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梦入芙蓉浦 >

第35章

梦入芙蓉浦-第35章

小说: 梦入芙蓉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符鸣走南闯北,也算是见多识广,他听完杨沐的话,然后说:“你来我们云南贩药,实在是来对地方了。我们这里的药材品种丰富,质量上乘,数量上是要多少有多少。”
  杨沐想了想,又说:“我此次前来,其实就是想探路。如果一切能够顺利,我想日后就在云南与吴州建立一条商线,或者我自己采购药材,请符大哥的马队替我送到吴州;或者就由你采购药材,运送到吴州之后卖给我,我会给你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这样一则可以推销云南本土的药材,二则这些药材能在云南之外的地区得到广泛的使用,也算是造福百姓。”
  石归庭在一旁瞪圆了眼看着杨沐,这点杨沐从来没跟自己说过,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他看着符鸣皱了眉头思索杨沐的话,然后说:“杨沐,你这个想法很大胆,也很有意义。我跟符鸣说几句话。”然后拉了符鸣去一边去了。
  符鸣问:“大夫,你觉得这个想法可行吗?”
  石归庭点了下头:“我觉得可行,杨沐真挺有想法的,我初时只当他是个生意人,没想到他的心这么大。”
  符鸣说:“我在想一点,你家是开药铺的,你对药材的了解更透彻,如果我将药材运到吴州去了,为什么不让你去卖,而非要卖给他呢?”
  石归庭笑起来:“阿鸣,这件事我真是无能为力,我家是开药铺不错,但是我家并不是生意人,没有批发药材的渠道。杨沐将他的生意做到京城了,他不愁销路,所以他才来此采购药材。”
  符鸣恍然大悟地“哦”一声。
  石归庭又说:“杨沐这个人我看是个十分踏实可靠的,他母亲病在床上三四年,他一句怨言都没有,细致入微地照顾母亲,直到康复。我跟他接触一年多的时间,也觉得他人品相当不错,值得深交,所以我才愿意带他走这一趟。如果你真想马队收入稳定一点,何不就同他合作?”
  符鸣说:“好,我考虑考虑。”
  两人说罢回转过来。符鸣说:“杨沐,你所说的这件事,我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可行的。但是听说你目前并没有店铺,可见这一切还都只是预想,等你回去将一切都定下来了,我们再来谈以后合作的事,你看如何?”
  杨沐笑起来:“这是当然的。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先告诉符大哥知道,日后合作的事宜还有待细细敲定。等我将铺子开起来,客商完全稳定下来,我们再来商量合作的事。具体是你卖我买,还是你帮我运,咱们到时候再说,符大哥也不妨考虑一下。”
  符鸣点点头:“好。”
  几人也没怎么歇息,符鸣直接领着他们去瑞兴药行采购药材,瑞兴的老板知道来了大客户,又是熟人介绍的,便亲自来接待。三七、天麻、虫草和雪莲都还好说,就是桂枝要得太多,瑞兴药行的存货不够。
  瑞兴的老板姓甘,是个精明和蔼的小个子中年男人,他问道:“你们要这么多桂枝做什么?你从吴州来贩药,不如多买些虫草和三七,桂枝利润太薄,划不来。”
  杨沐说:“是这样的,我本来也没打算买桂枝的。但是今年南方诸省旱情严重,恐怕会有大量的痢疾和伤寒疫情爆发,而治疗这些病都需要用到桂枝,只怕到时候疫情严重,桂枝严重短缺。”
  那甘老板两眼放光:“杨老板真是有眼光啊,看准了时机,这薄利的就变成厚利了。”
  杨沐笑着摇了摇头:“我也没想过赚取暴利,灾荒年景,人们都不容易,我岂能做此无义之事。我只是想,要是贩运一些桂枝过去,能够帮助到一些人,这样就好了。”
  甘老板尴尬一笑:“杨老板宅心仁厚,倒显得我小人了。既然你这么仗义,我的桂枝也便宜一些卖给你好了,还不够的,我安排人带你去药农家去收去。”
