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女皇纪事+番外 作者:照烧茄子(起点vip2012.7.28完结) >

第114章

女皇纪事+番外 作者:照烧茄子(起点vip2012.7.28完结)-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食物,善良的镇民好心热情的款待着他们。

    “他们是哪儿冒出来的?”卡麦德问身边的士兵道。

    “报告少校,从海上来的。”

    废话船不从海上来难道从山那头来啊?卡麦德狠狠的瞪了那个士兵一眼。

    “我是问他们怎么会闯到这儿?”

    “听说是西班牙探险队,从墨西哥来的。”这次的汇报比较靠谱。

    卡麦德深深的望着那几十个人,默不作声了。

    过了一会,瘦骨嶙峋的西班牙人吃完了手中的食物,匆匆站起身,朝卡麦德的方向走过来。

    其中一个头领模样朝卡麦德张开双臂用法语说道:“哦上帝保佑我们真是令人惊讶,竟然在荒芜的北美大陆遇上了白人兄弟我还以为我们的人会死在海上呢看来上帝还是眷顾世人的啊”

    卡麦德双手抱臂没有回应,他冷漠的看着这些外乡人,心中开始盘算该怎么办?

    女皇陛下的移民计划是秘密的,整个欧洲恐怕都无人知晓。大多数国家都以为他们是去往阿拉斯加了,甚至在他们的理念中,阿拉斯加冰原是与美洲新大陆完全不同的两块土地。

    而这些突然冒出来的西班牙人对帝国的美洲计划可以说是个潜在的意外危险,绝对不能放他们回去这是明摆着的事。

    “兄弟们不是法国人?那一定是英国人了”那个西班牙船长见他没有搭话,还以为他听不懂法语,于是又用英语说道:“真是非常感谢你们的盛情款待我们的船已经断水断粮好几天了,是你们令我们重获新生”

    谁准备盛情款待你们的?一群白痴卡麦德翻了个白眼,对手下人命令道:“将他们都关起来”

    几十个莫名奇妙的水手在劫后余生不到半个小时,就被关押了起来,他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更不知道这些说俄语的白人要对他们干些什么。

    事实上卡麦德本人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罗伊上校还没回来,据跟随上校去印第安部落的同僚们返回时通报,上校去东海岸的纽约了,恐怕没有三四个月根本回不来。

    三个月的时间,难道要浪费辛辛苦苦种植出的粮食养着这群西班牙废柴吗?就算是养头猪还怕它们溜走呢,更别说是几十个大活人。

    几十个人只要有一个人溜走就有可能酿成大祸。西雅图小镇从建造时起就没考虑过牢房的问题,目前能关押他们的不过是柴房或者猪圈。

    真见鬼,难道一枪枪都蹦了他们?卡麦德开始犯了难,当然,东军的军官手上谁没沾过血腥?不杀敌哪来的功勋?但是此刻毕竟与战场上杀人不同,几十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啊,等同于大屠杀了吧?

    从傍晚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卡麦德整整一夜没睡着觉,天蒙蒙亮的时候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火苗点燃了关押西班牙人的木屋,二十名实枪核弹士兵将木屋团团围住。

    夜色还未完全褪去,火光照亮了半边的天空,火苗从静夜中燃起惊醒了屋内的西班牙人。他们喊叫着,咒骂着,有人惊慌失措的奔出木屋却发现屋外的俄国人正用长枪瞄准他们。

    “为了我们的信仰”麦卡德带头高声喊道,紧接着他便扣动了扳机。

    “为了我们的信仰”二十名心腹士兵也扣动了扳机,西班牙人应声倒下。

    “为了我们的国家”硝烟再起,从火海中逃亡的西班牙人像牲口般被屠杀。

    “你们唯一的罪:窥探不属于你们的土地。”

    三个月后,罗伊回归。

    ‘疯马’已经告别了他回了自己的部落,上校带着副官游历回来。

    西雅图的面貌令他非常欣慰,小半年的时间竟然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的几千人临时居住的木头小屋现在已经被文明的城镇所替代。

