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秦相吕不韦 >

第17章

秦相吕不韦-第17章

小说: 秦相吕不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将问:“太子疑秦军、赵军合谋吗?” 
  楚太子:“小心为妙……” 
  不无道理。一将问:“那魏军和韩军呢?” 
  楚太子听后道:“这样的道理,我们懂,他们也会懂……不要愣着了,快去布置……” 
  众将离开了。 
  回到营中,廉颇下令做拔营的准备,然后自己坐在帐中,思考着联军撤离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廉颇的目标是,第一,尽可能完整地把赵军带回去。第二,尽可能使整个联军少受损失。 
  出征前与赵王争论以及前后的情景,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子里。   
  三、怨怒   
  那是一个很冷的早晨,赵王单独把廉颇召进了宫,就四国联合攻秦的事再与廉颇进行一番商讨。廉颇的看法赵王已经清楚。这次召他,实际上是想说服廉颇,让廉颇接受自己的主张。 
  按说,作为一国之君,决定问题,是用不着如此的。赵王这样做,实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几年前,秦国进攻韩国的上党。韩国救兵不到,上党形势紧急。上党紧靠赵国,上党郡守冯平向赵国求救,并提出:将上党献与赵国。这在赵国君臣之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赵王力主答应冯平的要求,而廉颇则坚决反对。上党地面很大,与赵国相连,赵国对上党早就垂涎三尺。现在唾手可得,何乐而不为?廉颇则认为,冯平作为郡守,只有为国守土之责,并无向他国献地之权。他的所谓“奉献”,是趁韩国无暇顾及,把守土之责变为献地之权。而如果赵国接受,就必然得罪韩国。还有,秦国派兵取上党,结果,上党归了赵,秦国必怒。怒则加祸于赵国。得一地而惹两国之怒,非可取之策。 
  事情难以决断,赵王问相国赵胜。赵胜倒表示同意赵王的主张。这样,赵王下了决心,答应了冯平的要求,赵国取得了上党。 
  可祸害随即到来:进攻上党的秦军移军赵境,索要上党。赵国不允,两军集于长平。 
  就是说,上党事件成了长平之战的导火线。 
  由于赵国乘人之危抢走了韩国的土地,当赵军和秦军对峙于长平之时,长平虽就在韩国的家门口,但赵国却休想从韩国那里得到一兵一卒的支援。 
  当初,廉颇是赵军主帅,两军对峙不久,赵国君臣中间又出现了“攻”还是“守”的争论。这我们已经知道了,最后,廉颇被撤,赵括取代了廉颇,“攻”也就取代了“守”。 
  而那次攻守之争,平原君赵胜是站在廉颇一边的。 
  赵国得不到邻国特别是韩国的支援,尤其是战略决策的错误,赵军大败。 
  两次事实都证明,廉颇是对的。 
  后来,廉颇复位,燕国乘人之危攻打赵国,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廉颇打退了燕国的进攻,大大鼓舞了赵国国人的士气。后来秦军围邯郸,又是廉颇领兵苦守,外边请来了救兵,邯郸之围才得解。 
  这一切,赵王是很难忘怀的。 
  问题是,人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现在,赵国的元气刚刚恢复,赵王又要折腾了。 
  也可能是赵国和秦国之间结怨深重的缘故,昔日,你叫勾践忘掉会稽之耻那是不可能的,而如今,你让赵王忘掉长平那四十万男儿的死也是困难的。复仇的烈火一直在赵王的胸中燃烧着。 
  楚太子亲自到了邯郸,韩国的使者来了,魏国的使者来了。使节们慷慨陈辞、义愤填膺,表示不捣毁咸阳誓不罢兵。 
  人家并没有长平之恨尚且如此,我赵国,四十万儿郎惨死于豺狼之手,该出头的时候却当缩脖乌龟,岂不被天下笑掉大牙! 
  打! 