  杨沐拱手作了一个揖:“那就太感谢甘老板了。”

  第五十六章 卖药

  采购好药材,已是两天后的事了。符鸣安排好马队弟兄喂好马,将药材装上马驮子,扬鞭启程了。
  马帮的马主要是能够翻山越岭的西南山地马,这种马体型小,吃苦耐劳,能负重二百斤的重物。一个马队里,马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因为马是负重的主力,尽管一匹马的负重能达到二百斤,但是赶马人也不会让它们驮那么重的东西。
  因为买了不少桂枝,所以杨沐的药材前前后后共装了三十匹马,这不是符鸣马队里的所有马匹,余下的那些马匹交给二锅头带去走短程商路去了。
  马帮在西南一带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每个马队都有自己的名号,有特别的忌讳和讲究。杨沐知道他们规矩多,所以就老老实实地跟着,跟石归庭学习马帮的规矩。石归庭跟符鸣极熟,以前跟着他的马队走过不少地方,所以那些规矩他都懂。
  这次回程,石归庭本来是不想跟着返回的,他想在云南继续游历。但是符鸣的马队这次一分为二,岐头(马队医生,负责人畜医治)随了二锅头,石归庭就担任了符鸣马队的岐头。一方面是为了照顾马队的人畜,另一方面是杨沐受过伤,虽说好了,但一直都没时间静养,身体虚着呢,所以得跟着,以防万一。
  西南马能负重,走山路的话每天能走七八十里路,平地稍快一点,所以这一路回去,起码得两个多月。
  因为队伍比较庞大,符鸣的马队在西南也是有一点名气的,所以这一路上完全不用担心拦路抢劫的事。一路上杨沐计划着,三七、天麻和虫草等药材,大部分是要运到京城去的,但是桂枝最好是在南方卖,若是途中遇到疫情严重的县镇,就可以先卖一部分。
  杨沐心里隐隐担心,吴州也会不会旱情很严重,虽然蓉乡是水乡,但若是长时间不下雨,也极有可能会缺水。这么想着,越发归心似箭了。
  颜宁这个时候正在楚州奔忙,楚州是他们巡视的第一站,这里的旱情比起澄江以南要轻一些。四月的时候下过几场小雨,楚北地区以种冬小麦为主,虽然整个春天都没下过透雨,小麦的产量会受影响,但是还不至于颗粒无收;楚南一带没法播种水稻,但是许多地方都补种了荞麦和谷子,青黄不接的时间会有一段,但还不至于饿死人。
  当地官府接到钦差传达的旨意:减少当年的各类赋税,严禁商贩哄抬物价,严禁地主富户囤积粮食,保证当地不能有人饿死。
  澄江以南的湘贵一带旱情最为严重,湘州境内的河流水位早已下降到极低,有些小支流早已断流,最大的湖泊云梦湖湖床有一半的面积裸|露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湖床上长满了青翠的野草,被风一吹,一片片倾伏下去,碧波翻滚,颇有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意境,还真有不少湖边的百姓在湖底放牧牛羊。两湖地区素来有天下粮仓之称,所以最令官府担忧的事不是缺粮闹饥荒,而是缺水将会导致的各种疫情。
  颜宁一行人到达湘州的时候,有几个县的痢疾和伤寒疫情已经爆发得十分严重了,当地官府忙得焦头烂额,张贴各种预防疫病的告示,征集大夫救治患者,推行各种控制疫病的方法。
  痢疾与伤寒并不是绝症,但是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也是会死人的。跟石归庭预想的一样,治疗痢疾和伤寒的主要药材桂枝一时间变得极其短缺,有些奸商趁此哄抬物价,在官府还没有限价令下来之前狠捞了一笔。
  杨沐的马队到达湘州的时候,已经快七月了,此时旱情已经有所缓解,许多地方的晚稻已经抢种下去了。然而疫病已经爆发得很严重了,随处可见官府张贴的疫病预防告示。