    镇东部的一片焦土非常引人注目,镇上的人们都刻意绕过那里。罗伊询问起来时被告知,那里埋葬着窥视他们土地的盗贼。

    在镇政府办公室,卡麦德主动向上校汇报了发生的事件,随后双手背在身后微抬着下巴静等处罚。

    按照帝国的法律,非战争时期杀人抵命,没什么好辩称的。卡麦德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他从未后悔,即使三个月来在梦中他经常会梦见那个夜晚,梦见那些死在他枪下的西班牙人。

    罗伊翘着腿坐在办公桌后,半响没说话,事实上他也被事情的真相镇住了。

    扪心自问,罗伊敢说换做自己也会这么做。无关人道,无关良心,政治原本就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

    他望着面前的年轻少校,这小伙子是如此的爱这片土地,爱北美大陆上获得新生的移民。难道要因为他的爱,他的忠诚苛责他吗?在海外乱世之中,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放心的呢?

    “去领一百鞭子。”罗伊最终开口道。

    卡麦德面无表情一言未发,但松弛的双肩明显显示他松了口气。

    “领完鞭子你就是西雅图总督了,我的任命。”罗伊说完低头再也不看年轻人惊讶非常的脸孔。

    当月的情书间汇报中,罗伊详细描述了事件的全过程,并向女皇陛下申请卡麦德的总督职位。信件跨越大洋被移民船带回圣彼得堡。

    女皇办公室内,壁炉劈里啪啦的作响,外面飘着鹅毛大雪,已经是寒冬腊月。

    女皇陛下默默的读完信,再度陷入了沉思。

    西班牙探险队的到来是件小事,虽然事关几十人被屠杀,但是对于一个帝国的君王来说这些都不不在考虑之下。君王的含义就是她的一道政令可以活万人也可以亡万人,小小几十个异国人的死亡压根无关痛痒。

    琳娜在意的是:时间提前了不但是沙俄帝国的时间,全世界的时间都提前了

    1542年西班牙人虽然就来到过北美西海岸,发现了圣迭戈和洛杉矶等地,但他们并没有长留于此地,真正开发应该是起码五年后的事情,更别说北部的西雅图了,按道理西雅图应该是美国独立后西迁发现的。

    可现在突然乱了套,她预见到的事情竟然提前发生了这还是琳娜第一次遇到

    突然性的变化令女皇陛下一阵恐慌,她回顾这几年的进展,突然发现自己拨快了沙俄帝国的时钟,无形中也带动了整个世界加速了运转。原本应该发生在英国的第二次工业**由于蒸汽机的‘送出’提前了,普鲁士战后恢复的速度因为她的援助计划也加快了,美洲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法国似乎也会衰败的更加彻底。

    琳娜突然意识到也许未来不再会像她预知的那样发展,因为加速会意味着变更,自己若是再继续依赖预知安排事务,势必最终会被预知所误。

    我该怎么做?女皇陛下问自己。

如履薄冰 第一百九十六章 莫扎特

    第一百九十六章 莫扎特

    长途旅行对于九岁的男孩而言,绝对没有成年人眼中那样辛苦,恰恰相反,他们会觉得异常好玩。

    从五岁的时候开始,莫扎特的父亲就带着小莫扎特和他的姐姐安娜到处旅行演出,他们去过普鲁士、法国、英国、荷兰甚至是意大利。

    虽然今年他刚刚满九岁,但是作为作曲家,他已经成名四年了。按照小莫扎特的话说,就是“我们做完了德国傻瓜,又开始做意大利傻瓜,我们甚至在这些国家里一句话都不会说。”

    事实上他也不需要说话,音乐就足以代表他的一切了。

    父亲总是喜欢让他博人眼球,比如蒙着眼睛演奏自己谱写的乐曲,或者在大庭广众之下即兴作曲。甚至有时候小男孩觉得人们对他的喜欢部分是来自他的音乐,而另外一部分则是来自马戏团演出般的新奇。

