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帝国雄风录 >

第5章

大汉帝国雄风录-第5章

小说: 大汉帝国雄风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侯,世袭之侯啊!如此看来若这青年真有养生之道,将之问出献给太后,这就是大功劳啊,只不准太后一时高兴,随便封个侯,也是值得啊。杨泛转念一想,这青年口口声声称家师家师,这养生之法说不定在其师手中,定要好好套问,杨泛心中百转千回,其实时间才过一点,稍微一怠,便开口笑着试探问道“公子尊师现在何处?当今天子素喜奇人异士,闻得公子尊师之奇比如欣然如喜!”李云心道一声,张仲景,医圣,对不住了,未经你的同意我就不才自认为师,但是天下医学出仲景,嘿嘿,严格说起来我还真是你的门徒。口上却是装出一副悲伤的样子,道“家师已在月前,得道飞升,临前令小民入世修行。。。。。”杨泛听的却是心惊肉跳,得道飞升!这可是高祖高皇帝以来诸代天子朝思暮想之时,怎的这青年的师父就飞升了?若是真的,只此一条,天子就该要诏令这青年入长安,供奉起来,也好时时闻得修道之法,成那万古帝王。那可是非同小可啊,想那淮南王刘安,不过是召集一批所谓的修道士,供养在王府,修那《淮阳子》便被太后,梁王,天子等人交口称赞,谓之曰贤也。一时间眼中不住的闪烁着各种神色,全被李云看在眼里,心道这郡守大人定是在怀疑自己的编词,现在却不好开口,以免落下狡辩的罪名。杨泛却并没有怀疑李云所说的话,因为只看李云用其师父的所谓皮毛就治好了自己儿子的病,他刚刚看爱子的时候也给他把过脉,脉象虽然依旧虚弱,但是病症已消,就连疼痛也全部退去,更骇人的是就连那陈年旧疾也好了不少,试问当今之世,除了神鬼之力,有谁可在这短短的时间就止住爱子的腹泻和身疼,而且还顺带着令肺部旧疾也有好转?却不知李云来自现代,手上还有几片抗生素,再加上理中丸之一对症之法,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所说的正是这类急性病,来的快,也去的快。再加上病人足足腹泻呕吐了一日,表里疏通,肺气自然通顺,脉象当然也会转好。杨泛想了许久,才复问道“敢问先生,尊师名讳是?”李云早有准备,不慌不忙的答道“家师平日自号张仲景,已在深山修行数百年,因小民小时父母死于伤寒,家师路过见小民可怜便收之为徒,与师修行十数年,赖何小民天姿愚钝习不了家师修仙之术,家师便传了一卷《伤寒杂病论》与小民,嘱咐小民可用此济世救人”杨泛开始闻之叹息,后来听说有一卷《伤寒杂病论》眼睛中精光再现,急问道“先生身上现在可有那卷《伤寒杂病论》?”李云早有定计,苦笑的指指脑袋,道“大人有问,小民不敢欺瞒,小民并不识字,所以身边更未有什么卷书,只因在山中,老师讲,学生记,老师一日讲一篇,学生我自然能记多少是多少”“那你记得多少”杨泛情急了,连先生二字也免了。李云苦笑道“小民愚钝,只记得四百余条凡例注解,家师曾言,学无止境,令小人记多少是多少,再到这世间磨砺,万事未经事实证明之前,它便只是假设。”顿了顿李云俯地道“小民恳请大人,为小民落户,也好有个避寒之地,得已一面尽快学文识字,一面予人看诊,积累经验早日将《伤寒杂病论》写出”杨泛大笑道“此事先生大可放心!”对长安方向恭敬的一礼接着道“高祖高皇帝早下诏令,令流落山间之民各回其乡,各地官员须得按其原在秦之爵位,明尊卑勋爵,授以田宅!未知先生祖上在旧秦是何勋爵?”李云闻言苦笑道“小民父母早亡,并不知祖上是何勋爵”杨泛大手一挥,豪气的道“先生大可安心,安常人算,先秦时,始皇帝三十一年,始皇帝下诏,全国加爵一等,按先生祖上至少是公卒算,当为公士,后本朝高皇帝十三年诏,全国再加一等可为上造也,上造授二顷之宅,二顷之地可也”李云并不知道二顷之宅有多大,二顷之地有多少,忙俯地而谢。PS:小七按汉高祖五年历史: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甚亡谓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这道诏令分为前后两部分,应是分两次颁布的。在诏令的第一部分,刘邦下令赏赐从军将士爵位及给予相应的赋役豁免优惠。在诏令的后一部分,刘邦斥责地方小吏不顾他的屡次诏令,迟迟不给那些因军功得到七大夫、公乘以上高爵的退伍将士授予田宅,却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先给自己授满了田宅。他指出在秦时拥有高爵的人地位尊显,而“今吾于爵非轻也”,他又进一步说“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严令地方官吏按诏行事,否则将处以重罪。从这两道诏令我们可以确认,刘邦建国后不仅遵循“有功劳行田宅”的法律原则,而且当时有一套包括有爵者和小吏在内的田宅授予占有制度。从军将士因军功被赐予爵位,由地方官吏根据他的爵级授予一定数量的田宅,但是显然并不是只有他们才有权利授予田宅,从诏令上看他们和小吏参与的是一个授给系统。刘邦多次下令先给因军功获得高爵的人授予田宅,看来是为了打破已往授给的惯例(即按照为户时间先后),给予他们以特殊的待遇。但是地方官吏并没有贯彻他的诏令,故尔出现小吏的田宅已“满”,而这些高爵者却还未授予的状况。“满”也表明授予的田宅数是有限度的。PS秦和汉初都盛行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附汉代军功勋爵表:爵                称田(顷)宅            合今平方米数彻侯105179966关内侯9595162826大庶长90?90154256驷车庶长8888150828大上造8686147401少上造8484143973右更8282140545中更8080137117左更7878133689右庶长7676130261左庶长7474126833五大夫252542849公乘202034279公大夫9915426官大夫7711998大夫558570不更446856簪袅335142上造223428公士1。51。52571公卒、士伍、庶人111714司寇、隐官500。5857
  


