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精神现象学句读 >

第15章

精神现象学句读-第15章

小说: 精神现象学句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种东西中,或者甚至于说真理就是作为直观或直接知识这样的东西而存在着的,那么按照这种观念就等于说,为了给哲学作系统的陈述我们所要求的就不是概念的形式而勿宁是它的反面。
这就是说如果说真理只实存于有时称之为直观有时称之为关于绝对、宗教、存在(不是居于神圣的爱的中心的存在,而就是这爱的中心自身的存在)的直接知识的那种东西中,或者不如说真理只是作为这样的东西而实存着,那么由此出发,为了陈述哲学我们同时所要求的就不是概念的形式而勿宁是它的反面。

我的翻译是比较逐字逐句的,比较这个硬的,比较硬的,我主张硬译,象鲁迅所讲的硬译,就是说你不要加些东西,你也不要掉了一些什么东西,你一定要从句式、从用词、从这个语法方法尽可能地按照德文原文,它这个地方本来的翻译有一些发挥,也许是从英译本来的,那么这一句话实际上就是点出了当时流行的到底是一种什么观点,前面讲了半天,还没有出来,那么这句话就出来了,“这就是说如果说真理只实存于有时称之为直观有时称之为关于绝对、宗教、存在的直接知识的那种东西中”,也就是说对立的观点就是直接知识的观点,直接知识在黑格尔的时代,这个最有名的代表就是雅可比,在黑格尔的小逻辑里面一开始就讲到了,思维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这是第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形而上学,就是理性主义的独断论,思维对客观存在的第一种态度、最简单的就是形而上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谈到本体论,谈到作为存在的存在,那么建立起一个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一直延续到黑格尔时代的理性派,甚至于康德以前,莱布尼茨、沃尔夫那些人,理性派的形而上学,这是第一种态度,你要建立形而上学,那首先就是理性派的形而上学,经验派在那个时候是不讲形而上学的,象洛克、培根这些人哪,都不太关注形而上学,他们有时候关注形而上学,他们就有理性派的因素了,休谟就完全不讲形而上学,那就是彻底的经验派,所以第一种态度就是对待客观性呢,就是形而上学,第二种态度呢,分两个层次,一个是经验主义,一个是批判哲学,我们看小逻辑的前面,很长的一段分析当代的几个层次,首先是形而上学,第二呢就是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第二种态度,第三种态度就是直观的知识,直观的知识就是雅可比,雅可比,雅可比,那么这里讲的直接知识呢就是讲的雅可比,他没有点明,但是呢是实际上是以雅可比作为他的靶子,我们要,读到这里的时候可以翻一翻小逻辑,从第62节开始到70多节,一直都是对他进行批判,对他进行比较,对他进行追根溯源,对他的价值进行某些肯定的评价,他也不是完全说一口否认他,他还是看到了一些东西,还是有一些推进,但是是不够的,跟黑格尔自己的观点比起来是不够的,但他影响很大,在当时影响很大,我们来看这句,“这就是说如果说真理只实存于有时称之为直观有时称之为关于绝对、宗教、存在的直接知识的那种东西中”,这个括符里面讲,“不是居于神圣的爱的中心的存在,而就是这爱的中心自身的存在”,这句也比较难以理解,神圣的爱,那就是直接知识了,在雅可比那里就是直接知识了,我对于上帝不需要证明,每个人心里都有上帝,每个人通过直接的知识就有上帝,上帝不是推理,不是推理出来的,上帝是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呢就是一种神圣的爱,每个人总要信某些东西、叫要有某个最高的信仰,尽管哪怕是原始人,他们信自然崇拜,他们信偶像,但这个里头已经包含着一种后来到基督教发展到高级程度的那样一种信仰,那么雅可比主要是以基督教的成熟形态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人类,包括中国人、包括东方人、包括印度人,他认为都其实已经有信仰在内心,已经信仰一个绝对的东西,而这种信仰呢它不是一种推理,它就是一种爱,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但是黑格尔在这里讲了,“不是居于神圣的爱的中心的存在,而就是这爱的中心自身的存在”,这两个层次呢,黑格尔把它区分出来,就是说“居于神圣的爱的中心的存在”在黑格尔看来倒还是可以接受的,就是说神圣的爱,包括原始人也好,包括东方人也好,它都有一种神圣的爱,但是是潜在的,还没有发展出来,但是在这种爱的后面,你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这种爱的中心你会发现,最深的层次实际上就是存在的范畴,就是一个存在范畴,那么这个存在范畴应当怎么样分析它,那只有通过概念来分析,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应当是这样的,但是按照雅可比的观点就是不是那样的,没有什么概念,就是爱的中心它本身,就是存在了,存在就是爱,存在不是概念,存在就是种信仰,就是种爱,“有时称之为直观有时称之为关于绝对、宗教、存在的直接知识”,这种直接知识就是爱,爱本身,就是爱的本身的存在,爱的中心自身的存在,如果说真理只存在于这样一种东西之中、这样一种直接知识之中,这是雅可比的观点已经在这里了,下面再进一步讲,“或者不如说真理只是作为这样的东西而实存着”,不如说就是更准确地说,真理只是作为这样一种直接知识而实存着,这个跟黑格尔自己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黑格尔前面讲到,真理在概念中才拥有其实存的要素,前面讲的第一句话里面讲了,真理的真实形态被建立在这种科学性中,真理被断言只有在概念之中才拥有其实存的要素,那么这种直接知识的观点,它是相反,他说,真理只是作为这样的东西而实存着,只是直接知识,直接知识就不是概念,那就是爱,那就是情感,他这里说,如果说这样,实际上就是假定如果你说的是对的,下面讲,“那么由此出发,为了陈述哲学我们同时所要求的就不是概念的形式而勿宁是它的反面”,这个就跟黑格尔的观点颠倒过来了,完全相矛盾了,由此出发,按照、从这样一种观点出发,“为了陈述哲学”,他前面讲了,陈述是最难的,结合判断、结合理解,作出对哲学的陈述,“为了陈述哲学”,陈述当然是要把它说出来,***,要把它表达出来,“为了陈述哲学我们同时所要求的就不是概念的形式而勿宁是它的反面”,是概念形式的反面,是非概念的形式,非概念的形式下面要具体地解释,他说,按照这种说法,绝对不是应该用概念去把握,而是应该予以感受和直观;应该用语言表达和应该得到表述的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对绝对的感觉和直观。

