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历史悲剧中的末路英雄-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被巨大的响声吓傻了,不自主地掉转头往回跑。
但努尔哈赤的战马仍在前进。
又一辆炮车推了出来,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努尔哈赤。
袁崇焕再度向下挥动手臂。
又一团火球飞了出去。
努尔哈赤从马上倒栽下来。。。。。。
女真兵团象退潮的海浪一样溃退下去。
宁远城保住了。
。。。。。。。。。。。。
三
宁远大捷的快报象一道闪电划破黑沉沉的夜空,明政府的官员最初拒绝相信这个消息,因为这个消息太意外了。自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宣布脱离明政府以来,明帝国的军队一直都在失败。一六一九年杨镐统率十万边防军和努尔哈赤的六万八旗兵在萨尔浒对阵,明军溃败,四万五千人阵亡,对方则只死了两千人。以后八旗兵一直在不断地胜利前进,明军则在不断地失败后退,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失败的程度前进的速度不同而已。在军事天才熊庭弼担任辽东经略期间,八旗兵前进的步伐被有效的阻挡住了,但也仅仅是阻挡而已,不能上升到胜利和前进。可好景不长,明政府迫在眉捷的危机一过,就任用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职业政客王化贞担任辽东军区司令官,让他直接指挥十万边防军,不必听从熊廷弼调遣,熊廷弼直接指挥的兵力只有四千人。一六二二年,努尔哈赤突击广宁(辽宁北镇),王化贞的十万边防军全军覆没,他自己只差那么一点就成了俘虏,明政府的东北疆土丧失了百分之九十九。。。。。。
十年对外战争,明政府一直在不停地失败,现在突然听到那种久违的胜利消息,并且是在没有任何取胜条件下的胜利,就难怪他们不敢相信了。直到辽东经略高第等人亲自来到宁远,发现那座城市还高高地飘扬着明政府的旗帜,袁崇焕和他属下的官兵还结结实实地活着,才终于相信自己的一方胜利了,并且胜利的规模还很巨大,连对方的皇帝也打死了!
当北京的职业政客终于相信〃宁远大捷〃时,明政府的宣传机器快速地运转起来,全国亿万臣民全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之中,要求对后金汗国发动全面反攻,收复东北失地,对叛逆者实施最后膺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亿万臣民眼中,只要中国激动起来,后金汗国不过是巨人脚下的一只蚂蚁。因为庞大的中国有一亿人,对方则只有区区两百万人!结果举国上下一致主战,任何呼吁冷静慎重的智者都被冠以汉奸卖国贼而遭到世人的唾弃!
〃宁远大捷〃使袁崇焕一夜之间成为用兵如神的民族英雄,但这个英雄并没有沉浸在亿万臣民对自己的颂扬声中,相反举国上下狂欢主战的气氛使他陷入极大的忧虑。
〃宁远大捷〃只是一个战役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战争的优势依旧在女真人那一边。
虽然两国的人口对比明帝国拥有五十比一的压倒优势,但力量对比并非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五十人形成的合力说不准抵不上一个人的力量。当五十人不是向同一个方向用力而是向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向使劲时,就会被一个对手轻易地击败。
明帝国到了十七世纪已暮气深沉,咋看上去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庞然大物,但因内部分裂成互相否定的几个部分,国力积弱不振。整个社会分裂成贵族和平民两大阶层,两者互为仇寇,平民在全国各地掀起反抗贵族的暴动和起义。贵族阶层也分裂为争权夺利的各门各派,为了自己小集团的眼前利益互相攻讦,且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因此这时的明帝国已不堪一击,不但不能象汉唐帝国那样对外族主动出击,相反连承受大的打击都显困难。后金汗国虽然是一个新兴国家,和拥有一亿人口的明帝国相比是真正的小国寡民;但后金汗国全民皆兵,国民上下一心,只知道对外争取胜利而不用防范来自内部的倾轧。明帝国则不同,官兵在抗击外敌时只能一只手作战,另一只手则要防范来自背后自己人的偷袭,且多数情况下自己人的偷袭有更大的致命性。前任经略熊廷弼先生是女真人的克星,但他不是死在女真人手里;而是嫉妒他才能和战功的自己人要了他的命。
