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正说三国 >

第6章

正说三国-第6章

小说: 正说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鹩さ暮蟠8鹩び泄Ψ幢怀律嫔焙Γ胶何牡凼弊仿妓墓ǎ馑乃镒游钕兀ㄊ衾判翱ぃ┖睢:罄矗鸺矣芍钕厍ǖ窖舳迹舳枷扔懈鹦眨钡厝宋税阉呛偷钡馗鹦涨鹂矗愠扑俏爸罡稹保罄幢愠闪怂堑男帐稀!

  诸葛家族并不显达。我们知道的,只是西汉元帝时远祖诸葛丰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泰山郡郡丞。他的叔父诸葛玄也不过和袁术、刘表有些来往而已。所以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出身“布衣”,在给李严的一封信中也自称是“东方下士”。 

  诸葛亮从小就历经战乱。先是黄巾农民起义的浪潮冲击着他的家乡。然后是曹操征陶谦,攻徐州,他的家乡又直接受到骚扰和破坏。 

  诸葛亮早年家境当比较困难。还在他幼小时,生母章氏病故。八岁那年,父亲又去世。这时他有一个比他仅大五岁的哥哥诸葛瑾,下有一个弟弟诸葛均,此外还有两个姐姐。兄弟几个都只靠叔父诸葛玄抚养。 

  后来他便背井离乡,一家离散。徐州一带战乱不已,难以安居。当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赴任时,除留下诸葛瑾在家照看家财外,把诸葛亮姐弟几个全部带到了豫章。这时诸葛亮大约十五岁。 

  诸葛玄到豫章上任不久,东汉朝廷又派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上任时,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借来兵马,强行赶走诸葛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投奔荆州刘表。后来,诸葛玄病卒。当诸葛亮到隆中时已是没有亲人照顾,全靠自力维持生活,立足社会。 

  这段身世经历,对后来诸葛亮一生事业是有深刻影响的。 

  自幼身历战乱,使他很早就关注国家命运,有以天下为怀的胸襟,树立起改变现状的志向抱负。在隆中躬耕,常自比管仲、乐毅。和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游学,说这三个人做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而问及他自己的志向,却笑而不言,当孟公威思归乡里时,诸葛亮便说:“遨游何必故乡呢?”显然是要以天下为己任。 

  这段身世也使他加深了对社会政治的认识。他后来常和刘备讨论汉末政治,有感于桓、灵之世的衰乱。他从中吸取了不少教训,后来他辅佐刘备,采取了很多政治措施,常常是以此为鉴,反其道而行。 

  自幼丧失父母,也使他较早自立、成熟,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二十七岁就在政治上十分成熟,担当大任。后来在危难之秋独力支撑西蜀局面,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进兵伐魏,这种百折不挠的坚毅性格,与他自幼就经受磨难有关。 

  诸葛亮早年的这段身世,《三国演义》里并没有描写。和其他中国古典小说一样,人物一出场,思想、性格就已定了型。不过,《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后来思想、政治活动的描写,其性格与这段经历是可以衔接上的。我们了解了诸葛亮的这段经历,不论对历史上的诸葛亮,还是小说中的诸葛亮,都会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第30讲诸葛亮的师傅是谁(略) 

  第31讲诸葛亮羽扇的来历 

  《三国演义》里,特别是写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人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他素衣纶巾,手摇羽扇,端坐四轮车上,飘然而出的形象。羽扇纶巾后来成了戏曲舞台上诸葛亮特有的穿戴。 

  历史上,诸葛亮指挥打仗,可能确实是这样的装束。裴启《语材》曾记述这样一件事,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水之滨对阵时,司马懿一身戎装,来到阵前,却见对面蜀军阵中,诸葛亮乘一辆没有油漆的车,著着葛布巾,手持白羽扇,指挥着三军。司马懿不由地赞叹:“真可谓名士矣。” 

  不过,这在当时却只不过是名士们的时髦打扮。在这稍前,京城洛阳的士人们就这般装束,这以后,晋人也以此显示潇洒风流,顾荣就曾手摇羽扇指挥军队与陈敏打仗。十六国时前凉的军师将军谢艾,作战时也曾“乘轺车,冠白蝁”,气得敌将发怒说:“谢艾年少书生,冠服如此,分明是蔑视我!”与诸葛亮同时的周瑜的装束可能也是这样,后来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里就写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诸葛亮之所以这身装束,是因为他不是武将,而是名士。晋人张辅写《名士优劣论》,就是把诸葛亮作为名士来看待的。 

  但是,这事到了民间,却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在人们看来,诸葛亮之所以有人们想象中的那非凡超群的本领,就与他经常拿在手里的羽毛扇有关。于是,关于这羽扇,关于这羽扇的来历,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神奇的传说。 

