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第6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就右手而言,下同),既与筝平面构成向上45度夹角,又与纵切面构成向右前45度的夹角。否则,如果没有后一夹角,光是向正前上方弹奏,则音色刚硬缺乏柔美,也不便于快速弹奏。中指、食指、无名指勾、抹、打之正确方向则是向右后上方斜向进行,在与平面构成向上45度夹角的同时,还与纵切面构成向右后30度左右的夹角。摇指技巧中,义甲擦弦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食指摇与纵切面(也可看作是与前岳山)构成向左后右前30度左右的夹角,拇指摇则与前岳山构成小于30度的夹角比较合理。
二、深度:古筝左手的点按滑揉、右手义甲的入弦深度均应根据不同技巧的要求和曲情的需要来确定。一般来说,揉弦宜浅,以不明显改变原音音高为度,但对于某些地方风格强烈的乐曲,需要产生幅度较大的音波(吟揉)或略带紧张感的重颤(擞音)时,则左手揉弦应有一定的深度(有时可以揉按至上一级音高的深度)。
弹奏按音、滑音,要讲求准确的按压深度,这就涉及到音程问题。古筝采用不同的律制定弦,各音的音程大小是有所差别的:采用五度律(三分律)定弦的,大二度音程为204音分,小二度90音分(古代小半音)。采用纯律定弦的大二度中又有大全音和小全音之分,1~2、4~5、6~7属大全音,为204音分;2~3、5~6属小全音,182音分;小二度音程则大于五度律,为112音分(古代大半音)。所以按、滑音时两种律制的左手按压深度严格来说是不一样的。基础训练中,如何掌握按滑音准确度,尤为重要。应将具体要领对学生讲清楚,把弦按滑至上一级音高后,可与相邻的上一级本音进行比较,直至音高相等。
三、长度:左手按滑音的位置与筝码的适宜距离(长度),一般来说,是15~16cm左右。当然,这个位置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铜弦的松紧、码子的高低以及乐曲表达的需要而作适当的调整:如弦张得较紧,按弦吃力时,手可稍向左移;筝码(特别是高音区的小码子)偏低时,为保证音高的到位(特别是小三度滑音),手可稍向右移。:右手弹弦点与前梁的距离,对于初学者来说,应掌握在2~3cm左右。但乐曲的情绪往往对音色有刚柔、明暗、清浑的不同顶要,这就要求演奏者选择不同的位置弹弦,以丰富表现力。一般来说,越靠近前梁,发音越亮,音质较刚;越近中央,音色越暗,音质较柔。有时候需要改变位置作左右游移弹奏,以求音色变化。
四、弧度:在弹奏滑音,尤其是下滑音和回滑音时,左手的下按和上放过程不应是简单的直线,而应该是带有弧度的曲线,否则发出来的滑音不够柔美;下滑音时手指应先按至上一级音高,在下面后退一下再向上放回,呈●形;上回滑音时,手指先往前言按下,至上一级音高,再退后走弧线放回,呈●形;下回滑音时手指先下按至上一级音高,往后上方退回,再向前方按下,至上一级音高,呈●形。依照这样的运指线路奏出的滑音才有充分、完整的经过音,音韵优美动听,尤其是速度较慢时的滑音,效果最好。
演奏历音时,左右手所划过的线路也应该是曲线的:双手历音可成双曲线形●●;单手历音可作各种曲线形状,如●形、●形、●形、●形等等,千变万化;加花时宜作●形。这样,既能使双手动作优美洒脱,不拘一格,又能使出音如串珠落盘,似山河涧流泉。
五、密度:摇指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摇指的效果。一般来说,拇指摇的密度为每秒四到六次来回,亦即每秒振动8~12次;食指摇更为细密,每秒可振动10~16次。基础训练中,一是要强调放松,主要是手腕不能僵硬;二是义甲触弦要浅,来回运动速度要均匀一致。
