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成才的奥秘-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手续。
医院护士通知他:广平马上就要生产了。这时,鲁迅预备好了小床、浴盆、热水。除了回家吃饭,他没有片刻离开过许广平。
26日一整夜,他扶着许广平那过度疲劳支持不住面还要支持起来的双腿,不时让一条腿放下,另一条腿起来,变换着姿势;不时地还和许广平谈论着怎样做父亲,怎样做母亲。医院负责看护的女护士,因困得厉害,便在许广平身边睡着了。许广平不喊她,鲁迅也不喊她。
9月27日大清早,经过二十七八个小时的阵痛,狼狈不堪的许广平,觉得情况似乎有些严重。姑娘时的羞涩,一扫而光。她有些紧张地要求医生:不要离开她,一分钟也不要离开她!医生带着轻松而又爽快的口气安慰她说:“不要紧,拿出来就好了。”
这是一次难产。
钳子似的医生的手,把小孩的头拔出来,如同在他母亲的怀抱中拔去一棵大树。终于,赤红赤红的小身体出来了,呱呱的哭声向这人间报了到。
随后,49岁的鲁迅先生阔步走到许广平跟前,带着欣慰的口吻说:“啊!是男的,怪不得这样可恶!”
下一代的事,应该从这一代做起
——林巧稚
经常抚摸胎体也是胎教的一种方法。胎儿的皮肤具有感觉功能,经常抚摸能使胎儿把触觉传递给大脑,反复刺激可加强感受器与大脑的联系,从而产生牢固的记忆,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方法是让孕妇平卧,每天5…10分钟,用双手轻拍、轻按胎体。
——佚名
启蒙·幼育
婴儿呱呱落地,意味着人生的开始。
刚刚落地的婴儿,人们很难断定他是天才还是庸人。只要他不携带着祖辈的“病因”,只要他不是先天呆傻,发育正常,经过悉心的后天教育,都可成才。
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才的关键在于抓好孩子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人生的基石。人脑紧张工作开始越早,用脑持续时间越长,脑细胞的老化发展越慢。
特异儿童怎么变成了平常人——王安石论天赋和学习的关系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23岁时,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伤仲永》,文章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金溪县有个孩子叫方仲永,家里祖祖辈辈以耕田为生。仲永长到5岁时,忽然有一天哭闹着要笔墨纸砚,父亲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提笔写了四句诗,并署上自己的名字,那四句诗是以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的。此诗传给全乡秀才们观看,都说好诗。自此以后,人们出题目叫他做诗,他马上就能写出来,诗的文采和情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县里的人也感到惊奇,有人宴请他的父亲,也有人出钱叫仲永做诗。仲永的父亲感到这里边有利可图,便每天领着儿子到处拜见县里的人,却不让儿子再去学习。
王安石听说这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他跟随父亲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那时方仲永已是十二三岁的人了,叫他做的诗,已同王安石以前所听到的不相称了。又过了7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家,再到舅舅家里,问起仲永的情况,得到的回答是:“他的才能已经没有了,跟普通人完全一样了。”王安石说:“仲永的聪慧是天赋的,他的这种天赋,远远超过了一般有才能的人。但是结果他却成了一个平常人,那是由于他放弃了后天教育的缘故。仲永的天赋是这样的优越尚且会成为一个平平常常的人,那么,现今那些天赋并不聪明、本来就是平常的人,如果不接受后天教育,岂不更落后于平常人了吗?”
王安石最后说:“天赋的聪慧是有的,但天赋的聪慧并不等于才能。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有天赋的人放弃学习和后天教育,则天赋消失。无天赋的人,只要孩时努力刻苦攻读,注重后天教育,照样可以成才。”
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
——陶行知
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茅盾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梁启超
聪明人更加需要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忙着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忙着无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
——夸美纽斯
“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20岁是凡人。”这一谚语之所以存在,正来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世上再没有比骄傲自大更可怕的了。骄傲自大会毁灭英才和天才。
——木村久一
忤逆墓的由来——王秀才溺爱幼子吃苦果
元朝末年,曲沃县金沙林(今属山西省侯马市)有个姓王的秀才,50多岁生了个儿子,取名王进。秀才老年得子,视若掌上明珠,百般溺爱。平时,好的尽他吃,美的尽他穿,要什么有什么,百依百顺。
王进自小得宠,十分骄横,染了一身恶习,吃喝玩乐样样俱能。一天,秀才为一家办婚事,没带王进去。王进知道父亲吃酒没有带他去,心里不满,破口大骂,并扬言非杀了他父亲不可。母亲本来想劝儿子几句,看到他那个凶神恶煞的样子,吓得躲在房里没敢吭声。
半夜,秀才回来了,妻子慌忙告诉他说:“孩子夜里要杀你,你快躲一躲吧!”秀才问明情况,起先不大相信妻子的话,感到平时对儿子如此之好,怎么能杀老子呢?恐怕是说着玩的吧。可是,他知道儿子的脾气,又怕是真的,万一被儿子杀了怎么办呢?于是,便急中生智,取了一只葫芦,用棉衣裹好,放在被子里,乍看上去,像是自己酣然入睡的样子。
夜深人静,王进果然持刀闯进了老子的房间,朝被头猛砍一刀,匆忙逃走了。秀才见到儿子真的杀他,惊叹道:“孩子是万万溺爱不得啊!”