  一个故事,说这羽扇是水镜先生给的。因为一开始诸葛亮读书时没能悟出先生的真谛,先生一怒之下,烧了生平著的书,把诸葛亮赶下了山。但他却又让夫人送去两件东西,一件是八卦衣,另一件就是羽毛扇。当诸葛亮再回到山上求师,遇到难题心里烦躁不安的时候,只要用那羽毛扇轻轻扇两下,就会顿觉神清气爽,心头豁亮,一边扇,一边想,便悟出了水镜先生讲的深奥道理。后来他布阵行兵,只要羽扇一摇,便可计上心来。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15节:诸葛亮羽扇的来历
作者: 卢盛江

  但是,在另一个故事里,羽扇则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送给他的。说是黄承彦爱养鹅,又家藏古今奇书。黄员外把女儿许嫁给诸葛亮时,只给了他很多书作为陪嫁。诸葛亮如饥似渴地读完那些书,又和黄夫人经常研究阵法兵法,终于博通文武,闻名遐迩。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黄承彦宰鹅设宴为他饯行,用鹅毛做了一把扇子送给他,告诫说:“鹅性最机警,一有风吹草动,它便知动静。你将鹅毛扇带在身边,便可时时提醒自己机警谨慎。” 

  还有一些传说,羽扇更成了神话中的宝物。这又有各种说法。一个说法,说是王母娘娘给的。诸葛亮本是天上的文曲星,玉帝要他下凡,辅佐刘备,平定天下。因为刘备势单力薄,曹操兵强势大,怕打不过,王母娘娘便从自己养的白天鹅身上拔下羽毛,做了扇子,让他带到凡间。据说,博望烧屯、火烧赤壁,都是靠这把扇子扇风起火打败曹军的。后来街亭之役失利,据说也是因为忘了带这把羽毛扇。 

  还有说法,则说这扇并不是鹅毛扇,而是鹰毛扇。这鹰一说就是诸葛亮的师傅。他修行一万八千年,化作老人,来到卧龙岗。诸葛亮十分尊敬他,见他学识广博,便很想向他求教。这一天,他悄悄跟随老人来到深山,却不见老人,只见一只老鹰蹲在树上,原来就是那老人。老鹰说,你就是我的弟子。我有一颗智慧红豆,你把它吃了就会足智多谋。我马上要死了。把我身上的羽毛留给你,做成扇子,遇到急难摇起扇子,就会有办法的。羽扇就是这样来的。又一说,这鹰并不是诸葛亮的师傅,而是一只害人的鹰子精。这鹰子精口里有一个宝珠,已经修炼三百年,还要再修炼。为了炼珠,鹰子精一到春天就要把方圆百里的麦苗吃光,吸吮万亩春苗的精汁,并每隔三天要到隆中醉酒一夜,以吸收千担秋谷的精浆。这就害得这一带百姓常常颗粒无收。为了为民除害,诸葛亮趁鹰子精醉酒时夺了它的宝珠,使鹰子精失去道行顿时死去;又用它身上的羽毛做成羽扇。从此,这一带不再闹鹰怪,春粮年年丰收。这把羽扇也伴随诸葛亮烧新野、取西川、出祁山,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这些传说,不能简单地用怪异无凭来评价。不管多么怪异,其中包含的民间对诸葛亮的感念之情都是真切的。 

  第32讲诸葛亮择主的艺术(略) 

  第33讲诸葛亮再生是怎么回事(略) 

  第34讲博望烧屯谁之功 

  诸葛亮初出茅庐,《三国演义》写了他两件事。一件事,是公子刘琦向他三求计,刘表长子不为继母所容,为求自安,听从刘备的主意,趁孔明回拜的机会,先邀入后堂,求计未成,又引入密室共饮,再次求计又未成,最后登上小楼,撤去楼梯,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第三次求计,孔明才告诉他,在内而危,在外而安,当乞屯兵守江夏。刘琦依计而行,果然免祸。 

  再一件事是博望坡用兵。说曹操差夏侯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得到刘备给的剑印,调兵遣将,迎击曹兵,先让赵云等人诱敌,然后使用火攻。这一仗是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让关、张等人心悦诚服。 

  这两件事,第一件基本依史而写,甚至连登楼撤梯、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等细节也一一见于史载。不同的只是,小说写刘琦向诸葛亮求计之前,先让他向刘备求救,又让刘备给他出主意向诸葛亮求计。小说作者可能认为这样写要合理一些,诸葛亮初来乍到,刘琦对他并不了解,而刘备则不同,居荆州已六七年,与刘琦关系更为密切,应该由刘备把诸葛亮介绍出来。同时,先写刘备无计可施,既进一步衬托出诸葛亮的出众才智,又使情节多几层波折。《演义》作者是从不会放过每一个表现人物性格的机会的,即使这样一件小事,也不愿让它有一点平平淡淡。 

  第二件事:博望之战,史有其事,但小说改动甚大。这一战,《三国志·先主传》这样记载:“(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李典传》也有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曹操)遣(李)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可见,一、这次不是曹兵先杀奔新野,而是刘表派刘备主动出击,直到离新野有三百里远的叶县;二、这一战刘备确是设了伏兵,确是把曹兵引到道路狭窄、草木深杂的南道,也确实用了火,但是,用火并不是烧曹兵,而是刘备自烧营屯,目的是假装败逃,引诱曹兵上伏击圈;三、这一战夏侯惇虽然不利,但因为有李典救援,不至于像《演义》写的那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四、更主要的,这一战并不在诸葛亮出山之后,而在他出山之前,设伏兵之计大败曹兵的当然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自己。 

  《演义》曾引诗,说博望烧屯惊破曹公胆,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现在看来,这一战并非诸葛亮之功,而应该功归于备。 

  那么,刘备的功劳是怎样挂到诸葛亮账上的呢? 

