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史的b面 >

第15章

中国历史的b面-第15章

小说: 中国历史的b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年后,齐、燕两国交战,齐将田单围攻燕国聊城时,燕将怕退兵被杀,故而死守聊城,齐军将近一年未能攻下。据说鲁仲连听说后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城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守城的燕将读后哭了三天,犹豫不决,进退两难,最后引颈自裁,聊城随即大乱,田单率齐军趁机攻入城中。战斗胜利后士兵们都说:鲁大夫的一封信抵得上百万利箭百万兵!齐国能够在竞争兼并激烈的战国时代成为七雄之一,其原因实在很多,但这一结果与齐人多伶牙俐齿之士,并由伶牙俐齿而赢得大大小小的外交胜利也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关系。

  /* 46 */




  臣 相
  唇舌下面的心计:2.活用舐犊心理学



  古代历史上巧言劝人的事例很多,而劝说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战国时期的赵国赵孝成王继位之初,因本人年幼而由母后当政。一向有东侵之心的秦国见时机已到,即发兵攻打赵国。赵国面临严重的危机,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看到赵国形势危急,便答应出兵相助,但又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以执政的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然后齐国方才发兵。赵太后特别疼爱小儿子,不同意齐国的条件,大臣们反复劝说也无济于事。前来劝说的人多了,赵太后竟然发怒说:“谁要再敢在我面前提人质的事,我一定吐他一脸唾沫!”赵国派不派长安君去做人质,决定齐国发不发兵,齐国发兵与否,更决定着赵国的生死存亡。赵国的左师触龙听到这件事后,便前来面见赵太后。
  赵太后听侍从报告说触龙求见,心想这触龙也一定是为人质的事而来的。自己早已有言在先,触龙胆敢冒险而来,赵太后便怒气冲冲地等他到来。触龙进宫时故意缓慢地行走,一见太后就先道歉,说自己年纪大了,腿脚如何不方便。然后又关切地问太后的身体可好?近来饮食怎么样?就这样,两人谈了一阵不痛不痒、无关宏旨的家常话,一句也没提人质的事,太后觉得触龙来见,好像不是为了人质,脸上的怒气也就慢慢缓和下来。接着,触龙对赵太后说,他来见太后是有一件事相求,“我有一个小儿子今年十五岁,年纪小,不成器,可我还是很疼爱他。我人老了,所以想在老死之前给他安排个去处,请求太后就让他做个保卫王宫的警卫吧!”太后一听,一口答应下来.并问触龙说:“你们男人也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说:“男人比女人爱得还厉害。”太后笑了,说:“触大夫,你弄错了,女人是最疼爱自己的幼子的。”这时候,双方的谈话已经完全打破僵局,赵太后的防卫心理也完全平静下来了。触龙见此又趁机说:“照我的看法,太后您疼爱女儿燕后远远超过爱儿子长安君。”赵太后说:“你错了,我最疼爱的孩子就是长安君。”触龙说;“父母关心子女,就应当为他们做长远打算。当初太后送女儿出嫁燕国做燕后的时候,她走时您拉着她的脚哭,她走后您也一直想念她,您还经常心中为她祈祷,希望她千万不要回来,因为您知道诸侯之女出嫁他国,只有被废或亡国才回到娘家,您这样做是为女儿长久做皇后、为女儿的子孙后代世代为王着想,是这样吧?”太后点头称是。触龙见时机已到,便把话题一转,说:“太后您表面疼爱长安君,事实上并没有像对燕后那样为长安君深谋远虑。长安君现在年纪还轻,如果他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他怎么在赵国长久立足呢?现在齐国要他去做人质,正是他为国立功的机会,您却阻拦不让他去。一旦太后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可靠什么保住自己的地位呢?所以,我认为您爱长安君,却没有为他的将来长远做打算。”说到这儿,赵太后默然无语。随后,赵太后下令派100辆战车,护送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也随即发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国的进攻。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赵国没有触龙这样一位语言天才,或者触龙不懂老人爱幼子的舐犊心理,那么他的劝说会是一个什么结果?那赵国的前途命运又会如何?不用说,这个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 47 */




