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 >

第6章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第6章

小说: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贤德『妇』人,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一心养儿长大。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常给他讲些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母亲很想让欧阳修与其他孩子一样去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母亲就想方设法教欧阳修读书写字,她先是教他一些诗词,这些大大增强了欧阳修对读书的兴趣。他们没钱买笔,就用芦秆代替,在沙地上一笔一画一遍遍的写字。

    在母亲的教育下,每天写读学会了很多诗,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他经常到附近人家去借书读。慢慢长大的欧阳修逐渐懂事了,他非常体谅母亲的辛苦,常常帮母亲分担一些家务。欧阳修尽管已经懂事了,但他不明白母亲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力量来抚养自己。

    有一天,欧阳修终于把心里的疑问提了出来,母亲缓缓道出:“你父亲亡故,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品德高尚。孩子,我之所以一心教导你,就是要把你培养成像你父亲那样的人,为了你,再多的苦娘亲也能扛得住。”之后,她对欧阳修又讲起了她自己的身世和欧阳修父亲的为人。

    “我嫁到欧阳家的时候,你『奶』『奶』已经去世了。可是,我从你父亲对你『奶』『奶』的纪念中,知道他是个很孝敬长辈的好人。你父亲在家尊敬长辈,在外当官的时候,对公事严肃认真,从不马虎。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有什么刑事案件,总是反复调查、核实。他常说,人命关天,马虎不得”。“你父亲临终前还叮嘱我要告诉你:‘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欧阳修听到这里,抽泣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母亲还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后来,欧阳修考中进士,做了官,他为官秉正,但他不曾忘记孝敬母亲。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为追悼母亲,他写下《先妣事略》,字里行间无不透出母子的绵绵深情。

    教子感悟——

    良好的道德,使孩子的一生都会受益匪浅

    在当前的社会中,很多时候,两位家长见面说到彼此的孩子时,总会不由自主地问起:“你的孩子最近学习成绩怎样?”可见,时下做父母的,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诚然,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则显得更为重要。

    本世纪70年代,美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把孔子列为他所排名的世界一百位伟人的第五位,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说过:仲尼不可毁,其理由皆因孔子的品德高尚。同时,孔融让梨、苏武放羊、季礼挂剑等耳熟能详的古训也是因为他们的良好品德。某位教育专家所说的“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而德育不好则会出危险品!”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如果经常片面地接受周围的师长、父母等所谓的“只有成绩好才是真的好”诸类教育熏陶的话,长大成人后其思想道德价值观将会构成对这和谐发展社会的最大隐患。

    当然,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人父母的,应坚持于从细微处培养,从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宽容心做起,在活动中强化,真正帮助孩子自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章 品德育人,让孩子先学做人 第二节 品德育人——诸葛亮教子俭以养德

    诸葛亮(公元前181~公元前234年),汉族,山东人,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建蜀后,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刘备病亡,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至此,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最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享年54岁。

    诸葛亮主要著作有:《出师表》、《诫子书》,他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诸葛亮,一个集三大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中华千百年来将其描绘成智慧的化身,他娴熟韬略,多谋善断;他维护封建纲常,而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他身居高位,却不忘教子俭以养德。

    诸葛亮写信教子“俭以养德”。

    诸葛亮年轻时未有儿子,过继其兄诸葛瑾之子“乔为嗣”。诸葛乔娶刘氏公主,“拜驸马都尉”。诸葛亮在《与兄瑾言子乔书》中说:“乔本当还成教,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维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诸葛亮集》)俭朴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嗣子弟诸葛乔未过“而立之年”便早早去世了。

    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诸葛怀出生后,诸葛亮也从不娇宠,而时刻牵挂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为了使儿子树立远大志向,积极进取,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诸葛亮特意写了《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就要好好学习;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远大志向,不能懒惰怠慢,不能贪图安逸。否则,年龄随着光阴迅速过去,意志随着时间逐渐消磨,到头来就会像黄叶枯落一样没有用处,悲伤地守着穷家混日子,后悔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曾经有一封奏书给蜀后主刘禅,谈到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安排,他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以长尺寸。老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诸葛亮是一智者,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还教育自己的子孙如此做。

    公元269年,晋主一统天下后,为了收买人心,下令寻访汉朝的名臣子孙,赐给他们爵禄,得知诸葛亮之子诸葛怀还在,欲授他为官。诸葛怀推辞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材同樗析,无补于国,请得归老牖下,实隆赐也”。

    诸葛亮之子所言与诸葛亮当年所说大致相同,由此,我们足已看出,诸葛亮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试想,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当时后主刘禅幼弱,蜀国的“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为什么不置家产,为子孙多留一些呢?

    人们都说诸葛亮会算计,就是这一点他没算对。然而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因为他为子孙的打算,不是只算眼前,而是比较长远的。他曾给哥哥诸葛谨的信中说到:“瞻今之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会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曾给儿子的信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正是诸葛亮教导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教子感悟——

    “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决定孩子的未来

    “俭、德”二字看似寻常,却不可等闲视之。“俭以养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忘怀得失,不慕荣利;才能胸怀大志,处困境而不沮丧;才能摒弃奢欲,以事业为重,有所作为……综观古史,君不见:古来有几多纨绔子弟有所作为?