  这得追溯到《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而《平话》、元杂剧又显然依据民间传说。在三国故事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博望烧屯就已帅易其主。可能在人们看来,费那么多周折好不容易把诸葛亮请出山,又一直说他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应该让他指挥打一个漂亮的胜仗,既一显他的智略,满足读者久存心间的意愿,也教关、张这些人服气,在刘备军中树立诸葛亮的威信。但在历史上,诸葛亮出山之后,并没有马上指挥打什么胜仗。他出山不久,只是遇上曹操大举进兵攻打荆州,旋即刘表卒,刘琮代立,遣使请降,刘备顿时失去立足之地,只好在曹兵的追赶下仓皇南逃。这一事件当然也可做某些虚构(如火烧新野之类),但这一仗总的溃败趋势不便改动。事实上,仓促之间,大兵卒至,刘备又兵微将寡,诸葛亮也无能为力。怎么办呢?人们只有把眼光往前看。这便很容易地发现了刘备不久前指挥的博望一战。人们还惊奇地发现,这一战让诸葛亮打真是太合适了:诸葛亮好设伏兵,这一仗恰恰用了埋伏之计;诸葛亮喜欢把敌人引到道狭树密之处用火攻,而这一仗敌兵恰好走进一条狭窄林杂之路,也有“火”。时间相隔不久,地点就在新野一带。这已分不清是有意的改动,偶尔的巧合,还是说故事人一时误记而张冠李戴,总之人们是很自然地把诸葛亮和这一仗看作一体了。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16节:诸葛亮长于奇谋吗
作者: 卢盛江

  于是,《平话》里,当夏侯惇率兵取新野时,随着张飞一声大叫:“俺武艺粗钝,看军师应当,诸葛亮便出场调遣兵将了。在诸葛亮的算计下,夏侯惇四处挨打:到山坡下,坡上炮石垒木雨点般打下,那边又被劫了寨;正待休息造饭,四面伏兵又起;到半夜方依水扎营住下,没等缓过气来,诸葛亮又派人放水来淹,夏侯惇狼狈而逃,又被张飞截住杀了一阵。 

  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则写诸葛亮派赵云诈败诱敌,刘封筛锣擂鼓迷惑敌兵,麋竺兄弟放火,关羽白河放水,而张飞则在许昌路拦截败逃的夏侯惇。 

  于是也就有了《三国演义》这样的写法。 

  后来的读者大约也会欢迎这么写,人们总是希望心目中理想的诸葛亮,有这样的“初出茅庐第一功”。 

  第35讲火烧新野从何而来(略) 

  第36讲刘备何时变得仁厚有余智勇不足(略) 

  第37讲诸葛亮长于奇谋吗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一出山,就作为刘备的军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奇谋妙策,层出不穷,从博望烧屯、火烧新野到巧夺荆州、智取汉中,他简直用兵如神,计无不成。空城计、八阵图,都成了诸葛亮的用兵绝招。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不是这样呢?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曾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按这个说法,历史上的诸葛亮便并不以奇谋将略而著称。陈寿的说法是否恰当后来当然有不少争议。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陈寿的生活和诸葛亮有密切的关系。据《晋书·陈寿传》,陈寿的父亲原是马谡手下的参军,失街亭马谡被斩,陈寿的父亲也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即削去头发)。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瞧不起陈寿。因此有人认为陈寿的这个评价带有个人恩怨。二是陈寿处在司马氏高压统治之下,蜀汉是魏晋的敌国,因此有人认为陈寿不得不有意回避这类问题,说诸葛亮将略非长,实有其难言之隐。 

  不过,更多的人根据一些事实,认为陈寿的说法并非毫无根据。 

  从《三国志》本身说,陈寿写《诸葛亮传》,总的来说,对诸葛亮是极为推崇敬佩,因而评价是公正的,从写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三顾草庐出山,到写他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至于“风化肃然”,到写他病死后“黎民追思,以为口实”,都说明这一点。对涉及当朝皇帝先人的一些事他有所回避,有些却也如实直写,像诸葛亮《前出师表》说要“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这里说的要“攘除”的“奸凶”显然是指包括司马氏在内的曹魏集团。 

  从当时其他人和诸葛亮自己的评价看,也从未见有人从这方面称赞过诸葛亮。司马懿甚至曾对他弟弟司马孚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当中当然带有敌意,但他与诸葛亮多次对垒交锋,这样评价应该包含他的切身体会和了解,并非随意褒贬。诸葛亮曾自比管、乐,对自己的政治才干颇为自信,但在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