左手揉弦的密度决定着音波的频率,直接关系到音色:以腕关节为轴心,利用掌指的自然重力和反弹力揉动的音波最为细密;其频率可达7~8Hz,具有轻柔的颤动感,因此有人称其为“颤弦”;以肘关节为轴心,借助手臂的自然重力作上下运动和肌腱振动,产生的音波在密度上较疏松,其频率一般为5~6Hz,稍具紧张、激烈的感觉,有人称之为“擞音”;以腕关节为轴心,与指、肘关节有机配合揉动而产生的音波最大,频率仅3~4Hz,具有圆润、柔美的起伏感,也可进行种种自如的变化,有人称之为“吟弦”。选用何种密度的揉弦方法,这要根据乐曲的风格和情绪需要而定,或颤或吟,或密或稀,富有变化。
六、感度:众所周知,艺术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文学家李渔就曾说过:“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因此,在演奏筝曲时,必须讲求感情投入,做到移情入景,“以情带声,以声抒情”。使曲子能够引起观(听)众的情感共鸣,才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情感度的问题,分解开来就是演奏者的身姿,两手配合的默契程度,面部肌肉状态,五官神态以及与观众的目光交流等等,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要素。少年儿童在演奏过程中合着音乐的节拍适当地摆动身体,会显得有趣、生动。但又不能过分地摇头摆体(特别是下身更不能动),以免哗众取宠,让视觉形象盖过听觉效果,喧宾夺主。
学习古筝小知识
就弹古筝者在演奏中存在的紧张现象,我觉得应该重视正确弹奏方法的训练。
乐器演奏讲究方法,古筝也不例外,正确的弹奏不该存在紧张的现象。弹奏——即弹指的用力和放松的交替进行的过程。由于用力是瞬间,弹即松。所以演奏的过程,外在观感不会有紧张的感觉,要求演奏中内在和外在、心里和生理上都处于松驰自如的状态,只有掌握好用力和放松的关系,演奏乐曲中强弱变化及其它相应的技法,方能把握处理得当,达到理想的声音效果和音乐意境的要求。
在各地考级活动中,我看到很多弹古筝者,弹弦紧,就是弹指持续用力,当指力不能爆发于指尖时,就借用臂力和身体其它部位用力。致使发音死,音质噪,弹奏不能得心应手,影响音的强弱变化及细致的音乐处理。
有人提倡孩童的早期古筝教育,应看到这是抱着一颗为发展古筝事业的心,应予以肯定。但由于孩子小,他的直感接受能力强,而领悟能力差,一开始打基础,弹奏方法掌握又很重要,真是走错路,将会给他今后的古筝学习造成困难。如果能有办法启迪他的悟性,使其能够明白所讲的方法和道理,并能实际力行,早期教育何乐而不为。
古筝弹出韵味来,这是习筝者时刻追求的。古筝这件乐器所以能够传留至今并能发扬光大,就是他的鲜明民族风格和醇厚的音韵特色,如单是音的堆砌,毫无声色,毫无修饰,那能算作音乐吗?音乐是一种感情的表达,让音流动起来,表达出意境、情趣及各种丰富的感情变化,让人感动,引起共鸣,这是音乐要达到目的。所以囿于单纯的技术演练,会使筝的演奏误入歧途。
单纯技术观点的形成也是由于不理解音乐内容,缺少音乐修养所致。就是弹奏的简单小曲,它也有一定的旋法要求,搞音乐必须明白这些,懂得技法的安排如何恰当的表现音乐内容。至于大曲的弹奏,由于表现的音乐内涵深刻,音乐的深度广度,横向纵向的音乐变化关系,相对采用的表达音乐内容的技法也更加丰富了。表现音乐内容的技术没有高低之差,但通过技法表达的音乐内涵是有深浅不同的差异。让音乐感人,必须弹奏的细腻,做到细腻,必先对音乐内容的很好理解。
做为弹奏者,对所弹乐曲的结构层次,旋法的进行规律,要有明晰的理解,这样才能恰当的安排技法和运用技法。否则,随意的或是照猫画虎似的弹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将一大音连接起来,致使音乐乏味,无感染力。
初期的训练,为了打好基础,当以传统乐曲为教材,有人对此有异议。
