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地师-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莫松没有挪窝,他吞吞吐吐,不知如何说起。
熊民仰诧异道:“怎么,莫里长有话要跟本将说吗?”
“是这样的,把总千里迢迢来到敝村,我身为里长,理当割肉买酒,设宴款待。无奈敝村甚是贫穷,家家户户都没有余钱,我这个当里长的,手里也凑不出买肉的钱来。我刚才到全村走了一大圈,才凑出40个鸡蛋,送给熊把总当个点心,还请熊把总不要嫌弃。”莫松憋了半天,才把自己想说的话说了出来,同时双手捧出一个篮子,里面果然装着几十个鸡蛋,其中有一个鸡蛋上面还有新鲜的鸡屎,显然是刚刚下出来就被莫松拿来凑数了。
“莫里长,这又是何必呢?”熊民仰接过那个篮子,只觉得心里五味杂陈,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了。(未完待续。。)
ps: 月底了,忙里偷闲码一章出来,然后接着忙去。有项目在手头上,不敢分神去琢磨小说的剧情,还请大家理解。
给大家推荐两本书吧
一本是“青云之路无终点”写的《都市透心术》,写得挺好的,本月13日上架,如今居然已经登上月票榜了。大家可以在首页的新书月票榜中看到。作者是橙子的同龄人,很萌的一个中年汉子。现在这本书正在冲新书榜,大家如果有多余的月票,不妨支持他一下。
第二本是“只为五斗米折腰”写的《工业为王》,有点模仿工业霸主的格局,也是从79年写起,写一个工业强国的故事。作者是橙子的小老乡,写作过程中橙子也支过几招。目前这本书还很幼,对工业题材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去支持一下,工业题材的书太少,每一本都值得爱护。
未来10天内,本书的更新恐怕还会很缓慢,事先道歉,忙完这个项目再拼命更新补偿吧。
286 子弟兵
照着当年的惯例,熊民仰收下莫松送的这筐鸡蛋是理所应当的,甚至他还可以挑剔莫松礼数不周,因为一筐鸡蛋的孝敬对于他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官兵来说,实在是太寒酸了。
不过,苏昊在组建勘舆营的时候,就把后世的治军理念灌输于其中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样的规矩,即便是刚加入勘舆营不久的新兵也是耳熟能详,更何况熊民仰这种老兵。看着莫松一脸诚惶诚恐的样子,熊民仰笑着接受了这份心意,同时让旁边的士兵按着市场上的价格,数出60文钱,递到了莫松的面前。
“这如何使得!”莫松像见了什么烫手的东西一样,连连摆手,“大军光临寒村,小人身为里长,无一物奉献,已是惭愧之极。区区几十个鸡蛋,如何敢收将军的钱?”
“莫里长,你就收着吧。”熊民仰拿过钱,硬塞到了莫松的手上,“我进村的时候已经看到了,马桥村的百姓生活艰难,我们在此办差,若再是白吃白喝,那就是鱼肉百姓了。别说我们自己良心能不能安,就是我们守备大人知道了,也饶不了我们的。”
“把总,你们这……到底是哪来的队伍啊?”莫松捧着钱,怯生生地问道。
“我们叫勘舆营,是直属于兵部的。其实我们的来意跟你说说也无妨,就是测量一下周边的山水,给兵部制作地图所用。”熊民仰打着哈哈道。
“勘舆……地图……”莫松摸着脑袋,死活也理解不了这些事情。
不过,知道官兵吃饭会给钱,这倒是一件让莫松觉得愉快的事情。从听说官兵要来村子里开始,莫松就一直在担心接待的问题,这些钱显然不能让他这个当里长的一个人出,但如果要分摊到全村各户去,光是收钱就能够把他给累死了。要知道,这村子里有多少户人家搜遍全家都找不出一个铜板来。