  桂枝在各地变得十分畅销,若是杨沐想赚钱,那是绝对能够卖个好价钱的,但是他并不愿意发这种财。为了保证桂枝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卖到病人手中,杨沐直接将桂枝拉到他经过的每一处县衙,以稍高于成本的价格卖给每一个衙门,至于衙门接下来如何分配,如何控制价格,那就不是他所能管的事了。就这样,他的桂枝一路走一路卖,很快便去了一小半。
  七月中旬,杨沐到了湘州府城。城内不复去时的繁华,因为干旱的缘故,各地许多难民涌入城内乞讨,随处可见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流民。
  官府也不能驱逐这些难民,只能大开粮仓,开设粥棚,每日定时发放薄粥,保证人不被饿死。并且积极安排粮种的发放,游说百姓返乡耕种,但是却不能防止痢疾和伤寒的传播。疫情的加剧和扩散,使得官府大为头疼,因为预测不到位,一些药材如桂枝出现了严重的短缺。颜宁跟随杜侍郎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到达湘州的。
  杨沐在城外的一家客栈安顿下来,符鸣一众人卸载货物、喂养骡马。杨沐同石归庭和杜书钤去了城里,一路打听,到了府衙,跟门子报说有事求见知府。那门子满面愁苦之色,望了他们一眼,便扭了头说:“知府大人正忙着呢,没空!”
  杨沐又问:“那其他的大人呢?”
  那门子鼻孔朝天:“都忙着呢,全都没空。”
  杨沐一路上敲开了数家衙门的大门,都未曾遭到这样的“礼遇”:“这位大哥,我们有十分重要的事求见各位大人,还烦请通告一声,就说……”
  那门子不耐烦地嚷嚷:“烦死了,各位大人都在接待钦差大人,哪有空理你们啊?”
  钦差已经到达湘州了?杨沐几人对视了一眼。杜书钤跨前一步:“钦差大人到了?那正好,我们就求见钦差大人吧。”
  他的气势要比杨沐强上几分,那门子退了一步,警惕地瞪着杜书钤看:“你们想干什么?难道要告状?”这也不怪门子,不管是戏剧里,还是民间故事里,都有越级告状的说法,尤其是状告钦差的段子历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那门子作势要喊同伴过来帮忙驱逐杨沐几人,不管是什么冤情,越级告状总是为下级衙门所忌惮的。
  杨沐也是知道这其中的内情的,连忙说:“门子大哥,我们不是来告状的,我们是来卖药的。”
  那门子站住了,口气缓和了些:“不是来告状的啊。卖药怎么卖到府衙来了?还要找知府大人。”
  杨沐笑起来:“我知道这是府衙不是药铺,但是我这个药材,只能卖给府衙。”
  那门子说:“哦,你说你是来卖什么药材的吧?”
  杨沐说:“最近城里疫病流行,许多人都患了痢疾和伤寒吧?我们卖的这个药,就是专治这两种病的。”
  那门子神情激动起来:“你、你说的可是真话?你的药真是专治痢疾的?”
  杨沐笑着点头:“是的。我的药材数量不少,劳烦大哥赶紧去帮我通告一声吧。”
  那门子跳起来:“好好,几位等着,我马上就去。”说着便往里头跑去,速度之快,令人怀疑是不是刚才那个门子。
  过了一会,那门子出来了,大口喘着气:“我已经通报了,知府大人一会儿就会见你们。”
  等了片刻工夫,果然有人出来引路。杨沐三人在一间偏厅坐了,有人端了茶上来,过了一盏茶的工夫,一个穿着官服的中年人进来了,后面跟着一个着便服的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杨沐几人站起来,那个穿便服的人说:“可是你们要见我们贺大人?”
  杨沐作揖行礼:“正是小民。小民杨沐,吴州人氏,见过贺大人。”
  石归庭和杜书钤都纷纷自报家门行了礼,但是没有人下跪。说起来,杨沐和石归庭都是考过秀才的,算是有功名在身,杜书钤家世显赫,更不可能随便给人下跪。
  贺知府年约四十左右,面黄有须,看起来甚是清瘦。他在上首坐下:“我听人通报说你们有治疗痢疾和伤寒的药材。”
  杨沐说:“小民不久前从昆明贩药回来,正好买了一批桂枝。不知道贵府是否需要桂枝?”