    今世上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忘了最重要的品德教育,子女虽成龙成凤,但品『性』不端,仍难成人。中国自古有句俗话“有钱难买幼时贫”,说的是从小要为孩子创造俭朴的家庭环境,“以俭养德”。古人教子提倡“俭以养德”,实际就是把创造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在劳动中去锻炼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

    为此,许多国家的学校还制定了很多规定,比如,德国教育部正在重新考虑采用统一校服的制度,来制止越来越多的校园名牌追捧者;日本不准中学生烫发;就连英国贵族学校的富家子弟,参加社会实践时,也必须与平民家的孩子同甘共苦。在我国,北京市教委最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更是首次将“生活不攀比”作为重要的一条,单独列了出来。这一切做法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而要把孩子变成财富。

    然而,孩子俭以养德的品质不是靠学校的这些制度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重要的还是父母从小的培养。父母必须像诸葛亮一样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当中潜移默化中把中华民族“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继承下来。

    

第二章 品德育人,让孩子先学做人 第三节 品德育人——寇母教子修身为万民

    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任宋时前宰相,被史学家称为颇有建树的名相和政治家。寇准早登政柄,『性』豪奢,喜歌舞,有“寇莱公,柘枝颠”之称。他能文好诗,诗多清新之句,著有《寇忠愍公诗集》(亦即《巴东集》)传世。

    陈毅诗中有“能掷孤注寇莱好”的佳句,就是赞美寇准的为人处事。寇准『性』情刚烈,一生清正廉洁,备受后人景仰。这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寇母以诗图训导孩子“修身为万民”。

    寇准自幼就失去了父亲,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不过,寇母生活于一个书香世家亦是深受影响,她十分重视寇准的学习。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少年时的寇准,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从书本上学得许多知识和道理。尤其对《春秋》三传,熟读通透,理解得很透彻。这为他以后入仕从政打下了初步的知识基础。

    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到家乡,寇准母亲已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仆人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果然不负期望,寇准深得宋太宗器重,被任命为国之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有名的戏班子,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

    孤灯课读苦含辛,

    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

    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显然是寇母教导孩子的遗训,寇准看后,不觉泪如泉涌,他再三拜读,心想母亲训导极是。当即,他叫人撤去寿宴,并辞退所有寿礼。此故事就是被广为传颂的“寇准罢宴”。从此,寇准专心料理政事,他洁身爱民,秉公无私,成为宋朝著名贤相。

    教子感悟——

    修身养德乃做人之本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要经常检点错误,校正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做到其身正。只有这样才能理顺自己的小家,进而才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然而,论及修身,又有几人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呢?细思量,寇母所作所为,亦不得不令人起敬,她不但教孩子读书,她更注重以德育人。因为她知道,修身养德乃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为官之道。

    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是修身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学习可以提升素质,推动事业,使人明志,修身养『性』。为工作而学,可能只是一时一地;为做人而学,则是一生一世。一生一世的做人,需要一时一地的积累;一时一地的努力,更要靠一生一世来牵引。

    因此,父母们应该注意到孩子的全面教育。在教孩子读书的同时,还要注重以德育人,加强道德修养;它不需要额外的家庭投资,不需要额外的教育资源,不需要额外的社会资源,只需要每一位父母摆正心态,为孩子做好榜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品德思想。

    当然,教育孩子必须从小做起。修身养德更是如此,品德育人从小做起,品德育人从小事做起。或许孩子虽能修身为万民,但教孩子从小修身养德,至少对孩子将来的为人处世有很大的益处。

    

第二章 品德育人,让孩子先学做人 第四节 品德育人——成由勤俭败由奢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名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宋真宗时考中进士,他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传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的一生为人正直,生活俭朴,政治与文学方面都颇有建树,还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对待子女,他最重视的是节俭之德。

    范仲淹勤俭有名,为儿子办婚以勤俭教之。

    范仲淹的一生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人品的写照。

    范仲淹的儿子们受其影响,个个喜文善画,富有才气,为一些豪门大户所羡慕,都想把女儿嫁到他家。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做了参知政事之后,上门为他的儿子提亲的更是接连不断。

    这天,又有一人到他家为他的大儿子纯佑提亲,想把女儿嫁给范家。那人原以为宰相家里一定十分豪华,吃的、穿的也一定比一般人家好上几倍。可是进门一看,家里陈设十分简陋,既没有富丽堂皇的家具,也没有绫罗绸缎的服饰,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土布衣衫。但那人心想:范家吃穿这样俭朴,一定有不少积蓄,来日方长,和这样的人家成亲定有后福。再说范家孩子个个身体健壮,为人正派,以后肯定都是大有出息的,于是即答应将女儿许给范家。

    范仲淹的大儿子纯佑准备成亲了,女方心想:范家兄弟们多,家底厚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