”土鲁坐在最里面,先时还不发言,对族人的奇谈怪论都不予置评,等到众人都茫然时,才表达了自己的不屑。
“对对对!”开始时发言最为激烈的长老现在有点明白过来“土鲁长老不是在这里么?他可是跟族长一起在大元长大的,他一定知道原因!”
“这个么——简单说吧:以后你们就知道我说的什么意思了——族长不仅知道这些东西,他知道得再多也不稀罕!甚至这么说也不会错:族长就没有什么是不知道的!”土鲁把众人的味口高高地吊起,却没有真正回答任何问题。
这下子酒坊里地气氛更加热烈,众人交头接耳。却不得要领,关键是土鲁说的“以后你们就知道了”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土鲁一定知道些什么!而且还不肯说!
好奇心这东西是最要人命的,尤其是在太昊城春播后这段闲暇里。
所以议论之后,所有人的目标都最终指向了土鲁,其他的匠人中也有当初从大元来的,却已经是极个别的了,毕竟当年的大元族也不过就5、6十人,能够分布到现在的太昊城地本来就极少。而土鲁又很特别,既是长老,又是匠作区的负责人,从他嘴里出来的消息自然更加引人注目一些。
当天的讨论没有得出最后的结果,此后就不断有长老往匠作区进出,想从土鲁那里掏出点什么来,以至于土鲁不得不规定,匠作区上班时不再向所有族人开门,铜匠区尤其如此。
这种关门主义并不能把族人的好奇心消灭,反而激起更多的议论。引发更大的风波。
我起初也并不知道由土鲁引发的这场风波,但渐渐地也发现了有些不对劲。
本来在太昊学校进行的对所有老师、医生地培训。现在却不断有长老要求参加,甚至有一些年长的族人也主动前来听课,以致于教室居然有些拥堵。
对族人地好奇心我向来是不反对的,何况这段时间我正急于向族人宣传一些基本的卫生与保健知识,这些东西有点像后世“爱国卫生运动”所宣传的一样,并不一定只有少数人才需要掌握,最主要的恰恰是让尽可能多的族人知道:不卫生地饮食和不恰当的生活习惯是致病之源!
通过这样的宣教。可以让太昊族人的平均体质得到更大提高,平均寿命更高,正是我地目的,所以我对族人的旁听基本上持欢迎态度。
虽然我也不能深入地讨论这个“致病之源”。特别是“极细微的虫子”是如何考证的,只是一阵灌水式的说教,却没有人敢于反对或置疑,只是被动地接受。
这正是我要的效果——要是出现一个勇敢的族人,坚持要我说明从哪里知道这些“人眼看不见的东西”是从哪里来地,以及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看到,就会把我从讲台上憋死下来。
我要的就是族人对我这种权威式地讲座毫不怀疑地全盘接受。
总归有一天,会有一定的技术手段让族人可以证明我的理论,现在我却没有时间去进一步做足够的研发。以制作出显微镜来作为证据。
但有的东西我还是不能急于求成地向族人介绍,比如月亮上的地表结构。或者太阳的热核反应,这些东西还是得留给后人。
我所希望的是,后世的中医能够以我所介绍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而不再以阴阳五行论为基础,或者可以让中医的发展少走一些弯路。说不定将来的“西医”会是发源于太昊呢?!
无论如何,我的教师培训是按计划在进行,同时还作了多次面向族人的宣教。
但与此同时,关于族长知识来源的说法纷纷扰扰,各种说法不胫而走,其中就有人追溯到当年的“神族长”时期。
这个说法的群众基础要扎实得多,毕竟听说过“神族长”之名的少昊族人如今就广泛地存在于太昊城中,以及其他的太昊诸城。
激烈的讨论其实只是在太昊族人中开展,真正的少昊族人和原来大元城过来的居民是不屑于参加讨论的,他们只不过是关于族长的讨论中重要的资料来源。对于当年的大元人来说,土鲁的态度最具有代表性:族长做任何事,或者知道任何知识,都是理所应当的,都不足为奇!
最主要的论据,除了眼前太昊城中层出不穷的新鲜事务,还有当年的旧事。
“太昊族长当年可是经过雷劈而不死的人,天下还有第二个人么?”
这个年代的人可以不惧猛兽,却鲜有不惧天威的,这个论据一出,所有的说法自然不再为奇。
“风氏当年为什么选择元奇为族长?他可不是风氏的族人!知道为什么吗?——风余长老当年曾经对我说起过原因。”一名风氏长老站出来为这场讨论作了注脚。
“为什么?”
“风余长老说,族长元齐是唯一能拯救太昊族的人,历经百年分裂和内斗,元齐族长是祖神赐给太昊族的礼物!”
“风余长老没有说错!”
