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 >

第28章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第28章

小说: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他自生自灭,任他继续消极下去,那么,拿破伦就不可能得到转变,一个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孩子,如何健康成长?又怎能有所成就?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世界上恐怕又少了一位指导人们走向成功的人了。

    因此,作为父母,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都要有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他,让他也被这种积极的心态所感染,从而建立起积极的心态,助他走向未来。

    

第六章 摆正心态,让孩子笑对人生 第十一节 摆正心态——宋丹丹让孩子心中装满爱

    宋丹丹,1961年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女演员,一个出类拔萃的喜剧明星。自幼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1年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训练班。毕业后1984年在话剧《红白喜事》中饰“灵芝”,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1985年凭借在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饰宋小丽获大众电视飞天奖“最佳女配角”。而1990年在春节晚会播出的小品《超生游击队》让她声明鹊起;1993年她凭借话剧《回归》获戏剧梅花奖。1994年她和当时丈夫英达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获得空前成功,但两人的婚姻随后破灭。之后她一直在小品和影视剧中活跃,参演作品有1999年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2000年贺岁剧《考试一家亲》;电视剧《心语者》、2004年电影《十面埋伏》、电视剧《空房子》、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等。

    在演艺界,红透半边天的宋丹丹,对于自己的儿子她鲜少提,但这并不代表她不关心自己的儿子,对于自己的儿子她自有一番自己的教育见解。

    宋丹丹婚变之后,依然培养孩子心中有爱。

    宋丹丹的儿子名字叫巴图。巴图在六岁之前,生活在和睦温馨的家庭中,爷爷英若诚,父亲英达,母亲宋丹丹都是被媒体关注的公众人物,他经常跟父母一起接受媒体的采访,是个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孩子。

    六岁生日之后,宋丹丹与英达离了婚,巴图先随父,后跟母,父亲再娶,母亲又嫁。经历这一系列人生变故的他,心理肯定会极度扭曲,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母亲宋丹丹的悉心下,巴图不仅身心健康,且生活的很快乐。

    宋丹丹和英达分手后,巴图的监护权先是给了英达,宋丹丹到美国调整心态,才发现,离开儿子是自己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受不了对儿子牵肠挂肚的思念,她归国后要回了儿子的“监护权”。

    宋丹丹意识到:父母离婚给未成年的孩子带来的,除了“伤害”就没有别的了,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而孩子不可能把这种伤害用话语表达出来,他也没能力表达。所以,把儿子巴图接到身边以后,宋丹丹从不在儿子面前讲起前夫的半点“不好”,她不想企图抹灭丈夫在儿子心目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她不想让儿子背负莫名的压力。如果说前夫英达在巴图心目中是榜样,是权威,是偶像,那么宋丹丹希望儿子一直相信这一点。

    她还很形象地比喻说:“我从来不曾以为孩子越怨恨父亲,便会越爱我。孩子的爱不是一盆水,倒给了爸爸,妈妈便没有了。它更像一口井,如果你在他幼小的时候教会他如何去爱,在他漫长一生中是受用不尽的,他会爱朋友,爱师长,爱生活,更爱父母。而一个心里被灌输了‘恨’的孩子,属于他的那口井就干涸了,他不爱父亲,同样不会爱母亲,他很自私,只爱自己。”

    为了让巴图心中充满爱,而不是无尽的恨。她让巴图帮她决定再婚的对象,条件是要爱她也爱她的儿子。婚后,她更是积极的促进儿子与继父之间的感情。难能可贵的是,宋丹丹征得丈夫的同意,在家中一个摆放生活照的中式柜子上,还特意摆上英达和巴图的合影,使巴图明白血缘是不能忘记的。

    宋丹丹这样悉心的照顾,使得巴图没有背负父母之间的恩怨,成为再婚家庭中的情感大使,始终明亮、快乐、幽默,不但爱妈妈,爱继父,还爱继父的女儿,一个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姐姐。

    教子心得——

    离婚之后,要懂得培养孩子的心态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单亲家庭的行列。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如何才能培养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一项对离异家庭的调查显示:有61。42%的家长离异后产生了烦躁易怒、自卑、忧郁消沉、沮丧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家长的这种心态必然对孩子产生不良的、消极的影响,调查同时反映这些家庭孩子心理不正常的占了73。58%。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喜欢孤独、逆反心理、闷闷不乐、自卑、冷漠等,诸如此类的消极情绪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导致如此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父母双方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把自己的坏心态传染给孩子,更没有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忘记了父母离婚孩子也是伤害者,甚至比父母所受到的伤害要更严重。

