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精神现象学句读 >

第36章

精神现象学句读-第36章

小说: 精神现象学句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结果自身却是单纯的直接性”,就是说尽管我们说这个结果我们不能孤立起来看、当作一个单纯的直接的东西来看,但是它自身的确是一个单纯的直接性,就是说尽管它把它的整个形成过程都包含在内了,但它毕竟是一个结果,毕竟你最后拿到了那个奖杯它是单纯的,你说它里面蕴含了你几十年的工夫在里面,当然是这样,但它最后体现为一个单纯的结果,所以它毕竟是一个单纯的直接性,结果、这个结果自身却是单纯的直接性,“因为它是自己意识到的自由”,自己意识到的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到的,自我意识到的、自己意识到的,它是自己意识到的自由,这个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自我意识,而是在意识中被意识、被自己的意识所掌握、所控制的这样一种自由,它自己意识到这个、在这个结果上我们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由,凝聚、我的自由凝聚在这样一个结果上面,这个结果使我在这个上面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由,我多年以来想得到的这个奖杯我现在终于拿到了,这个时候有一种自由感,有一种自由的体验,它是自由意识到的自由在这个结果上面我意识到我的自由,“它静止于自身”,在这个结果上面它静止了,它是单纯的,它是静止的,当然它里面蕴含着形成过程,蕴含着运动,蕴含着长期的不安、努力,象前面讲的包含着痛苦啊、忍耐啊等等,但是这个时候“它静止于自身”,它终于达到目的了,“并且它不是把对立置于一边不加理睬,而是已与对立取得了和解”,对立这个时候已经调解了,已经和解了,当然它是通过对立,通过不断地奋斗,通过一分为二,把自己分裂为二,异化,把自己不当人来强迫自己,这样一种对立,最后它达到了自身以后,它并不是“把对立置于一边不加理睬”,不是说以前这个整个过程我都忘记了,我就沉浸于最后的结果里面了,不是的,它不是不加理睬,“而是已与对立取得了和解”,我的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忍受痛苦是值得的,这就是达成了和解、达成和解,如果没有这个结果的话,那我就觉得很遗憾了,费了这么大的力气结果没有得到应得的、应有的报偿,那就得不到和解,但是如果有了结果,那么我就、这个对立就取得了和解,我就发现我的这么多年的努力就是为了得到这个结果,这个结果就和多年的努力就达成了和解,值,相配,相互和谐,属于一种应当的一种联结关系之中,它本来就应当是这样,花那么大的力气,理所当然,就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这是讲到了这个中介,中介和它的结果,中介是在过程之中、在形成过程之中,但它的结果是单纯的,但中介也是单纯的,这两个单纯性虽然层次不同,但是都是单纯的,结果是回到了它最初的单纯性,而中介它是中间的这样一个单纯性,所以从这个中介的单纯性来说呢应该说更高、层次更高,形成过程的单纯性应当比结果的单纯性更高,它是导致结果的、导致结果的单纯性的,那么这样一种解释、这样一种分析、关于中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的这个分析呢跟这个我们刚才讲的跟这个目的性是有关的,下面一段就特别强调这一点,上面所说的话还可以表示为:理性乃是有目的的行动。

上面所说的话还可以表达为:理性乃是合目的性的行动。

这个合目的性在康德那里也非常强调,合目的性,大自然、自然界万物都是合目的的,在第三批判里面康德讲到目的论,《判断力批判》,这个里头肯定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当然康德也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来的,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他们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康德是作为第三批判反思放那里,那么黑格尔在这里把它提升出来了,它不仅仅是反思放那里,它也是规定论放那里,所以黑格尔对、对这个目的性是作了一次非常大的发挥,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他作了一次非常大的发挥,它这一段里面就提到亚里士多德,他说“理性乃是合目的性的行动”、“上面所说的话还可以表达为:理性乃是合目的性的行动”,就是说形成过程啊、这个中介啊、最后达到结果啊,这都是追求目的嘛,这都是在追求目的嘛,所以我们可以把它表达为一个合目的性的行动,而且是理性、而且是一种理性的行动,理性我们通常讲到有逻辑理性、还有这个目的理性,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理性是目的理性,我们讲工具理性和目的理性,逻辑理性通常被当作工具理性,我们通过工具、通过逻辑工具去推论、三段论式,但是目的理性是有一种超越性的,就是说理性它能够设定目的,然后设定自己合目的性的行动、设定自己的手段和中介来控制自己的目的的形成过程,来造成自己的目的的形成过程、达到目的的过程,所以这是一个理性的行动,理性是一种合目的性的行动,下面,过去有人误解了自然也错认了思维,把自然高举于思维之上,特别是否认外在自然中含有目的性,因而使一般的目的形式处于很不名誉的地位。