第一第六节 弟子

        第二日一早,李云天刚刚蒙蒙亮就起来了,昨天晚上他一夜兴奋的差点没睡,最后还是数羊数睡的。因为今天他就将正式在时代落户,拥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子。
        感谢商鞅,感谢秦始皇,感谢汉高祖,不管他们的历史有什么样的评价,但至少正是因为他们推出的这个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使得他李云在这举目无亲的时代,总算有了栖身之地,不至于会饿死街头。
        李云已经盘算好了,一分到土地,他就一边行医,积累经验学习这时代的文字,知识,争取尽快的融入这个时代,一边将自己带来的种子种下去,只要这些种子在这时代生存下来,那么至少在未来几百的时间里,汉民族不会因为缺少食物,而爆发类似黄巾起义,尸骨成堆,百姓易子而食的事情。
        望着早晨那初升的朝阳,李云信心爆满,以前在网上看别的大大穿越回去的,至少最后都捞了大把的好处,不是自己做了龙椅,就是名震天下,妻妾成群,富贵一生,端的好生让人羡慕。
        李云野心不大,他当然知道龙椅那个东西绝对轮不到他这个楞头青来坐,光是汉武帝这三个大字就已经足够让他俯首帖耳,跪拜在这一代雄主的座前,发誓效忠了,更不提诸如卫青,霍去病等足够让他上刀山下油锅的英雄名字。他觉得与其在庙堂上战战兢兢,和儒家,道家,法家的人勾心斗角,倒不如在这江湖之中,好好的推广自己带来的种子,给人看病,到有了名气的时候再盗版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挽救被病疼折磨的生命,至少这样可以间接的支援二十多年后那场决定了大汉命运的战争。
        想到这里,李云忽然觉得自己实在太好高骛远了。现在主要的问题还是好好种田,要不自己的理想还没来得实现,就饿死,那么这样就实在太不值得了!
        梳洗完毕之后,李云便照在现代一样,在院子里舞起了太极,毫无疑问,李云对自己身体的健康十分看重,在现代的时候他就非常讲究养生锻炼之道,所以他的肌肉也远非其他只坐在教室和图书馆看书的同学所能比。
        对着晨曦的阳光,李云一边练,一边背诵着太极的口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像生八卦。。。。。。。”
        一遍完毕,收势,掌声自左前方响起“恩公,早啊!”不知何时,那个被李云救了一命的郡守之子杨谋已经在李叔的搀扶下站在院口,许是不忍打扰李云练习太极,故一直站在门口,待李云耍完才响起掌声。
        “早!”李云应了一声,放眼看过去,却见杨谋与李叔满脸愧疚的站在门口。
        杨谋歉疚的道“今日是恩公搬迁到新居的日子,谋不才前来道喜,却不喜看了恩公方才练习的功法,实在是抱歉,谋并非有意为之,乞请恩公见谅!”
        李云楞了楞,旋即明白他在向刚才看到自己练习太极而愧疚,老脸红了红,自己撒的那谎看来已经是深入人心,弄的人家把一套普通的养生拳法看成了“仙人之术”忙摆摆手,大方的道“无妨,公子若是喜欢我便教你练如何?我这套拳法虽说不是什么绝技,但是常常练习,倒也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增强体质”
        杨谋却是大喜,昨日晚上与父亲的交谈再次浮上心头。
        那是父亲与李云见面之后的事情,还记得李云与父亲交谈之时,杨谋就在隔壁房间休息,倒也听了个七八分的内容。
        李云不卑不亢的谈吐也给杨谋留下了深刻印象。
        父亲见完李云转身进自己的房间时,第一句话就是“谋儿,明日你便去见那李云,觅得机会拜他为师,我观那李云见识不俗,虽然自称并不识字,但是一手医学造诣并非假托,谋儿你也知道你三个兄长皆早年夭折,我江夏杨家在先秦之时,可算的上大门大户,宗族兄弟少说也有数百人之多,但二世乱起,十去七八,至今只余十多人。死于伤寒者,百过八十,你自小就目睹了你大伯四子的夭折,自己又落下这个病根,为父对你唯一的希望就只有平平安安的活到给杨家留下子孙的时候”
        “我知你自小自视甚高,有经国之志,但是要施展抱负便要有个好的身体,所谓病久成医,自小你也钻研过《黄帝内经》将来怕是为父在医学上的造诣也不如你,你自问在你病到那种情况之下,可有把握医活?所以明日你便借着恭贺李云新居的机会,争取留在他的身边吧!”
        略一迟疑,杨谋何等精明之人,就把握到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对着李云拜道“恩公,请受弟子一拜,自今日起您就是弟子的老师了“说罢便恭恭敬敬的遵循着拜师之礼,跪在地上,拜了一拜。
        李云楞了,心道“我不过是想要教你太极拳,好强身健体,你怎么就叫起老师来了”忙扶住这青年。
        在一边的李叔却是早得自家主人的指示,拦住李云道“先生莫是看不起我家公子,纵然先生大才,也不该阻向医之人问道”
        杨谋拜了一拜狡蔑的道“老师,弟子已完拜师礼,待改日再报过父亲大人射杀一两只大雁,摆上拜师宴,再正式成为老师的入室弟子”
        李云无奈的笑了笑,道“唉,杨兄家门显赫,为何要拜在我这粗人门下”
        杨谋心知李云已经默认了,(他敢不默认吗?若是惹毛了当官的,毕竟即使大汉再开明,当官的也还手握生杀大权,别看人家现在温柔的像只羊,但是,嘿嘿,变成羊的狼也还会吃人的)站起来笑道“老师岂不闻惜日百里溪为奴隶时,穆公尚且令其子拜师,师者,有道者,学问高深者为也!”
        李云想了想折中的道“这样吧,杨兄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问我,鄙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鄙人则在杨兄指点学习识字刻文,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嘿嘿,子曰:三人行,各取其长也!”
        “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杨谋指出李云的错误
        “反正我不管,方才我已经拜了师,以后我便叫你老师,既然师长有其事,弟子当然多多效劳了”杨谋耍着无赖道“走了,老师。这边请,河东郡的户籍官正在等着老师哩”
        李云只好无赖的摇摇头,不过收下郡守的儿子当徒弟,好象有不少好处,李云开始YY了起来,身子却快速的跟上自己刚刚收下的便宜弟子。
  