议论到此终止。
第三百二十二章 活字印刷
作为族长,我在太昊的社会地位已经不能再高,所以关于新知识的讨论并没有让我感到有什么特别的改变,虽然后来听到讨论的内容让我有些失笑却也自此小心,不想再往‘神’的职务上迈进得太快。
还好这场风波很快就平息下来,族人开始认真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而没有再纠缠于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了。
而我真正的痛苦就从此开始。
“族长,您看这个——”一名数学教师拿着一个公式来请教,“这里头这个东西,叫‘圆周率’的,是怎么算出来的?您能不能——”
“族长,这个‘圆锥体’是怎么算体积的?为什么会这么小的结果?会不会错了?”
一些接受了培训的教师在我这里穷根究底,甚至有人已经在设法想把公式里的太昊字全换成特殊的符号,让我用太昊字书写的公式看上去更简单一些!
我不得不对原始教师们的认真劲表示佩服,却无法完全回答所有的问题。有的问题可以让他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有的东西却不得不用很武断的方法:“不用管这东西是怎么来的,只要记住就行了!”
太昊医馆里的医生这些天来却沉浸于我所提供的基础理论里,尝试用我的方法去解决医疗中的实际问题,却发现难上加难。
毕竟我的医疗理论只是生吞活录的基础理论,用于指导全民保健还比较顺利,但要用于指导医疗实践却有些脱节。这跟医生们无关,主要是我在医疗知识上地应用技术层面的缺乏造成的。不过我也没有为此而对医生们感到内疚,毕竟这些理论以后会在太昊医学上发挥它们的作用,现在暂时不能理解也情有可原。
太昊礼部对天文学的知识却重视得多。在我的指导下,已经着手制作地球仪了,甚至还将太昊和太阳的核心地位生拉活扯地联系了起来,一帮子长老在讨论太昊的“昊”字应该怎么写,才能与太阳的地位联系得更紧密一些。
细枝末节的问题我没有跟进得太多,这阵子我最关心的却是青铜活字的制作。
太昊的青铜工艺已经比较发达,眼下制作出来的许多铜制器皿连我都想像不到,比如在铜质地罐子上已经有了漂亮的耳柄,更进一步的是还装上了环环相扣的链子,让这样的铜罐子可以轻易地吊在火塘地上方。
所以对于青铜活字的制作。土鲁没有提出任何置疑和困难,爽快地把任务接了下来。
我需要关心的,只是青铜活字的大小和质量。
鉴于成本高昂,我没有要求生产太多,大约也就在上万个字左右。每个字的大小约有5毫米见方,厚度在1厘米上下,这样的量能够满足目前绝大多数太昊教材排版的需要了,毕竟目前太昊字也才3000个左右。
在已经驾轻就熟的泥范铸造工艺下,几乎没有出现废品。绝大多数青铜字都得以一次铸造成型,我检查了大半铜活字,这东西圆润光滑,表面已经不再出现早期的那种铸造毛边和泥孔,看来铜匠们已经对泥范的质量掌握得很好了。铜活字的阳文深度在1到2毫米之间,这个方面不是很均匀,可以肯定地说,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铜活字的报废时间有早有晚,不过我还能要求什么呢?估计等到第一批铜活字报废的时候,我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排字的铜模板经过多次打磨才达到我的要求,主要是在平整度上欠缺,这个时期的铜匠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较大平面的高质量要求。
但经过艰苦的劳动,太昊12年4月16日,第一批活字印刷的的太昊律法教材终于诞生了,这东西比太昊宗庙的整版铜律法拓印效果好上了许多倍,不仅清晰整齐,而且边角线条清楚,每一笔每一划都一丝不苟。早期的整版青铜律法拓印效果本来也还不错,不仅太昊学校一直在沿用,连太昊诸城和姜氏、公孙氏诸部族都广泛采用,已经是太昊文明水平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但在“一笔不正,即须重铸”的高标准铜活字面前,还是显得粗糙多了。
这批新教材立即让太昊学校的教师们爱不释手,加上精心排版的封面上“《太昊律法》”几个大标题也让人耳目一新,连上律法课的教师都对其他教师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优越感,这让其他课程的教师既羡且妒,随后在其他教材的排版工作中,教师们的热情空前高涨,太昊新教材的发行工作比我预期的大幅提前。
首批教材的印刷量每本只得3000册左右,基本满足太昊学校目前所需,毕竟太昊的教学体系还远不如后世繁杂,虽然已经不只“四书五经”,但也没有到要让我提出为学生减负的程度。
但太昊印出新书的消息以信鸽的速度迅速传递到了各城,甚至各部族,很快,负责太昊书籍发行的礼部长老们就接到了各城发来的鸽书,要求立即为他们准备足够多的书籍,各族、各城的长老和学校教师代表将在近期赴太昊城采购新书。
太昊城内的纸张骤然紧张,我不得不让大元城迅速将那边产出的存纸调到太昊来,而土鲁得到消息以后,没等我交待,就自觉地带着徒弟们开了工,将铜活字的量再放大了五成,这才得以满足一时的排版需求。
太昊12年7月,粟苗已经开始抽穗,而稻谷也开始扬花的时候,一批批的代表们终于抵达太昊城,散发着墨香的太昊新书通过这些代表团流向各城各族。