  那天,赵王大泪泼天地又向廉颇讲了自己的想法。 
  所谓“君忧臣劳,君辱臣死”,看到赵王如此,廉颇不由得不为之心动,也老泪纵横,表示,只要赵王认为应该干的,他廉颇将拼出老命,在所不辞。 
  但是,廉颇过后一想便后悔不迭。军之事,可不是感情应该左右的东西。战事有战事本身发展变化的轨迹。联军攻秦也好,联军抗秦也好,只有极少数是成功了,而成功是有条件的。 
  这次所谓的四国联军攻秦,并没有任何成功的条件,相反,必败的条件倒十分充足。 
  第一、这次联合攻秦,楚国最为积极,而极力要促成的,是楚太子。联军一旦组成,楚国便为盟主,楚太子必为统帅。这楚太子是赵括那样的人物,纸上谈兵,而且孤高傲物。这样便注定联军难胜。 
  第二、魏国和韩国各有打算,最主要的原因是,半年前,两国在边界上刚刚发生摩擦,先是魏国占了韩国两个城池,随后,韩国反攻,不但收复了失地,而且夺得魏国三个城邑。拉锯战旷日持久,两国难分上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出面调停,魏、韩两国停战和好。随后,楚国提出联合攻秦,魏国最先答应,韩国本不愿意,但也不想就此问题得罪楚国,便也同意了。韩国也派出使节到了邯郸,但其本意未必是劝说赵国加入联军。最后,如果联军组成了,他们,魏国也好,韩国也好,由于彼此的矛盾和戒心,都不会派出多少人马。 
  第三、从力量对比讲,四国国力合起来并不比秦国差,军力合起来也不比秦国差,可合,那只是理念上的。秦国可以统一调动举国之力,四国却不成。这样,秦国可以各个击破。实际上,现在的秦国已经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强大。它可以上下一心,劲往一处使。这一点联军做不到。 
  最后,联军组成了,廉颇的判断没有错。赵国同意了,魏国声称出兵八万人,实际上,有五万人就是多的。韩国声称派出了五万,实际上恐怕连三万人都没有。 
  最令人担忧的是,楚太子果然成了联军主帅。这位主帅第一项决定就让廉颇感到难以接受:联军大军集于秦国与魏国的边界渑池,说什么要把秦军吸引过来,以逸待劳!   
  四、尾随(1)   
  秦军最后是被吸引来了,可楚太子自作聪明,一连串出现决策失误。最后,只有接受败局。 
  廉颇思考着,乐开垂泪进了帐,哭道:“将军,末将的哥哥当年力追子楚、吕不韦,今被他们捉去,恐怕死路一条了……” 
  廉颇安慰乐开道:“将军勿虑,这次秦军行事,看来吕不韦举足轻重。他不是小肚鸡肠之人,绝不会加害你的哥哥……” 
  乐开被劝,刚刚安静下来,一军士便进帐报告:“报告将军,楚军已经拔营向东开进……” 
  廉颇和乐开听后都大吃一惊。廉颇立即道:“险了!”随后,想了片刻,急忙传令:“坚壁营垒,取消二更拔营出动军令。”并向乐开:“将军速去魏营、韩营通报,让他们亦坚壁营垒,取消二更出动的军令。” 
  赵军、魏军和韩军成犄角之势,三军的战车都不曾卸马,并派巡逻人员出营,互通情况,紧紧张张过了一夜。次日天明,仍不见秦军动静。 
  现在,廉颇成了联军主事的,天明之后,立即招魏将郑会和韩将石勇到营中商议撤军之策。郑会不住地大骂楚太子,廉颇任他发泄,过了一阵,郑会的气消了,三人开始议论正题。还没有讲上两句,就见一将急忙进帐向廉颇报告:“报告将军:楚军东行三十里中秦军埋伏,全军覆没,楚太子下落不明……” 
  郑会虽然对楚太子不满,但对楚军如此下场,亦叹息不已。廉颇道:“可叹楚国十万男儿,就如此葬送……” 
  石勇对廉颇和郑会道:“眼下就说我们当如何是好吧……” 
  廉颇道:“十分明显,破联军之法,就是进行反间,以便各个击破……”随后,廉颇向郑、石二将讲了吕不韦入营、楚太子追究礼物、楚太子中吕不韦反间之计、怀疑他与吕不韦串通等事,郑会、石勇这才明了内情,又纷纷骂了楚太子一阵。楚太子最后自顾自,实际上害了自己。大家看到了各顾各的危害,商定撤军时首尾相顾,宿营时像当日夜一样,派巡逻人员出营,互通情况,营中部分战车不卸马,三军形成一个整体。撤出的时间定为午饭后…… 
  午饭过后,三军拔营东进。 