  贺知府对桂枝这个词简直是太熟了,尽管他不懂药理,但是最近桂枝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太高了,他已经加紧叫人去桂州购买了,但是一时半会儿还回不来。“你们说你有桂枝?想要卖给本府?”
  杨沐笑了一下:“正是。”
  贺知府沉吟了一下:“你想卖什么价?”
  杨沐说:“十二文每斤。”
  贺知府显然有些吃惊,十二文每斤的桂枝的确是市价,但那是疫情爆发之前的价格,现在的桂枝已经卖到五文一两了,甚至还有涨价的趋势,就算是这样,也还是严重缺货。这人千里迢迢从云南运来桂枝,却卖如此低廉的价格,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旁边那个便服中年人说:“你们千里迢迢从昆明运来桂枝,难道不是为了赚取利润?为何市场行情这么好,你们还卖这么低的价格?”
  杨沐笑笑:“逐利是商人的本性,但趁火打劫是强盗才干的事,这就算是我为灾民们尽的一点心意吧。”
  一句话说得贺知府肃然起敬,连忙站起来行礼:“那贺某就在此代表我们湘州百姓向几位先生表示感谢了。”
  杨沐说:“那就烦劳贺大人派人随我去拉药材吧。”
  贺知府又问:“有多少数量?”
  杨沐说:“目前我手头尚有三四千斤,不知道贺大人需要多少。”
  贺知府说:“那我们全都要了。”
  杨沐笑着说:“贺大人为国为民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江州和我的家乡恐怕也在遭受同样的疫情,所以我只能卖给贺大人三分之一的数量。想来贺大人已经在想办法去两广购买药材了。杨沐力量有限,只能为大人救急,希望大人能够体谅。”
  旁边那位中年人说:“从钦差大人的情报中得知,目前我们湘州的疫情是最严重的,就连临近的江州,疫情也比我们要轻得多,至于杨先生的家乡吴州,疫情更轻。所以我希望杨先生能够卖给我至少一半的桂枝数量。”
  一直没说话的杜书钤开口了:“请问大人,此次朝廷派来的钦差大人是哪位大人?”
  贺知府狐疑地看了他一眼,但是还是说了:“是户部右侍郎杜大人。”
  杜书钤脸色一变:“可是杜书卿杜大人?”
  贺知府的脸色也变了:“正是杜大人。敢问你是?”
  杜书钤拱手说:“杜大人正是家兄,贺大人可否为在下带个路,让我去见见家兄?”
  贺知府心下奇怪:这杜书钤分明是来卖药的商人,怎么又是杜大人的弟弟。不过看他也没细问,只是说:“请杜公子随我来。”
  杜书钤跟在贺知府和中年人后头,对杨沐和石归庭说:“两位大哥也去见见家兄吧,也许可以知道些情况。”
  杨沐和石归庭巴不得,离开家几个月,一直都没有家乡的消息,这会儿要是能从钦差大人口中得知一些,那可不比心下胡乱猜测的好?
  三人跟着贺知府出了偏厅,转了一个回廊,进了一道门,到了一个院子。贺知府站住了,回头对他们说:“你们先等一下,我去禀报一声。”
  然后进了门,过一会儿贺知府和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出来了。
  只听见杜书钤叫了一声:“大哥,果真是你!”然后飞奔了过去。
  钦差大人并没有穿官服,而是一身月白的长衫。他看见杜书钤,脸上绽露出一个笑容来,欣喜地说:“三儿,怎么是你?你不是去云南游历去了?”
  杜书钤平时的淡漠冷静全都消失不见了,就像久别见到了家长的孩子一样兴奋:“我跟这几个朋友从云南返还了,一路上看到旱情严重,便回来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
  杜书钤将杨沐和石归庭介绍给杜书卿,然后说:“大哥,杨大哥从云南买了一批桂枝回来,正准备卖给贺知府呢。”
  贺知府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