  臣 相
  唇舌下面的心计:3。利害最是动人心



  劝说、游说是用言辞说服人的,但言辞本身并不具有那么大的魔力,而真正起作用、打动人心的则是通过言辞所说明的利益归属和利害得失。
  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李斯从荀子学成后来到秦国,他认为秦国的发展势头很盛,很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便毅然来到秦国,游说秦王来了。当时从山东各国来秦的人很多,这其中不少人是有才干者,但鸡鸣狗盗之徒、滥竽充数者甚至各国间谍也夹杂其中,所以秦国官员中有人提醒秦王对此应予以防备,秦王也因此对外国进入秦国者下了逐客令。秦国要彻底驱逐六国来客,以净化秦国官僚队伍,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在这一关键时刻,李斯以过人的胆识和超人的辩才给秦王写了一封声情并茂、有理有据的长信,这就是千古名文《谏逐客书》。在这封信中,李斯从秦穆公求贤讲起,那时他从西戎请来由余,从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并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20国,称霸了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惠王用张仪之谋,拆散了六国的抗秦联盟,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吞并诸侯,建成帝业。这四代贤王都是任用客卿才成就大业的,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如果这四位贤王也像今天这样下令逐客,秦国会有今天吗?李斯又说,秦国的珠宝、美女、好马都来自东方各国,如果只有秦国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许多好东西也就没有了。为什么这些东西可用而客卿却被逐呢?看来,大王是只看重东西,而不看重人啊!李斯的话,情词恳切,打动了秦王。秦王立即收回了逐客令,并继续招徕和重用外来客卿。秦王的凶狠和残酷是尽人皆知的,李斯之所以能用一封长信改变了秦王已经下达的命令,关键是讲明了逐客有可能对秦国大业带来严重的危害。作为一国之君,他无论如何凶残也不会置眼见的国家损失于不顾,这才是李斯之所以能够用言辞打动秦王的真正原因。
  三国时蜀国有个邓芝,此人也是个著名的说客。当孙权中了曹操有意设下的离间之计,为夺回荆州,在麦城杀死关羽之后,吴、蜀之间的关系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刘备念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之情,发誓报东吴杀弟之仇,遂亲率大军东征。由诸葛亮苦心经营多年的孙、刘联盟宣告彻底瓦解。等刘备一死,吴、蜀关系又露出一丝缓和的曙光,于是诸葛亮马上抓住时机派邓芝出使东吴,劝说孙权,重修旧好,以求共同抗曹。经过此前一段时间的重大纠纷,孙权此时已经死心踏地臣服于曹操,大有与西蜀不共戴天之势。此时听说西蜀又派使者到来,心中早没好气,便架起一口烹人的油锅,唤邓芝来见。邓芝见状,说:“人们都说东吴多贤人,没想到竟惧怕我这一介书生。堂堂东吴,欲烹来使,太没度量了。”孙权觉得丢了面子,便撤下油锅,给邓芝让座。邓芝说:“我这次来不光是为了我们蜀国,更是为了东吴的安危。你臣服于曹魏以来,不是让你去入朝伴驾,就是让你送太子当人质,如果不依从,便以讨伐叛臣的名义南征,这样下去您是没有活路的。如果吴、蜀两国恢复联盟,那么进则可以兼并天下,退也可以三足鼎立,你们为什么不想与我们结盟自立,而偏要去做曹操的臣子呢?”孙权听了邓芝这番话,心中自然不是滋味,在权衡了利弊得失以后,遂决定断绝魏、吴关系,重又恢复了吴、蜀联盟。
  要说出使和游说,我们还不得不提及战国时代鼎鼎大名的纵横家苏秦。苏秦游说秦惠王失败后,就一反往日面目,把原来的主张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来游说东方六国,要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了。于是,由于苏秦游说各国出奇地成功,很快在东方各国打开局面,并佩六国相印。然而,我们一旦略加仔细分析苏秦打动人主的诀窍,仍然离不开这么个基本原则,即以利害打动之。比如说他游说燕国吧。燕国地处北方,是一个偏远的小国,与当时的其他诸侯相比,燕国的力量是最弱的。对燕国来说,西方秦国是其最大的威胁,而它最担心、最可能首先给它致命打击的却是齐、赵等国。了解到这些情况,苏秦就赶往燕国游说燕文侯。见到燕文侯,苏秦开门见山地说:“燕国的最大敌人无疑是秦国,但是多少年来燕国没有战事,是因为赵国在南面挡住了秦国的进攻。秦国要攻燕,必须跨越云中、九原,还要穿过代、上谷,长途跋涉几千里,困难很大。如果赵国攻燕,那情况就不同了,赵国只要国君号令一出,不出十天,赵国的几十万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到达燕国东部,然后渡滹沱,涉易水,不出四五天就能攻进燕国的国都。”苏秦描述的情况恰是燕文侯最怕发生的,因为这关系到燕国的根本利益,于是燕文侯慌张而又诚恳地请苏秦为燕国出出主意。苏秦见自己的话已击中燕文侯要害,就漫不经心地说:“要阻止赵国攻打燕国十分容易,只要燕国先表示友好态度,愿意和赵国结成联盟,赵国的威胁自然也就消除了。”燕文侯马上答应下来,委托苏秦带上燕王送给赵王的礼物,请苏秦赴赵国为之斡旋去了。话说回来,苏秦游说燕文侯是他实现合纵以抗秦计划的第一步,其意并不在为燕国设计安全防卫计划。但他的说辞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他明白,要想得到燕文侯的支持,必须点破燕国目前所处的危急局势,有了危机,燕文侯才有求助心理,苏秦的计划也因此才可能迈出第一步。而苏秦用以打动燕文侯的也是利害问题。
  由此看来,不论是李斯的谏秦王逐客,还是邓芝的出使东吴,还是苏秦的游说燕文侯,其用以作为说辞和打动对方的看家本事都是明明白白地晓以利害,当利害计算打动对方心的时候,劝说和游说就取得了成功。由此我们说,利害最是动人心,实在是千真万确的。