分散到各家各户去住宿的勘舆营士兵们此时也正在与自己的房东交代伙食费的问题,照着一人一天20文钱的标准,他们把饭钱预告交给了房东的手上。那些农民都像莫松一样,先是惶恐,随后则是窃喜,罗山这个地方经济不发达,物价随之也比较低,20文钱已经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吃一天了,这就意味着众人接待这些官兵不仅不会有负担。还能多少挣到一点外快。
“二位军爷,你们要吃点啥,小人这就去集上买去。”村民莫三拿着40文钱,满脸喜色地对士兵廖一明和尹国贤问道。
“咱们罗山的肉价是多少?”廖一明问道。
“8文钱一斤。”莫三答道。
“割……两斤肉吧。”尹国贤道,“回来做了全家一起吃,其他的菜蔬,你就看着买吧。”
“岂敢岂敢,这都是军爷你们的钱,我们怎么能吃军爷你们的肉……”莫三推托道。
廖一明笑道:“老莫。你怎么说话的,什么叫吃我们的肉啊。”
“哎呀,小人说错了,小人该死。军爷勿怪!”莫三连忙道歉。
尹国贤走上前,拍拍莫三的肩膀,说道:“老莫,论岁数。我们理当尊称你一句莫叔了,你就别跟我们太客气了。如果不嫌弃的话,你就称我和老廖一句老弟。别军爷军爷地,把我们都叫老了。”
莫三愣了:“呃……这哪合适啊。”
尹国贤道:“我说合适就合适,老莫,咱们就这样定了。这些天我们兄弟少不了麻烦你,咱们就以兄弟相称,饭同吃,活同干。我们守备说了,我们勘舆营是百姓的子弟兵。”
“守备……是多大的官啊?”莫三问道。
廖一明道:“我们守备是四品,你们知县是七品,你算算看,我们守备是多大的官?”
“那不是得和巡抚一样大了?”莫三惊了,他弄不清楚官场中的品级是如何算的,只觉得比知县还大的官,那铁定就是大得不得了的。既然这样大的一个官发的话,想必是很管用的。子弟兵,这个词莫三只在戏文里听说过,如今总算见到真的了。
这天中午,马桥村里飘起了久违的肉香,那些没有被分配到接待官兵的农家,个个都咽着口水,羡慕地看着那些幸运的邻居们。官兵进村不扰民,而且还拿出钱来买肉请百姓吃,这是他们从未听说过的事情,可现在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他们眼前了。每个村民在惊叹之余,都在琢磨着,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啊!
深入农村,与农民打成一片,这是苏昊给勘舆营定下的方略。在汝宁这个地方,苏昊是个外来的官员,勘舆营也是外来户,要想查处当地官吏、豪强勾结的事情,没有百姓的支持是万万难以做到的。
苏昊在勘舆营中倡导官兵平等的思想,队伍的作风是非常过硬的,这就使得他敢于大胆地把勘舆营化整为零,分散到汝宁各州县的农村去了解情况。仅仅一顿饭的工夫,整个马桥村的百姓就接受了这支队伍,尽管队伍里的那些大兵说话的口音是如此陌生,却也并不妨碍村民们把他们当成自己人。
“老莫啊,你家这眼土灶,打得太差了,要不要叫我这位尹兄弟给你改改?”
吃过午饭,众人围坐在桌边聊天消食,廖一明指着莫三家的灶间,对莫三说道。
“尹老弟会打灶?”莫三奇怪地看着尹国贤问道,经过一顿饭的时间,莫三现在已经能够很自如地以老弟来称呼这些士兵们了。其实士兵大多也都是农民出身,只是身上多穿了一件军服而已,如果不是自己刻意要装出一副嘴脸去欺压百姓,那么与寻常人又有何不同呢?
尹国贤道:“正是,小弟当兵之前,是做泥瓦匠的。不过,这打灶的手艺,却是蒙我家守备所授。在我们老家淮安,现在家家户户都用的是我家守备发明的灶,这个灶是以我们淮安知府的姓氏命名的。叫作韩氏灶。”
“你家守备怎么还会打灶啊?”听到尹国贤的解释,莫三更纳闷了,守备这么大的官,不是应当成天游手好闲的吗,怎么还会发明什么灶?
