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我们在德黑兰这里已经证明,我们这些国家尽管理想各不相同,仍然可以欢聚一堂,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为了我们自己以及全世界的利益,手挽手肩并肩地前进。
“因此,当我们离开这个历史性的盛会的时候,我们第一次能够在天空中看到传统的希望象征——彩虹。”
就在这样的高调中,寿宴结束了。
据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回忆,在整个会议期间,斯大林对罗斯福所表露的尊敬给哈里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统讲话的时候,斯大林总是尊敬地仔细谛听的,而对丘吉尔,只要一有机会,就毫不犹豫地打断他的话头或刺他一下。”
由于第二战场问题已经解决了,总统决定在波兰问题上向斯大林提出个人的请求。
尽管他极力同丘吉尔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觉得他还没有同斯大林建立私人的亲善关系。
这位元帅看来仍然态度生硬,没有笑脸,似乎找不到什么人情味。
罗斯福后来对他的内政部长弗兰西斯·珀金斯说——无疑是有些添油加醋,他决定孤注一掷。
那天早晨在我去会议室的路上,我们碰上了温斯顿。
我正好有点时间对他说,“温斯顿,我希望你不要对我将要做的事情生我的气。”
温斯顿只是转动他的雪茄烟并咕哝着。
我必须说,他后来表现得很不错。
我们一进会议室,我几乎马上就开始行动。
我同斯大林私下交谈。
我没有说任何我以前没有说过的话,但表现出十分亲切和信任,以致其他俄国人也来听我们谈话。
可是斯大林仍无笑容。
于是我抬起手做耳语状(当然要通过翻译)说,今天早晨温斯顿有点不正常,他起床时是从里边下床的。
没有表情的微笑掠过斯大林的眼睛,因此我认为我是做对了。
当我在会议桌旁坐定以后,我立即开始戏弄丘吉尔,说他的英国味儿,说约翰牛,说他的雪茄烟,说他的习惯。
斯大林开始有些印象了。
温斯顿满脸通红,面有愠色。
他越是这样,斯大林就笑得更欢。
最后斯大林则开怀大笑,三天来我第一次看到他这么轻松。
我继续嘲弄温斯顿,直到斯大林和我会心地一笑,只有到这个时候我才叫他“约大叔”。
如果在头一天我这样叫他,他会觉得我冒失,但那天他笑了,并走过来和我握手。
从那时起我们的关系变成私人关系,而斯大林自己有时也妙语横生。
坚冰已经打破,我们像两个男子汉和弟兄一样在一起谈话。
在不到3小时以后,斯大林私下拜访总统。
元帅是应总统之请而来的,因为罗斯福要明确而坦率地讨论一个问题。
它涉及美国国内的政治。
就他本人来说,他不想在1944年再参加竞选,但如果战争仍在进行,他可能不得不这样做。
罗斯福说,美国有600万到700万波兰后裔的美国人。
作为一个讲求实际的人,他不希望失去他们的选票。
他个人同意元帅的意见,需要恢复波兰国家。
但他愿意看到波兰的东边国界要远远地向西移动,西边国界甚至可以移到奥得河。
11。德黑兰三巨头会议(8)11。德黑兰三巨头会议(8)
然而,他希望元帅理解,由于要选举的理由,在德黑兰这儿或甚至在今年冬天,他不能参与关于这一问题的任何决定,并且目前他不能公开参加任何有关安排。
斯大林回答说,总统现在做了解释,他就理解了。
接着他俩又谈到关于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和建立世界组织的问题。
12月1日,三巨头及其主要顾问们又举行了午餐会,讨论了土耳其参战的问题。
下午4时至7时40分,三国领导人及其顾问们又举行圆桌会议,即最后一次会议。
罗斯福说,我希望在这次会议上能讨论波兰问题、德国问题。
关于波兰问题,罗斯福说,他想表示一个希望,希望苏联能够与波兰政府谈判和恢复关系。
斯大林说,波兰流亡政府在波兰的代理人与德国人有勾结。
他们屠杀游击队员,他们在那里的所作所为,你们简直无法想像。
丘吉尔说,这是一个大问题……
1939年4月,英国政府对波兰做了保证,……
所以我相信,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我们参加了战争?