  /* 48 */




  臣 相
  唇舌下面的心计:4。激怒与说服



  说服对方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反面激怒有时比正面劝说更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三国时西蜀丞相诸葛亮就扮演过这种智力游戏专家的角色,他智激周瑜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
  话说当时曹操亲率百万大军直下江汉,威逼东吴。执掌吴国军政大权的周瑜担心自己兵力单薄,如果出兵抵抗会殃及东南六郡百姓,因此产生了与曹操讲和的想法。这时,诸葛亮来到东吴,目的是劝说周瑜与刘备联合,以共同抗击曹操。诸葛亮知道周瑜性急气盛,便没有正面劝说,而是用计激怒周瑜。他故意说周瑜与曹操讲和是上策,并说可以帮周瑜出个主意,既不用纳土献印,也不用贡送银绢,只需送两个人去,曹操肯定会即刻退兵。周瑜忙问送谁去?诸葛亮说:“曹操新建了一座铜雀台,广选天下美女充实其中,他听说江南的乔公有两个女儿名大乔小乔,美貌无比。今天率大军南下,目的就是为了来讨这两个美女的。将军何不找到乔公,用千金买下两个女子,送给曹操呢?”周瑜问:“你怎么知道曹操是来要这两个女子的?”诸葛亮说,曹操的儿子曹植写了一首《铜雀台赋》,主题就是说曹操要当天子,并誓取此二女。接着,将原文背诵一遍,赋中有这样一句,叫“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听罢大怒,连骂曹操老贼欺人太甚。原来,大乔是孙策之妻,小乔便是周瑜之妻。因此,周瑜当即下定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决心。实际上,《铜雀台赋》中的这句话原意是指两座桥,因乔与桥同音,诸葛亮便故意说成是指大乔小乔姐妹,来激怒周瑜。激怒周瑜所产生的结果,却是在诸葛亮意料之中的。回过头想,诸葛亮对周瑜只是用了一个小小的骗术,如果周瑜懂些诗文,或眼界再开阔一点,诸葛亮的目的就没办法达到了。