尹国贤自豪地说道:“我家守备,那可是有通天彻地之能,连皇上都知道他的名字。对了,他还见过皇上呢。他发明的这个韩氏灶,比寻常人家的灶能够省一半的柴草,如果和你老莫家的灶相比。能省出七成的柴草呢。”
“果真如此?”莫三瞪圆了眼睛,守备大人有没有见过皇上,这与他没什么关系,他更关心的是尹国贤说的省柴灶问题,“若能省出七成柴草,那我家一年下来,光柴草也能省出几百文啊。”
山里人家的柴草不用花钱买,但同样需要花力气去山里砍。如果能够省下这些柴草来,挑到集上去卖。那就能够变成现钱。莫三没什么文化,但在这种问题上,他的计算是极其精明的。
“闲话少说,老莫。趁着现在吃过饭没事,我就给你改改这个灶。”
尹国贤说着就站起身,挽起袖子往灶间走。莫三装出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象征性地拦了一下。也就随着尹国贤一起去了。
苏昊利用后世知识所设计的省柴灶,经过在丰城的推广之后,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韩文从丰城调到淮安去当知府。捎带着把省柴灶的经验也带过去了,在淮安全境推广,将其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要推广省柴灶,韩文当然要借助苏昊的力量,而苏昊则是把技术传授给勘舆营的官兵,然后让他们再去传授给当地的泥瓦匠们。因为这个缘故,勘舆营官兵或多或少都懂一点省柴灶的建造方法,这么一项技术在农村无疑是能够得到极大欢迎的。
农村里面,各家各户的事情毫无秘密可言。尹国贤给莫三家改造省柴灶,这个消息一下子就传遍了全村。莫三家小小的灶间成了一个展馆,村里的男男女女轮番过来参观,一边看一边评论。不久,又有其他人家也传出消息,说住在家里的官兵也在帮他们家改造炉灶。一时间,全村都闹腾起来了,有一路小跑去村外挖黄泥的,有忙着去集上找铁匠打炉篦子的,也有东家走走、西家串串看热闹的。
“这些官兵到底是想干什么呀?”乡老莫正相、莫正元凑在一处嘀咕道。
“听里长说,他们是什么勘舆营的。”
“勘舆?那不是道士做的事情吗?”
“不是道士那种勘舆,他们说他们是画地图的。”
“画地图的?这和打灶有什么关系?”
“圣人说,事有反常必为妖,我看其中必定有诈。”
“圣人说过这话?”
“……”
这样的讨论当然是没什么结果的,事实上,同样的疑惑也在汝宁府无数个乡村的士绅们心中盘旋着,但他们根本无法猜出这其中的玄机。有些豪强也听说了这样的消息,他们同时还知道这支名叫勘舆营的队伍是跟着那个朝廷派来查案的苏学士一起来的。但他们的脑子无法把查案与改造省柴灶这样的事情联系起来,最后就只能把这些都当成苏昊的一种亲民秀了。
这个年轻的学士,估计就是靠这样一些鸡鸣狗盗的手段爬上高位的吧?至于说要查什么豪强侵占土地案,呸!
地主和官吏们都这样轻蔑地想道。(未完待续。。)
ps: 10月是起点的历史军事月,可是橙子却在凄惨地处理数据写项目报告,实在是郁闷啊。《 假期第一天,早起码出一章,然后接着干活去。 大家手头有保底月票不?如果不觉得橙子人品不好,就投给本书吧。
287 汝宁科学院
“苏学士,吴先生,你们看这个科学院就建在此处如何?”
