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

第17章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第17章

小说: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九种教育方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展出这样多的仁慈,我们就使用那么多的慈爱去对待他们吧!所谓慈爱,不是指拥抱。难道我们不应该称那些第一次碰面就拥抱我们的人为粗鲁、无教养吗?慈爱是揣摩他人的希望,顺从他们,甚至必要时抑制自己的欲望。这就是我们必须对待儿童的慈爱方式。 
    要了解孩子们所需,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他们,因为他们常不自觉自己的所需。这些是来自生命的呼唤,根据不可知的法则,期望能表露出来。至于表露的方式,我们所知有限。当然,孩子成长为大人是借助一种神圣的力量,就如同孩子的形成,也是借助此种力量从无到有一样。 
    我们在这个奇妙的过程中,所做的干预必须是“间接的”,我们教师在提供了这个生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方法”之后,必须充满敬意地等待儿童成长。 
    让我们“释放”这个生命去成长,只要是对他好,让我们当个安静的观察者。这就是我们全部的使命。也许当我们在观看时,随时提醒自己那句慈善耶稣所说的话:“小孩子受了多少苦,才到我的跟前来。”也就是说:“不要阻碍他们,只要他们是自由的、无阻碍的,他们自然会来找我。”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有准备的环境
    遗传无法完全决定人一生的智或愚,后天的环境对人出生后的智能发展有着大部分的影响。蒙台梭利说:“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的发展。”基本来说,蒙台梭利教学法包含了四大要素──环境、教具、教师和儿童。其实综合起来,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教育孩子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生物的目的,即帮助个人的自然发展;另一个是社会的目的,即个人能适应并利用环境。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二者结合,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何谓“有准备的环境”?其作用、特点是什么?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她指出,旧的教育只包括教师和儿童两个因素,对于环境是不重视的。新的教育应当包括教师、环境和儿童三个因素,三者之间彼此都应发生作用。这个环境之所以必须是“有准备的环境”,是因为现代人们的生活环境极其复杂,许多地方对幼儿并不适宜。一个孩子出生后要适应这样的世界,取得经验,就需要成人的帮助。为此,必须在成人和儿童的世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所谓“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要起这样一种桥梁作用,其目的是使成人的世界适合儿童的发展。 
    如何为儿童预备环境呢?蒙台梭利认为,对于新生婴儿而言,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它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 
    她认为婴儿唯有与父母相处,仿效其言行,才能成长而适应世界。显然,蒙台梭利的上述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了卢梭的主张,同时也是针对当时许多贫民家庭对子女照顾不周的问题而提出的。 
    对于3岁以后的儿童,蒙台梭利则主张为其提供一个能激发其活动动机的预备环境。她所谓“有准备的环境”主要是针对3~6岁的幼儿而言的。根据自己开办“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蒙台梭利对“有准备的环境”提出了以下标准和要求: 
    ——必须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能提供美观、实用、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 
    ——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 
    ——能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或教具,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可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中曾描述了她所创办的“儿童之家”的情形,可作为所谓“有准备的环境”的一个范本。她说:“儿童之家”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而是给儿童提供了活动和发展的一种环境。 
