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激情电子书 > 芙蓉旧事 >

第15章

芙蓉旧事-第15章

小说: 芙蓉旧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这种纯男子参加的活动,最能展示男子汉的威风和神 采,最能赢得体面和尊严。 
  三 
  芙蓉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巴三个部分组成。 
  龙头和龙尾巴,它们的外壳均以竹篾编成,然后糊以透光白纸,绘上鳞甲和各种彩色花纹。龙头下颔垂 有长须,还挂有一颗殷红色龙珠,而龙尾巴背上有鬃,高低起伏,状如九座山峰。不管是龙头还是龙尾巴, 体内都装有灯座,夜里点上蜡烛,它们会通体透明,显得十分漂亮。 
  制作龙身要简单得多。 
  龙身就是一条由许多只“短板凳”组接而成的“长板凳”。这些“短板凳”,外地人称之为灯板,每块 约长1。5米,宽0。12米,厚0。02米,上面装有彩色花灯,两端凿有榫孔。在当地,一条“短板凳”叫一档, 档与档相连时,就用活梢穿入那些榫孔。值得强调的是,龙身确实像一条“长板凳”,它长有许多“脚”, 而这些“脚”其实就是滚龙的人要抓的手柄——滚龙的人各就各位时,均将各自的“短板凳”扛在肩上,一 边抓住手柄,这样就可以按照规定的动作表演了。 
  板凳龙除了龙头、龙尾巴之外,龙身无法翩翩起舞,也无法上下左右自由翻滚,它只能在“拉”、“盘 ”、“穿”、“撞”等基本动作上变出花招,从而使队形变出诸如“剪刀阵”、“梅花阵”、“荷花阵”等 阵势。因此,外地有些乡村搞板凳龙活动,从来不叫“滚板凳龙”、“舞板凳龙”的,而各有特殊叫法。乐 清市也不例外,比如大荆、白溪等地叫“荷板凳龙”,简称为“荷龙”,芙蓉人则习惯上叫“划板凳龙”, 简称为“划龙”。 
  芙蓉划板凳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跟大荆、白溪等地的做法一样,主要扮演神灵崇拜的角色。 因为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农耕民族所崇拜的神灵,历史上各地都建有不少龙亭、龙王庙,在敬神、请神 活动中,以滚龙灯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相当普遍,所以芙蓉也一样,当地 的老百姓想法很朴素:划板凳龙时,大家只要看看龙,摸摸龙,拜拜龙,或听听龙词,给龙烧上几炷香,放 上几串鞭炮,特别是能扯到几根龙须,那就能讨到吉利。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大荆杨舞西先生在《白溪大荆 灯板龙》(见乐清人文集羽《箫台清音》)一文中曾作过相关记述,现摘要如下:         
芙蓉板凳龙(2)       
  凡闹滚龙的村,一般都在年三十夜或正月初一夜去竹山砍竹,称为斫龙竹。去时敲锣打鼓,竹山主人闻 声也不喊不追,竹砍后付以红包代金,用石块压在竹根让主人取去。第二天,村民们自告奋勇动手劈竹扎龙 。约经三四天,龙头龙尾扎绘完成,龙灯板亦拼凑加工完成。初五或初六夜天气晴好,便可出灯游春。第一 夜入神庙参香后照例先游本村,以后各夜先近村后远村,雨天休息,兴尽而止……接受滚龙的场地一般以宗 祠为主,亦有荷到(滚龙滚到)庭院宽阔的人家,称为“荷地盘”。龙灯出游之日,先发红帖作通知,以便 接受者准备迎接和观赏。如恕不接待,可将原帖奉退。龙灯到时,一般都摆香案迎接,或备茶酒。龙灯进村 (宅)后,龙头便立于香案前,接受祭礼和赞贺。致贺词者俗称“催龙先生”(音参音相近)。贺词中有“ 花花滚滚出游春,多谢你宅上备办香案接龙灯”等词句。亦有些人家向龙灯求子或求财,待赠送香烛和丈红 (布)。在听取催龙先生的赞词之后还要给催龙先生送红包小费致谢……催龙先生念“花龙滚过千年吉,地 盘发达万年春”及“花龙告别就起身”时,龙头即昂动转向,灯板和龙尾依次跟随龙头出村(宅)而去,跟 着有鞭炮和鼓乐欢送。而主家还要在大门口燃烧稻草火把,以驱邪和迎取兴旺之意。至十七(或十八)夜, 龙灯游竹山娘家,再入庙堂行交香之礼后,拉至海滨焚毁。留下龙头的木杆和灯板的木档,在黑暗中扛回存 放在宗祠内以备下度使用。残破的灯笼壳亦必须同时焚毁。 
