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镖局春秋 >

第7章

镖局春秋-第7章

小说: 镖局春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赖以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清至民初,中国镖局的诸多规矩,主要表现在陆路行程走镖、水路行程走镖、途中宿店离店以及护院保镖等当行行事的操作方面。 
  保镖行业是颇具武林及江湖文化色彩的特别行当。虽如此,亦自然产生并传承着独具本行业特点的各种行业规矩。在具有行业规矩这一点上,并不例外或“特别”。纵览镖局规矩,其突出的行业特征,是以防御夺镖为核心内容。换言之,所有的镖局规矩都是围绕着保镖活动而形成和操作的。这一点,恰也是诸行行业规矩的客观性、实用性、行业性等基本属性之所在。     
  第七章镖局利益   
  镖局利益   
  一个镖局成立后,它究竟是怎么赚钱的、能赚多少钱呢?镖师又能拿到多少薪水和红利呢? 
  在这一章里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镖局真正的利益所在。 
  严格地说,镖局是以出卖镖师的劳动力获得利益的。在商业经营的过程中,有很多种投资方法和资产评估,以实际的货物、经营场地、资金等投入的叫做有形资产,或者叫固定资产;另一种是以劳动力、生产技术、专利、产权、管理能力、知识财富等投入的,叫做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具有不固定性,会根据时间的推移,产品的更新换代、知识的老化、劳动力的离开、丧失、死亡等因素而失去价值。 
  镖师就属于无形资产投资。镖师的无形资产投资还表现在劳动技能上,这种劳动技能是一般劳动者所不能具有的,这种技能具有攻击力和防御力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才有了他的被需要性。被需要性实际上就是市场的需要,当某一种产品具有了被需要性,那这种产品也有具有了商业的价值。 
  其次就是镖师的声望和声誉,这也是无形资产中的一部分,这就相当于现代商业的品牌。品牌也是一种资本,随着市场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品牌的价值也就越来越高。一个在武林驰名威震四海的镖师,也有着很高的商业价值,有名气大的镖师坐镇的镖局,生意肯定也非常兴隆。 
  镖局除了依靠镖师获得利润之外,就是借路途方便,熟知各种商品的行情,搞第二产业,进行捎、帮、带,获得一些主产业之外的额外收入,以补贴起庞大的开支和损耗,这里的损耗无非是失镖后对雇主的赔偿和对伤亡镖师的补偿。   
  镖礼   
  镖局是对客户实行有偿服务的,其所收取的报酬名为“”。可是既然是报酬为什么不叫报酬、工资、薪水而叫“镖礼”呢?镖礼又是怎样收取的呢? 
  据曲彦斌先生考证,现由有三: 
  首先是镖师从业者主要是武术师,武行素以尚义轻财、仗义行侠等江湖义气为美德,若直言“镖价”、“镖钱”则似有悖武德。 
  其次,镖局赖以换取收益的,不是传统概念中的一般商品,而是镖师的武功及其江湖经验,是一种颇具风险的工作,有时甚至丢命,是玩命的行当,索收“玩命钱”又如何估价呢? 