当人们把臆测中的自然抬高到误认为的思维之上,特别是放逐了外在合目的性时,这就使一般的目的形式丧失了名誉。

“当人们把”,这个、这句话我做了大的改动啊,“当人们把臆测中的自然抬高到误认为的思维之上,特别是放逐了外在合目的性时,这就使一般目的的形式丧失了名誉”,这句话的原来的翻译呢过去有人误解好象是特指的某个人,但是它这个地方不是特指,它就是一般而言,就是说近代、自从近代以来、自从近代以来“当人们把臆测中的自然抬高到误认为的思维之上”,一般来说把自然抬高到思维之上这是唯物主义者或者说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他们所采取的立场,就是把自然抬高到思维之上,人的思维就是要符合对象、符合客观对象、符合自然界,就是要认识自然界,这是近代唯物主义、科学、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它们所持的立场,这个、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呢这种自然是臆测中的自然、是他们想象中的自然,不是黑格尔所理解的真正的本源的本来意义上的自然,他们已经把自然肢解了,自然科学已经把自然当作是一个机械的毫无目的的这样一个结合体,象牛顿的自然哲学,牛顿的自然哲学就把自然界、整个自然看作是一大堆的原子、分子、一大堆的原子,由微粒所造成的,由微粒聚积而成的,没有什么目的性,这是“臆测中的自然抬高到误认为的思维之上”,误认为的思维,就是说近代以来人们认为思维是主观的,自然界没有思维,不可能有客观的思维,思维要符合于存在、符合于自然界、符合于自然对象,才是正确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这种对思维的理解是误认为的,是一种误解,黑格尔是主张有客观思维的,在自然界、在大自然中就有思维,就有理性,至少是上帝的思维,这个是这两个词在黑格尔这里都作了限定,“臆测中的自然抬高到误认为的思维之上,特别是放逐了外在合目的性”,这个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面也讲了这个,就是近代以来近代自然科学把目的性放逐了,把目的性赶出了自然界,经过牛顿物理学以后谁要是再认为自然界里面有一种目的性,就被认为是没有常识,连牛顿物理学你都不知道,你还说自然界有一种目的,有什么目的啊?都是机械运动、都是因果关系、都是因果必然性导致的,没有什么目的?在哪里有目的?你通过望远镜你能找到上帝吗?没有,所以整个目的论被放逐出了自然界,当然这种目的论是一种外在的目的论、外在目的论,康德呢首次把内在的目的论恢复起来了,就是说你完全不用目的论,有些东西你解释不了啊,自然界有些东西你解释不了,比如说有机体,有机体你能用机械论来解释吗?但是有机体呢它是有内在的目的,这个暂时存疑,这个在自然科学家那里争论很多,有的人认为外在目的论没有,但是内在目的论是可以承认的,那只是一个说法,用康德的说法就是一种反思性的判断力,我用一种反思性的判断力可以承认自然界也有某种目的性,那就是内在的目的性,比如说有机体,但是外在目的性被放逐了,被赶出了自然界,这就是近代以来近代自然科学以来人们通常所持的观点,它这个地方就是这样讲的,“当人们把臆测中的自然抬高到误认为的思维之上,特别是放逐了外在合目的性时,这就使一般的目的形式丧失了名誉”,就是牛顿以来目的论已经丧失了名誉,谁还在自然界里面主张目的论就会被讥为缺乏常识,经过启蒙运动以后、特别是经过启蒙运动以后,人们认为一个有常识的人不会想到自然界里面还会有目的,这个目的论就是很不名誉了,凡是讲目的论的就被那些具有自然科学头脑的人来嘲笑,这个很不名誉的,那么下面讲了,但是,亚里士多德曾规定自然为有目的的行动,同样我们认为,目的是直接的、静止的、不动的东西;不动的东西自身却能引起运动,所以它是主体。

但是,正如就连亚里士多德也曾把自然规定为合目的的行动,目的是直接的、静止的、推动自身而不被推动的东西;同样这个东西也是主体。

“但是,正如就连亚里士多德也曾把自然规定为合目的的行动”,这句话我改了啊,“正如就连亚里士多德也曾把自然规定为合目的的行动,目的是直接的、静止的、推动自身而不被推动的东西”,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直接的、静止的、推动自身而不被推动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这个已经有了,这个原来的这个翻译在这里恐怕、恐怕有点问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目的就是直接的,就是静止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上帝嘛,上帝的目的是静止的,是直接的,是推动万物、推动万物而自身不动的,从柏拉图开始就有这种划分,就是世界上的东西可以分成三类,一类就是自己不动而被其他的东西所推动的,这就是物体,第二类呢就是这个自己也运动也被其他的东西所推动的,这就是人的灵魂,人的灵魂是能动的,但是它也被其他的东西所推动,第三类呢就是自己不动而推动万物,那就是上帝了,自己不动,自己是静止的,推动万物,不动的推动者,这是从柏拉图开始就已经提出这个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也继承了这样一个概念,但是我们要注意黑格尔在这个地方把它稍微改了一下,不动的推动者就是自己不动而推动万物,它自己改成什么呢?推动自身而不被推动,这是完全的能动性,上帝在黑格尔这里被理解为完全的能动性,它不但推动万物而且推动自身,首先是推动自身,它之所以能够推动万物,是因为他能够推自身而不被推动、不被任何东西推动,它是最终的绝对的推动者,它推动万物也推动自身,上帝是推动自身的,是能动的,这个是黑格尔的一个新的解释,当然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也、也有这个苗头,比如说这个柏拉图的这个造物主,造物主?