  探马报告,秦军尾随了过来。 
  一日过后,联军扎营,秦军亦扎营。 
  夜里,联军按商定办法,各自都派巡逻人员出营,互通情况,营中部分战车不卸马。一夜紧张,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次日,情况又是如此。 
  一连三天,天天如此。石勇提醒廉颇和郑会:“秦军这是先让我等紧张,使我军见如此无事而懈怠下来,然后攻我……” 
  廉颇和郑会认为这话有理,都不敢有半点懈怠。 
  第四日三军又驻了下来。按路况,次日,韩军与赵军和魏军应该分道回都城了。夜里,石勇将军和郑会将军聚到了赵营廉颇大帐。石勇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提出,秦军之所以尾随联军又不出击,想必是在等这样的日子:韩军回都城去了,魏军也回都城去了,只剩下了赵军,那时,再出击…… 
  郑会则提出,说不定,在韩军回都城的路上,秦军已经设了伏…… 
  对这个问题,廉颇已经想了好几天。直到如今,他还没有想明白,秦军这是要做什么。在韩军回都城的路上设伏;韩军回都城去了,魏军也回都城去了,只剩下了赵军,那时再出击……他都想过了,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又不太像。实际上,要向联军发起攻击,并获取胜利,对秦军来说,已经出现了若干次机会,而秦军都……没有抓住,还是说放弃了?他们到底要干什么?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是好?明日,韩军就应该回都城了。让不让韩军离去呢?而不离去,大家又做些什么呢?继续驻扎,防止秦军各个击破?那何时为了? 
  放行吧!赵军为了避免将来只身与秦军作战,总不能永远把韩军和魏军栓在自己的战车上。 
  还有,不放韩军和魏军,大家驻扎下来,那秦军也就驻扎下来,而那样,就再次形成双方对垒的局面。从眼前的情况看,那种局面联军是应该竭力避免的。因为联军实际上没有力量应战了…… 
  放行! 
  至于韩军回都城的路上会不会遭受伏击的问题,那不能不防,但可能性不是太大。一是离韩国都城不是太远了,韩军很容易得到救援。二是,那样秦军就要分兵,它设伏伏击别人,也当防备别人设伏伏击它。因为此处到底是韩国的地面。 
  廉颇想明白了,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郑、石二将听后十分感动。三人又讲了些有关事宜,郑、石二将便回营去了。 
  廉颇派出更多的探马,到秦营周围打探秦军的动静。 
  一夜又平安地过去了。次日,石勇来与廉颇和郑会辞行。 
  一段时间的共患难,三将彼此间有了很深的感情,三人挥泪而别不提。 
  两日后,郑会也同样别去。此后,赵军单独行动。秦军依然尾随。 
  且说赵军独行两日后进入赵境,不日到达邯郸城郊。 
  廉颇决定赵军不入城,而是就地扎营,看看秦军的动静再说。 
  廉颇叫过乐开,吩咐道:“一路之上,秦军尾随我军,不即不离,吃不透他们要行何策。三军在此驻扎,我进城向大王回奏,听从王命,将军在此坚壁勿出,免中秦军奸计。”   
  四、尾随(2)   
  乐开诺诺,廉颇进城去了。   
  五、通牒   
  且说秦军扎下营来,吕不韦、王龁命军士招赵将乐启进帐。乐启在秦军中被看管,但从未被缚。他到了大帐,吕不韦对他道: “一路委屈了将军。现到了邯郸郊外,我等请将军回城告赵王:赵国无理,大兵犯境,现秦军令赵军完军而归,非无力翦灭也,实因我嬴正母子在赵。今我大军压境,便为迎嬴正母子归秦。将军说与赵王:赵方完璧归秦,秦必全军返回……” 
  王龁道:“将军需告诉赵王,赵军虽完军而归,可只有几万众,且为败旅,如有违背,伤害嬴正母子,后果赵王自知。” 
  乐启绝对没有想到秦军尾随赵军是为了这个,遂道:“谢诸公不杀。报赵王一事,敢不速办……只是,末将只知嬴正之母在邯郸——嬴正已于七年前与秦公子、吕公一起回了咸阳,怎地如今又向我索要?” 
