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胡雪岩的启示 >

第7章

胡雪岩的启示-第7章

小说: 胡雪岩的启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威望,重大事情还需请示他才能定夺。这个很有意思,中国人说不管,却又要管;说要管,却又不管。其中的奥妙很值得我们去琢磨一番。
  胡雪岩来到漕帮,见到魏老爷子,递上自己的门帖后说:“晚辈受王有龄王大人之托,前来向老前辈求教!特意设下酒宴,敬请老爷子赏脸光临。”
                  第35节:福祸相依(4)
  魏老爷子见胡雪岩亲自前来,态度十分坦诚,又代海运局王有龄设宴相邀,不好推却,态度顿时有所改变:“老弟今日来访,必有见教,我个性爽快,有事请直说无妨。”
  有了不错的开局,胡雪岩接着说了下去:“胡某也是这种痛快性格,当前有一件为难的事情,想与你老人家相商。”他讲起自己开有钱庄,现在想为王有龄在上海、松江等地筹措粮米,以完成朝廷漕运改海运之事。
  海运!听到这两个字,魏老爷子十分反感,两眼直直盯住胡雪岩。 
  胡雪岩知道魏老爷不满的原因,因为把漕运改海运就等于是夺了漕帮饭碗。这是胡雪岩之前就料想到的,所以他马上解释道:“魏老前辈请别误会,胡某也是受王大人之托,前来商量此事。江湖上有句话叫‘山不转水转’,改海运只是个权宜之计,朝廷还在试办,漕帮弟兄的生计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我们要想出一个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办法来……”
  “嗯!你这样说倒也听得进去!”魏老爷子点头表示赞许。
  胡雪岩分析当前形势:军务吃紧,运河常常堵塞而耽误运期,朝廷怪罪下来,官府要查办,漕帮也推不了责任,目前之计是寻找转机,有饭大家一起吃。
  魏老头听了胡雪岩的分析,觉得有道理,便叫来了他的大弟子尤五,并介绍说:“胡老弟虽是‘门槛’外人物,对我们漕帮倒也是关心,这个朋友我们应该交,你们谈谈吧。”尤五见老爷子看重,同时又知海运局要买漕帮的囤米,一时不好意思推托。胡雪岩见尤五似有难处,便开口道:“帮兄弟忙不可勉强,我们宁可另想办法,也决不能使好朋友为难。”
  尤五一见胡雪岩态度诚恳,毫无虚言,就说了实话。他说:“不是不肯卖掉这批米,只是目前战乱当头,米价一定看涨……”
  没等尤五说完,胡雪岩就把话接过来:“只要漕帮这批米先借给海运局作‘海运’之用,阜康钱庄不仅可以给漕帮贷款,而且米价可以按最高价计算,决不让漕帮吃亏。”
  尤五听了,当然没话说,因为这样一来,倒是胡雪岩帮了漕帮一个大忙了,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胡雪岩为什么这样?因为他明白,如果把别人逼得无路可走,就等于给自己制造困难。他如果开口就说:这是朝廷的命令,由不得你们想不想做,不做官府就要拿你们定罪……此类话语是江湖人士最受不了的,那样漕帮宁可鱼死网破也决不会同他合作。胡雪岩欲擒故纵的一句“帮兄弟忙不可勉强,我们宁可另想办法,也决不能使好朋友为难”,使得尤五的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所以很多事情一来一回,就看怎么去拿捏。胡雪岩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把话说得让别人听得进去,当然能够争取到主动,这又是他很灵巧的地方。
