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白登之围 >

第26章

白登之围-第26章

小说: 白登之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这一剖析判断颇合情理,众人听了十分信服。屯驻晋阳的汉军有十万余众,匈奴人拿两三万人来挑战,这不是送死吗?况且那个匈奴单于也不见人影。因此,它无疑只是一支疑兵。    
    刘邦又说了:“这次征讨匈奴贼寇与叛贼韩王信,朕原本想一战成功早早结束战事,让士卒们也可回家过冬,没料想功亏一篑,让他们从网眼中溜了。现在天渐渐冷了,这仗还得打下去,那个匈奴单于不除,这里会祸乱不断,本来只出了一个叛逆韩信,现在又多出一个‘赵王’,过两天不知还会有什么新花样。因此,朕是下了决心了,朕与你们相约,这次一定要剿灭匈奴,铲除祸根,不留后患,这样我们才能安安心心地胜利班师。你们要做好冬季作战的准备,要赶快筹集队伍的冬装,现在士卒们都还着秋装,过不了两天就顶不住了,御寒衣被的筹集是第一件大事。”    
    陈平皱着眉回答:“这儿贫瘠,又经战乱,一时难以筹措,还得请萧相国在长安筹划。”    
    “那就赶快给萧相国下诏,此事十万火急,就近让燕、赵、梁等国也多多筹措。这次我看张敖是着急了,他会上心的。代王至今尚未到任,代地的局面像是一锅烧煳的粥,那五十三个县一大半不在我们手里。这次一定也要把这个烂摊子整理出个头绪。韩信叛变了,也没什么韩王了,这里的治界要重新划分一下,这事也要马上考虑。这一带不安定下来,总是个毒瘤。”    
    新封的代王刘喜是刘邦的二哥,是个平庸之辈,代地一片混乱,他便赖在京城,迟迟不敢赴任。刘邦心中对这个哥哥十分恼火,但刘喜的代王是自己安排的,他是有苦难言。    
    陈平等大臣听刘邦这番训示,都频频点头称是,在这些地方都显示出这位皇帝的高瞻远瞩,他们为刘邦的这种能力叹服。    
    三    
    匈奴左贤王稽粥部与王黄部迅速占领晋阳以北的各个据点后,并没向晋阳进攻。这个态势使刘邦确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只是一支疑兵,是来迷惑自己的。它的真实意图是阻挠自己向北进剿追击匈奴单于。    
    既然摸清了敌方的意图,那么一条简单的军事原则便是:粉碎对手的意图,让战争机器走上自己铺设的轨道。    
    为了打好这一仗,刘邦与大臣们连续开了两天军事会议,检讨前一段对匈奴作战的得失,拟订下一步的作战方略。    
    在众将的议论中,最多的话题便是如何对付匈奴骑兵的机动性与灵活性。大家认为匈奴骑兵作战骁勇,骑术娴熟,但他们的装备、武器都不如汉军,且汉军都是历经战阵的老兵,战斗力强,目前兵力上又占优,因此战胜匈奴人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因匈奴军都是骑兵,击溃他们容易,消灭他们则难,汉军大都是步卒,两条腿总是赶不上四条腿的。因此上阶段作战从南而北,再由北而南,转战千里,虽然皇帝陛下的策略英明,将士们也阵前用命,在最后时刻还是让那个狡猾的匈奴单于突围了。这是那些带兵的大将们最伤脑筋的。于是,像灌婴、陈豨、柴武等将领都提出,要制服匈奴,还须靠机动灵活的骑兵,以骑兵对骑兵,在运动中才能与匈奴人取得均势。这意见得到不少将领认同,他们议论纷纷,以为这是符合实际的。于是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这种意见成立,那就无法实现刘邦的战略目标,因为眼下汉军无法组织起如此强大的骑兵兵团,它的作战主力还是步卒。不仅现在不可能有这么强大的骑兵,在三五年里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怕也是难以完成这种兵种的改造。这样,刘邦这次要趁热打铁、一举消弭边患的目标不就落空了吗?    
