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前传1·基地前奏 作者:[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
当“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突然爆发,当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星摩天大楼轰然倒下,本·拉登所领导的“基地”组织成了世界各媒体的高频词。
一九八八年,本·拉登在美国的帮助下,在阿富汗建立了“AL QAEDA”组织。这一组织音译为“阿尔·卡达”,意即“基地”,现在通常被称为“基地”组织。这个“基地”组织如同它的名字所表达的那样,当时是用来训练与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战斗的阿富汗义勇军的。这些来自国外的义勇军,大部分是阿拉伯人。本·拉登成了“基地”组织的首领。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基地”帮助本·拉登训练阿富汗义勇军。当美国取代了苏联,阿富汗成了美国的附庸,在本·拉登的领导下,“基地”组织向美围展开“圣战”。本·拉登用当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教他的“本领”,对美国展开恐怖袭击。
就在遭受“九·一一”袭击的美国人惊魂未定之际,二○○一年十月三日,美国司法部官员透露,经过对被俘的“基地”组织成员的审讯,得知“基地”组织原本计划向美国发动三波恐怖袭击行动,劫持飞机撞毁大楼只是这“三部曲”的第一部,目的是造成美国的社会动荡。第二波和第三波是用生化武器和放射性武器袭击美国,旨在造成人量的人员伤亡,使美国经济陷于瘫痪……
也就在这个时候,英国《卫报》的“发现”,使得已经在九年前——一九九二年去世的美国作家阿西莫夫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家英国报纸指出,阿西莫夫写了多部《基地》(Foundation)系列科幻小说。本·拉登就是从阿西莫夫的《基地》科幻小说中得到启示,把自己的秘密组织命名为“基地”组织的。阿西莫夫写过“基地”三部曲,而“基地”组织制订的袭击美国的计划也是“基地”三部曲!
究竟本·拉登是不是“阿迷”?不得而知。究竟本·拉登建立“基地”组织以及制订袭击美国的计划“基地”三部曲,是不是从阿西莫夫的《基地》科幻小说那里得到灵感。也不得而知。不过,不管怎么说,那家英国报纸的“考证”经媒体大肆渲染,倒是大大提高了已故阿西莫夫的读者关注度,他的《基地》科幻小说也因此又“火”了一大把……
Asimov——“阿西莫夫”,这是在中国大陆最标准的中文译名。其实,阿西莫夫只是姓而已,Isaac——艾萨克才是他的名字。他的全称是Isaat·Asimov,即艾萨克·阿西莫夫。
一九二○年一月二日。阿西莫夫出生在俄罗斯。三岁时随父母移民到美国。所以阿西莫夫应当说是“俄裔美国人”,或“俄裔美籍犹太作家”。
阿西莫夫在二十八岁获得生物化学博听学位之后,到波听顿大学医学院任副教授,业余从事写作。他出版了二十四本书,意识到一心难以二用,一身难以二任。他冷静地自我度量,得出结论:“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和科普读物作家。”他决心辞职,以便能够全身心投入写作。他对波听顿大学医学院院长说:“我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学作家之一,但我打算变成最好的,而不仅仅是最好的之一。”从此,他的一生在书房中度过,在打字机前度过。
在作家阵营之中,阿西莫夫有着鲜明的个性:
在中国,常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作家的多产。对于阿西莫夫来说,则是“著作超身”,以至两倍于他的身高!我曾见到过一张照片,硕耘开双臂,仍无法搂住他的长长一大排著作。
阿西莫夫勤奋而多产。一九九二年在他去世的时候,总共出版了四百七十部著作。有人对阿西莫夫的写作速对嬴行了精确的统计:
他的头一百本书花了二百三十七个月,差不多是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于一九六九年十月;
第二个一百本在一九七九年三月完成,用了一百一十三个月,九年半的时间,也就是每一年写十本;
第三个一百本用了六十九个月,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完成,不到六年的时间。
从这一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阿西莫夫随着年岁的增长,写作速度越来越快。快则多。又快又多,是阿西萸夫的创作特点。
阿西莫夫号称“写作机器”,他以极度的执治蕃每日不断打字,写出新著。据云,他每星期工作七天(星期日是他的星期七),每天工作八小时以上,每分钟用打字机打出九十个字。他没有节假日,也不外出度假。他说,人们度假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快乐,而对于他来说写作就是快乐,所以他一直不停地写作,每天都处于快乐之中。
阿两莫夫的另一特点是博。
多产作家也有——虽不及阿西莫夫那么多产。比如,英国女作家克里斯蒂、日本作家松本清张也很多产,但是他们的作品往往只局限于侦探小说,而阿西莫夫的著作几乎涉及现代科学的所有领域,不少著作涉及历史、文学和哲学以至神学。称阿西莫夫是“百科全书式作家”,这并不过分。