    首先,蒙台梭利说:“所谓‘儿童之家’是指能够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注:不要误会为孤儿收容所),这种学校并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按经济情况与客观环境而定。不过它必须像个家。”也就是说,不能光是一两间同样大小的教室,必须有几个房间,有庭院,院子里有遮风避雨的设备——孩子可以在户外活动,让他们放些自己喜爱、自己照顾的小花、小草、小动物、小摆设。 
    比如说它附近有绿树成荫的花园,儿童们可以在树阴下游戏、工作和休息。它还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工作室和休息室。工作室是“儿童之家”的最重要场所,置有长玻璃柜和带有两三格小抽屉的柜。玻璃柜很矮,儿童可以轻松自如地到柜中取放各种器具。在抽屉柜里,每个儿童有他自己的一格抽屉,用以存放个人物品。墙的周围挂有黑板,儿童可以在上面绘画写字。还贴有儿童喜欢的各种图片,并经常调换内容。工作室的一个角落还铺上了地毯,儿童可以在地毯上活动。休息室则是儿童彼此交谈、游戏和奏乐的地方。此外,饭厅和更衣室都按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布置。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是主人,他们饶有兴趣地活动着。每天的活动时间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包括谈话、清洁、运动、用膳、午睡、手工、唱歌、照料动植物,以及各种感官和知识的训练、学习等。儿童的学习、工作可由自己安排掌握,不受规定时间的限制。 
    由此可见,蒙台梭利所谓的“有准备的环境”就是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是一个供给儿童身心发展所需之活动、练习的环境,是一个充满自由、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适应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本能
    1920年,在印度的东北部发现了两个女狼童,一个8岁,一个两岁,她们因为从小与狼一同生活,生活习性完全与狼一样,口不会吸吮,两手不会抓东西,甚至连声带也发生了变化;夜晚常常不睡觉,只是不断地吼叫;不会站着走路,只会爬行,耳朵亦如狼耳,常常会动(人的耳朵不会动),一切的生活方式均显示出不能适应的情况,其中活得较长的8岁女狼童,在17岁时去世,中间虽经过9年人类文明的教导,但仍旧无法成为真正的“人”。这个事例,使我们发现了两件事实: 
    首先,虽然她们本质上是人类,但因为从小不在人的环境中长大,也就发展不出人类的特性。 
    其次,人类有适应环境的本能,为求取生存,他能够因应不同的环境,而发展出适合该环境的特征来。 
    蒙台梭利曾将“环境”比拟于人的头部,强调环境对小孩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的一切成长都与头部有关,它是发号施令者,控制着生理与心理上的发展成熟度。正如前一章所提过,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实际上远比遗传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智愚和成败! 
    在教育上,后天良好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个人先天的不足,诱发内在的潜能,使可凶、可善的人性导向正常化的发展。 
    对个人成长而言,个人的成长一定要与环境相适应,如果不能相适应,人的基本能力便无从发展甚或消失,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不能生存,正如前面狼童的例子,她们不但失掉了人的本性,而且将她们带回“人”的世界后,由于年龄已大,已经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也就非常短暂。 
    任何事物,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类,想要生存,就非得适应环境不可。反而言之,“适应环境”也是万物的一种本能。例如:长在沙漠上的骆驼,它们为了适应早晚温差大的气候,生理上就发展出了各种特殊的器官。而人类呢?我们以语言能力一例来说明本能的适应现象。例如母亲不希望孩子讲粗话,小孩子居然朗朗上口,完全是他自己从环境中学来的;一个生长在英语系国家的孩子,他家附近住了许多墨西哥人,孩子的父母对西班牙文是一窍不通,而他却能说得极为流利,实际上成人们谁也没有教他,那也完全是他自己从环境中自然学得的。 
    蒙台梭利也曾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关系:“例如有些小孩一生下来,母亲即撒手人寰,那么小孩所学会的东西很明显的不是经由母亲所教的。”这完全是人一生下来,就有适应环境的本能,帮助他生存,甚至驱使他去发展未来生存必备的生理或心理机能。也就是说,人类的各种智能与体能都是因为适应环境而增长的。 
    智能的成长,除了因为先天年龄的限制,而呈一定的发展规则外,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好坏,亦是促使智能成长快速或者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蒙台梭利认为:“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是和两者之间的内容(品质、频率和数量)以成正比的关系而发展的。” 
    也就是说,假如能给儿童一个非常丰富,能提供学习刺激的“环境”,而儿童在这环境中也能勤勉,多方的去“适应”,那么智能成长的速度和品质必将是很好的! 
