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 >

第53章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第53章

小说: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统初年;因为外廷有三杨;内宫有太皇太后张氏;王振尚处处心;不敢嚣张。但是张太后在正统七年(1442)去世;三杨也先后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无忌惮地弄权了;兴土木;广收贿赂;使用重刑;威势倾朝廷。而且他还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
  由于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统治;从蒙古人手夺过来的。明朝建立后;蒙古人虽然失去了对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区仍然有很的势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元顺帝见势已去;逃离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虽然蒙古无力与明朝一争天下;但雄踞北方;时刻都是明朝的重威胁。因此;明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北元作为心腹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分镇要害边地;屯驻重兵;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太祖还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前线;先后5次亲征;使得北部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朱棣病逝。
  自仁、宣时期起;明朝对蒙古政策发生了很的变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对蒙古主要采取以攻代守;主动出击的策略;长驱直入;极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此时则转变为镇守九边、互市往来的以守为攻的方针。蒙古游牧经济有其内在的不足;生产分工不发达;手工业制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业品缺乏;必须依靠其他途径获得。获得的手段不外乎有两种:掠夺和贸易。贸易又分为朝贡贸易和马市贸易。马市贸易;设于边境;蒙古以驼马皮毛换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买卖铜、铁、兵器。
  朝贡贸易;始于永乐朝;入贡驼马兽皮;明朝则估价给值;另有量赏赐。但是这种朝贡体系隐藏有很问题;蒙古派遣的使团人数越来越多;沿途州府供应吃力;而且其间夹杂不法之徒;频频生事。如果得不到满足;蒙古就会侵犯边境。
  正统初期;英宗忙于用兵麓川;无暇北顾;使得也先(蒙古首领;自称太师淮王)利用机会扩势力范围。也先先是向西发展;将依附明朝、屏卫明朝西翼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后挥兵东下攻取兀良哈三卫。此时;也先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肃、青海;东至辽东地区;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遣使2000余人进贡;诈称3000人。王振怒其诈;下令减少赏赐;也先遂以此为借口领兵举进犯。
  王振认为这是扬威远方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威信的机会;于是极力撺掇英宗贸然亲征。英宗年少气盛;自己也想仿效曾祖父成祖扫荡漠北;因此决定草率亲征。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七月十五日;英宗命御弟朱祁钰留守北京;自己率领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起的50万军;浩浩荡荡出征了。
  由于连天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那里听的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锱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如果这时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就在八月十三日怀来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以东20里处);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被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土木堡地势虽高却没有水源;掘地两尺仍不见水;士兵饥渴两日;战斗力为下降。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转瞬间就由贵不可言的皇帝变为阶下囚。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视为奇货可居;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