不过,就总体而言,阿西莫夫可以定位为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
细细分析阿西莫大的创作轨迹,又可以看出,他早年主要从事科幻小说创作,一九五七年之后转为科普写作,到了晚年又写科幻小说。
为什么一九五七年成为阿西莫丈创作道路上的转折点呢?那是在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了美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第一反应便是:“请检查一下我们美国的小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应当说,艾森豪威尔的这句话是有战略眼光的。在他看来,美国在美苏竞争中落后,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的科普教育落后苏联。艾森豪威尔的这句话也深深刺激了阿西莫夫。他当即决定暂停科幻小说创作,转向科普写作,出版了大量的科普读物,以求提高美国国民的科学素养。
随着电视的日渐普及,阿西莫夫还走上屏幕,成为美国普及科学的“名嘴”。阿西莫夫毕竟出身教师,口才颇好。当年波听顿大学医学院的同事回忆说,如果你在走廊里听到哪个教室传出起哄声,随后又是欢呼声和掌声,那很可能就是阿西莫夫在讲课。如今阿西莫夫把电视台作为辽阔无际的课常,用风趣的语调向众多的观众讲述科学常识,理所当然进人“名嘴”之列,同时也进步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谈到阿西莫夫时曾说:“在这个科技的世纪,我们需要一位能将科学和公众联系在一起的人物。没有人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样出色,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人的讲解员。”
阿西莫丈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但他更是一位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最受读者追捧的是他的科幻小说。
阿西莫夫是一个奇特的人,自称患有“恐高症”(尽管他家住三十三层楼的最高层),平生只乘过两回飞机:一次是他在海军航空兵实验室工作的时候,这位化学家从事制造“标识染料”的研究,当这种染料在海面扩散时能够迅速形成鲜明的颜色,便于飞机寻找落水的战听。为了检杳“标识染料’’的效果,他不得不乘坐一架双引擎小飞机从海面上掠过;还有一回则是他乘坐军舰来到夏威夷之后,返回旧金山时,他向部队申请了“海上交通工具”的票子。他以为这“海上交通工具”必定是轮船,不料却是客机!他不得不又一次乘坐飞机。从此之后,他坚决与飞机“拜拜”。由于不乘飞机,也就大大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他不仅从未出国,而且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小的书房里度过。就是这么一个足不出户的人,他的想像力却远远超越了那些普通的科幻小说作家。从阿西莫夫的打字机上流淌出来的驰骋太空的奇思怪想,那恢宏壮观的宇宙大战,足以使他登上世界科幻作家阵营的帅椅。
阿西莫夫的众多的科幻小说,分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两大部分。
他的“机器人”系列科幻小说中,包括《我,机器人》、《钢窟》、《裸日》等。
在《我,机器人》这本科幻小说中,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学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阿两莫夫写入科幻小说的“机器人学三定律”,如今已被机器人学(又称“机械人学”)所接受、所采用!在机器人学专著中,常常提及这三定律,并称之为“阿西莫夫三定律”。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影响之深。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包括七巨册:
前传:
《基地前奏》
《迈向基地》
基地三部曲:
《基地》
《基地与帝国》
《第二基地》
续集:
《基地边缘》
《基地与地球》
其中“基地三部曲”是由九个中、短篇组成,《迈向基地》包括四个中篇,《基地前奏》、《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则是完整的长篇。
在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小说中,最早的是一篇名为《基地》的故事,写于一九四一年八月,发表于一九四二年五月。最后一部《基地在前进》,是阿西莫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一九二年完成,当时他已经无法用电脑写作,只得由他口授,助手记录,完成这部长篇。《基地在前进》在阿西莫夫死后才出版。也就是说,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小说的写作跨度为半个世纪。
“基地”系列小说是阿西莫夫的代表作。
阿西莫夫在长篇自传中,讲述了自己怎样开始创作“基地”系列小说:
我曾经叙述过我早年对于历史的兴趣,我想要学历史专业甚至去读历史学博听的冲动。我之所以把它放下了,是因为我觉得不一定行得通。尽管我学了化学.可对历史的兴趣依然不减。我喜欢历史小说(只要里面没有过多的暴力和性)。时至今日,只要一有机会,我就看历史小说,就像热爱科幻小说唤起了我创作科幻小说的欲望一样,对于历史小说的热爱自然而然使我怀有创作历史小说的愿望。
写历史小说对我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它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我不可能把时间全花在那上面,但我要写作。
我很早就想到自己编一段历史,然后据此写一本历史小说。换句话说,我可以写一本未来的历史小说——一本读起来就像历史小说的科幻小说。
我不用假装未来的历史这个主意是我想出来的。英国作家奥拉夫·斯特普尔顿已经令人惊奇而十分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写了大量的作品。他写了《最早和最后的人》和《恒星制造者》。这些书看上去都像是历史书,而我想要写一本历史小说,一个有对话、有事件发生的故事,就像其他科幻小说一样,不过,它不仅讲述技术,而且还谈露轧治和社会问题。
阿西莫夫还回忆说:
我想写未来历史小说的冲动始终萦绕于怀。我当时刚看完那本爱德华·吉本的
《罗马帝国衰亡史》。我已经看第二遍了。
突然,我想到可以写一个讲述银河帝国衰亡的故事。
一九四一年八月一日,我去找康贝尔,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他听了激动不已。
他不要单个故事,而要长篇的英雄传奇故事,没有结尾的故事,要关于那个银
河帝国的衰亡,衰亡后随之而来的黑暗时代,第二个银河帝国的最终兴起,所有的
故事都借助于一门杜撰的科学“心理史学”,这门学科使故事中那些本领高超的心
理史学家能预测未来历史的重大事件。
后来事实证明,《基地》系列故事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成功的,也是最受欢迎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又写了这些故事的续篇。在相隔那么长时间之后,这些故事
甚至更加成功、更受欢迎。与其他故事相比,它们给我带来的财富和荣耀更多,远
远超出了我的想像。《基地》系列中的大多数故事是我在海军航空兵实验站中混得
彻底失败的时候写的。
向来,过去才是历史,昨天才是历史。阿西莫夫却与众不同,他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写的是“未来的历史”,是“遥远未来的历史”,是“明天的历史”!
阿西莫夫所借鉴的是《罗马帝国衰亡史》,而他所写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则是写《银河帝国衰亡史》。罗马帝国是实实在在曾经发生的历史,而银河帝国则是幻想中的虚构的未曾发生的“历史”。
阿西莫夫笔下的“未来的历史”,发生在非常非常遥远的将来。那时候,人类文明已遍及银河系的两千五百万个行星,总人口也人大膨胀,出现了一个异常庞大的宇宙帝国——“银河帝国”。
不可一世的“银河帝围”已经有了一万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堪称“古国”。然而数学家哈里·谢顿却计算出“银河帝国”衰亡的时间。谢顿指出,集权统治的“银河帝国”由盛而衰,民主、自由的“第二银河帝国”(简称“第二帝国”)取而代之,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哈单·谢顿又计算出,从“银河帝国”到“第二银河帝国”,中间要经历长达三万年的过渡时期。在这三万年之中,处于极其混乱、黑暗、痛苦的无政府状态。
为了尽量减少混乱局面带来的痛苦,谢顿想方设法把三万年的黑暗过渡期减少到一千年,这便是极其大胆的“谢顿计划”。
为了实现“谢顿计划”,谢顿着手建立“基地”。所谓“基地”,就是一个“单独、隔离、独立于帝国之外的种子——为即将来临的黑暗时期保存实力,进而发展成第二帝国”。
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帮助“第二帝国”早日接替“银河帝国”。这两个基地即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
谢顿以编纂百科全书的名义,把一批物理学家集中在银河边陲的一颗小星上,建立了“物理学基地”——第一基地。他又在银河的另一端秘密地建立了“心理学基地”——第二基地,“他们是精神学家、是能触动心灵的心理史学家,能以集体心灵的方式进行研究,这样心理史学的进展将远比任何个别心灵单独研究更为迅速”。在这一千年之中,第二基地借着精神科学的发展,将培养出一批心理学家,准备接掌新帝国的领导权。
谢顿这样形容两个基地的不同作用:第一基地建立起一统政体的有形架构,第二基地则提供统治阶层的精神架构。
谢顿把两个基地视为“未来‘第二银河帝国’的种子”。他建立两个基地的原因是“为了预防万一其中一个失败,另一个还能继续下去”。
谢顿由于创建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成了“基地之父”。
谢顿着手实现“谢顿计划”,第一基地的“一切都光明正大,它明刀明枪地不断扩展,在短短两个世纪间,声名就已传遍半个银河”。第一基地逐渐掌握银河系的主宰权。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异种人“骡”,破坏“谢顿计划”。第一基地千方百计求助于第二基地,第二基地却始终隐藏在黑暗的深渊中。糟糕的是,由于“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