                  第36节:福祸相依(5)
  把别人逼得无路可走,就等于给自己制造困难。
  另外一点,胡雪岩出面来做这件事情也有他的道理。中国人讲话,要看是否符合身份,讲求是否合乎立场。一样的话,有的人讲我们就觉得他讲得很对,而有的人说我们听得就很不顺耳。胡雪岩跟魏老爷子说把漕运改成海运只是权宜之计,以后世道太平了,还是会改回来。这种话胡雪岩可以讲,但王有龄不能讲,当官的讲了就等于下了保证,万一改不回来就是食言。胡雪岩跟尤五讲,你帮我忙,我帮你忙,这样的话王有龄也是不能说。但是事情的关键还不在于此,而是胡雪岩不讲则已,一旦讲了他就会做到,这才是最难得的,如果他只说了不做,那就是开空头支票了。所以,尤五觉得胡雪岩这个人虽然不是江湖中人,但是他有江湖义气。
  升任知府
  尤五事后很感激胡雪岩,觉得魏老爷子说得对,这个朋友是交定了。在以后的交往中,尤五经常把江湖上许多信息提供给胡雪岩,使胡雪岩在浙江一带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有了漕帮的帮忙和胡雪岩的从中筹划,王有龄在海运局的差事做得也是一帆风顺,深得抚台黄宗汉的赏识。
  王有龄就任海运局坐办不久,又一次得到了高升的机会,被委任为湖州知府。对于这次破格提升,王有龄自然心中欢喜万分。可是胡雪岩跟他讲,去当知府固然是好事情,但海运的事情谁干呢?
  王有龄这才觉得海运局的事确实是个难题,因为要去湖州担任知府,海运局的事情按理必然要交出,但是调运漕米缺下的亏空,一时间难以填补,若是交给他人,难保不会被翻以前的烂账。王有龄一时没了主意,问胡雪岩要怎么办才好。胡雪岩说鱼与熊掌兼得,他向王有龄提议两边兼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王有龄中规中矩,不敢想得太多,可是胡雪岩毕竟是生意人,能赚就赚,反应非常快,这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在胡雪岩的指点下,王有龄以海运局还有事务未处理完结为由,向黄宗汉提出就任湖州知府的同时,“兼差”海运局职务的请求。黄宗汉说:“答应你兼差原无不可,不过……”说着两眼望空,似乎有所盘算。停顿半晌,忽然他问出一句:“你能兼顾得来吗?”
  王有龄按照胡雪岩的交代连忙回答:“兼得!兼得!请大人放心,我有个朋友叫胡雪岩,办事十分得力,年轻有为,是个奇才,而且他家道殷实,现在自己有个钱庄……”
                  第37节:福祸相依(6)
  黄宗汉一听到“钱庄”两字,眼睛一亮,然后就直奔主题:“现在朝廷国库空虚,各省的督抚纷纷捐献饷银,我也要凑些银子出来略尽绵薄之力。明日要商议捐饷的事情,不妨把你的朋友也叫来,看看有多大实力。”
  胡雪岩第二天如约而来,二话不说,替黄宗汉捐了一大笔银子。黄抚台见胡雪岩确实财大气粗,觉得王有龄也很识窍,海运局兼差一事当然不在话下。事后胡雪岩对王有龄说,兼差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这样牵扯你在湖州的精力,恐怕两边都难以做好,海运局的事宜还要找个自己的人来管。
  公私两便
  王有龄在胡雪岩的出谋划策和大力协助之下,官运亨通,不仅当上了湖州知府,而且很快又升任为浙江巡抚。王有龄也是有情有义的人,自然要报答胡雪岩,那他到底给了胡雪岩一些什么样的帮助呢?