  其三,镖师拚命为客户保镖,虽系雇佣关系,但客户受惠于镖师自当以礼相待。但是,既然受人恩惠岂有不回报之理,镖局也是一种“买卖”家。因此,客户以“镖礼”酬谢,当然是最得体的了,既表示了对武行传统的敬重,又作了实际的回报。至于“镖礼”一说,实质上就是银两、钱币。在中国传统馈赠礼俗中,直接以金银等货币形式相赠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古今都如此。所以,径直以货币作为“镖礼”,也是合情合理的事。这说明,将镖价称为“镖礼”,既是镖局的自尊自重,也是客户对镖局的尊重。 
  关于“镖礼”的收取比例,极少有文献可考,多属随时议价。据了解,清代末年,北京一些镖局为官府护送饷银的镖礼,一般是一百万两银子收取五万两,即5%;为商号兼带汇款,一般是大约每十两银子付五钱报酬,即5%,也是“逢百抽五”的利益原则。虽然前者系大宗买卖,但是风险太大,自然收取无法降低;而后者虽然多属兼捎,但是买卖小,镖礼取价比例就没有太大的分别了。 
  当然,镖礼的收取没有一个硬性的死规定,一般都是看所押之镖的难易程度,包括镖路的远近、危险系数以及物品或者人物的贵贱等,一般情况下最低是“逢千抽五”、最高不会超过逢百抽五的极限。   
  短暂的肥镖   
  也许镖局注定是撑不着饿不死的行当,所以大凡是利润比较丰厚的买卖,总是和镖局擦肩而过,好景不长。 
  就拿汇款这项业务来说,当镖局发现了这项利润丰厚的业务不久,晋商就发明了票号,并且晋商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十分迅速地把这种类似银行汇款的业务推广到全国,甚至海外,那么镖局这种小本的汇款业务,很快就被票号取代了。 
  票号产生初期,曾给镖局带来了一段辉煌,那就是为票号押送银两。因为票号本身都是商人出身,和镖局来往密切,他们不但请镖局押送货物,还请镖局的镖师护院、坐店,在票号出现以后,镖局就承担了押送票号周转资金的业务。当然镖礼同样也是逢百抽五的高额运费。作为精于计算利润的票号,为什么会出这么高的价钱请镖局运送银两呢?最主要的一点还是镖局和票号签有合同,倘若“丢”了“镖银”,镖局能按照合同价赔偿。 
  票号为镖局带来了几年的兴隆之后,随着自己资金的逐步雄厚,不再需要周转资金,就逐渐抛弃了伙伴,但是票号度过了自己年仅七八岁的寿命之后,也和镖局一样败落了。 
  我们前面还说过镖局的另一项利润丰厚的买卖——押皇杠。饷银因为数目巨大,并且同样是按照逢百抽五的利润原则,自然是镖局最爱受理的业务,同时它也给镖局带来了一个时期的红火和兴盛。 
  押解皇杠虽然关系重大,但是镖局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也是为了安全的需要,一般是不会派人专门押送的,都是将带有官封的元宝夹杂在其他货物中运送。假如押送十万两银子,分别夹杂在棉、麻、绸、茶等包装中是很不显眼的,到京后就能得到五千两的赏钱,真是一项不小的利润。 
  但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后,洗劫了户部大库数百万两存银,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西安,由于种种技术上的原因和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皇杠的押解任务暂停。《辛丑条约》之后,两宫回京,镖局又恢复了一小段时间的解银业务,但是不久后清政府就实施了“新政”,成立了大清银行,发行统一的货币,各省也成立了“官银号”,镖局很快失去了这项美差。   
  镖局是财神的侍从   
  镖局虽然常常与“财神”结伴而行,但它本身不是财神,仅仅是财神的一个侍从而已。 
  首先,镖局做的是无本生意,开业只需数量不大的租金和口粮钱就行了。这种行业的最大本钱是镖师的武艺和武德,没有武艺,镖路上寸步难行;没有武德,雇主不会光顾。作为真正的财神,就是镖局押解的镖物,不管是皇杠饷银,还是古玩奇珍或金银细软,无一不是价值连城,不管镖师走到哪里,哪里必定有宝物在此。镖师的使命,就是使这些财神平安到家,哪怕丢了自己的性命,也要使财神爷毫发无损。 
  其次是镖局的业务范围、业务能力、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的多少成正比,走镖、护院、保护库丁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闲人,也养不起闲人,收了镖礼以后,除去公用的钱外,都要分给个人。在这个行当中,没有生意经,也没有资本积累和资本滚动,凭的是自己一身的硬功夫,一旦丢了镖,还得照价赔偿。买卖做大了,就得添丁,添丁就得开支,一般不会有太大的赢利。 
  其三是镖局的从业人员都是终身制,只要不亏德坏规,就不会被解雇。镖局有添人的时候,有散伙的时候,却没有裁人的时候。镖局的规矩是只有伙计辞东家,没有东家辞伙计,全局公议亏德坏规者的劣迹后,该人也就灰溜溜地离去,明晓事理的不待公议也就自行卷铺盖了。镖局的生意兴旺时,大家多分红,买卖不济时少分红,到撑不住门面的时候,吃散伙面——关门。也就是说:宁碰饭锅,不摔饭锅,全体成员,共存共荣。可称得上是“终身制的铁饭碗”。 
  总之,镖局虽然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却没有什么大利润可言,看着平时净是和金山银山打交道,一押镖就几万两十几万两甚至上百万两的银子,可是属于自己的很少很少,钱都是从手里过过,是标准的过路财神侍从。   
  镖师的利益   
  镖师作为镖局的重要成员,他的利益从何而来?收益又有多少呢? 