  芙蓉旧时划板凳龙,“出龙”和“安龙”,均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而且,许多人坚信不疑,认为板 凳龙在锣鼓鞭炮声中,绕村转一圈,在操场上盘一盘,然后在祠堂里舞一舞,就是“金龙绕村、百事亨通” ,“龙头抬抬、大家发财”,“龙尾摆摆、熟熟增产”,而这一年保证村里邪驱瘟除、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正因如此,板凳龙所经之地,村民们点香烛、放鞭炮,礼拜不已,划龙的人即使踩坏了庄稼,也无人责怪 。也正因如此,板凳龙要是划到新屋落成的人家,该户人家的妇女往往会“摸龙须”和“龙角”(象征性地 与龙交会),并让其小孩“钻龙门”(和“登龙门”意同);而板凳龙要是划过某大姓人家宅院的门口而没 有停下来,那座宅院里的人就觉得晦气。 
  板凳龙既是龙,也是灯,“灯”与“丁”谐音,而“龙灯”就是“龙丁”,“龙丁”就是“龙子”,所 以,企求“龙子”、兴旺人丁是划板凳龙的深层寓意。在外地,元宵节“添灯”(谐“添丁”)、“送灯” (谐“送丁”)、做“桔灯”(谐“吉丁”)、偷“莲灯”(谐“连丁”)、“迎花灯”(谐“迎花丁”) 、制“十二生肖灯”(生肖和生育关系密切)以及挂“子孙灯”、燃“照岁灯”等等,比较普遍。这些灯俗 ,芙蓉也深受影响。凡是划板凳龙,所经之地,一路两旁的人家往往争放“百子炮”或连响炮,而放炮者无 不将炮提在手中放,寓意“龙子”一步登天。当然,划板凳龙灯不完全是无偿的,钱呀物呀,总是需要的, 而且多多益善,而在这种时候,那些平时生活很节俭的人家,出手也往往是慷慨大方的。 
  芙蓉旧时划板凳龙,规矩、禁忌更多。用来扎制龙头、龙尾巴的毛竹,用来制作龙身“板凳”的树木, 必须“偷”,被偷者领取红包,不管补偿多少,均引为吉利,从不责怪。龙头扎糊并彩绘完毕,要先用两方 小红纸障目,待迎灯之日,由道士“请龙神”之后,启去小红纸,才算“开眼”。在“出龙”时,如果你被 拦住了路,那你必须从龙身底下钻进去,这叫“钻龙门”,而绝不允许从龙身上跨过去,否则会遭到众人的 臭骂,甚至挨揍的。 
  四 
  划板凳龙,除了求子求财求平安外,芙蓉人还利用它来求雨。但求雨似乎是一种例外。如果我没有记错 的话,近40年来,这种事只发生过一次。 
  1967年夏,清江地区发生了百年来最为严重的旱灾,旱情持续了5个月,庄稼几乎全部枯死。下蔡周潭 是芙蓉后边溪最深的一个潭,也是芙蓉地区水位最低的一个地方,当时它也干涸见底。芙蓉下街的“水井头 ”,以往天再旱,水井里照样有水,但那次也断了水,露出了沙石旮旯。为了抗灾自救,当地人在下蔡周潭 潭底,拼命往下挖,一边架起抽水机,不断地从地底抽水。这次旱灾,受苦最烈的是清江、南塘等地的百姓 ,他们在当地根本找不到水,只能坐船或步行到芙蓉买水吃,每担花两毛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清江地区 许多地方发生了“求雨”现象。 
  所谓求雨,就是向龙祈求降雨。 