  /* 49 */




  臣 相
  唇舌下面的心计:5。谏诤中的辩术



  历史发展到唐宋之后,列国和战之类的事端减少了,辩士说客也相应地少了。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类人又改头换面,以另一种面目和方式存在,并且仍然对国家、社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便是以帝王为劝说对象的宫中谏臣。谏臣之巧谏,从基本性质上讲,已与以前的说客不甚相同,但仅就其巧言善辩的天性才能而言,又与以前的说客如出一辙。
  唐敬宗贪图玩乐,巡游无度,众臣阻止不了。当敬宗为去洛阳游玩而大肆筹备时,宰相裴度知道强谏不行,便对敬宗说:“东都洛阳本来是天子巡游的地方,但因这段时间战乱太多,宫殿、官署大都被毁,须待修茸以后才好去得。我赶紧派人整修,过一年半载再请陛下巡幸吧。”敬宗听说洛阳一片废墟,便再也没兴致去游玩了。
  明朝初年,宋濂经常给朱元璋讲授儒家经典,并不失时机地巧谏。一次,主事茹太素上疏奏事。朱元璋嫌写得太长,还没看完就大发脾气。群臣一见皇帝暴怒,便纷纷指责茹太素。惟独宋濂心平气和地说:“茹太素奏事洋洋洒洒万余言,所列的事件很多,且一一开列了改革弊端的具体办法,这说明他对皇帝是忠心耿耿的。如果写得很短,都是些歌功颂德的空话,不一定就好。尤其是陛下刚颁布了广开言路的诏书,就严惩进言的臣下,那后果将会怎样呢?”一席话把朱元璋的怒气打消了。当朱元璋重新看了茹太素的奏章,果然发现上面有不少可取的东西,说:“如果不是宋濂相劝,我差点儿犯惩治谏臣的大错。”
  当然,巧舌和心计并非处处时时都用于利君利国,它也有时不免用于阿谀奉承,谄媚谋私。唐朝的姚崇为人“权谲”,起初引荐魏知古为相,而后又将其挤出朝廷,派往洛阳任职。当时姚崇的儿子只知道父亲引荐过魏知古,就想走魏的门路徇私,哪知魏知古竟向玄宗告了状。有一天,玄宗问姚崇:“你有几个儿子?都做什么官?品行如何?”姚崇十分机敏,一下子就猜透了玄宗的意思,便以攻为守,答道:“我有三个儿子,两个在东都,为人贪欲又没本事。他们必定会走魏知古的门路。陛下一问,提醒了我,我得提前告诫他们。”玄宗原以为姚崇要为儿子隐瞒,听了姚崇的话很高兴,问姚崇怎么知道?姚崇说:“魏知古落难时我引荐过他,我儿子很可能会因此走魏知古的后门。魏知古如果为了报我的引荐之恩而提拔我的儿子,那就坏事了。”姚崇的话柔中有刚,于不经意中已巧妙地把魏知古给告了。玄宗听了,觉得魏知古不仅不报恩,还告发姚崇,太不近人情,便罢了魏知古的官。
  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时,李NB078
  的巧言也是阿谀巧极的例子。当时武则天为昭仪,高宗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问群臣可否。老臣长孙无忌等坚决反对,许敬宗支持,却说“田舍翁多收十石麦,尚欲更故妇,况天子乎?”虽说对了高宗的心思,但又嫌太过露骨。高宗又问李NB078。李NB078是三朝元老,功高望重,他为了既不得罪
  众同僚,又能讨好高宗和武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