    蒙台梭利科学的幼儿教育,推翻了以往以大人为中心点的教育观念,真正地实践了以孩子生命力为活动中心的教育目标,所以它是一种新的教育。蒙台梭利以她科学的客观观察,发现了儿童的独特的生长秘密(法则),也发现了“成长”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环境”、“教师”(大人)与孩子之间必定要有一个紧密性的联结,利用这三者间的不断相互作用,帮助孩子正常发展。 
    于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方法,不再有一成不变的刻板模式,它不断地从试验中求事实,再由事实中寻找方法的科学精神,这正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最大特色。 
    蒙台梭利受卢梭、柏格森、麦独孤等人及宗教的影响,提出儿童不仅具有肌体,还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儿童的生命力“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正像一个“生殖细胞”一样,确定着个体发展的准则。 
    她说:“儿童的生长是由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儿童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蒙台梭利还指出,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儿童具有一个积极的精神生命,”因而“有意无意地压制”儿童,在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错误措施。由于大力推崇内发论的缘故,因此她在谈到环境的作用时声称:“环境无疑在生命的现象中是第二位的因素,它能改变、包括助长和抑制,但它从来不能创造。”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长期的教育经验又使她坚信,环境对人的智力、心理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决不可忽视。因此有时又说:“把头等重要性归因于环境问题,这形成了我们教育方法的特点。”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感官训练
    重视幼儿的感官或称感觉训练和智力的培养,这是“儿童之家”的重要特色,也是蒙台梭利方法的一大特点。 
    在《蒙台梭利方法》一书中,约四分之一的篇幅专门论述感官教育及与感官教育有密切联系的知识教育。蒙台梭利重视感官教育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儿童正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为了不失时机,使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第二、感官是心灵的门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的重要性。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进入“儿童之家”以前,已在无指导的情况下吸收和积累了大量杂乱的印象,而正确的智力活动是建立在清晰的概念之上的,故整理印象应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这也需要通过感官教育才能办到。 
    第三、与蒙台梭利早期从事特殊教育时所形成的一个基本信念,即“智力低下与其说是医疗问题,不如说是教育问题”有关。她认为通过感官教育,可以对某些因感官存在缺陷而影响心智发展的儿童进行及时补救。只要这些感官缺陷在敏感期之前被发现,就有可能通过感官教育得到较大的改善。 
    基于上述认识,蒙台梭利极为重视感官教育。她的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训练,其中以触觉练习为主。她说:“幼儿常以触觉代替视觉或听觉,即常以触觉来认识周围事物,因此更应该重视触觉。”这一主张和卢梭相似。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读、写、算的练习
    在是否让幼儿学习读、写、算的问题上,一般的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生活经验,及通过活动、游戏等形式去发展各种能力,不应过早学习文化知识。与此相反,蒙台梭利认为,3到6岁的儿童已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具有吸收力的儿童心理特点一致的。教育者应当利用这种能力,为儿童准备适当的教材、教具,并提供正确的学习途径。下面主要以写字为例简介蒙台梭利教幼儿学习的有关方法。 
    在“儿童之家”里,可谓异乎寻常的是,蒙台梭利打破常规,将写字的练习先于阅读的练习。她认为文字的书写关键在于握笔,即肌肉的控制能力,因此,主要通过触觉的训练就能循序渐进地过渡到书写练习。蒙台梭利识字法的渐进程序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练习执笔、用笔的机械动作,训练儿童的肌肉机制和握笔能力。属于手工作业的绘画练习可作为握笔能力训练的间接准备。 
    第二阶段,掌握字母的形体,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 
    (1)通过视、触、听觉相结合的练习,了解字母形体。可以从砂纸上剪下大型的手工体字母,贴在方形的硬纸板上,让儿童把视、摸、描和发音结合起来。 
    (2)辨认字母的形体。即当儿童听到某个字母的发音时,能从教师所给出的一些字母中辨认出该字母的形状,并选出来交给教师。 
    (3)记住字母的形体。教师可将字母放在桌上,几分钟后,再问儿童:“这是什么?”以使儿童巩固记忆。 
    蒙台梭利认为,通过上述步骤,儿童可以掌握字母。当儿童熟悉字母后,就可以给儿童一支笔,临摹字母,开始练习写字。 
    第三阶段,练习组字和词。由于意大利文的拼写和发音十分接近,因此这一点对儿童并不困难。蒙台梭利受德弗里“突变理论”的影响,认为儿童由于通过多次的触摸等活动,知道了字母的形状,很快就能“爆发”出写字的欲望和能力来。这时他们会连续地写,到处去写包括路上、门上、墙上乃至面包上。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这种举动不是为了执行任务,而是服从内部的冲动。在“儿童之家”中,据说4岁的儿童毫不费劲地就学会了写字,这在当时曾被视作奇迹。 
    掌握了文字书写的技能之后,儿童再转入阅读学习。阅读教学及算术教学也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序,有时可采用生活中的实例,但主要的途径仍然是各种感官教具。 
    蒙台梭利经过实验,证明所有儿童都具有学习读、写、算的能力,遗憾的是人们并未认识到6岁前的幼儿已进入学习的敏感期,并否认他们有学习读、写、算的可能,这就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上述思想为儿童的早期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和范例,富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