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104章

二战全景纪实-第104章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摧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战争威力,就是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这并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或日本的人民,而只是说要消灭这些国家的以征服和镇压他国人民为基础的哲学。”
  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无条件投降”,在当时和战后一直受到许多政治家、军事将领、评论家和历史学家们的批评。
  这些人,其中包括许多德国反纳粹的高级将领抱怨说,“无条件投降”其实帮了希特勒和日本军阀的忙,为他们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提供了根据;给那些想推翻纳粹政权的人造成极大的困难,致使战争一直打到希特勒自杀身亡方告结束。
  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外交大臣贝文在1949年7月21日向英国下院报告说:由于“无条件投降”的政策,他在战后德国重建问题上遇到极大的困难,并说当时没有人就此政策同他或战时内阁商量过。
  丘吉尔当场起身辩驳说:他自己也是在这个记者招待会上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
  罗斯福总统事后似乎有点后悔。
  他对自己的顾问霍普金斯这样说:“我们为了使这两位法国将领在一起费了那么大的劲,让我感到就像让格兰特和李美国内战(1861—1865年)时的两位将军,格兰特是北方资本主义各州军队的司令,李是南方奴隶制各州军队的司令。
  内战结果南方失败,李向格兰特投降了。
  ——作者注。
  言归于好一样困难——后来,就突然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温斯顿和我都没有时间准备。
  我突然想起人们把格兰特叫做‘老牌无条件投降’,于是我就知道我说过这句话。”
  罗斯福似乎事先没有与丘吉尔商量,脑子一热,信口说出这么个词。
  但事后人们发现罗斯福手里有一大叠发言稿,事先也同丘吉尔协商过。
  丘吉尔在1月20日也将“无条件投降”的政策报回英国战时内阁,征求意见。
  在记者招待会的前一天中午(即1月23日)的午餐上,罗斯福又说出这个词。
  霍普金斯立刻点头叫绝,丘吉尔一面慢慢嚼着东西,想了一下,皱了皱眉,又想了一下,脸上泛出微笑,道:“真是个十全十美的词!我现在就可以看到戈培尔和他的党羽们听到这个词后会怎么样狂叫起来。”
  显然,这不是罗斯福头脑一热说出的话。
  罗斯福究竟如何想的,人们不得而知。
  但从他与儿子伊利奥在记者招待会后的一席话中,可以窥见到他的心境。
  他这样对儿子说:“你知道,多少世纪以来,英国人始终在历史上重复着同一勾当。
  他们总是非常聪明、正确地选择盟国。
  他们经历过很多次战争,可在他们所参加的每一次战争中,他们都有办法胜利地爬起来,继续把握住世界人民与世界市场。
  “这一次,我们是英国的盟国。
  我相信我们应做它的盟国……
  我极力想使丘吉尔和其他人明白,我们虽然是他们的盟国,准备同他们并肩取得胜利,但他们绝不能以为我们与之结盟,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们维护其古老、中世纪的帝国观念。
  “我希望他们能够觉悟到他们并不是这个同盟的主宰;他们应该明白在胜利后,我们决不会坐在一旁,听任他们的反动制度压制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的成长和发展……”
 


7。大西洋海战(4)7。大西洋海战(4) 
  

  依笔者之浅见,罗斯福是要避免重蹈威尔逊总统的覆辙在战后没有为美国争得应有的地位,打破英国的殖民帝国。
  “无条件投降”肯定要迫使轴心国顽抗到底,延长战争时间,大大增加双方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但却能消除英美苏三国都担心一方单独媾和的疑虑,增进了三国的团结。
  更重要的是,破坏极大的长期性战争只能使同盟中的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英国和苏联——遭受巨大的破坏,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强美国的地位,使英苏两国战后无暇他顾,只能伸手向美国乞援,以重建家园。
  这样一来,大英帝国和帝国特惠制也就不攻自破了。
  美国顺理成章地将成为世界的领袖。
  战后的历史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由于战争,国库如洗,财政破产,美国一停止租借援助,它立刻陷入无钱度日的窘境,被迫放弃帝国特惠制。
  不出10年,延续了300余年的大英帝国开始土崩瓦解。
  那么老谋深算的丘吉尔是否看出罗斯福别有用心呢?