  吕不韦道:“嬴正确在邯郸,问他的母亲便可找到……” 
  乐启道:“这如何会问得出?今秦军大兵围邯郸,问她,她必疑赵有诈……” 
  吕不韦道:“将军虑得是。”说着,取出凤佩和一帛书,道:“此有一帛,上面写得明白,另有此玉佩,交与她,她必信不疑。” 
  乐启回到邯郸,赵王、廉颇等方知秦军一路尾随的目的。 
  说起嬴正的母亲,赵王才想起几年前自己下令追杀公子子楚、后来囚禁嬴正母亲的事。他问嬴正的母亲是否一直在被囚禁。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赵王反庆幸自己下了那样的旨,他道:“否则,此刻上哪里去找这个女人?” 
  一切相关事宜赵王都交给了乐启。当年,嬴正的母亲就是乐启抓到的,现在,事情还需要他来了结。   
  六、母子   
  事情并没费什么大的周折,乐启拿着吕不韦的书简和那只佩,亲自到了禁闭赵女的房子。 
  一方书简、一只玉佩递到赵女的手上时,赵女几乎要晕倒, 
  她挺直了身子,努力地使自己站稳。她看着手中的佩,判定,这确是那个佩!然后又细看手中的那简。啊!是吕不韦的字!她的眼睛湿润了,接着,泪水向泉涌一般流出,泪珠滴在那凤佩上,滴在那简上。如此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赵女才看吕不韦写给她的话: 
  夫人如面不韦奉王命监军秦军兵临邯郸城下专为迎接夫人及小公子嬴正老王不久前晏驾太子立为秦王公子子楚立为太子 
  几行小字所传达的信息是丰富的、感人的,赵女一下子捕捉到了它的全部意义。她的眼睛重新变得湿润,泪珠重又涌出眼眶,滴在那只佩上,滴在那方吕不韦写满字迹的帛上。如此又呆了很长的时间…… 
  赵女被那名喜欢唠叨的女看守搀扶着登上了停在门口的车子。这是乐启安排的。乐启本人则上了自己的战车。他在前面引领,奔向赵公宅第。 
  到了赵公宅门前,乐启首先下了车,随后赵女下了车。门人早已看到了赵女。他惊呼了一声,转身向院内奔去,并不住地高喊:“小姐回来了!小姐回来了!小姐回来了!” 
  全家都被惊动了,大家纷纷出屋,奔向院子。 
  赵公自然听到了门人的呼叫声。他也出了厅。当他走到院中通向大门的长廊时,赵女已经向他奔了来。 
  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赵女被众人拥进了厅内,大家尽情地倾诉着多年的离别之苦,共享着重聚之甜…… 
  赵公接待了乐启将军,将军向赵公讲明了自己的使命,赵公答应全力配合,尽快安排嬴正母子去城外秦军大营。 
  乐启说了声“拜托”,就告辞了。 
  赵公忙吩咐去接嬴正,赵女道:“我们同去好了。”赵公知道女儿见子心切,便与赵女一起登车前往嬴正所呆的那个园子。 
  到了,车停下来,赵公下车亲自敲门,赵女也下了车。 
  半天门里传出一青年男子的声音:“哪个?” 
  赵公应了一声,门开了。 
  开门的是赵高。他已经看到了站在赵公身后的赵女。显然他毫无精神准备,见是赵女,立即奔上来,抓住了赵女的两只胳膊,随后又赶紧松开,大叫了一声:“夫人!”接着,他转身向院内高喊:“赵正,娘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