    有时在陌生的教堂做礼拜的时候,小莫扎特望着台阶上唱诗班的孩子们,心中不禁非常羡慕:唱诗班里的普通孩子可以开心的唱歌,可以任意游戏,还可以交朋友。而自己由于长期不固定的旅行演出,除了姐姐安娜几乎没有可交流的同龄人。

    他的生活里充斥着乐谱、舞台服装和即兴演奏,压力和荣耀相互交替,令年幼的音乐家经常情绪化的变换多端。有时他会突然没有理由的异常开心,仿佛瞬间都能跳起来,而几分钟之后却又会陷入巨大的沮丧中泪眼彷徨。

    在他父亲的眼中,苛刻要求是帮助他攀登上音乐艺术高峰的必经之路,对此,小莫扎特很理解,因此他总是很温顺的努力达到父亲提出的目标:无论旅途多么劳累,都保持随时可以当众演的状态;演出时面对台下的贵族们,必须满足突如奇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比如:当场视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或者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

    这样的演出往往持续四五个小时甚至更久,久的令人难以想象端坐在钢琴旁的少年只有九岁稚龄。

    而另一方面,小男孩经常也会望着台下的贵族们幻想,幻想自己能自由的去追求音乐的快乐,不必向贵族们卑躬屈膝,不必委屈自己为那些肥胖、无趣又毫无音乐细胞的贵妇人们授课,能够自由地写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尤其是他所钟爱歌剧。

    可幻想终究是幻想,音乐,作为十八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人却仍旧沿袭几百年来的风俗:依附于贵族阶层的奴仆,缺少了赞助人的供养便举步艰难。

    没看到父亲带他们巡演诸国都靠的都是贵族赞助人施舍的金钱么?他们的生活费不都是靠一场场别出心裁的演出换取的打赏维持的吗?

    艺术不是镜中花、水中月,艺术家也是要吃饭的。

    对此小莫扎特在抵达意大利的圣卡罗歌剧院时感受尤为深刻,那天下着小雨,父亲带着他和姐姐与歌剧院院长做完了短暂的恳谈之后,便带他走到剧院的后场。却看到了一个被众演员推搡着赶出门的阉人歌手。

    “他怎么了?为什么你们要打他?”小莫扎特不解的询问。

    被他拉住的老演员上下打量了男孩和他的父亲一番,看到他们身上穿的考究衣服,于是决定务实的答复他们。

    “那人嗓子坏了,谁连续演了十八场嗓子都是要坏的,一年前他可是当地最受欢迎的阉人歌手呢,那时候贵族们会蜂拥而至看他的演出,可现在,他不过是个乞丐,哎……真是可惜。”

    “你还是没说你们为什么要打他。”男孩锲而不舍的问道。

    老演员翻了个白眼回答道:“谁叫他不识时务,明天沙俄帝国著名的音乐家,皇家乐队乐长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先生要来剧院演出,他竟然还跑来缠着院长再给次机会让他上台?所以院长发火了,让我们赶他出去。”

    “哦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我听说过他的名字”莫扎特的父亲激动起来了,“大师明天就要来演出吗?上帝啊莫扎特,这真是你的好运气”男孩诧异的抬起头望着父亲,他不明白海顿的名字意味着什么,他还沉浸在老演员的话中:你看,一个极富盛名的音乐人的到来,会将另一个失去了天赋的音乐人置于绝望的境地。艺术的世界还真是现实。

    少年早熟的沉思,他不免担心若是有一天自己写不出曲谱了,或者是灵感耗尽了,那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呢?