  镖局派出镖师走镖的人数,一般是以一万两银子一个人为大体标准。一趟镖,少则一两位镖师,多则十数人不等。也就是说,走一趟镖,平均每位镖师要为镖局大约收入五十两银子。 
  那么,镖师个人收入怎样呢?据李尧臣《保镖生活》介绍: 
  保镖的人,每个月也就挣四、五两银子,头儿们也多不了多少,七两二钱银子,那就是最多的了。有人说,李鸿章找的护院的,每月给几百两银子。据我所知,可没有这么些个。到了年终,柜上赚了钱,大家可以分点红,但那时当家的吃大股,一般人分的也不多。护送大官上任,遇见官儿高兴,送到以后,赏个十两二十两的,那是外快,不在正式收入之内。一个保镖的,每月虽只挣几两银子,可是吃的是柜上的,而且好吃好喝,生活还是挺舒服的。 
  按照镖局的规矩,习武之人一入镖局就领工资,学徒也不例外,未出师也能挣上二三两。那时六品京官的年俸是六十两、七品四十五两、八品四十两、九品三十三两,镖师的月收入在十两和四两之间。按理说,镖师的工资可以抵得一上个六品官员了。其实不然。官员除了工资外,还有俸米和冰炭、私人骡车等等,一年下来,没有千八百两银子是不行的。但与民国时一月四块大洋的巡警比,镖师还是优越多了,而且吃得好。 
  镖师们都有口福,不论走到哪里都吃得好,雇主都得管饭。镖局柜上的伙食,肥鱼大肉不常见,可是大米白面是有保障的,猪头、猪蹄、牛羊下水是餐桌上的常物。一般的商店开饭时分三桌,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内柜(账房先生)、外柜(跑外的业务员)是吃小灶;伙计们吃中灶;徒弟们吃大灶。镖局上上下下的饭可是一个锅里出来的,不分等级,这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一旦出了事,大家都得拚命,所以吃饭时也就得吃一锅饭。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年高望重的老达官和刚进门的小学徒,在工资收入上也就差个一倍左右。从这点上来看,镖局颇有些平均主义色彩。 
  与此同时,镖局还有一个不成文的福利政策,那就是镖师因伤致残后,家中无人的就在柜上供养,老家有人愿意还乡的,柜上花钱给他置上十来亩地,送上一头骡子、一匹马、一辆大车,同僚们再帮他凑上一二百两银子送他回乡退养。镖师以身殉职的,镖局负责厚葬,送灵柩还乡后,给遗属置上十几亩地,送上一辆大车和两头牲口。家中如有兄弟子侄愿意吃镖局这碗饭的,镖局也都挑一个收下,不是镖师的材料,就在柜上干点杂活。 
  镖师年过五十,就算老镖师了。不能外出走镖,就在柜内料理点其他事物,指点指点后辈,出出主意,当个主心骨,无家可归的老镖师就在柜上养老送终了。 
  中国人有叶落归根的习惯,一般五十岁就解甲归田了。所以镖师们对自己的归养之路一般都早有安排,好歹都能置下十来亩地。走镖常年累月地和骡马打交道,所以都识货,特别是走北道的镖师,经常从口外捎回几匹物美价廉的好牲口来,几两银子就能买上一匹,调训好了送回老家去拉车犁地,所以镖师告老前总能混上个中农。 
  一句话,镖师辛苦一生,风险半世,虽然没有求来大的富贵,但却是人世间见识最多的人。     
  第八章镖局六系   
  镖局六系   
  一说到“系”,不免让人想起现在大学的学院,前几年就被称为“系”,比如中文系,历史系,美术系,体育系等等,难道说镖局也分系吗?镖局的镖系是如何分的? 