  按照民间的传说,龙一般居住在两种地方,一是龙王庙,二是龙潭、龙洞。芙蓉没有正式的龙王庙,而 龙潭、龙洞又都在偏僻山区,所以,当时人们求雨,就搬用“潭深就有龙”这句老话,把离芙蓉街不远的一 个深潭——师姑潭看作龙潭,随即将香案郑重地摆在了它的岸边。求雨要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而举行这种 仪式有一套复杂的规矩。我已不记得祈祷仪式是如何进行的,只依稀记得当时在求雨现场,人山人海,十分 热闹,而祈祷仪式举行之后的接连几个晚上,在芙蓉街、海口、后垟、前垟、山外等地方,大家风风火火地 划起了板凳龙。其时,板凳龙所到之处,皆为一片锣鼓声、鞭炮声及大家无法听清楚的祈祷声。按照规矩, 板凳龙应该是在正月出游的,否则为大不敬,但这回大家之所以打破常规,这显然是出于不得已。不过,我 揣摸,当时大家恐怕是这么想的:只要为老百姓谋求福祉,即便得罪了神龙,神龙也会理解并原谅的,而反 过来说,如果神龙真的可怜并保佑苍生,那它也会乐意随时给百姓赐福的,是绝对不会计较那些繁文缛节的 。         
芙蓉板凳龙(3)       
  只是很遗憾,那次求雨没有获得成功,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天依然赤日炎炎,地依然干涸开裂 。 
  五 
  诚然,在从事诸如求子求财求雨求平安等封建迷信活动方面,芙蓉板凳龙跟外地的灯板龙没有什么两样 ,无不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灰色岁月,它是没有什么光荣可言的。然而,芙蓉板凳龙特别是芙蓉下街的板凳龙 ,它顺从民意,不落窠臼,突出“求乐”,以至人人喜爱,这却是特别值得一提的。 


  芙蓉下街,当地人习惯上叫芙蓉街,它虽说有“街”,但文化生活却严重贫乏,况且,土生土长的民间 娱乐项目几乎没有,因此,划板凳龙,大家在求乐方面下了许多功夫。 
  按照外地的惯例,每逢板凳龙出游,队伍总以两支旗灯、两对或四对高照开路,后面伴以长号和细乐吹 奏,再以大锣大鼓压阵。可芙蓉街人每次划龙,除了坚持做到这一点外,还增加了一班或两班锣鼓队,同时 ,以本地“大众”剧团乐队为班底,充实细乐吹奏人员,使唢呐、管、笛、丝弦等八音响乐,能吹打出各种 曲牌。另外,他们用摹捐而来的钱,购买大量鞭炮,指派专人在现场鸣放。这样一来,划龙现场的热闹气氛 大大增强,使划龙者和观众感到莫名的兴奋。 
  芙蓉街人管锣鼓等行头叫“大闹”,他们在“大闹”敲打方面,更自创了一套打法,这种打法跟外地一 般通用的“以鼓声、锣声为主”的打法完全不同,它以钹声、锣声为主,适宜于近听,听起来特别热闹、振 奋。譬如:大荆、白溪等地这样打:“同,同,同同康,同同康,康康康,同康同同康,同康!”芙蓉街人 却这样打:“妻妻康,妻妻康,妻妻儿妻儿妻康,妻康儿妻康,康妻康!康康儿妻康!”因为芙蓉街每次划 龙,差不多都放在天后宫或街道上进行,而天后宫和街道场地逼仄,包围性强,所以,采用这种适宜于近听 的“大闹”打法,会收到强烈的回音效果,使现场气氛显得格外热烈。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静止地看芙蓉板凳龙,它并不好看,其龙身就像一条“长板凳”,既没雕饰又没色 彩,很单调,根本谈不上什么漂亮,它远远比不上人家布龙、纸龙、草龙、柴龙、篾龙、钱龙等龙灯那般鲜 艳夺目,但如果动态地看,芙蓉板凳龙却充满了野性,它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美,能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 刺激和冲击。可以这么说,板凳龙的生命在于运动,魅力也在于运动,离开运动,板凳龙的观赏性就无从谈 起,而运动得越剧烈,板凳龙就显得越美,就显得越有吸引力。 
  民俗学家们认为:除了祈雨祈福、娱神娱己,舞龙还有彰显力量的作用。这是因为:一则舞龙本身是一 个“力气活”,那些由腾跃、翻滚、盘回、穿插、耸立等构成的诸多套路、造型,不出大力就无法完成。二 则龙是力量的典型代表,自然界的天象和诸多动物,都将自己的力量投赋在了龙的身上,因此舞龙既是显天 力,也是显人力。三则不排除对龙的“调侃”和“不敬”。龙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它常 常以张牙舞爪、耀武扬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面目出现,使芸芸众生不得不敬而畏之。但现在不同,大 家可以按龙头、折龙身、揭龙尾,借助舞龙尽情地把这个帝王之象折腾、戏耍、嘲弄一番。 