  这样;也先想靠英宗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紧接着;瓦剌军直逼北京。英宗被俘;也先;想以此要挟明廷。这一来;整个朝廷乱成了一锅粥;京师群情汹汹;人心惶惶。以徐有贞为代表的一批人主张弃城逃跑;迁都南京以避敌人的兵锋;而监国郕王和孙太后也毫无主见。这时一贯以正色立朝的兵部侍郎于谦声反对: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太监金英也赞同于谦的意见;郕王就此提升于谦为兵部尚书;主持军务;担负起保卫北京的重任。
  于谦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曾随宣宗平汉王朱高煦叛乱。出按江西时;卓有政绩;百姓称颂。正统十一年(1446);曾遭人陷害入狱论死;因百官百姓力请得免。土木之变时;为兵部右侍郎。
  此前;于谦顺应民意;建议对罪魁祸首王振及其亲信马顺等人绳之以法;得到家的一致支持;声望增。由于英宗所率50万京师劲旅皆没;北京只剩下不到10万老弱病卒。于谦请求郕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经过这样一番部署后;人心稍安。
  于谦主持军务以后;调发军旅井井有条;郕王被推立为皇帝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孙太后本来想立朱祁镇的长子三岁的朱见深(就是后来的明宪宗)为皇帝;此办法虽然符合封建宗法观念;但是;国难当前;当立长君;于是;孙太后被迫表态可以立郕王。郕王朱祁钰是英宗的异母弟;时年22岁;年富力强。
  拥立时;朱祁钰照例装出一副恐慌的模样;推三阻四;最后;还是于谦一锤定音: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就这样;郕王于九月六日即位;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于谦当时是非常主张社稷为重;君次之的;这也是他后来遭到明英宗嫉恨的主要原因。
  应当说;朱祁钰的来路比朱祁镇明白多;但是;因为朱祁镇的养母是孙皇后;所以;朱祁钰最多只能是个郕王。朱祁钰本来是准备一生都去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藩王;谁能想到;王振一手策划的御驾亲政导致的土木之变竟使他这位藩王一跃而为皇帝;而且一做就是八年;还因着他的年号景泰;国的瓷器景泰蓝就此扬名。
  在于谦诸将的奋勇战斗下;北京安然无恙;也先没有占到便宜;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这样原本被视为奇货的英宗就变成了空质;同时由于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当时的瓦剌是一个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众的生活将是非常艰苦的。
  北京败之后;也先开始着手与明朝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驾西去;要明朝接回已经被遥尊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景泰帝是很反感的;他的心思和南宋高宗赵构是一样的;他根本就不想把兄长接回来。至于孙太后和英宗的钱皇后怎么说;臣怎么讲;他都不听。把他逼急了;他就恶狠狠地说:朕本不欲登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最后;还是于谦发的话: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景泰虽然糊涂程度不下乃兄;可有一点很好;他一生最信任的就是爱国将领于谦;举凡于谦说什么;他都答应。半夜的时候;于谦有急事奏报;景泰听到鼓声也立刻起来听政;这回也不例外;他同意迎还英宗。不过;态度很冷淡。右都御史杨善等人请命出使;景帝所给敕书只是有关议和内容;不提迎复英宗之事;也不给金帛等赏赐的礼物。这也就此埋下夺门之变的种因。杨善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但在迎接英宗回朝的礼仪上;景帝与臣又产生了矛盾。景帝认为仪礼过重;应该从简。臣提出异议。最终还是英宗在几封书信称自愿迎奉从简才缓解了局面。见面之时;仿唐朝天宝之乱后玄宗、肃宗禅让之礼;英宗、景帝之间禅让。随后;英宗被送入南宫;开始了7年的幽禁生活。7年间;英宗未能踏出南宫半步。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
  土木堡之败;是明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也是英宗人生经历的第一个谷底。幸好被俘的一年时间里;也先对这位对手颇为尊重。据说也先命每2日进羊一只;7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北方天气寒冷;他还曾令妻子出献铁脚皮;给英宗御寒暖脚之用。也先曾经对明朝使臣说过这样的话:明皇帝与我是仇;自领军马与我厮杀。由于上天的意志;使他落在我手里。众人劝我杀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我特着知院伯颜帖木儿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们捉住我时;留得到今日么?而朱祁镇被俘期间;也曾流泪对前往探望他的礼部侍郎李实说:也先有意送我回去;请你转告朝廷;我回去后;只求做一个平民;便心满意足。但实际上自从英宗被放回来以后;明朝内部围绕着新旧两个皇帝展开的一场斗争已经不可避免!