我们将回答,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我们对波兰做了保证。
我想起我曾经举过的三根火柴的例子。
一根代表德国,第二根代表波兰,第三根代表苏联。
这三根火柴都应该向西拨动,从而解决盟国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确保苏联的西部边界。
斯大林说,他应该指出,俄国对同波兰建立友好关系的关切比其他大国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因为波兰是俄国的邻邦。
我们赞成恢复波兰,赞成加强波兰。
不过,我们把波兰和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分开。
我们和这个政府断绝关系并非由于我们闹什么意气,而是因为波兰政府和希特勒一起诽谤苏联。
这里指的是1943年4月希特勒侵略军在苏联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里发现了许多波兰军官的尸体。
希特勒的宣传机器向全世界宣布,这些波兰军官是被苏联杀害的,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也这么说。
(详见第16回)……
现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如果能和游击队合作,如果能向我们保证他们的代理人将不与在波兰的德国勾结,那我们准备与他们开始谈判。
丘吉尔刚才讲到三根火柴,我想问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丘吉尔说,如果能够在这里,在这个圆桌会议上了解一下俄国人关于波兰边界的想法,那就好了……
我们认为,波兰的要求无疑应该由德国来满足。
斯大林说,我们与波兰之间的边界线应是1939年的边界线,就是苏联宪法规定的边界线。
还有需要讨论的问题吗?
罗斯福说,德国问题。
接着他阐述了要把德国分为五个国家的方案。
这五部分中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丘吉尔说,德国的祸根是普鲁士。
他有两个想法,第一是把普鲁士从德国其余部分孤立出来。
第二是把南部诸省……
分割开。
他认为,很容易使南部各省脱离普鲁士而并入一个多瑙河联邦。
生活在多瑙河流域的人不是战争起因。
无论如何,他对普鲁士人可要比对其他德国人严厉得多。
南部的德国人不会发动新的战争。
斯大林说,他不喜欢成立几个新的联邦国家的计划。
罗斯福建议将德国分成五个或六个国家和两个地区,这个削弱德国的方案可以研究。
在德国军队里,各省的人打起仗都一样残酷。
不论我们怎样处理分割德国的问题,都无需建立什么新的毫无生命力的多瑙河联邦。
匈牙利、奥地利应各自独立存在,奥地利在没有被侵占之前,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罗斯福说,我同意斯大林元帅的看法。
出生于德国不同省份的德国人没有什么区别。
五十年前曾有过区别,而现在所有的德国兵都一样。
当然,普鲁士军官又当别论。
会议决定把处理德国问题提交设在伦敦的欧洲咨询委员会去研究,那里有苏、美、英三国的代表。
丘吉尔说:“现在我还想回到波兰问题上来。
我认为这个问题更为紧迫。
因为波兰人会大吵大闹。
我想宣读一下我关于波兰问题的提案。
这里并不要求大家同意现在念的这个提案,因为我自己还没有最后定下来。
我的提案如下:“原则上通过,波兰国家及人民的领土应该位于寇松线和奥得河之间,包括东普鲁士和奥别尔省。
但边界的最后划定还需要仔细研究,有些地区可能进行移民。”
斯大林说:“俄国人在波罗的海没有不冻港,因此,俄国人需要哥尼斯堡和默麦尔这两个不冻港和东普鲁士相应的部分领土。
况且,历史上这儿就是斯拉夫人的土地。
如果英国人同意移交给我们上述领土,我们将同意丘吉尔的提案。”
丘吉尔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建议,我一定要加以研究。”
11。德黑兰三巨头会议(9)11。德黑兰三巨头会议(9)
德黑兰会议结束之后发表了公报和两个宣言。
公报全文如下:苏联、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三同盟国领导人德黑兰会议公报三同盟国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约·维·斯大林同志,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富·德·罗斯福先生,大不列颠首相温·丘吉尔先生,于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会议。
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战争中共同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以及关于伊朗的宣言。
上述宣言全文公布。
三国宣言我们,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大不列颠首相、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于过去四天,在我们盟国伊朗的首都德黑兰举行了会晤,确定并重申了我们的共同政策。
我们表示决心,我们三国在战时及战后的和平时期,都将进行合作。
关于战争,我们三国参谋部代表参加了我们圆桌会议的讨论,我们商定了消灭德国武装力量的计划。
我们就从东、西、南三方面将发动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达成了完全一致的协议。
我们在这里达成的相互谅解,保证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关于和平,我们确信,我们之间现存的协同一致,必将保证持久和平。