太昊学校内的教师们这时忙得不可开交,不是忙着教学,而是向各城的教师代表们解释才学到的一知半解的知识,毕竟他们也才从我这里得到关于新书的基础培训,远远地谈不上掌握,更难以开展有效的培训。
这种情况下,太昊律法的销量最大也就是情理中的结果了
第三百二十三章 左倾右倾
看到律法书一路畅销,而太昊算术乏人问津的场面,我知道太昊12年轻松不了。
任何知识或者技术,太有前瞻性了就会在一定的时期失去市场。目前的情况就充分证明这一点,尽管这点算术在我眼里的确算不上什么太复杂的东西,但对于部落时代的族长、城主和长老们来说,律法的实用性显然要强上很多倍。
多数的部族在生产规模和能力方面还没有达到太昊的水平,也不需要进行太复杂的计算和绘图,所以算术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太强。太昊城内就不一样了,太昊律法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得依赖大量的计算,而太昊新技术的开发则越来越需要更加精确、标准的几何图纸。
在后世,图纸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语言,也是标准化制造和精密制造的必备工具,尽管匠作区的匠人们只是从我这里了解到工程图纸带来的方便,却仍不能你我这般认识到图纸的作用。相信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他们一定会掌握这一点,目前来说,这个要求还是太高了一点。
所以在太昊12年剩下来的时间里,我的主要任务除了继续大书籍的印刷量,仍是继续强化对太昊师资的培训,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些教师就会是各城、各部族真正需要的东西。
“大家看,这个东西在我们面前是一个陶瓮,但在纸上怎么画,才能让所有人都知道你画的是一个陶瓮?”我摆了一个陶瓮在讲台上,对陶匠和铜匠教师们讲道。
不一会,这班“师范生”面前的草稿上出现了大小不一。稀奇古怪的陶瓮,多半采用的是轴测画法。看上去立体感颇强,随便哪一个族人只要看到这种图,都会知道这是家中常用地陶瓮。这种画法倒有一点无师自通。以前我只是在匠作区随手涂鸦过几次,现在基本上所由的匠人都会画了,我却还没有进行过专门地这方面培训。
“不错!大家画得都很好!”我提出另一个陶瓷。形状与第一个相差无几,却只有第一个陶瓮的五分之一大。
“现在请你们再画这个陶瓮!”我下命令时,教室里有轻微的嗡嗡声,不过讨论归讨论,还是很快地都动了笔。
不出所料,所有地陶瓮都没能反映出与第一个的大小比例差别,或者画得都差不多大,或者相差一两倍,因为第一个画得都比较小,若是第二个按比例画。就看起来不太像了。
“请你们看手里的图,还有我这里地两个陶瓮,能不能说你们画得都对?”我拿出按比例绘制的标准图,让“师范生”们仔细比较。
“这个就叫‘比例’!”我终于可以让他们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一的东西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接下来可以讲不同比例的表达,还有尺寸标注的作用了。
一句话,通过正确的画图和标注。可以让太昊城的匠人所绘的一张图,在大元城也造也符合形状和大小的相同陶瓮来!
类似看上去比较简单地问题,就得花上十来天,有时甚至一个月才能解决,同时还得配上大量的实践强化。这种技术含量相对于文字和律法而言偏高的培训消耗了我海量的时间,对教师们地培训一直延续到年底,结果仍距离我的预期目标很远。
在这期间,南方不断有消息传来,元方在南征中取得了远超出我预期的成绩。
原来我们曾经在石岗村附近不断搜索,不过就发现了六个村子,一千余人地人口总量,这对我的南方开拓大计是一个重大的挫折,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都怀疑湘楚码头是不是有必要建设。后来之所以东向出海,转而在欧且附近找到相对较多的部落,不能不说与我在南庸的失败有关,正是在南庸的失败逼得我必须另寻出路。
但元方南征的事实证明,我还是坚持不够。
元方没有过多说明,但从偃鹏发回来的鸽书中我们得知,元方深入南方数月,终于给他找到另一个数量较大的部落群,目前已经新发现的部落就已经达到十多个,人口也已经达到3000人以上,这个规模甚至已经不弱于我在欧且那边的发现!
但元方与我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从来都不愿意通过贸易和交流与这些新发现的部族过多沟通,尽管从语言上讲,这些新发现的部族都是庸族语系的,元方与他们沟通毫不费力。元方采用的最主要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征服!
大楚码头和大楚城里现在都以庸族人为主,原来从太城划拔过去的太昊族人,特别是年青战士,基本上都被元方带过去参加了南征。在对付南庸诸部时,元方还讲一点策略,基本上是给那些部落造成一点生存压力,再出面当“救世主”,以致南庸部族对元方都比较心悦诚服。但在对付新发现的部族时,元方连这点耐性都没有了,几乎都是直接带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