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生的旅程 >

第4章

人生的旅程-第4章

小说: 人生的旅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眼又过了10年。大战刚刚结束,柏家的小儿子从前线回来,我们整晚都在问他做战俘的经过。他本来滔滔不绝地谈,但是忽然沉默下来,良久不发一言。他在想什么?惨痛的回忆?

    〃喂!〃他莞尔一笑,〃你还记得吗?你当然不记得了。你大概不会有我这样深刻的印象。〃

    〃记得什么?〃我屏住气,几乎不敢说。

    〃我在战俘营里,每逢情况不好的时候,就常想到那一天。你还记得我们放风筝的那一天吗?〃

    冬天来了,柏先生去世,我非去看柏太太不可。但是心里又有点怕。我真不敢想象柏太太以后的孤独日子怎么过。

    我们谈着我家的人,她的孙子孙女,镇上的变化。然后,她沉默下来,低着头。我微咳一声。是的,我该谈到她不幸的境遇了。而她一定会失声大哭。

    她抬起头来,面带微笑。〃我刚才在想,〃她说,〃那一天,他真是兴高采烈。你还记得我们放风筝的那一天吗?〃

    人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而真正地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又有多少?放下手中的事,与家人一起放一会风筝,这一天定日最快乐、幸福,永生难忘的。这也许就是真正幸福的生活,是人们所说的消遣的意义吧。

    

人生的旅程 第2章 奋斗(上)

    如一个人想教他的事业或学问,继续发展进步,他须常有戒慎恐慎之心。人于作事将成功时,往往有志得意满底心;于作事将失败时,往往有戒慎恐惧底心。戒慎恐惧近乎是志得意满底反面。

    ……冯友兰勤

    梁实秋

    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倘祥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

    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地把它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掸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的没有吃东西。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动了不少的人。

    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溪和尚。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出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义为过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勤的后面是懒。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就是一个标准懒汉的写照。

    恶劳好逸,人之常情。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发展进步须有戒慎恐惧之心

    冯友兰

    如一个人想教他的事业或学问,继续发展进步,他须常有戒慎恐慎之心。人于作事将成功时,往往有志得意满底心;于作事将失败时,往往有戒慎恐惧底心。戒慎恐惧近乎是志得意满底反面。我们说近乎是,因为志得意满底真正反面,一是颓丧优闷。人若常存戒慎恐惧底心,则是常存一近乎是志得意满的反面底心。所以他底事业,无论如何成功,如何进展,都不是其极。所以他底事业,可以继续发展进步。《易传》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若一国之人,常恐其国要亡,则其国即安如磐石,正说此义。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作事,如常恐失败,他大概可以成功;如常自以为要成功,他大概必要失败。

    一个人底这种戒慎恐惧底心理,在态度上表现出来,即是谦虚,真正谦虚底人,并不是在表面上装出谦虚底样子,而是心中真有自觉不足底意思。他有这种心,他底事业,自然可以继续发展进步。无有止境。所以《易》谦卦彖辞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旧说、谓谦卦六爻皆吉,表示人能谦则无往不利底意思。

    谦卦象辞以谦与盈相对而言。旧说亦多以为与谦相对者是盈或满。一个人对某一种事觉得满了,即是此种事底发展对于他已至其极了。已至其极,即不能再有发展进步。所以说:〃满招损,谦受益。〃严格地说,与盈或港相对者是冲或虚。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是与盈相对者。我们常说,冲谦,谦虚。冲或虚是就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说。谦是就此种心理状态之表现于外者说。盈或满亦是就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说。此种心理状态之表现于外者是骄。骄是与谦相对者,骄盈是与谦虚相对者。

    以上说,一个人对于他的事业,如常有自觉不足底意思,他的事业即可继续发展进步,无有止境。所以说:〃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即是说,一人之贵,对于他尚不是其极。〃满而不溢〃,即是说,一人之富,对于他尚不是其极。如一人之富贵,对于他不至其极,他即可以继续富贵。又如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一个人如果常能学如不及,他的学问,自然可以继续进步。反之,如一个人对于他的事业或学问,有了志得意满底心,他底事业或学问,对于他即已至其极,已至其极,即不能再有发展进步了。