    陈平听着众将的议论,心里一直在打鼓。灌婴等人的意见虽说有理,但皇上一定很不乐意听到这种声音。那些赳赳武夫光知道打仗,脑子真不开窍,他们这样嚷嚷着,既干扰了皇帝陛下的整体部署,也给他老人家出了难题。果然,刘邦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身子也不耐烦地晃动起来。他想他得来缓解一下气氛,也敲打敲打那些头脑简单的将领,让他们清醒清醒。于是,他双手一张,提高了嗓音,说道:“诸位将军,诸位将军,请安静一下,稍停一会儿,我想说几句,你们也听听,怎样?”    
    陈平是护军中尉,又是皇上的宠臣,众将见他有话要说,马上安静下来。    
    陈平见众将不吭声了,便有意慢悠悠地说道:“听了诸位议论,颇受教益,以骑兵对骑兵以取得运动上的均势,这主张固然好,但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法子制服匈奴人了吗?如果这样,我们大家也不必再在这儿争论,大家就赶紧回去养马吧。先得有马啊,有了马才有骑兵,我看起码得有五六十万匹上等战马,才能组建庞大的骑兵兵团。这至少得花上十年八年的时间吧,到那时诸位也老了,怕是上不了马,拉不开弓,打不了仗了。那就让我们的子孙去跟匈奴人斗吧,我们也不用在此枉费唇舌。诸位将军,你们以为如何?”    
    陈平这番七分说理三分戏谑的话让众将领听傻了。陈平他是什么意思啊,是说我们错了,不该说这个意见,可那是实话呀,我们是实话实说嘛。几个脑子灵的很快明白了陈平的用意,自己真是老糊涂了,讲那些实现不了的废话干什么,这不是让皇帝陛下难堪吗?于是他们尴尬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也不做声了。刘邦的脸上却露出了一丝笑意,心想这些人加在一起也不及陈平一人懂我的心思。这些家伙如果再不明白朕此番的用心,真该让他们回去改行养马了。    
    陈平见局面控制住了,他便要设法来扭转这个方向。他转过身来,对夏侯婴与灌婴两位将军说道:“汝阴侯、颍阴侯两位将军,前些天两位扼守晋阳城北各通道,是怎样被匈奴单于突围的?”    
    夏侯婴、灌婴最怕提那件事,那件事让两位名将羞惭不已。现在见陈平又在问,心头十分恼火,你陈平不是明明知道这回事,还问什么,这不是故意叫我们出丑吗?灌婴拧着脖子不答理,夏侯婴毕竟老成慎重,他强压着心头的怒火答道:“那是我俩的无能,我俩已经向陛下请罪,甘愿受罚。”    
    陈平见两位将军脸色很难看,忙解释道:“两位将军请不要误会。陛下都说了,这事不追究了,下官怎敢纠缠不休。重提此事,我只是想寻找一个佐证而已。据刚才几位将军的意思,匈奴单于之所以能突围逃遁,主要是因为他率领的全是骑兵,如果是步卒,那他就跑不掉了,是不是这样?”    
    夏侯婴抬头望了望陈平,答道:“是啊,至少他的大部分人马会被截住。”    
    “下官也以为这是原因之一。但如果他不是趁我不备之时夤夜突围呢?”    
    “那……”这又是两位将军最失算的地方。    
    “下官以为,如果他在白天突围,或在第二天突围,那他的麻烦就很大,甚至很难脱身,尤其是如果陈豨将军、柴武将军的队伍赶到,就一定能将他围住,是不是这样?”