这是在汝宁城外的一处农庄,崇王世子朱常津兴致勃勃地指点着庄子上的房舍,对跟在他身边的苏昊以及老学究吴之诚说道。几名随从都被朱常津赶得远远的,因为朱常津嫌他们太没有眼色,会影响他与苏昊、吴之诚之间的谈话。
吴之诚是苏昊推荐给朱常津的,朱常津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差人专程前往江西丰城给吴之诚下聘书,请他到崇王府来当幕僚。吴之诚起初对于这个邀请很不以为然,如其他读书人一样,他对于这些藩王是非常不屑的,更不觉得这些人会有什么真正的求贤之心。
不过,朱常津派去的下人同时还带去了苏昊写给吴之诚的信,信中对于朱常津的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说明朱常津此次聘请吴之诚,是出于探寻格物之道的想法,这与吴之诚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是非常吻合的。吴之诚读过这封信之后,改变了初衷,带着自己的几大箱子书,千里迢迢地来到了汝宁。
朱常津在自己院子的客厅里召见了吴之诚,二人不知谈了些什么,到吴之诚出来的时候,朱常津竟然亲自送到了门口,这可是从来没有人享受过的礼遇。
紧接着,朱常津就差人给苏昊送信,声称自己想办一个书院,以吴之诚为院长,招揽天下英才,专事研究佛郎机学说,据说这个动议还得到了崇王朱翊爵的赞同。
“世子,这个动静是不是有点太大了?”苏昊好心好意地劝说道,他担心这位二世祖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回头万一没兴趣了,岂不是要留下一个烂摊子给别人去收拾?
“人生苦短,学海无涯。我辈既知有如此精彩的学说,岂能不大张旗鼓追逐之?”朱常津颇有诗意地说道。
“可是,世子想追逐些什么呢?”苏昊又问道。
朱常津道:“吴先生给我讲了数学、物理、化学这些道理,对了,他说这些东西都是你讲给他听的,他在这两年时间里又有了许多自己的心得。他跟我讲了很多想研究的方向,说如果能够研究出来,近可解释身边的诸多疑惑,远可助我大明富国强兵。这些事情,本世子都相信了。只是觉得如此玄妙的学说,光凭吴先生一个人琢磨,未免力有不擒。若能有十个、百个如吴先生这样的大儒一起来做,岂不是可以取得百倍之功?”
“可是,世子想取得什么样的功绩呢?”苏昊继续问道。
朱常津道:“听吴先生说,你曾与他言道,天上的雷电是可以引到地上来使用的,用雷电可以推动水车,不用水力、风力和畜力。水车就可以转动。本世子想要做的,就是让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苏昊被朱常津的远大理想给雷倒了,他劝道:“世子,这数学的研究也就罢了。物理和化学的研究,可都是要用钱的。世子说的引雷电驱动水车,是电学研究的范畴。要搞电学,就涉及到电线、电机。这都是要花费无数的银子才能开发出来的东西。”
“对于本世子来说,银子不过是身外之物罢了。”朱常津淡淡地说道。
苏昊再三询问,最终明白朱常津是要玩真的了。也不知道吴之诚给他灌了什么**汤,使他一门心思地就想办这么一个以研究西方学说为宗旨的书院。
苏昊能够做的,就是替朱常津给书院改了个名字,叫作汝宁科学院。因为朱常津要做的这些事情,与时下各地的书院已经完全不是一码事了,这分明就是一个科学院该做的事情。以苏昊的意思,他更希望建一个皇家科学院,可惜朱常津仅仅是一个藩王世子,是没资格使用“皇家”的头衔的。
要办一所科学院,场地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苏昊提出,如果要做物理、化学方面的实验,难免会有一些动静,或者有些废水、废气的污染,这样的一个机构安排在汝宁城里,是不太妥当的。这个问题自然也难不住朱常津,崇王府在汝宁城外有十几处农庄,随便找一处出来也足够建一个科学院了。
朱常津从来没有像这段时间这样精力充沛,他亲自带着苏昊和吴之诚到选定的农庄去实地考察,听取二人对于农庄改造的意见,并当场叫来农庄的管事,吩咐他照着苏学士和吴院长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
要建立一个科学院,研究人员是最为关键的。朱常津广撒英雄帖,招募对于算学、格物之道有兴趣的大儒,并许以丰厚的束脩。苏昊算是见识了什么叫作财大气粗,几千两银子对于朱常津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相比之下,徐光启这些人在京城里搞科研的投入简直就不值一提。
在明朝末年,虽然八股科举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但读书人中间有志于探索科学技术的也不在少数。在此前,这些人根本找不到一个能够让他们专门研究格物之道的场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