    因此,父母之间就算有再多的恩怨纠葛,在离异后,务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言行,也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对方的坏话,更不能故意制造出孩子与另一方的对立情绪,最好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但依然爱着你,今后无论是谁和你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另一方不要你了。

    此外,离婚后不具有监护权的一方,应经常去探望孩子,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温暖,使孩子在精神上得到安抚,心理上获得平衡。让他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从而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

    

第六章 摆正心态,让孩子笑对人生 第十二节 能力培养——直面人生挫折的卓别林

    卓别林(1889~1977),英国人,是好莱坞一位著名的喜剧演员及反战人士,后来也曾经作为导演。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继他之后,很多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他五岁登台唱歌,后加入卡尔诺剧团表演哑剧。1913年进美国基斯通公司从影。自《夏尔洛和雨伞》起,一生主演八十余部影片,大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曲。有电影喜剧大师之称,曾获奥斯卡荣誉奖。代表作有《淘金记》、《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

    在无声电影时代,卓别林已是驰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他多才多艺,精通哑剧、表演、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他的影片大部分由他自己编导演,他既擅长表演粗放的滑稽,又善于表演微妙的讽刺,因此卓别林曾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提起卓别林的名字,许多人就会想起一个身穿肥大裤子、脚踏大头皮鞋、头戴破烂礼帽、留着硬『毛』刷胡子的流浪汉形象,这与他小时候到处流浪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而他之所以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这一切都源于他那坚强的母亲所给他带来的自信、乐观的积极心态。

    卓别林过早体验人生挫折,最终成为电影界“骄子”。

    1889年,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南部地区的一个演艺家庭,父母都是艺人。但很不幸的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他和哥哥一块跟随着母亲生活。

    卓别林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很要强的女『性』。自她跟丈夫离婚后,从来没有向丈夫要过一分钱的赡养费,还是继续在戏院里担任唱歌兼杂耍的演员。她相信,以每个月五英镑的收入,只要省吃俭用,一定可以养活一家三口。在这段其间,卓别林的妈妈以坚强乐观的态度对卓别林说:“不要害怕,我们会挺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了的,这是上天对我们的考验,我相信有一个机会正在等待着我们。”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厄运就降临到他妈妈的身上了。

    一天,卓别林的妈妈一如往常那样来到剧院。当她唱歌唱到一半时,嗓子开始变哑了,甜美的声音突然唱不出来,观众们都发出不满的情绪。

    这时,戏院的经理为了安抚观众们不满的情绪,就一手拉住卓别林,要他代替妈妈上台表演。卓别林没有受过专业童星的训练,他只是从小跟在妈妈身边看过很多表演,学会哼唱好几十首曲子,而且还从妈妈身上学会了一些杂耍的伎俩而已。不过,他虽然被临时赶鸭子上架,却一点也不怯场。随着他的精彩演出,台下的观众给予他很多掌声,还纷纷从口袋里掏出钱币往舞台上投。卓别林一边捡钱,一边把钱送给了母亲。而台下的观从看到这一幕,他们还以为那也是表演的一部份呢!

    虽说这一次在舞台上挣了不少钱,但妈妈的工作丢了。于是,兄弟两人被送入伦敦兰贝斯区的一个少年感化院。几周后他们又被送入一个收养孤儿的学校。7岁时,卓别林离开了孤儿学校,成了一名流浪儿。由于早期受妈妈的影响,使得他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他一直相信母亲的话是对的,有一个机会在等着自己。因此,他当过报童、杂货店小伙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佣人,还在游艺场扫过地。卓别林12岁半时,父亲酗酒去世,母亲也因患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个精神病院,但卓别林看着母亲的模样,再想想早年的母亲,他依然坚强的面对生活,并且继承母亲的爱好——表演。

    有一天,卓别林鼓足了勇气,到一家剧团应征男童星的角『色』,没想到竟然当场就被录取,酬劳是每周两镑十先令。

    当他怀着愉悦的心情,跑进了精神病院,并一头栽进母亲的怀里,但是一想到母亲已失去正常人的反应。虽然妈妈不能和他一起分享喜悦,但卓别林相信,只要把戏演好,等到有朝一日熬出头的时候,一定要请最好的医生来给母亲治病。

    卓别林早期的流浪生活,给卓别林的演艺之路,做了很大的铺垫,让他传神的演艺出人们内心的真挚感情。他一生主演过八十多部影片,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如《安乐狗》、《狗的生涯》、《大独裁者》等,总是寄同情于穷人,而嘲弄那些富人。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喜剧『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