按照这种说法,绝对不是应该用概念去把握,而是应该予以感受和直观;不是对绝对的概念,而是对绝对的感觉和直观才应该诉之于语言和应该说出来。

这个概念形式的反面是什么呢?就是感受和直观,也就是说接受、直观,你不要先加上一些先入之见,每个人你拍拍胸脯自己想一想,你排除一切杂念,你敞开你的感受和直观,你看一看你的内心,你就会看到绝对、宗教、存在、爱的存在,换言之,你就会看到上帝,上帝在每个人心中,你只要敞开你的感觉,敞开你的直观,那就可以看到,那就是绝对,绝对不是应该用概念去把握,而是应该予以感受,下面这半句我把它颠倒过来,这样改一下,语气会好一些,前面一个应该和后面一个应该不是一路贯下来的,“不是对绝对的概念,而是对绝对的感觉和直观才应该诉之于语言和应该说出来”,诉之于语言和说出来都是***,***就是陈述,才应该陈述,应该陈述的是什么呢?不是绝对的概念,不是对绝对的概念,这个绝对的概念呢还不太清楚,我们加个对字,“不是对绝对的概念,而是对绝对的感觉和直观才应该诉之于语言和应该说出来”,就是应该陈述出来,应该陈述的不是对绝对的概念,而是对绝对的感觉和直观,这是雅可比的这个核心思想,雅可比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这样,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感觉和直观来把握绝对,把握存在,把握上帝,把握宗教,这就是一种直觉主义,有时候变成了一种神秘主义,我们参照小逻辑里面相应的部分也可以看出它这里的意思,我们看下一段,对于这样的一种要求,如果我们从它的较为一般的关联上来理解它的出现,并且就自觉的精神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予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自觉的精神已经超出了它通常在思想要素里所过的那种实体性的生活,超出了它的信仰的这种直接性,超出了它因在意识上确信本质与本质的内在和外在的普遍呈现已经得到了和解而产生的那种满足和安全。

对于这样的一种要求,如果从它的更普遍的关联上来理解其现象,并且就自觉的精神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待这种现象,则自觉的精神就已经超出了它通常在思想要素里所过的那种实体性的生活,超出了它的信仰的这种直接性,超出了意识对其本质与其内在和外在的普遍当下相互和解所具有的确信的那种满足和安全。

我们来看,对这样一种要求,什么样一种要求,就是雅可比他们的那种观点的要求,你不要跟我讲概念,你就跟我敞开你的直观跟感觉就够了,这就是一种哲学的要求,当前流行的哲学要求,他说“如果从它的更普遍的关联上来理解其现象,并且就自觉的精神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待这种现象,则自觉的精神就已经超出了它通常在思想要素里所过的那种实体性的生活”,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它作出了某种带有正面性的评价,前面是讲它的观点跟我是完全相反的,他们认为不要讲概念,只要讲对绝对的感觉和直观就够了,那么如果从他的更为普遍的关联上来理解这样一种现象的话,并且就自觉的精神当前(这几个字都是打了着重号了的),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待这种现象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推进,看出他自觉的精神在当前它的价值,什么价值呢?“自觉的精神就已经超出了它通常在思想要素里所过的那种实体性的生活”,这就是它的价值,这种观点当然跟我的观点是格格不入的,黑格尔讲这跟我的观点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如果我们放在一个更加普遍的观点上来理解,不是说仅仅局限于我的观点,而是从历史上来看,从观念的发展史,从自觉的精神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这样一种现象,把它放在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来看,我们可以发展这样一种观点有它的价值,有它什么价值?“自觉的精神就已经超出了它通常在思想要素里所过的那种实体性的生活”,实体性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上次已经讲到过了,实体性的生活就是自在的生活,就是没有反思的生活,天天过日子,为什么要过?生活的意义何在?我们将要向何处去?