第一第七节 丞相之死

        河东城东郊,一个叫谢李的小村庄。
        李云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那一望无垠的土地,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能分到这么多的土地。
        站在他一旁的里正却是唾液横飞,满是得意的滔滔不绝的向他介绍“李先生,按照大汉户律,上造授田二顷,宅二顷,二顷田合二百亩,一顷一百亩是也,本朝高祖高皇帝仁惠爱民,登基之后下令,本朝田亩面积倍于前朝,以示本朝大德,盖先秦田亩一百二十步一亩,本朝二百四十步一亩。。。。。。。”
        原来高祖皇帝统一天下后发现,由于连年的战争使得人民不是当兵了,就是逃亡于山野之间,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芜,压根就没有人种,再加上连年战乱,人口锐减。
        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当时的社会基本结构是“五口之家,百亩之田”。战国时一亩地是一百二十步,到了高祖皇帝当天子了,本是农民出身的他忽然间发现,即使按照秦制人人充足授田,也还是空出一大片良田没有种。
        农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高祖皇帝和他的追随者,他们深知秦帝国之所以崩溃除了横征暴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土地政策执行的不好,导致“富者田连迁伯,贫者无立锥之地”。
        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高皇帝和萧何,陈平一计算,这下可不得了!空出那么多田没有人种,高皇帝心疼的要命,那些土地在战乱时期可是可以救不少人的命啊!
        这时候萧何出了一计,既然多了这么多土地,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干脆把土地的面积扩大?这样一来,大家就都有田种,都有饭吃,再也不会有人造反了。刘家的天下也就可以千秋万载,永存于世。高祖听了自然是心花怒放,马上就诏令天下按萧何说的办。
        可以说正是开国的元勋们打下了文景之治的坚实基础!
        李云却是傻呵呵的在心里盘算,我的老娘,这要是在现代,这么多的土地简直可以用收割机了,这可是差不多有五百亩!(汉代一步大概1。4到1。6英尺,一亩合现代差不多2。2亩)
        一脸得意的里正似乎觉得还没说过瘾,拉着李云的手,径直走向分给李云的一栋房子,他可是好多年没有这么过瘾的向人介绍大汉的富足了,一来是因为自孝惠皇帝起从山里面出来的人就几乎没有了,二来嘛,是因为从孝文皇帝起军功勋爵授田宅制度就已经不再像以前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