    以上是就一个人及其事业说。就人与人底关系说,谦亦是一种待人自处之道。人都有嫉妒心,我在事业,或学问等方面,如有过人之处,别人心中,本已于不知不觉中,有嫉妒之意。如我更以此过人之处,表示骄傲,则使别人底嫉妒心愈盛,引起他底反感。大之可以招致祸害,小之亦可使他不愿意承认我底过人之处。所谓名誉者,本是众人对于我底过人之处之承认。我有过人之处,众人亦承认我有过人之处,此承认即构成我底名誉。若我虽有过人之处,而众人不愿意承认之,则我虽有过人之处,而名亦不立。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以富贵骄人,或以学问骄人,或以才能骄人,或所谓恃才傲物者,大概都没有好结果。若我虽有过人之处,而并不以此骄人,不但不以此骄人,而且常示人以谦,则人反极愿意承认我底过人之处,而我底名誉,可立可保。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是说上所说底道理。。所以古人以五比君子之德。所谓〃温其如玉〃。玉有光华而不外『露』,有含蓄的意思。我们的先贤,重含蓄而不重发扬。含蓄近乎谦,而发扬则易流为骄。

    朱子《周易本义》谦封卦辞注云:〃谦者,有而不居之意。〃有而不居,本是老子所常说底话。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夫惟不居〃下又说〃是以不去〃。〃是以不去〃是说〃有而不居〃的好处。此是就利害方面说。我们以上说谦虚底好处,及骄傲底坏处,亦是就利害方面说。若就另一方面说,一个人可以有一种知识或修养,有此种知识修养者,可以无意于求谦虚而自然谦虚,无意于戒骄盈而自然不骄盈。

    有此种知识或修养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重客观,一种是高见识,一种是放眼界。先就重客观说。我们知道,某一种事,必须在某一情形下,方能作成。此某一种情形,我们名之曰势。一时有一时底势,所以势有时称为时势,有时亦称为时。例如飞机底发明,必须在物理学,气象学,机械学,已进步到相当程度底时候;在这时候,人对于此各方面底知识,以及各种材料上底准备,构成一种势;在此种势下,人才可以发明飞机。一个人发明了飞机,即又构成了一种势。就此方面说,这是英雄造时势。但他必须在某种势下,才能发明飞机;就此方面说,这是时势造英雄。一个英雄,若能知道,他亦是时势所造,他对于他底事业,即可以有〃有而弗居〃底心。有〃有而弗居〃底心,他当然无意于求谦虚,而自然谦虚,无意于戒骄盈。而自然不骄盈。

    我们现在底人,可以有许多知识,为前人所未有者。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即自以为,我们个人底聪明才力,是超乎古人底。我们所以能如此者,完全因我们底凭藉,比古人多,比古人好。譬如我们现在能飞行,古人不能飞行,这完全因古人无飞机,我们有飞机之故,并不是我们底身体,与古人有何不同。有许多事情底成功,是时为之,或势为之,不过时或势总要借一些人,把这些事作了。这些人,对于作这些事,固然不能说是没有贡献,但若他们竟以为这些事底成功,完全是他们自己底功劳,此即是〃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所谓〃功成弗居〃,实即是不〃贪天之功〃而已。不贪天之功者,无意于谦虚,而自然谦虚,无意于戒骄盈,而自然不骄盈。

    再就高见识说,一个人少有所得即棚意满着,往往由于见识不高。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考试,得了一百分,或是在榜上名列第一,这不过表示,在某种标准下,他算是程度好底。但是,这种标准,并不是最高底标准。若从较高底标准看,他底这一百分,或第一名,或可以是一文不值。明儒罗念庵于嘉靖八年,中了状元。他底岳父喜曰:〃喜吾婿建此大事。〃罗念庵说:〃丈夫事业,更在许大在。此等三年递一人,何足为大事也。〃一个人对于他自己底成就,若均从较高底标准看,则必常觉其不及标准,而自感不足o所谓见识高底人,即有见于此所谓较高底标准,而不屑于以较低底标准,衡量其自己底成就者。旧说,人须〃抗志希古〃,此即谓,凡作事均须以较高底标准为标准。