    “还傻愣着干嘛呢?我们现在就回旅馆休息,莫扎特,明天爸爸一定找机会让你见见海顿先生,今天就不用表演了,好好休息。”父亲推搡着他和姐姐离开了剧院后场,小莫扎特迷迷糊糊的回到了住地,心中不由坍塌难安起来。

    第二天是个好天气,阳光格外的灿烂,意大利的冬日气温令人欣喜。

    小莫扎特跟着父亲早早的就来到圣卡罗歌剧院,歌剧院门口人山人海拥挤不堪,身穿各色制服的仆从们排着长队正替他们的贵族老爷主人们购买门票。

    父亲也挤进了人群,兴致勃勃的等待剧院开门售票,小莫扎特蹲在一边踢石子,心中默默的数着排队的人数。

    ……一百、一百零一、一百零二……三百、三百零一、三百零二……最后小男孩伸着十根手指数晕了。

    这么多人啊真是太厉害了虽然他没听说过海顿的名字,但这几年他作为小有名气的音乐人也在很多国家大获成功,可来捧场的听众绝对没有此刻排队的人多

    对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人所取得的成绩有所了解,是每一位同时代音乐家必须具备的社交礼节。小莫扎特肃然起敬。

    今日演奏的曲目是海顿大师的《第94交响曲》,当莫扎特和他的父亲身处座无虚席的歌剧院中时,面对这位享誉盛名的音乐家已然崇拜的五体投地了。

    交响曲进入第二乐章悠扬舒缓的曲调首先引导听众进入到恍惚当中,可突然又在人们最少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以重音猛击他们的头部。旋律片段仿佛将乐曲带入了如诗如画的苏格兰山野美景之中,转调后却又会令人突然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摆脱了形式上的一切束缚转而在音乐中驰骋……缓奏与强音相间交替,令听众的耳朵和心脏一同忐忑难安。

    “上帝啊,爸爸,他在恶作剧。”小莫扎特呆呆的望着舞台上的海顿,眼睛已经直了。

    舞台上的海顿实际上在心中偷笑,他的这个乐章名为《惊愕》正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恶作剧。

    欧洲的上流社会人人都懂得附庸风雅,贵族以欣赏高雅的交响乐来显示他们的“高雅”,而事实上他们也许根本不懂音乐,硕大的啤酒肚和涂脂抹粉的面容之下,贵族们身穿华丽的裙装,却每每在交响乐演出现场打瞌睡。

    我就要在他们又开始昏昏欲睡的时候,让乐队全奏爆发出强烈的和旋与定音鼓,用猛击声吓得他们惊慌万状,丑态百出

    海顿就这打着这么个主意谱写出《惊愕》乐章的,此时的歌剧院现场,果然不出他所料,贵族们有的被吓得从座位上跳起来,有的直奔大门口,都以为发生惊雷或者地震了,可随后乐曲又安安稳稳的进行了下去……

    演出结束之后,懂音乐和不懂音乐的听众们都纷纷站起,爆发出激烈的掌声,海顿和他的皇家乐队谢幕了三次都掌声不息。当他回到后台时,却见到一个中年人带着个八九岁的漂亮男孩正等着他,男孩脸上写满了崇拜。

    “大师大师请收我为徒吧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像您一样的戏弄那些贵族老爷”

    当天晚上,海顿给遥远的圣彼得堡去了封信。在信中他详细描述了一路巡演收到的欢迎和荣耀,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奥地利或意大利,所到之处鲜花和赞美几乎将他淹没,他自豪的向女皇陛下表示:他会让整个欧洲都记住沙俄帝国的音乐。

    此外他还将今天散场之后的奇遇也写入了进去,他写到:“……陛下,也许您很难以相信,就是这么个九岁男孩,他竟然六岁就开始作曲,迄今已经创作了四首小步舞曲、十一首小提琴鸣奏曲和两首交响乐

    他的父亲希望他成名,当然更希望他获得财富和稳定的生活,而少年本人却桀骜不驯。可以想见若是按照当前欧洲的音乐家通常会遇到的境况,少年的成年之后恐怕很难找到如您这么换宏大量的金主。

    因此我不禁生了爱才之心,我想收他做入室弟子,若是您允许的话我还会带他回沙俄帝国,培养他成为我的衣钵传人。

    您的,忠实的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如履薄冰 第一百九十七章 复苏

    第一百九十七章 复苏

    法国的经济正在复苏,就仿佛即将枯萎的老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