在这种情势下,短小精悍的后金汗国战斗力远远大于庞然大物的明帝国。明帝国虽然在〃宁远大捷〃中取得了局部战役的胜利,但并不能改变总体战略上被动挨打的大趋势。因此明帝国的战略应该是总体上采取守势,腾出兵力和财力安定内部,平息全国各地的沸腾民变;同时派出小股的游击兵团对后金作声东击西式的骚扰袭击,使敌方疲于奔命。如能和后金议和那就更好。等到后方稳定,边防军得到必要的训练,有充足的财力和军力对外出击时,再向后金作步步为营式的进击,把敌方的国土一块块地蚕食掉,就象努尔哈赤当初蚕食明帝国的东部疆土一样。如果条件不成熟时,在没有充份准备的情况下冒险从事大规模的战略反攻,其结果只能象当初杨镐四路出击一样兵败如山倒,甚至败得更惨。内地的变民武装也会利用外战失利的有利情势大规模出击,从根本上动摇帝国的根基。
袁崇焕并没有被〃宁远大捷〃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对当时的情势了如指掌。遗憾的是:首都的权力人物和广大平民百姓不了解这一情势,这就注定了他只能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出现在历史中。
这时的袁崇焕已升为辽东军区司令官(辽东巡抚),再腐败的政府在危亡关头也会任用人才来摆脱迫在眉睫的危机;危机一过就会把人才送上绝路。
袁崇焕在就任辽东巡抚时首先担忧的不是前面的敌人后金汗国;而是京城朝官因嫉妒他的功劳倾轧陷害。他为此上书皇帝:
〃抗击后金以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主动出击条件不成熟,只有坚守以待时机。一旦坚守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就保留了将来出敌致胜的机会。一旦击中了敌人的要害,敌人必仇恨我,必欲去臣而后快,要警惕敌人的反间计;如臣在抗敌中立下功劳,朝中的官吏必嫉恨猜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边将立功于外,诽谤和陷害也跟随而至,这是古今中外经常发生的故事,望皇上和大臣对臣的信任始终于一,那样我才能有所作为,建立功勋。〃
看了上面的文字,我能深切体会到袁崇焕的苦心和明帝国时期作一名边将的艰难。
袁崇焕就任军区司令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遣使者去后金汗国的首都吊丧。努尔哈赤在宁远中炮重伤后,经多方医治无效,在那一年的八月离开人世。此举的目的一是察看后金汗国的虚实;二是试探和敌人休战的可能性,为明帝国重建并巩固山海关外的根据地争取时间。当时明帝国在山海关外只有宁远一座孤城,要想长期坚守下去就必须重建先前放弃的锦州、松山、大、小凌河等军事重镇,才能够在遭遇围城的情况下得到必要的支援。但重新修筑城防需要时间,少则半载;多则一年两年。如在城防未完工时遭遇后金汗国的进攻,所有的辛劳都会付诸东流。所以当务之急是为明军筑城赢得必要的时间,在力量不占显著优势的情况下只有和对方休战,争取一定时间的和平,哪怕是短暂的和平也好。
袁崇焕向后金求和的消息传到京城,在朝中激起掀然大波,几乎所有的文官都出来控诉他,昨日的民族英雄一夜之间又成了汉奸卖国贼?!这时后金兵团也乘休战之机征服了明帝国的卫星国朝鲜,袁崇焕也因此成为朝鲜沦陷的罪魁祸首;尽管没有休战后金也一样能够征服朝鲜。就当时的情势而论,明帝国根本没有援助朝鲜使其免于沦亡的力量。征服朝鲜后,后金兵团这才发现自己的北部疆界突然崛起了一座新城,自然不能忍受,就乘战胜余威突袭刚刚完成城防工程的锦州,袁崇焕知道敌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宁远,同时也对锦州城防有充分的信心,所以只派出四千骑兵对后金兵团作牵制性的攻击。新筑的锦州城异常坚固,后金兵团在城下遭遇第二次失败;为了挽回面子转而进攻被认定以成为空城的宁远,结果被严阵以待的袁崇焕打得大败亏虚。明政府在〃宁远大捷〃后的一年又在袁崇焕的卓越领导下取得了〃锦、宁大捷〃。
〃锦、宁大捷|〃再度体现了袁崇焕的军事天才,但明政府仍不肯因〃向叛臣贼子求和〃一事放过他,嫉妒他的文臣适时在朝堂上指控袁崇焕在锦州危急时不派兵赴援,居心叵测。皇上一怒之下罢了袁崇焕的官,让他回家种地去了。不久以前皇帝还曾信誓旦旦地对袁崇焕说自己决不会受他人舆论的影响!
四
一六二八年、只会作木匠不会当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早早地离开人世。年轻人没有儿子,皇帝朱由检以亲王的身份继承大统。朱由检在没掌握政治大权时,旁观者清,发现满朝文武只有袁崇焕是个可以匡时济世、安帮定国的大忠臣。他明白自己继承的是一个百孔千疮危机四伏的残破江山,必须任用英雄俊杰才能使他的王朝转危为安,所以坐上皇帝宝座后就不顾朝中文武大臣的强烈反对,迫不及待地把赋闲在家的袁崇焕招回来,当众任命袁为辽东战区总司令,并赐给他尚方宝剑,赋予他先斩后奏、权宜行事的巨大权力。自明帝国创立以来还没有哪一个边将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以朱由检当时的心态,只要袁崇焕能彻底解除后金汗国的威胁,使明帝国危而复安,就是和袁崇焕称兄道弟平起平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袁崇焕被皇帝的英明深深感动了,为了报效皇上的知遇之恩,袁崇焕定下了五年消灭后金汗国、收复东北失地的时间表!