  很简单,王有龄是当官的,当官的要收税,收来的银子不能放在官府,也不能放在自己家中,一定要放在钱庄。而胡雪岩是开钱庄的,王有龄自然会将税银放入阜康钱庄。当时钱庄替官府保管官银,是不必支付利息的,因此这些银子给胡雪岩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让他能够有更多的银子可以周转,以钱滚钱,发展十分迅速。这样既不违法,也没有什么不对。
  王有龄后升任湖州知府以后,胡雪岩在那里也开了一家分号,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展,这也是一种帮忙。胡雪岩任跑街时,经常前往湖州收账,他了解到做蚕丝生意很有钱赚,因为湖州是浙江有名的蚕丝产地,湖州南浔所产的“七里丝”更是名甲天下,洋人十分看好。胡雪岩脑筋动得很快:从前没有资本和条件涉足这一行业,现在既然有湖州这笔官银可以动用,何不先在湖州收丝,然后运往上海卖给洋商,一来一去可以利用官银先做一笔生意,这样赚到的钱是我该赚的,到时候也不误官府公款的用度。这是公私两便,不是官商勾结。
  西方的企业家责任比较单纯,一方面是经济责任,就是一定要赚到钱,因为赚不到钱企业就会破产;另一方面是社会责任,企业家要回馈社会,注重环保等。中国的企业家,除了西方企业家具有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之外,还有两种他们不具备的责任,一个叫政治责任,一个叫文化责任。
  很多人老问中国到底是什么经济体制?我们不完全是自由经济,也不完全是计划经济。也有很多人批评中国是人治,西方是法治,这是绝对不正确的观念。即便全世界去找,也找不到绝对人治或者绝对法治的地方。人治法治只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法治大于人治,一种叫做人治大于法治。我们平常都用二分法,这不符合《易经》的道理,世界不是黑白分明,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我们中国人的事情,否则只会看得一头雾水。
                  第38节:福祸相依(7)
  什么叫政治责任?就是要配合国家的政策。一个商人,一定要有国家观念。西方认为商人是没有祖国的,就是唯利是图而已。中国的商人谁敢唯利是图?商人不配合国家的政策寸步难行,更不要说发展壮大了。市场的物价有时要受政府的一些制约,这是很合理的,百分之百规定当然没有必要,完全开放自由市场那也做不到。所谓文化责任,就是要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尤其是在跟国际接轨的时候,传统文化如果因此消亡了,那是得不偿失的。
  胡雪岩一再讲,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一定要忧国忧民,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常说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护我们国家的不是当官的,也不完全是当兵的,而是平民百姓。上忧国,下忧民,胡雪岩一生都是这样。胡雪岩在这方面不是简单讲讲而已,而是有真正的行动,这些我们后面会慢慢地讲到。
  福祸相依
  胡雪岩在王有龄的帮助之下,生意越做越大,王有龄在胡雪岩的帮助之下,官位越升越高,这一对结拜兄弟,一个在官场,一个在商场,都发展得非常顺利。王有龄曾经提醒胡雪岩:事情太顺,我们要特别小心。胡雪岩听了不以为然,反而笑王有龄沉不住气,要王有龄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才是。福祸相依,过分顺利,其实不见得好。
  事情太顺,要特别小心。
  王有龄和胡雪岩合作,是不是官运亨通呢?当然百分之百是官运亨通。一个读书人,一辈子最想要的就是能够求取功名,能够为国做事,能够步步升迁,这些他都做到了。王有龄仅仅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海运局的坐办,一路升到浙江巡抚,这可能是很多人一辈子也达不到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太平军攻破杭州的时候,王有龄才会抱着“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信念,最后上吊殉城而死。如果没有碰到胡雪岩,王有龄可能一辈子只是穷点而已,用不着担当这么大的责任,更不会这么早死。那是胡雪岩害了王有龄吗?我们也不能这么想。
  中国人一个很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我们看问题看得很长远,看得很大气。胡雪岩最后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才是大事,其他的都是小事。如果王有龄死了,然后胡雪岩也没有做出对国家有益的事情,那王有龄就是白死了,真的是划不来。王有龄帮助了胡雪岩,胡雪岩又去帮助左宗棠,就等于王有龄在帮助左宗棠。虽然王有龄死了,没有参与后面的事情,但是他的精神还是灌注在其中了。有两个字是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懂得,这也是王有龄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最大的贡献所在——成全!王有龄牺牲自己的性命,成全了胡雪岩。我们想想看,如果王有龄不死,胡雪岩总是跟他搭档,后来也不去找左宗棠,一生了不起就是赚几个钱,过很好的日子而已。
  成全二字外国人始终搞不懂,现在连中国人都开始搞不懂了。有句俗话叫夫唱妇随,不是说重男轻女,那是大错特错。你是贤内助,你就要成全自己的丈夫有所成就,这才叫妇德。有对年轻的夫妇来问我:我们在家总是为谁洗碗吵来吵去,应该怎么办。我的答案很简单,你们两个自己看谁比较没出息,没出息的那个人洗。两个人都没有出息,一个人洗一次轮着来。
  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强调男女的分别,两个人结婚,如果女的比较能干,男的洗碗,心甘情愿,成全对方;男的在外面比较有成就,女的洗碗,毫无怨言,还是成全对方。
  成全,是一种了不起的美德!我们能说是胡雪岩害死王有龄吗?当然不能。王有龄死得有没有价值?我可以说有。他的价值不在他自己,而在于他成就了胡雪岩,让胡雪岩有机会去帮助左宗棠,为国家做更重大的事情。用两个字形容,就是成全!所以说王有龄的死是有价值、有贡献的,他死得心安理得。
  成全,是一种了不起的美德!