  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对此只字未提,只是说无条件投降不应包括意大利。
  他的记忆力出了问题。
  言词之中让人感到他有难言之隐。
  丘吉尔明白:没有美国参战,英国是无力取胜的,欧洲大陆无法光复,英国就得长期处在纳粹的威胁之下。
  在此情况之下,丘吉尔只得硬着头皮,舍车保帅了。
  罗斯福雄才大略,一个妙词,勾画出羽翼已丰的美国决心领导世界的雄心壮志。
  但通往胜利的道路仍然漫长,充满艰辛。
  卡萨布兰卡会议后不久,初出茅庐的美国陆军在突尼斯刚与德军交锋,就挨了受伤的“沙漠之狐”隆美尔一记重拳,被打得满脸开花。
  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卡塞林山口之战”。
  隆美尔在阿拉曼被英将蒙哥马利打得落荒西逃后不久,美将艾森豪威尔又率盟军在北非登陆,锋芒直指突尼斯。
  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见隆美尔腹背受敌,知道大势不好。
  但两人不愿将北非拱手让给盟军,从而将意大利本土和整个地中海北岸暴露在盟军的打击之下,便急令驻意大利本土和西西里的德意军队火速海空并进,在盟军到来之前,抢占突尼斯。
  凶悍的德国伞兵迅速在突尼斯城着陆,打垮了为数不多的法国守军,控制了机场和港口。
  之后,大股德意军接踵而至,组成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由冯·阿尼姆将军任司令。
  阿尼姆将军指挥德军在突尼斯狼奔犬突,很快打败了士气虽高但装备简陋的法军,夺取了扼守突尼斯沿海平原的“东脊”。
  艾森豪威尔指挥的东进盟军遇到连日大雨,道路、机场成为泥塘,运输停顿。
  盟军飞机虽多,却无法起飞;德意飞机却可从突尼斯城的混凝土机场跑道上起降,轰炸盟军。
  盟军攻势成为强弩之末。
  1942年12月25日,盟军企图占领突尼斯城,但被德意军轻易击退,只得掘壕固守,等天气放晴和援军到来。
  在盟军与阿尼姆对峙时,隆美尔正率领在北非征战近2年的老兵们,越过茫茫沙海,一次次躲过英将蒙哥马利设下的圈套,不顾疲劳,向突尼斯退去,准备同阿尼姆会合,坚守马雷特防线。
  1月份,隆美尔进入突尼斯,蒙哥马利还在后面跟着。
  隆美尔不喜欢留着小胡子的阿尼姆。
  阿尼姆出身于普鲁士军人世家,是位西里西亚贵族,举止文雅,办事一丝不苟。
  谨小慎微。
  两人在18年前就认识,彼此毫无好感。
  阿尼姆在12月份就到了突尼斯,却不同隆美尔联系,双方的参谋也互不往来。
  希特勒知道两人不和,就没有规定隶属关系,而让在罗马的南线德军总司令凯塞林指挥在突尼斯的德意军。
  但凯塞林却又要听意军总部的调遣。
  隆美尔在阿拉曼受了奇耻大辱,急欲报这一箭之仇。
  西撤的路上,一直在盘算着如何挽回自己的声誉。
  这时,在突尼斯的盟军为英国第1集团军,司令是英将安德森。
  这是一个指挥关系混乱,由英法美3国军队拚凑成的集团军。
  英军在北翼虽久经沙场,经验丰富,装备精良,却人数不多。
  法军在中路,虽人数众多,却装备简陋,不听从英将安德森的调遣。
  美国第2军在南翼,正对着隆美尔。
  美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却毫无经验,又趾高气扬。
  隆美尔的目光盯住了美军,准备趁蒙哥马利还未追来的时候,先向西进攻,给美军一个下马威,从美军防线上撕开缺口,占领卡塞林山口和战略重镇特贝萨。
  之后挥师北上,冲到地中海海岸的波尼,包围歼灭英国第1集团军。