《白登之围》 兵困楼烦晋阳谈兵(4)

    夏侯婴也是这样想的,此刻灌婴的头也扭了过来,听着陈平的叙述。    
    “因而,下官认为如果匈奴单于举措失当,而我军布置又严密些,匈奴单于是有可能被我们生擒活捉的,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匈奴大军也有可能被我们一举歼灭,是不是这样?”    
    经过陈平这东一绕西一绕,刚才认为只有靠骑兵才能制服匈奴的几个将领都不吭声了。    
    陈平又转身对着帐下众将说道:“也许你们心中会想,晋阳城下与匈奴作战的主要还是我军精锐的车骑队伍,那还是骑兵的优势嘛。下官认这个账,也认为要好好地掌握这些机动性强的队伍,让它在肯綮之处发挥作用。但大家别忘了,我们的主力是步卒,我们的优势也在步卒身上,如果在对匈奴作战中,对它失去信心,这仗就真是没法打了。”    
    这几句话让帐下的不少人动容。    
    陈平又说了:“下官还有一设问,两位将军,如果当初给你们增加五万步卒,你们要不要?”    
    “要,当然要啊,那我的防线就坚固多了。”夏侯婴马上回答。    
    “也许就能拦截住突围的匈奴人了,是吗?”    
    “那当然,至少他们中十有八九是跑不掉的。”    
    “说得好。因此,晋阳之战的检讨还应该加一条,我军在围城的兵力上并不占优势,或者说在兵力上的优势还未实现的时刻,让那个匈奴单于溜了,能不能这么说?”    
    “嗯、嗯”这句话让夏侯婴、灌婴听了心里很舒服。他们不得不佩服陈平,总能把纷繁的现象条分缕析地梳理清晰明白。    
    “因而,一场战事胜败的因素很多,各个兵种也互有短长。诸位将军,下官以为眼下我们该考虑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打好这一仗,把匈奴侵占的燕、代之地夺回来,铲除这个历时多年的边患。大家以为如何?”    
    刘邦一直耐着性子在听,开始他心情很烦躁,从陈平讲话后,局面渐渐改变了,他的心情也好了起来。陈平把他想要说的话都讲了,丝丝入扣,讲得很有说服力。他不时满意地点着头,心想手下有这么一个聪明人真是自己的幸事。现在见陈平讲完了,便觉得该好好地夸他几句,便对众将说:“户牖侯说得好啊,深合朕意,你们都要好好学学,为朕分忧才是。”    
    帐前众将都俯首称是,不少人心中嘀咕,我们是忠心耿耿,才直抒胸臆,这不是在为你老人家分忧嘛。谁像陈平这样机灵乖巧,专拣你爱听的讲,讨你的好。然而,再一转念,陈平所言也确实很难诟病,眼下务实的便是如何打好这一仗。陈平让他们回去改行养马,话是说得刻薄一些,但道理倒也不差什么,眼下分明是没有这么多的战马,妄谈什么要以骑兵对骑兵呢,这不是一堆废话吗?    
    于是众将又议论了好一阵。这回他们学乖了,不再表露自己的畏难情绪,而是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思考这场战争。有人主张用奇袭的手段劫杀匈奴单于;有人主张还是大迂回地包抄;有的则主张先把王黄、赵利一伙干掉,把那些虾兵蟹将扫荡了,再去擒拿蛟龙;有的则认为当步步推进以稳妥为上。一时间众说纷纭,其中有认真的,有言不由衷的,也有在刘邦面前有意显示自己热切的。    
    只有极少数人,像郎中刘敬便是个不辨颜色的死脑筋。他与众不同,一直在琢磨这仗能不能不打;还有,这仗即使打起来了,有没有必胜的把握。他来自民间,深知这些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连年的战争把全国的百姓都坑苦了,对于他们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但不打这一仗又该什么办?他也没想出另一种办法制止这场战争,一切都是逼到头上的事情。然而,不知怎的,他对这场战争的前途总是不乐观,匈奴不是能轻易战胜的,不然的话,当初燕、赵、秦等国也不必耗费那么多的人力、财力来修筑长城。他疑虑重重,闷闷地坐在一边想他的心事。    