我们充分认识我们及所有联合国家对实现这种和平负有崇高的责任,这种和平将获得全球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并在未来许多世代中,消除战争的祸患与恐怖。
我们和我们的外交顾问一起研究了未来的问题。
所有和我们三国一样专心致力于消灭暴政与奴役、压迫与苦难的大小国家,我们都将谋求他们的合作和积极参加。
我们欢迎它们在它们愿意的时候加入全世界民主国的大家庭。
世界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们在陆地上消灭德国的军队,在海上消灭德国的潜艇和从空中消灭德国的军工厂。
我们将无情地、日益猛烈地进攻。
我们结束了我们友好的会议,满怀信心,期待着那样一天的到来,那时世界各国人民将不受暴政的压迫,按照各自不同的意愿和自己的良心自由地生活。
我们满怀希望和决心而来,我们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而离去。
1943年12月1日于德黑兰签署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国关于伊朗的宣言(略)1943年12月2日早晨,罗斯福总统一行来到美军在德黑兰附近的一个营地。
他们先到医院看望伤病员和医护人员,然后来到了驻地的官兵之中。
罗斯福坐在敞篷吉普车上,向美国官兵们发表演说。
后者在此时此地见到总统,真是喜出望外,但也感到惊讶。
罗斯福讲话之后,他的车队就直奔机场,飞往开罗去了。
丘吉尔一行也飞回开罗,与美国代表团再商大事。
斯大林于早晨回访了伊朗国王礼扎,然后再驱车前往机场。
据说,在德黑兰会议期间,伊朗国王曾分别拜会了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但只有斯大林回拜了伊朗国王,因而受到了最高级的礼遇。
12。未遂谋杀(1)12。未遂谋杀(1)
1944年7月20日清晨,柏林又闷又热。
德国本土军参谋长克芬德·冯·施道芬堡伯爵把一枚英制炸弹用衬衣包好,放入手提箱,然后乘车前往柏林郊区的伦格斯道夫机场。
9点,施道芬堡登上一架Ju—52型专机,前往在东普鲁士腊斯登堡的希特勒大本营。
纳粹的所有领导人除宣传部长戈培尔外,都集中在腊斯登堡开会,施道芬堡要把希特勒这些人统统送回老家。
施道芬堡伯爵当年曾是位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举止优雅的军官,可现在只剩下了一只眼、一条胳膊、一条腿和三个手指。
1943年春,施道芬堡在突尼斯指挥一个装甲营撤退时,2架美国P—38闪电式战斗机从云缝中钻出,瞄准施道芬堡劈头盖脸地一顿扫射。
施道芬堡大难未死,但身负重伤,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施道芬堡要刺杀希特勒,并非因他使自己致残。
除掉希特勒、推翻纳粹党的专制统治、迅速同英国和美国媾和,是德国军队的秘密组织——“黑色乐队”的目标。
施道芬堡就是这个秘密组织的重要成员。
施道芬堡出生在德国一个著名的贵族家庭,族谱可以追溯到1262年。
他的父亲是德皇威廉二世的枢密大臣,母亲是德国总参谋部的创始人之一、陆军元帅奥古斯都·冯·格奈森瑙伯爵的孙女。
施道芬堡年轻时曾想当大提琴演奏家,可是最后却鬼使神差般地当了兵,进入军官学校。
毕业后在精锐的第17班堡骑兵团任职。
1938年进入陆军大学深造,在军事学、历史学和经济学方面显示出才华,大有未来总参谋长之望。
然而在这时,施道芬堡对希特勒已是深恶痛绝了。
1934年6月30日,上台一年半的希特勒为了巩固纳粹专政,把屠刀砍向有君主主义倾向的德国军官团。
在这天深夜,德国前总理库特·冯·施莱歇将军及夫人、施莱歇将军的朋友冯·勃莱多夫将军被纳粹党徒打死在自己家中,并给定上“叛国”的罪名。
两位将军的死,震惊了年轻的施道芬堡,也激怒了以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上将为首的一大批德国将领,其中有德国海军谍报局局长威廉·弗朗茨·卡纳里斯海军少将。
贝克上将这时54岁,被称为那一代最能干、最仁慈的军人。
他从一开始就不信任希特勒,对希特勒疯狂扩军备战,四处扩张的行径更为担忧。
1934年6月29日,即施莱歇、勃莱多夫两位将军被杀的前一天,贝克被任命为总参谋长。
贝克对希特勒说:他接受这个职位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支征服他国的军队,而是要建立能够保卫祖国的军队。
希特勒反驳道:“将军,军队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就不可能建立一支有价值的军队。
为着和平而做准备的军队是不存在的。
军队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赢得战争。”
两人不欢而散,第二天施莱歇将军和勃莱多夫将军就被杀了。
贝克看透了希特勒正在把德国引上战争之路。
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贝克深知,一旦爆发战争,德国必败无疑,遭受灭顶之灾。
贝克决心除掉希特勒。
海军谍报局长卡纳里斯也持同样的观点。
但希特勒是德国人民选举出来的总理,德国军队有着不干预政治的传统,所以贝克觉得除掉希特勒要有充分、令人信服的理由才行。
1938年春,贝克的机会来了。
这年春天,希特勒下令制定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计划”。
德国总参谋部的军官们知道捷克斯洛伐克虽是小国,但工业发达,军队训练有素,又是法国的盟国,法国身后还有英国的支持,同这三国开战无疑是自杀。
贝克坚决反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4月1日,希特勒召开会议,宣布他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决心不可动摇。
贝克在会后来到总理府,要求希特勒保证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