袁崇焕在走马上任前,鉴于上次的教训,再度给皇帝上书,内容如下:
〃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以任而勿贰,信而勿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袁崇焕知道,他一旦离开京城远赴边疆,朝中的文臣武将没有几个会在皇帝面前为他说句公道话,相反会想方设法揭他的短。一面之辞重复三次就是真理,皇上对同样的诬陷之辞第一次也许不相信;但第二次就难勉动摇;第三次如仍没有相反的意见就难得不相信。连曾参的母亲都会被流言误导相信一向善良仁爱的儿子会杀人,更何况皇帝和臣子之间呢?
中华帝国到了明王朝时期,权力人物的综合素质较之汉唐帝国时期大幅度下滑,突出的表现是心胸变得狭隘;嫉妒、短视和缺乏全局观念象恶性病毒一样感染了整个官场。害怕别人成功,希望身边的人倒霉、渴望从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中寻找快乐。。。。。。官僚之间习惯互相倾轧,恶道人长喜揭人短,尤其是朝中的文官喜欢对边将说三道四。汉唐帝国时期,边将只知道杀敌立功、开疆拓土,保家卫国,不用担心朝官会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所以边将能集中精力去争取对外战争的胜利;汉民族也因此在对外战争中无往不胜。唐高宗时期,大将军李勣统领大军东征高丽,高宗私下询问谏官贾忠言对东征将官有何看法,下面是贾忠言的回答:
〃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持军却也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沈毅能断,性少忌刻,却不失为统御才。这数人统是当代良将,若讲到夙夜小心,忘身忧国,总要推大总管李勣哩。〃
贾忠言的回答是何等地坦荡无私!明帝国的边将则没有李勣那样的幸运,如果皇帝问身边的大臣同样的问题,边将的形象马上会在皇帝心中大打折扣。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明帝国的边将要把大部分精力用来讨好朝中的文官,只把小部分精力用于抗敌御侮,结果军队的战斗力大受伤害,外战往往被动挨打者多,主动战胜者少。边将中如凑巧碰上一个军事天才,又往往不能适应人事而被多方掣肘,使之不能放手建立功勋。结果明王朝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能打胜仗的将军不被朝廷信任;朝廷信任的边官则只会打败仗。
袁崇焕来到山海关,即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东方大战略:第一步是加固城池,自固根本,在与后金接壤的辽西走廊增设军事要塞,以挡住后金汗国的攻势;同时加强国防军训练,在三年内训练十万能够攻城掠地连续作战的野战兵团。第一步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尽可能回避与后金汗国进行大兵团决战,不受干扰地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如能同后金议和达成休战那就更好。第二步是派出游击部队深入敌后骚扰偷袭,破坏敌国的牧场和农村,摧毁敌国的战时经济。第三步是训练有素的野战兵团大规模出击。。。。。。
为了实现他的东方大战略,袁崇焕开始有意识地和后金汗国接触,试探在不蒙受实质性损失的前提下达成休战的可能性。
再英明的人也会偶尔犯有失误,如果有心寻找一个人的过失,总是能找到机会的。袁崇焕也曾失误过,并被嫉妒他的官僚紧紧抓住不放。
在紧靠后金汗国的登、莱海面上有一个绵亘四十公里的岛屿,名东江。岛上盘踞着一支土匪武装,头目为毛文龙,时不时深入后金汗国从事些打家劫舍的勾当。当明帝国与后金汗国进入战争状态时,明政府看出东江地缘政治上的无比价值,就有意对这支土匪武装实行羁糜政策,派使者去东江封毛文龙为将军。此举的意图很明显,当后金汗国出师和明帝国交战时,毛文龙可以率领岛上的土匪武装操女真兵团的后路。后金汗国要想确保后方的安全,就必须留下一定数量的部队防守毛文龙的袭击,这样明军的压力就会减轻。毛文龙从山大王一下子跃升为将军,自然愿意接受明政府的节制。毛文龙集团的战斗力虽然有限,但因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也确实给后金汗国制造了不少麻烦。后金汗国是一个马上民族,虽然对东江的这股土匪武装颇感头疼,但因不飞水战的缘故只好暂时隐忍。
毛文龙晋升为将军后,仍然不脱土匪习性,在给后金制造麻烦的同时也在给明帝国制造麻烦,所不同的是给前者的麻烦要大一些。毛文龙深知自己所处的地理优势,在接受明政府的招安后并不听从明政府的号令,在东江依旧维持实质上的独立王国,明政府费了许多军饷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袁崇焕就任辽东战区总司令后,毛文龙名义上属他节制,但袁崇焕指挥不了他,毛文龙依旧在自己的辖区内我行我素,不把袁督师放在眼里。大凡有非凡能力的人往往自尊心也强,袁崇焕自然不能忍受毛文龙的目中无人。袁崇焕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也残存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劣根性,骨子深层有浓厚的〃君子情结〃,认为人只有先做〃君子〃然后才能建立功勋。所谓〃君子〃就是品行高洁的人,毛文龙显然算不上君子,不是君子就不可能忠君报国。在袁崇焕心目中,毛文龙集团除了虚冒钱粮外,对明帝国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袁崇焕对毛文龙的认识显然不合当时的情势,要打败力量超过自己的强敌,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