  在杭州城即将被攻破的生死关头,王有龄依然想到的是胡雪岩,托付给他两件十分重大的事情。胡雪岩到底有没有完成王有龄的重托?他都做了哪些事情?我们一起接着看下去。
                  第39节:重在朋友
  六重在朋友
  太平军围攻杭州城,城内弹尽粮绝,身为浙江巡抚的王有龄决心与杭州城共存亡,他托付胡雪岩逃出城去,一是请援兵,二是买粮食。在这性命攸关的紧要关头,王有龄把这项重任交给胡雪岩,完全是出于他对胡雪岩人品和能力的信任。当年王有龄和胡雪岩相识之时,两人都只有二十多岁,一个是落魄的书生,一个是钱庄的小伙计,但两人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十几年来,王有龄官运亨通,胡雪岩生意兴隆,彼此已经建立了十分稳固的信赖关系。
  胡雪岩知道责任重大,他冒着千难万险买来粮食。可是,还没运到杭州城,就听到了王有龄自杀殉职的消息。这个消息对胡雪岩来说,如同晴天霹雳。
  纵观胡雪岩商路和王有龄官道历程,我们现代人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王有龄在生命的最后关口,为什么会把求生的唯一希望寄托在胡雪岩身上?作为一个商人,胡雪岩与王有龄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七以诚取信
  胡雪岩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杭州城,通过朋友买到了粮食,但还没运到杭州,就传来了杭州城破和王有龄自杀的消息。但是胡雪岩并没有忘记王有龄的重托,他打听得知,只有湘军的统帅左宗棠才有能力解救杭州,于是决定去求见左宗棠。左宗棠脾气暴躁,嫉恶如仇,而且听说了许多对胡雪岩不利的传言,在这种情况下去求见左宗棠,胡雪岩是要冒生命危险的。
  胡雪岩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去见左宗棠之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胡雪岩见到左宗棠后发生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胡雪岩一句话就让左宗棠完全改变了对他的态度,而左宗棠又把什么重任交给了胡雪岩呢?
                  第40节:大意留祸根
  八大意留祸根
  经过对胡雪岩严格考察之后,左宗棠开始相信胡雪岩,并把许多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去办。无论多么难办的事情,胡雪岩总能依靠以前各路朋友的帮忙,把事情顺利办妥,因此他越来越深得左宗棠的信任。
  此时的胡雪岩,不仅又找到了一个大靠山,而且事事顺利。为了早日收复杭州,胡雪岩建议左宗棠购买洋枪洋炮,以此加强军队装备。但购买军火这笔款项实在太大,腐败的清廷一时拿不出这笔钱,于是左宗棠托胡雪岩向外国银行贷款。正是在向外国银行贷款时,胡雪岩百密一疏,种下了一个祸根,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