造物主它就是推动自身的,它推动自身创造自然界,但它自身也是自然界,这个造物主,它是推动自身,但是在这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这一点不是很突出,“推动自身而不被推动”,这是目的、对绝对目的的一个理解,“直接的、静止的、推动自身而不被推动”,推动自身为什么要说静止的呢?因为它不被推动,它推动自身,但是它还是它,它的目的,作为过程来说它是推动自身,但是作为过程所达到的结果它又是回到了自身,所以它还是静止的,你看起来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地,它还是静止的,它是直接的,目的是直接的、是静止的,在别的地方黑格尔的多次提到目的是静止的,就是过程在变,但是目的是不变的,我最后实现这个目的,这个目的实现了,但是目的还是它,还是目的,目的并没有变,如果目的变了,那你的目的就等于没有实现了,你实现了另外一个目的,如果你能够把你的目的实现出来,那个目的、那这个目的从头至尾是贯穿的,它是静止的、不变的,它是自己不动而推动整个过程的,我们说一个人有毅力,能够坚持,他咬定一个目的不放松,一直要把它实现出来,那么这个目的它是不变的,但是整个过程那是充满着变数,所以目的它“是直接的、静止的、推动自身而不被推动的东西”,前面有个“正如”,“正如就连亚里士多德也曾把自然规定为合目的的行动,目的是直接的、静止的、推动自身而不被推动的东西;同样这个东西也是主体”,正如亚里士多德也曾经、就连亚里士多德也曾经,或者说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在那么样的两千年以前他就已经说过这样的话,就是说自然他把它规定为合目的的行动,“同样这个东西”、推动自身而不被推动的东西也就是主体,这个是黑格尔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黑格尔的观点作证,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就是主体,自然界就是主体,目的性就是主体,有目的的行动、自然有目的的行动就是主体,这个回到他的主体了,就是实体就是主体,你讲自然界、你讲自然界、讲自然界的造物主、讲自然的创造者、讲自然的、自然的合目的性,那么你实际上就已经把自然当作主体,当作了主体,实体就是主体嘛,下面,它引起运动的力量,抽象地说,就是自为存在或纯粹的否定性。

这个前面已经讲了,就是说纯粹的否定性“从它起码的纯粹抽象来说,它是单纯的形成过程”,这个地方再一次重复,“它引起运动的力量”,就是这个主体啊“它引起运动的力量,抽象地说,就是自为存在或纯粹的否定性”,“自为存在或纯粹的否定性”,纯粹的否定性前面已经出现这个概念,这个地方把它定为自为的存在,纯粹的否定性就是自为的存在,抽象地说就是这样的,具体地说当然有很多形式很多内容,有丰富的内容,但是所有这些内容背后都有个贯穿一切的,就是自为存在,就是自在的存在本身就包含有自为的存在,自在的东西不仅仅是自在的,它也是自为的,它要成为主体,要成为主体就要有纯粹的否定性,它就要不再是原来那样,不再是现成的东西,它要把自己再创造出来,这就是纯粹的否定性,它是自己把自己造成的,这个波伏娃讲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自己把自己造成的,其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所有的人都不是天生的,都是自己把自己造成的,是纯粹的否定性、自为的存在把他造成的,他不愿意老是那样,这就是抽象地说是这样、是这样一种力量、引起运动的力量,引起运动的力量是这样一种力量,是纯粹的否定性,结果之所以就是开端,只因为开端就是目的;或者换句话说,现实之所以就是关于此现实的概念,只因为直接性的东西,作为目的其本身就包含着“自身”(dasSelbst)或纯粹的现实。

结果之所以就是开端所是的东西,只因为开端就是目的;或者说,现实之所以就是关于此现实的概念所是的东西,只因为直接性的东西,作为目的就拥有 “自身”或在自己本身中拥有纯粹的现实性。

“结果之所以就是开端”,原来就是、原来翻译成“之所以就是开端”,这很不好理解,结果、结果是结尾嘛,结尾就是开端,结果就是开端之所是的东西,开端所是的东西,目的,一开始有个目的,那么这个目的是什么?就是结果,结果就是开端所是的东西,为什么这样?只因为开端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