  我们前面提到过唐宋时期的驿站,它是专门为朝廷押送一些来往信件的,如果说这和镖局的起源有关联的话,那它就是最早的信镖了。而在以后的镖局业务中,确实有这样一项为人捎带信件家书的生意,虽然收费很低,甚至不收费,但是它的确属于镖局的正常业务范围之内。 
  到了明朝时期,随着商业的自由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自由的松动和自由商人的出现,出现了为商人押送货物和银两的物镖和银镖两大镖系。 
  清朝中叶,随着金融业的兴起,票号的产生,以及为票号押送镖银的高额利润,镖局的主要业务就转化为票号押送银镖,这就形成了镖局走镖的又一大镖系:票镖。 
  后来,看家护院、商号正常秩序的维护、保护银行等业务也来找上了镖局,这就形成了镖局又一镖系:坐镖。到了清朝末期,随着票号的逐渐衰败,镖局的主要业务对象就转化为一些有钱的客人押送一些衣物首饰和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这就形成了镖局的人身镖,即客镖一大镖系,物镖同时也得到发展。 
  这就是镖局的六大镖系,即:信镖、物镖、银镖、票镖、坐镖、客镖等六种镖。   
  信镖   
  八百里快骑日夜兼程送信的故事,我们从电影、电视、评书、小说里屡见不鲜,骑着快马的信差,快马加鞭,每到一个驿站就翻身下马,立即换乘守候在官道驿站的驿官备好的马匹,而刚换下的马匹不是累得气喘吁吁,就是倒地而亡,难道说这就是镖局的镖系吗? 
  回答是否定的,前面所说的这种信差不是镖局的镖师,所送的信件也不是私人函件,而是吃皇粮的官差送的官方文书。 
  其实驿站这样的邮路耗资是极其巨大的,按照平均计算一封信件要花掉将近二三百两银子的邮递系统,连朝廷都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自然和富贾商人无缘,更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因此,在中国的古代是根本没有什么邮路可言的,富人商家和亲人通信,最多也是顺便捎带,穷人则是除非亲自前往,不可能会有信件来往的。 
  到了明末清初,随着镖局的产生,普通老百姓亲人之间的通信成为一种可能。朝廷、将军、总督、都统、巡抚发信件照旧使用驿站的八百里快骑,就像杨贵妃爱吃荔枝,从广州往长安用八百里快骑送荔枝一样,累死多少马,花多少银子不关她事,只要能达到目的就成,反正花的银子都是国库里的。而富贾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却找到了一条省钱省心的邮路,那就是镖局。根据路途的远近,花上一二两银子,让镖局带捎,既便宜又保险,就能实现和家人亲人的互通信件,达到交流的效果。 
  当然,信镖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很好地为镖局自身起到了一定的通信作用。大型镖局的镖路遍布大半个中国,在邮政、电信没有创办之前,不只是商人、老百姓,就连镖局的总号、分号和外柜之间的联系,也全靠走镖时带信。但是一旦遇到十万火急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像现在打个电话,搞个特快专递,或者直接坐飞机前往,这是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事情。 
  为了解决紧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