  隆美尔刚到突尼斯就接到可以随时回国治病的命令,但他不走,一心想抓住最后的机会,挽回自己的声誉。
  隆美尔准备用阿尼姆的第10、第21装甲师从卡塞林东北部的弗德山口出发,占领卡塞林;自己率非洲军从卡塞林东南的盖塔尔经加夫萨,杀向卡塞林,与阿尼姆会师。
 


7。大西洋海战(5)7。大西洋海战(5) 
  

  然后携手占领特贝萨,冲向波贝。
  阿尼姆同意兵分两路进攻卡塞林,却不愿向波贝发展;他担心北面的英军发起攻势。
  德军在厉兵秣马,美军在悄悄地准备。
  盟军用“超级机密”破译了德军密码,本应对德军的进攻方向了如指掌,但情报处长英国准将莫克勒—弗里曼却认为德军将在更北面的丰杜克进攻。
  英国第1集团军司令安德森将军就在丰杜克地区大设伏击圈,准备迎敌。
  美国第2军的阵地上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个防线有150公里长,薄得像纸。
  美军没有经验,部署不当,却得意洋洋,不修工事。
  军长弗雷登道尔将军“身材矮小、说话粗鲁;直率有余,目无官长,遇事急躁”。
  这位将军很少去前线侦察敌情、察看地形、视察部队,却对自己的安全过分关心,命令200名工兵在远离前线、几乎无法进入的峡谷里,掘洞修建深埋于地下的指挥所。
  2月14日清晨4时,德军右翼阿尼姆的第21、第10装甲师突然冲过弗德山口,杀向美军防线。
  德军坦克、装甲车铁流滚滚,扬起遮日烟尘。
  身经百战的德国装甲师配合默契,严丝合缝,快而不乱,猛而不莽。
  初上战场的美国兵哪曾见过这般阵势,吓得面色如土,甚至丢了坦克和大炮,拚命向后方逃去。
  德军转眼间就占领了美军阵地。
  战场上扔满美军的装备和各种物资,其中有44辆坦克、59辆半履带装甲车、26门大炮。
  美军被打得晕头转向,艾森豪威尔仍以为这是德军的佯攻。
  第二天,即2月15日,美军一个战斗群(大致相当于团)向突入的德军发动反击。
  百余辆美国坦克和装甲车在开阔地上像在阅兵场上一样,设有尖兵,一气冲出去20公里,一头扎进阿尼姆设下的德军第21、第10装甲师的伏击圈。
  德军大炮齐鸣,美国坦克纷纷起火爆炸,其余的乱作一团。
  黄昏时分,美军落荒而逃,在战场丢下了54辆坦克、57辆半履带式装甲车和29门大炮。
  在阿尼姆大败美军的时候,隆美尔的德意非洲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出了力量不大,却异常凶猛的左拳。
  美军乱了阵脚,不战而逃,撤离加夫萨。
  2月17日,隆美尔驱车前往加夫萨。
  路上挤满了缴获的美国装甲车和吉普车,一队队美国俘虏正被解往后方。
  喜笑颜开的阿拉伯人正在光天化日之下趁火打劫,洗劫法国人的豪华别墅。
  下午德军到达弗里阿那,占领了突尼斯南部的两个美军机场。
  美军放火焚烧汽油,顿时机场上浓烟四起,爆炸声不断,但还是有30架飞机和大量的汽油成了德军的战利品。
  德军势如破竹,卡塞林山口已成为囊中之物,特贝萨唾手可得,通往波贝的道路就要被打开了。
  美国第2军在两天内被隆美尔打得七零八落,躲在峡谷中的军长弗雷登道尔只会在地下工事里用无线电向部下们喊口号。
  艾森豪威尔束手无策,指责情报处长莫克勒—弗里曼判断失误,急令在摩洛哥的巴顿将军只身火速前往突尼斯救火。
  整个盟军司令部乱作一团,没有人能阻止隆美尔一口气冲到阿尔及尔。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德军没有倾全力向特贝萨、波贝方向进攻,而是突然将第10装甲师调往北面,进攻英军防守的勒凯夫。
  原来阿尼姆胆小谨慎,只想保住突尼斯桥头堡,不敢下大赌注、争取大胜利,夺回北非的主动权。
  他担心北面的英军会抄自己的老窝,不敢集中兵力于南线,向西北方向袭击盟军侧后。