这些东西都不反思,反正我就在那里了,已经活着了,我已经是一个存在了,这就叫实体性的生活,没有反思的生活,这个苏格拉底讲,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没有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就已经是非实体性的了,苏格拉底已经超出那种实体性的生活了,当然他是在那个不同的层次上面,近代哲学也是,一开始是一种实体性的生活,雅可比那种观点已经超出了通常的那种实体性的生活,那种日常的观念,常识,日常的常识,就是不反思了,大家都理所当然每天过日子,包括那种科学常识,我们好象把握了科学常识,每个,经过启蒙运动以来,每个有点文化的人都懂得牛顿物理学,世界就是这样的了,然后就不反思了,就每天按照这些既定的规范继续过,这就是一种实体性的生活,但是雅可比提出来,这些东西都是些碎片,都是没有意义的,包括牛顿物理学,科学,现代、近代科学都是没有意义的,都不是真实的东西,都不是真理,真正的真理是什么?是直接的知识,是对上帝、对存在、对绝对那种直接的感悟,那种直观和感觉,这才是更高的层次,所以他们已经超出了那种实体性的生活,为什么在当时那么流行呢?

经过启蒙运动以后,在他的发展到康德的时代,雅可比跟门德尔松和康德都是同一代人,比黑格尔稍早一点,门德尔松是康德的学生了,但是他又反对康德,那么他眼雅可比是非常接近的,门德尔松跟雅可比是非常接近的,他们都崇尚斯宾诺莎,他们认为还是斯宾诺莎说得对,斯宾诺莎强调这种直接的知识、直观的知识是最高的,直观的知识是最高的,而世俗的知识都是过眼烟云,那个不管你讲得多么头头是道,那都是些样式,而不是实体,样式和实体是完全不同的,实体是永恒的,样式是过眼烟云,所以斯宾诺莎强调呢这个真正的实体是永恒的,但是当斯宾诺莎说这个实体表明这个实体,他已经超出了实体性的生活,他对实体进行了反思,实体应该是什么样的?斯宾诺莎哲学里面进行了探讨,那么雅可比他们也超出了这种实体性的生活,他说“超出了它的信仰的这种直接性,超出了意识对其本质与其内在和外在普遍当下相互和解所具有的确信的那种满足和安全”,这句话可以?我把它改译了一下,“超出了它的信仰的这种直接性,超出了意识对其本质与其内在和外在的普遍当下相互和解所具有的确信的那种满足和安全”,意识所具有的确信的那种满足和安全,意识具有一种确信,确信什么呢?确信它的本质与它的内在和外在的普遍当下相互和解,意识的本质和它的内在和外在的普遍当下是相互和解的,内在外在的普遍当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意识它一方面表现在内在方面,当下,自我意识,当下的自我意识就是内在的方面,外在的方面,当下的对象意识,当下的对象,意识到一个对象,这都是当下,意识的本质和内在和外在的普遍当下相互和解,就是说意识的本质就是意识的这种表现在内和表现在外的普遍当下,它们相互之间是和解的,没有什么对立,意识的本质就是当下的那些现象、那些样式、那些经验的事物,经验的自我和经验的对象,内在和外在的普遍当下,因为这种本质和这种普遍当下相互之间是和解的,不再对立,不再对立就怎么样呢?

就具有了确信,就具有了信仰,我相信意识就是相信意识的这种普遍当下的现象,相信意识就是相信内在外在普遍当下的现象,就是确信,就是一种信仰了,就是一种相信了,有了这种相信就有了一种满足和安全,满足感和安全感,我只要相信我自己的直接的直觉就够了,那就是相信上帝了,那就是相信绝对了,而相信了绝对,那些内在也好,外在也好,普遍当下的那些现象都在里面,都包含在里面了,上帝跟这些东西不是相冲突的,都是包含在里头,我直观到了上帝,那所有的东西都在里头了,这样一种信仰就带来一种满足和安全,一个人当他心里有上帝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满足和安全感,满足感和安全感,但是雅可比他们的观点超出了这种满足和安全,为什么超出了这种满足和安全?就是认为这种信仰跟那种内在的外在的普遍当下相互之间不能够和解,不能和解,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过眼烟云,那些样式、那些具体的东西、经验的东西,都是虚假的,都是幻象,都是要抛弃的,我唯一的只相信我内心的直觉,那种直观,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