平时娇生惯养的王进,逃到异乡,举目无亲,只有靠要饭为生,处处横遭白眼,受人凌辱。几经磨难之后,才念父母恩情,痛悔不该杀父亲。从此,他立志重新做人,拜师求学,发奋读书,习文经武,练骑学射,成了文武双全的有用人才。从军之后,很快官至督军。他在征战途中路过家乡,家乡人告诉他,他的父亲刚去世不久。这时候他后悔莫及,双亲已经离开人世,不能赎罪补过,表达孝意。面对家乡父老及部下,他顿足捶胸,失声悲叹道:“我罪孽深重,你们千万不要学我呀!”
后来,王进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对自己的子女再也不溺爱了。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他把自己的罪过对孩子们说了,并且嘱咐他们:“我死了以后,掘一口深井把棺材用铁链吊在半空,天地不着。等我的罪孽消尽,铁链锈断,棺木落水,幽灵才得慰藉。”不久,王进在征战中阵亡,他的子孙遵照他的遗嘱,掘井系棺,建墓立碑,并称之为“忤逆墓”。
溺爱的双亲应记住:过度的溺爱与娇养其结果是侮辱。
——利斯
家庭教育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作为这个学校的第一任教师,便是他的父母。
——托尔斯泰
当一个人过分溺爱孩子时,他的爱便是反人类的。
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鲁迅
听到你的读书声,我的病好多啦——清朝学者蒋士铨之母教子有方
清朝中叶,有一位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的著名学者最蒋士铨(1725…1785)。他长大成才,全靠母亲钟令嘉对他的苦心教育。
蒋士铨刚刚4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孩子还不会拿笔,母亲就劈成一把细竹丝,把它们按照点、横、撇、捺的位置分别组成不同的字体,然后抱着小士铨坐在膝盖上一个一个地教。等士铨认识了,就把这些竹丝组成的字再拆去,重新组字。由开始每天记一两个字,到后来每天记10个字。这样,蒋士铨6岁时已认识了不少字,并且能握起毛笔练习书写了。
士铨长到七八岁时,母亲一边纺纱织麻,一边教他读书。她把书本放在自己的膝盖上,让土铨坐在膝旁,她手里干着活儿,嘴里一句一句地为孩子领读。她读一句,士铨就跟着学一句。咿咿呀呀的读书声和嘶嘶轧轧的纺车声两相伴随,别有一番境界。有时候,他们母子二人就一直这样苦读到深夜。冬天的夜晚,天寒室冷,母亲往往解开怀,让孩子坐在胸前,用薄被盖住他的双脚,陪着他照样攻读不止。士铨读得太累了,就在母亲的怀中睡上一会儿。等他稍一清醒,母亲又催促他读了起来。
那时候,蒋士铨的父亲到外地去了,家中只有他们母子相依为命。一次,母亲生病了,士铨就坐在她的床前伺候,从不离去。看着母亲痛苦的样子,儿子问道:“你心里有什么烦闷的事吗?”
“有啊!”
“那,怎样才能给您宽宽心呢?”
母亲沉思了片刻,答道:“你给娘背诵几篇所读的书,或许能够使我高兴起来。”
于是,蒋士铨就在母亲的床边声音朗朗地背诵起来。听到儿子对所读文章掌握得如此熟练,母亲禁不住微笑了。她说:“听到你的读书声,我的病好多啦!”
教育开始于母亲的膝下。要孩子听从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他个性的建立——做父母的人应牢记这一点。
——巴鲁
幼儿教育是教好后一代的基础,它关系到进入青少年时期德育、智育、体育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光荣的工作。
——徐特立
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早年教育决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大有好处的。
——丹尼枷笛福
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苏霍姆林斯基
父子情——鲁迅的教子经
海婴出世的第二天,鲁迅手里捧着一盆小巧玲珑的松树,非常高兴地来到医院的房间里,轻轻地放在了许广平床边的一张桌子上。这是他送给妻子许广平的。这松树翠绿、苍劲、孤傲、沉郁,有似鲁迅的性格。他希望儿子也像这松树。
从寓所到医院有百数十步远。在海婴生下来之后,鲁迅每天至少有两三次到医院里去,有时还领着一批批的朋友去慰问,手里特意拿些食用物品给许广平。每当静静坐下来之后,他便欢喜慈祥地看着孩子的面孔,承认很像他自己,却又谦虚地表示:“我没有他漂亮!”