  明英宗回来以后;被景泰安排在南内居住;加派靖远伯王骥看护;实际上是监视;不过;这个王骥是个官迷;因为于谦和宰相王文等人都很讨厌他;所以;他反而和英宗的关系越来越好;这是景泰没有料到的。英宗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却是没有任何自由。景泰给他的限制很多;不仅将南宫的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而且日常的饮食衣物都是从一个窗户递送进去的。为防止南宫与外面联络;纸笔极少供应。
  英宗的伙食不是很好;开销也不够;都靠着英宗的皇后钱氏做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偷偷送到宫外去卖掉;以弥补开支用度的不足。有时还要靠娘家贴补一些。有个太监说南宫的树木多;恐怕会有人越过高墙与英宗联系;景帝遂命人将树砍伐掉。可以说;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英宗早年和太监特别是资格很老的太监们很熟;这时;看守英宗的宦官有一位老资格的太监阮浪。此人是和范弘等四人一起在明成祖的时候就入宫的;这时已经经历四朝了;不过;阮浪的运气很差;混了这么多年;也才是个少监;连个太监都没熬上。不管怎么说;阮浪是英宗的旧相识;两个人又都运气不好;因而;共同语言就多了。英宗是个很念旧的人;他一高兴就把自己用过的一把金刀和金袋送给了阮浪做纪念。偏偏阮浪和一个叫做王瑶的关系很好;他随手就把这个金刀转赠给王瑶。王瑶和锦衣卫指挥卢忠关系很好;卢忠一见到这把金刀后就借机把王瑶灌醉;偷了金刀;送给太监高平。高平立刻上奏告变;景泰非常重视这件事;认为人赃俱在;认定是英宗准备谋复皇位;下旨逮捕阮浪、王瑶;刑逼供。阮浪和王瑶都不肯乱咬;景泰命将王瑶凌迟处死;阮浪死于狱。英宗复位以后;追封王瑶、阮浪。卢忠本人没有想到惹了这么一场祸;找人给出主意;这人告诉他让他装疯;于是;卢忠就装疯;逃脱了罪责。不过;英宗复位以后;把卢忠、高平都凌迟处死。
  这件事给景泰的刺激很;以后更加留意防范英宗的举动了。
  虽然景帝时时刻刻防备英宗复辟;但他并没有对皇兄做得太过分。有个叫徐正的刑科给事建议英宗不宜居住南宫;应迁置所封之地以绝人望。景帝听后愕然;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将其治罪。
  在对英宗严加看管的同时;景帝还谋划换掉太子。景泰帝登基之时;曾许诺将来传帝位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并立其为太子。但是景帝即位没几年;就想换自己的长子为太子;只是苦于一时间没有什么好办法。
  景泰三年;景泰准备换掉原来的太子见深(英宗的儿子);改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他怕臣反对;事前征求太监王诚、舒良的意见;这二位出了一个馊主意;就是收买臣。景泰居然就相信了;他不断给内阁学士和七卿的一些人加官晋爵;时常加以赏赐。他赐给王文、陈循等银子百两;金子五十两。臣们都已经得到王诚等人的关照;立刻表态支持易储。这时候;广西的土司官守备黄竑因为杀害他的侄子全家被抓获;经过高人指点;这个黄某乃于千里之外的广西上表要求易储;景泰看后悦:万里之外;乃有此忠臣。立即免去黄某的死罪;加官都督同知。景泰把黄某的表章交付内阁;要求家签名表态;臣们知事已至此;纷纷表示赞同;称父有天下必传于子;此三代所以享国长久也。景帝十分高兴;给臣们加官加俸;并于五月初二日;册立朱见济为太子;废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沂王。
  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听到这个消息;真不知作何感想!一直被视为心腹之敌的也先在得胜后还能够礼遇自己;并护送南归;虽然有他的政治企图;但也总算仁至义尽。而自己的同胞兄弟不仅占据了皇位;还对自己处处提防、严密监视;并且废了自己的太子;绝了自己的后望。
  当时只有于谦没有签名;后来是陈循代于谦签的名。于谦知道事情越来越复杂;叹息说: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
  可惜太子更立后;好景不长;见济在次年竟然病故;这样一来储位虚悬;臣又有不怕死的出来主张让见深复位东宫;景泰气得要命;当场就把上表的章纶、钟同下狱;后来;钟同被活活打死。于谦愤然上奏挽救这俩人;但是;被景泰拒绝了。景泰只有见济一个儿子;这时;他求子心切;天天和妃子们练;结果;无一镖;反而把景泰的身体给搞垮了。于是;有一伙人就开始打上英宗的主意了。主要有石亨、太监曹吉祥、王骥、都督张軏(英国公张辅的弟弟)、杨善;主谋就是徐有贞。他们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公元1457年(景泰8年)正月十二日;景泰帝得了重病;以石亨代行祭天;石亨得报以后;立刻和徐有贞、曹吉祥联络。十四日;徐有贞、石亨等人已经和孙太后、英宗取得联系。十六日;于谦再度上表请求复立见深为太子;景泰留不报。众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集千余名士兵进入内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内。
  当走到东华门的时候;有士兵问:何人?英宗喊:我太上皇也。于是;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不敢阻拦;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