提到“传统”,就会生起离我们很遥远的陌生之感,这种感觉会阻碍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接受。纵观古筝传统筝曲,也就是年代稍长一点,有些历史更接近于现代。传下来的筝曲,大部分是民间小调,戏曲的开场曲、过场曲、曲牌或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的单独器乐曲。他们是民间音乐作为筝曲形成保留下来,带有较强的地方特点,和流传下来的民族音乐有一脉相承的联系。要说对传统音乐的诠释,也即是“规矩”的音乐,“规范化”了的音乐。是经过历代筝家对乐曲长期演奏并不断推敲、琢磨、加工使期更臻完美化了的音乐。传统筝曲技法突显出筝的特色。以传统筝曲为教材,更能准确的掌握古筝演奏要领,是筝艺探求的捷径。
有人把现代曲和传统曲,现代技法和传统技法割裂开来。其实二者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曲正是在传统曲的基础上进行技法的丰富和充实,现代曲的创作,也正是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技法发展是为了丰富音乐内容。难道表达的音乐内容的技术有高低之分吗,说传统的技法是落后的,现代的技法是先进的,能这样认识吗。其实,你不弹传统乐曲,你也是在走传统铺下的路,是在按照传统音乐的脉络在运行。因为传统是扎根在民族,失掉了民族的根,艺术生命将会终结。对于现代古筝曲的创新,如果脱开传统之路,独辟它径,可能取悦一时,终不能长久。
由于错误的认识,使我们误入歧途,走了弯路。看到有的演奏者弹着技术难度很大的曲子,累得满头是汗,然而,却没有一丝的美感和音乐的趣味,可怜的他还洋洋自得。其实他是在劳作,不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当技术变成表达音乐的技巧时,音乐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唤发出感人的魅力。
学习古筝小知识
就弹古筝者在演奏中存在的紧张现象,我觉得应该重视正确弹奏方法的训练。
乐器演奏讲究方法,古筝也不例外,正确的弹奏不该存在紧张的现象。弹奏——即弹指的用力和放松的交替进行的过程。由于用力是瞬间,弹即松。所以演奏的过程,外在观感不会有紧张的感觉,要求演奏中内在和外在、心里和生理上都处于松驰自如的状态,只有掌握好用力和放松的关系,演奏乐曲中强弱变化及其它相应的技法,方能把握处理得当,达到理想的声音效果和音乐意境的要求。
在各地考级活动中,我看到很多弹古筝者,弹弦紧,就是弹指持续用力,当指力不能爆发于指尖时,就借用臂力和身体其它部位用力。致使发音死,音质噪,弹奏不能得心应手,影响音的强弱变化及细致的音乐处理。
有人提倡孩童的早期古筝教育,应看到这是抱着一颗为发展古筝事业的心,应予以肯定。但由于孩子小,他的直感接受能力强,而领悟能力差,一开始打基础,弹奏方法掌握又很重要,真是走错路,将会给他今后的古筝学习造成困难。如果能有办法启迪他的悟性,使其能够明白所讲的方法和道理,并能实际力行,早期教育何乐而不为。
古筝弹出韵味来,这是习筝者时刻追求的。古筝这件乐器所以能够传留至今并能发扬光大,就是他的鲜明民族风格和醇厚的音韵特色,如单是音的堆砌,毫无声色,毫无修饰,那能算作音乐吗?音乐是一种感情的表达,让音流动起来,表达出意境、情趣及各种丰富的感情变化,让人感动,引起共鸣,这是音乐要达到目的。所以囿于单纯的技术演练,会使筝的演奏误入歧途。
单纯技术观点的形成也是由于不理解音乐内容,缺少音乐修养所致。就是弹奏的简单小曲,它也有一定的旋法要求,搞音乐必须明白这些,懂得技法的安排如何恰当的表现音乐内容。至于大曲的弹奏,由于表现的音乐内涵深刻,音乐的深度广度,横向纵向的音乐变化关系,相对采用的表达音乐内容的技法也更加丰富了。表现音乐内容的技术没有高低之差,但通过技法表达的音乐内涵是有深浅不同的差异。让音乐感人,必须弹奏的细腻,做到细腻,必先对音乐内容的很好理解。