  他见德军初战获胜,就急令第10装甲师北上进攻英军的正面。
  隆美尔得知第10装甲师北上,勃然大怒。
  但他无权指挥阿尼姆,自己手下只有经过2000公里长途跋涉,精疲力竭的步兵,只得电告远在罗马的上级凯塞林元帅,说阿尼姆的命令是“骇人听闻、不可思议的鼠目寸光之见”。
  凯塞林元帅支持隆美尔,但凯塞林的直接上司、意大利总参谋长却支持阿尼姆。
  两人争执不下。
  凯塞林最后说服意大利人,同意隆美尔使用两个装甲师在特贝萨和勒凯夫之间进攻。
  凯塞林以为隆美尔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个灵活的命令。
  但隆美尔却浑然不知,读完命令后大失所望,沮丧之极。
  他率部也向北折,在卡塞林山口又把美国人打得抱头鼠窜,接着就遇到了英军。
  隆美尔虽然能挡住英军,但遇到的抵抗力越来越强。
  隆美尔知道自己原先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样厮杀下去,在装备、人员上均居劣势的德军将无法脱身,而背后的英将蒙哥马利正步步逼近。
  他没有信心了,于是在2月22日下令撤退。
  德军悄然撤走,艾森豪威尔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在短短的一星期内,德军损失2000人,而盟军损失则近1万。
  3万之众的美国第2军损失1/5,达6500人。
  损失坦克183辆、装甲车194辆、大炮208门,卡车和吉普车512辆。
 


7。大西洋海战(6)7。大西洋海战(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名将奥马尔·布莱德雷在回忆起这次战役时写道:“即使经过这么多年之后,每当我回想起那次灾难性事件时,就感到痛心不已。
  在美国陆军引以自豪的全部历史中,这可能是最不光彩的一页。”
  盟军在突尼斯的虚惊过去了,北非德意军队穷途末路,必死无疑。
  但大西洋的万里洋面上,此时此刻却险象丛生,一场关系到盟军生死存亡的反潜战——大西洋海战,达到了高潮。
  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烟波浩淼的大西洋成为欧洲、美洲新纪元的摇篮,孕育出以海洋为基础的大英帝国和迅速崛起的美利坚合众国。
  大西洋给两岸的两个英语国家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带来了巨额财富,成为联系新旧大陆的生命线。
  为了保卫这条生命线,英国历届政府耗费巨资,保持着一支规模庞大、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海军,不惜以战争来维护海上霸主的地位。
  靠着英国皇家海军的大炮巨舰,幼年的美国躲过了欧洲列强的侵扰,发展成一个面向两洋、生机勃勃的庞然大物。
  大西洋是英国的生命之源,是美国在欧洲发挥威力的必经之路,因此也成为两国的欧洲敌国——德国的攻击目标。
  德国是大陆国家,直到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后,才着手建设远洋公海舰队,企图有朝一日与英国海军一决雌雄,把德意志帝国扩展到全世界。
  结果引发了英德海军的竞争,成为诱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水面舰只显示出优越的性能,在数次海战中给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