怕用烟熏了孩子,每天工作时他就搬到楼下去,把客堂的会客室改为书房。但一到夜里12时,他必然上楼,自动地担任到2时的值班,留心海婴的服食眠息。他时常抱着海婴坐在床头,手里搬弄一些香烟盒之类,弄出锵锵的响声,引得小孩高兴。小身子在他大腿上乱跳;倦了,他有别的方法,把海婴横卧在他的两只弯起来的手臂上,在小房间里从门口走到窗前,再来回走着,唱那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诗歌调子:
“小红,小象,小红象。
小象,红红,小红象。
小象,小红,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红红。”
有时又改口唱仄仄平平平仄仄调:
“吱咕,吱咕,吱咕咕呀!
吱咕,吱咕,吱吱咕。
吱咕,吱咕,……吱咕咕。
吱咕,吱咕,吱咕咕。”
一遍又一遍,直到孩子在他两手造成的小摇篮里安静地入睡。有时,他很累,但是:'总不肯变换他的定规,好像那雄鸽,为了哺喂小雏,就是嘴角被啄破也不肯放弃它的责任似的。“
鲁迅原来是不大喜欢看电影的,后来听朋友们说,和孩子一块看电影既是一种娱乐,又可教育孩子,多方受益。于是他也看起电影来。不论写作多忙,凡是有适合儿童看的电影,鲁迅总要专门陪海婴去看。什么《人猿泰山》、《泰山之子》、《仲夏之梦》。《米老鼠》等,以及一些世界风光之类的纪录片,都带海婴看过。
除了电影之外,一些较大的文化活动场合,只要有重大文化活动,鲁迅也总是约许广平携儿子光顾。不过,有些活动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他是要考虑一番的。
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预购了有狮、虎、大象表演的马戏节票,他简直心花怒放,兴奋不已。他一直等到很晚,迟迟不肯上楼睡觉。但他没有听到父亲的召唤。鲁迅考虑到这些节目大都是猛兽表演,并且是在深夜临睡之前,怕海婴受到惊恐,所以没叫他去。第二天,父亲知道海婴很难过,便耐心地向海婴解释,告诉他以上的考虑,并答应白天找机会陪海婴再去观看。意外的是,第二天他们去看表演时,没有猛兽类的表演(那些猛兽关在大笼子里),只看了些马术和小丑的滑稽节目。不过,这对海婴来说,感到更有趣。
由此可见,鲁迅为了海婴的身心健康,是何等的煞费苦心。如今,每当提到这些事,海婴还是激动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地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单单爱孩子,母鸡也会这样做。可是善于教育他们,却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从事这种事业,必须具有相当的才能,必须具备广博的生活知识,必须要谨慎从事,因为这是一种艺术。稍一不慎,就会窒息了儿童的求知欲。
——高尔基
教养不在于知识的数量,而在于充分的理解、娴熟地运用你所知道的一切。
——第斯多惠
教育——这首先就是入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父亲和母亲的一切生活,一举一动,应该作为儿女的榜样,也是父母对儿女相互关系的基础,这就是爱向往真理,爱却不是倾向于一己的境界。
——别林斯基
从小看大,三岁知老——李大钊的爷爷李如珍教子有方
李大钊(1889…1927)的父亲叫李任荣,是个读书人,因早年患病,在大钊未出世前就去世了。母亲因伤心过度,生下大钊6个月后也去世了。小小的大钊跟爷爷生活。
大钊的爷爷叫李如珍,也是个读书人。大钊出生时,他已经70多岁了。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大钊身上,对这个孙子十分宠爱,但管教却非常严格,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读书知理的有用人才。
爷爷管教孙子,不管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从没有半点疏忽和迁就。他常对左邻右舍说:“小孩子就像一颗茂盛的小树,由他自己去长,一点也不管教,那是万万不行的。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小时候要是不注意好好管教,长大以后就来不及了。”从3岁起,爷爷就教大钊识字;白天教,晚上问。四五岁就开始教他读忏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本。爷爷对孙子严格管教,只是在孙子学习的时候。学习完了,他却马上变成一个慈母,既有耐性,又很慈祥。他常常笑着对亲友们说:“我们家里一天有两怕:书本一翻开,孙子见了爷爷怕;书本一闭上,就该是孙子收拾爷爷的时候了。”
每天早晨梳洗完毕之后。爷爷把红漆小桌擦得锃亮锃亮,往炕上一放,孙子就知道学习的时候到了。他连忙把书本、笔墨、砚台摆在炕桌上,开始学习。就在这一瞬间,全家的气氛跟着严肃起来,孙子就百依百顺听从爷爷指挥。可是学习刚一结束,把书本一闭,孙子就要把爷爷弄得脚尖朝天。他叫爷爷取这个,爷爷不敢取那个。爷孙俩尽情地玩。
小孩子没有不贪玩的。一天到晚一直叫他坐在那儿端端正正地读书写字,是不可能的。有时大钊读书读累了,便把手偷偷伸到桌子底下跟大狸猫玩起来,一会儿揪猫耳朵,一会儿摸猫爪子。这时,如果被爷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