做为弹奏者,对所弹乐曲的结构层次,旋法的进行规律,要有明晰的理解,这样才能恰当的安排技法和运用技法。否则,随意的或是照猫画虎似的弹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将一大音连接起来,致使音乐乏味,无感染力。
初期的训练,为了打好基础,当以传统乐曲为教材,有人对此有异议。
提到“传统”,就会生起离我们很遥远的陌生之感,这种感觉会阻碍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接受。纵观古筝传统筝曲,也就是年代稍长一点,有些历史更接近于现代。传下来的筝曲,大部分是民间小调,戏曲的开场曲、过场曲、曲牌或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的单独器乐曲。他们是民间音乐作为筝曲形成保留下来,带有较强的地方特点,和流传下来的民族音乐有一脉相承的联系。要说对传统音乐的诠释,也即是“规矩”的音乐,“规范化”了的音乐。是经过历代筝家对乐曲长期演奏并不断推敲、琢磨、加工使期更臻完美化了的音乐。传统筝曲技法突显出筝的特色。以传统筝曲为教材,更能准确的掌握古筝演奏要领,是筝艺探求的捷径。
有人把现代曲和传统曲,现代技法和传统技法割裂开来。其实二者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曲正是在传统曲的基础上进行技法的丰富和充实,现代曲的创作,也正是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技法发展是为了丰富音乐内容。难道表达的音乐内容的技术有高低之分吗,说传统的技法是落后的,现代的技法是先进的,能这样认识吗。其实,你不弹传统乐曲,你也是在走传统铺下的路,是在按照传统音乐的脉络在运行。因为传统是扎根在民族,失掉了民族的根,艺术生命将会终结。对于现代古筝曲的创新,如果脱开传统之路,独辟它径,可能取悦一时,终不能长久。
由于错误的认识,使我们误入歧途,走了弯路。看到有的演奏者弹着技术难度很大的曲子,累得满头是汗,然而,却没有一丝的美感和音乐的趣味,可怜的他还洋洋自得。其实他是在劳作,不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当技术变成表达音乐的技巧时,音乐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唤发出感人的魅力。
古筝的演奏姿势及手型
和所有的乐器一样,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手型、运指技巧、节奏、基本功的练习。我下面分别论述。
手型:手型的好坏对于音色、以及以后弹奏高难度的曲子能否弹下来有影响。正确的手型是我们在走路时的手自然的形状。找不到感觉的家长或者学生,就走走路拉:)
易犯的错误:
1.弹琴的时候,四五两指蜷起来,向内缩。这样的手型是很不放松的手型,会影响以后弹奏的速度。家长做陪练的时候,可以温柔地在发现孩子有这种问题的倾向之前就提醒孩子:放松四五指。一定要注意说话时的态度要温幔海?
2.肘部、腕部抬得太高。基本上来讲,手腕和肘部应该在同一水平线上。弹奏的时候,应该根据岳山的弧度作出相应的调整。发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家长帮助孩子调整一下即可。
运指: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可以说,音色的好坏,取决于运指的方法。在弹琴的时候,指尖关节要主动地去勾琴弦。很象老鹰抓小鸡十那一刹那间发力的感觉。弹完之后,放松到正常手型,为下一次弹弦做准备。
易犯的错误:
1.手指大关节用力过大,指尖关节不主动。
2.手指喜欢放在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