    两天下来,大家的话说得差不多了,刘邦发现郎中刘敬这次十分异常,竟一言不发,平时他可是很爱发议论的。再一想也好,不然这乌鸦嘴不知又该说出哪些不中听的话来。    
    最后的一次会议前,刘邦与陈平、周勃等几个心腹商量了半夜,第二天,他便在众将前拿出了自己的主意。    
    他说道:“这两天大家出了不少好主意,对打胜这一仗信心十足,朕很高兴。这就很好嘛,我们君臣之间,就该同舟共济想到一块去。老百姓说‘三人同心,黄土变金’,这样我们一定能制服那个匈奴单于,打胜这一仗。当年项羽厉害不厉害,力能扛鼎,叱咤风云的霸王,军阵中无人抵挡的万人敌,最终还是被我们君臣合力同心地戮杀了嘛。那个匈奴单于还能比得上项羽?因此我们全军上下要有信心与决心,我们一定能战而胜之。    
    “现在朕可以告诉你们,在这次出征前,朕去探望了病中的留侯,也向他讨些主意。留侯与朕长谈了一夜,这里朕只告诉你们一句。留侯说,这次征战,务必以谋取冒顿为本。这句话说得好啊,朕以为它是我们要抓取的魂,是这次征战的纲。你们每一个人必须牢牢记住这句话,征战中所有的举措都要围绕这句话,这样才不会迷失攻击的方向,不会把劲儿使错了地方。只要把那个匈奴单于制服了,什么韩信、赵利的这一个个小爬虫全都会完蛋,否则将会祸乱不断。这是朕首先要告诫你们的。谁在这次征战中自行其是,或者有意无意地不执行这条,朕将严惩不贷。”    
    众将听了,心中既紧张又钦佩,原来皇帝陛下与留侯都已商量过怎样打好这场仗。张良的威望在众将心中十分高,一些中下级军官与士卒甚至把他看做得道的神仙。黄石公圮下传书的故事越传越神,张良就像是天神派来辅佐刘邦成就大业的化外高人。这回,刘邦只给他们转述张良的一句话,更增加了整个事件的神秘性,使众将不知道皇帝陛下的葫芦里还装着什么东西,这便是刘邦作为帝王的诡谲之处。    
    刘邦见众将被他震慑住了,又从容地讲:“朕用兵多年,也有些体会,除了人们常说的打仗需天时、地利、人和,朕以为谋略、勇气、实力是取胜的三件法宝,这三件法宝缺一不可。《孙子兵法》十三篇,第一篇便是《计篇》,讲的便是战前的战略谋划,所谓的‘庙算’。有了好的谋划,常常是仗还未打‘庙算’已经胜了,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孙子兵法》中还讲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谋’是最高的境界。朕奉留侯为国师,常常向他请教,便是钦佩他的谋划,他的庙算。至于勇气嘛,便是战力,便是士气,朕不必多讲,诸位将军这些年亲冒矢石,沥血疆场,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士,当有体会。然而,勇气也需实力的支撑,你手无缚鸡之力,又无弟兄们帮衬,若与一壮汉搏击,那不是飞蛾扑火吗?或者你虽身强力壮,却是单枪匹马,横冲直撞,而对手列队成行,持刀执戟,严阵以待,那你也只是逞匹夫之勇。当然,一军的实力不仅仅指人,还有物,兵器装备、粮秣辎重;尤其是粮食,俗话说‘军无粮则自乱’,这些也不用我啰唆。两军交锋,若实力相差太悬殊,那士卒的士气是难以持久的。因而这三者互为声气,不可缺一;有此三者者,战则胜;无此三者者,战则败,这是非人力能改变的。”    
    众将听了颇感意外,皇帝陛下怎么引经据典讲起兵法来了,他以前可是最讨厌咬文嚼字的,最讨厌读书人搬弄学问。看来当了皇帝就是不一样,做派变了,学问也大了。但这些看法他们也只是存在心里,嘴里却是一片赞扬:    
    “陛下英明。”


《白登之围》 兵困楼烦晋阳谈兵(5)

    “陛下识见过人,臣等深受教诲。”    
    “陛下当书写一部兵法,赐予臣等,恩泽后世。”    
    ……    
    刘邦摆摆手,说道:“好好,好了,你们不要光说好听的讨朕欢喜。朕说这些不是讨你们喝彩,更不敢与武圣比肩,而是要告诉你们这三者我军都已具备,庙堂上有足智多谋的谋臣,帐前有冲锋陷阵的勇将,真所谓兵多将广,势不可挡,因而此役定能成功。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