  自然,作为舞龙的一种特殊样式,板凳龙也肩负着“彰显力量”的使命。正缘如此,芙蓉街人在如何加 剧板凳龙的运动方面,也就是在如何彰显板凳龙的力量方面使出了许多新招。 
  首先,他们增加了板凳龙的龙身档数。按照外地的通例,一条板凳龙,其龙身只能限于36档。但芙蓉街 人不拘泥这一套,觉得龙身36档太短,运动起来气派、声势不够,他们索性放开,让大家自愿加盟,谁扛着 “短板凳”过来插一杠,都欢迎。反正每只“短板凳”,两端都凿有榫孔,它们连结时很方便,只要在榫孔 间插下活梢就行了。因此,芙蓉街出游的板凳龙,龙身总是显得特别长,常常达六七十档,有时竟超过100 档,它前后拉开,逶迤150多米,倘若在夜间滚动,它简直像涌动一条波涛翻滚、流光溢彩的河,其场面之 壮观,气势之恢宏,是不消说的了! 
  其次,他们提高了运动强度。以往划板凳龙,芙蓉街人一般将重点放在户外的空旷场地上,大家绕着圈 子,顺着来,倒着去,跑跑走走,一会儿将“龙”抱在怀里,扭来拐去的向前疯跑,变出种种阵势,一会儿 将“龙”扛在肩上,慢慢向前走,以作休息。现在划板凳龙,他们则将重点放在天后宫里。天后宫是个回廊 式的长方形院子,它里头拥有众多的廊柱,划龙时,“龙”就在各廊柱间滚动,成“S”型绕来缠去,龙板 撞在廊柱上,会发出嘭嘭嘭的可怕声响。 
  由于“龙”在宫内的廊柱间绕来缠去,拉力强大无比,队伍中任何个人都无法改变它的走向,因而划龙 者必须紧紧抱住“龙”而随队统一跑动,否则就有可能被“龙”甩开以至重重跌倒在地;同时,由于“龙” 在廊柱间绕来缠去,逢柱必撞,因而划龙者在跑动中须臾不能掉以轻心,务必高度警惕,而每当遇上廊柱, 就要咬紧牙关,扎牢马步,弓紧腰,尽量让自己的身体远离廊柱,否则,缓了劲,或松了步,万一让“龙” 卷裹进去,撞在廊柱上,那就会出事!实际上,芙蓉街每次划龙,总有一些人跌伤或被撞伤,他们当中既有 划龙者,也有观众。因此,将划龙的重点放在天后宫里,让“龙”频频地在宫内的廊柱间绕来缠去,这就大 大提高了划龙的运动强度,使得这项运动更富刺激性。当然,这对划龙者的体力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但这 恰恰是划龙运动所需要的,也是划龙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的魅力所在。什么叫刺激?有危险,这才叫刺激。 什么叫勇敢?明知有危险,偏偏冲着它上,这才叫勇敢。什么叫男子汉大丈夫?不怕一切,敢于冒险,这才 叫男子汉大丈夫。也恰恰因为如此,芙蓉街每次在天后宫划龙,划的人总是故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在廊柱间滚 动,以此决出雌雄——看谁中途当逃兵,看谁坚持到最后,而谁中途当逃兵,谁就是狗熊,谁坚持到最后, 谁就是英雄。于是乎,划龙现场,锣鼓喧天,尘土飞扬,呐喊声、鞭炮声、龙板撞击廊柱发出的嘭嘭声不绝 于耳,其场面之紧张、激烈,令人惊心动魄!         
芙蓉板凳龙(4)       
  少时我爱赶热闹,每逢天后宫举行这种盛事,都拼命地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板凳 龙激烈的运动中,龙板与龙板之间,由榫头与榫头摩擦所发出的“格格”声,清晰可闻,那声音仿佛发自骨 骼,听起来十分可怕。 
  划板凳龙是一项跑动性、角逐性很强的运动,体力消耗很大,一个人坚持划到底,往往力不从心,会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