    教子感悟——

    告诉孩子挫折也是一种机遇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上,要成就一番事业,不遇到困难挫折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比如:升学无望、人际关系不好、生活中的不愉快……而这些太多的不顺心、不如意伴随孩子们的左右,时常影响孩子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如此情况父母必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鼓励、感染孩子,告诉孩子挫折也是一种机遇。让孩子明白,困难挫折决不会由于人们对它的畏惧而有丝毫改变,成功也决不会怜惜那些甘居平庸的懦夫。恩格斯曾经讲道:“一个民族从任何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来得快。”

    孩子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不会一帆风顺,但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将影响他以后的发展。有的孩子可能会痛苦沮丧或者一蹶不振,也有的孩子会越挫越强,愈斗越勇。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一味的逃避退缩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学会面对,学会分析遭遇挫折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才能真正解决困难。从心理学角度看,一定的挫折还可以激发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挫折是一种机遇,绝境就是逢生的时候。所以只有不怕挫折,自信就会从中产生,人生的路就会越来越宽,成功也就越来越近。

    

第七章 崇高理想,引领孩子更精彩 第一节 掌握技巧——父亲给莱特兄弟的梦想

    兄:维尔伯·莱特(1867~1912);弟:奥维尔·莱特(1871~1948)莱特兄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动力飞机的设计师。年幼时,这对兄弟就已经显出对机械设计、维修的特殊能力。他们善于思考,富于幻想,每当闲暇时,兄弟俩要么讨论某一个机械的结构,要么就去看工匠们修理机器。他们手艺精巧,还经常做出好些有创新意义的小玩具,比如会自由转弯的雪橇等等。

    莱特兄弟二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架飞机的设计师,这还来自于父母的支持,特别是父亲买给他的梦想。

    爸爸给莱特兄弟买来了一个梦想,世界出现了第一架飞机。

    1877年冬天,一场大雪降在美国的代顿地区,城郊的山冈上到处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来到堆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着自制的爬犁飞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顿时响起阵阵笑声。

    在他们旁边,有两个男孩静静地站着,眼睁睁地看着欢快的爬犁从上而下划过。大一点的男孩叹道:“嗯!我们如果也能有一架爬犁该多好啊!”

    另一个小一点的孩子撅着嘴说道:“谁叫我们爸爸总不在家呢!”他灵机一动,又接着说道:“哥哥,我们自己动手做吧!”被称作哥哥的男孩一听,顿时笑了起来,愉快地说道:对呀!我们自己也可以做。走,奥维尔,我们回去!”于是,两个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里飞快地跑去。

    这弟兄两个就是莱特兄弟。他们从小就喜欢摆弄一些玩意,经常在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这也来自于家族的熏陶——他们的爷爷是个制作车轮的工匠,屋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弟兄两个把那里当作他们的乐园,经常跑去看爷爷干活。时间一长,他们就模仿着制作一些小玩具。而这次,他们想凭着仅有的知识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与同伴们比赛。当天晚上,弟兄俩就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一听,非常高兴地说道:“好啊,咱们共同来做吧!”

    于是,弟兄俩跑到爷爷的工作房里,找到很多木条和工具,不假思索就干了起来。

    “不行!”妈妈阻止他们说,“你们这样盲目地做是根本做不出什么的,我们首先得画一个图样,然后再做!”

    在妈妈的帮助下,草图画出来了,“妈妈,别人家的爬犁很高,为什么你画的爬犁这么矮?这能行吗?”弟弟奥维尔不解地问。

    “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制成矮矮的,这样可以减少风的阻力,速度也就会快多了。”妈妈温和地解释道。妈妈的这句话对莱特兄弟以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不久,莱特兄弟的爬犁就做好了,兄弟俩把爬犁拉到山上,小伙伴们看到了非常惊奇,其中一个人大声喊着说:“快来看呀,莱特兄弟扛了一个怪物!”

    莱特兄弟不以为然,勇敢地说道:“谁和我们比赛!”

    刚刚喊的那个男孩忙叫道:“我来!我来与他们比赛!”说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过来。

    比赛结果,当然是莱特兄弟获胜,孩子们再也不嘲弄这个爬犁,反而围起来左瞧右看,似乎想从中找到什么。

    莱特兄弟非常高兴,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家去了。对于莱特兄弟的爱好不仅母亲支持他们,父亲也很支持他们。

    一天,父亲出差回来给莱特兄弟带来一件礼物:一个会飞的蝴蝶。父亲轻轻地给玩具上了上劲,小东西便在空中飞舞起来。兄弟俩高兴极了,但是他们觉得它飞得不够远,于是仿造玩具的样子又做了几个更大一些的。这些仿制品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