    凡是古底,都是好底,这固然是旧日底人底一种错误底见解,但旧日底人持这一种见解,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根据。以文艺作品为例说,现在底古代文艺作品,实在都是好底。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古人〃得天独厚〃,如旧日底人所说者,而是因为这些作品都已经过时间底选择。古代并非没有坏底文艺作品,我们可以说,其坏底作品,至少与现在一样多。不过那些作品,都经不起时间淘汰,而早已到了它们应该到底地方,那即是字纸篓。时间是一位最公平底大选家,经过它底法眼以后,未经名淘汰底,都是好底作品。所以现在留下底古代文艺作品,都是好底,没有坏底。所谓〃抗志希古〃者,就文艺方面说,即是我们写作,须以经过时间猢底作品为法,我们衡量我们底作品,亦须以这些作品为标准。如果一个人能以韩退之底或苏东坡底作品,为衡量他底作品底标准,他即可见,他底作品,如不能达到此标准,即使能在某学校内得到一百分,这一百分实在是不算什么底。如果他有如此底见识,即在某学校内得了一百分,他也决不会志得意满。

    即使一个人已能做出如韩退之底、或游坡底文艺作品,他还可见,于这些作品之上,还有文艺作品底理想标准,以此标准为标准,即历史上大作家的作品,也还不能都是尽善尽美。大作家于创作时,往往因为一两字底修改,弄得神魂颠倒。可见文艺作品底理想标准,如非不可及,亦是极不易及底。

    以上虽只举文艺作品为例,但我们可以说,在人事底各方面,都有如以上所说底情形。旧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仍就文艺方面说,以文艺作品底理想标准为法者,可以成为大作家,如韩苏等。但如以韩苏为法者,则对于韩苏只有不及,不能超过,至于以未经时间淘汰底作品为法者,则其成就,必定是〃每况愈下〃。

    有高见识者,凡事均取法乎上。既均取法乎上,所以他对于他自己底成就,常觉得不及标准,而自感不足。程伊门说:〃人量随识长。亦有人识高而量不长者,是实未至也。〃以上文之例说之,知学校内定分数的标准,不过是一种标准,是识长也。因此即不识一百分自满,是量长也。所谓量即是容量底意思。器小易盈即是量小。量随识长者,无意于求谦虚,而自然谦虚,无意于戒骄盈,而自然不骄盈。

    再就放眼界说。人之所以少有所得,即志得意满者,往往亦由于眼界不阔,胸襟不广。一个三家村里底教书匠,在他村里,在知识方面,坐第一把交椅,他即自命不凡,自以为不可一世。这是由于他底眼界只拘于他底一村以内底缘故。他底眼界既窄,胸襟自然亦狭,所以亦是〃器小易盈〃。他若能将他底眼界放至他底村外,以及于一乡,一县,他即可知,他底知识,实在有限,而在三家村里坐第一把交椅,实在不算什么了不得底事。若一个人能将他眼界放至与宇宙一样大,他即可见,虽有盖世功名,亦不过如太空中一点微尘。他若有这等眼界,他自然不期谦虚,而自然谦虚,不戒骄盈,而自然不骄盈。

    《庄子 秋水》篇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i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在,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则阳》篇说:〃游心于无穷。〃宇宙是无穷,把自己底眼界推到与宇宙同大,亦是一种〃游心于无穷〃。在这样大底眼界中,无论怎么人底事业学问,都成为渺小无足道底东西了。这些渺小无足道底东西,自然不足介于胸中。胸中无足介者,即所谓胸怀洒落。有如此底眼界,如此底胸襟者,不但自然谦虚,自然不骄盈,则实在是对于如此底人,骄盈谦虚,都不必说了。

    《庄子 逍遥游》说:〃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昏然丧其天下焉。〃《大宗师》说:〃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为什么尧一见四子,即丧其天下呢?为什么许由炉捶之间,可使无庄失其美,据梁失其力,黄帝亡其知呢?因为四子许由,有一种最大底眼界,最阔底胸襟,使见他们底人,马上觉得自己底渺小,自己底所有底过人之处底渺小。尧本可以平治天下自鸣得意,无庄等本可以其美力等自鸣得意,但于他们底眼界扩大以后,他们即可知他们所有底过人之处,实在是不足道底。

    这是庄子底最高义中底一点,来明儒亦有此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