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荣耀-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在王晨面前竟然感觉到了一丝打心底的骇然。
他也相信,王晨所说的话并不仅仅只是威胁,是一定会这么做的。
相对于大金军队来说,接下来的时间内,宋军更加能战,他们的粮食、武器依然很充足,更重要的是,他们现在没有其他敌患,而大金国却有。
心里虽然这么想,但嘴上他却丝毫没流露出怯意,也以非常慷慨的语调,一再说明大金的诚意,并拿大金不再要求大宋遵守靖康之难时候签订的协议,现在做出这么多的让步,来表明大金确实是想与大宋和平相处的。
“王元帅,以往的任何过节,希望我们都不要深究,两国签订和谈协议后,那以后两国的百姓就可以世代远离战争,永远和平相处了,相信这是普天之下百姓都愿意看到的事,我们应该顺应民心,给天下百姓以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完颜希尹的口才不错,一番大道理说的很圆滑。
不过王晨却不理会这些,讥讽道:“完颜将军,那大金军队入侵大宋,制造了靖康惨剧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这些?你们南侵时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数以百万计的大宋百姓深受其害,怎么在现在形势危急的时候,来与本帅谈要给百姓和平了?”
“元帅不知,一力发动对宋战争的是斡离不,正是在他主导之下,大金军队对大宋发动了战争,现在斡离不已经身死,大金对大宋的政策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们希望与大宋保持和平,永不起战争!”完颜希尹没有任何犹豫,就将发动战争的罪责推到了已经身死的完颜宗望身上,并痛心疾首地表示了一番遗憾,希望以后这样的事不要再发生,大金与大宋世代和平下去。
完颜希尹与其他女真人果真不一样,脾气一点不暴躁,说话非常耐心,尽量不给人留下把柄,这是王晨得出的结论。他也懒得再和完颜希尹耍嘴皮子功夫,在再次申明了大宋需要坚持的条件外,让完颜希尹明天再与秦桧商量这事。
在完颜希尹不情愿的离去后,王晨又将秦桧宣进了帐,与他讨论事情。
“秦相公,刚才完颜希尹来求见本帅,告诉了本帅他们愿意做出的进一步让步,你看看吧!”王晨说着,将刚才完颜希尹给他的那份文稿交给秦桧,在秦桧接过后,再道:“秦相公,相信再过两天,朝廷批复的诏令又要送抵本帅手中,希望在朝廷批复的诏令送到本帅手中时候,能与金人签订和议。想必你也清楚,朝廷既然已经与金人使团签订协议了,那意思肯定不会更改,依然会坚持原来的意见,我们只能依朝廷的令与金人停战。要是我们在朝廷新的诏令送抵后,马上与金人停战,那朝中官员,也没什么人可以指责我们。”
秦桧认真听王晨说的同时,也在飞快地看着手中的那份文稿,看了文稿之后,他已经与王晨一样,想到了很可能金人遇到了新的麻烦,这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新的让步,而王晨的话也让他知道,王晨是准备在金人再做出一些让步后,就同意与金人签订协议。
朝廷的诏令要是再次抵达,那王晨上表抗争了一次后,没理由再上表一次。这种情况下,他就要遵守朝廷的命令,不然就可以被人认为抗旨、谋逆。
拥兵自重,不尊朝廷号令,这样的罪名是不小的。秦桧相信,王晨现在并不想背负这样的罪名。
而且秦桧也知道现在大宋军队遇到的困难,那就是,炸药短缺,步兵伤亡比较大。天气的转热或多或少影响了军中士气,将士们的战斗力下降不少。粮食的运送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现在夏粮未收割,所需粮食都要从黄河以南运送,饱受破坏的黄河以北,根本不能负担近百万大军的用度。
从黄河以南运送粮食,城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
旷日持久的战事消耗的财宣非常惊人,大宋虽然富裕,但连续的征战还是不容易负担,特别是在被金人狠狠蹂躏了几把后,财富又是被掠夺,情况更是糟糕。
秦桧也能想象的出来,现在朝堂上反对战事继续进行的大臣会有多少!
如果能不战而重新夺回燕云之地,这已经是旷世奇功了,要是能再从金人那时争取更多的利益,那王晨立下的功劳,将是亘古未有。秦桧认为,王晨对于自己立下的战功,已经比较满足了,因此也就倾向于在金人主动提出和谈,并做出很大让步时候,答应金人的和谈要求。
一想到此,秦桧就觉得自己所想真的挺周全,当下马上回答王晨的话:“元帅,卑职明白元帅的意思,明日与金人继续和谈中,一定会想办法让金人做出更大的让步,最终让元帅满意,让我大宋获取得多的利益。元帅,如果金人答应每岁六万匹战马供我大宋,那元帅应该会满足了吧?”
后面这句话秦桧说的小心翼翼,他非常清楚,一想组建强大骑兵军团的王晨,对战马的渴求程度非常高。这次能从金人那时榨出数量巨大的战马来,肯定不会错失这样的机会,也可以说,战马的数量成了这次和谈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是他不清楚王晨对战马数量的最低要求是什么。
“既然秦相公这样问,那本帅也将底交给你,”王晨说着伸出四个手指,但马上又收回了一个,“最低要求,是在万匹精马。而且第一批三万匹良马,必须在和谈协议签署后的十天内,就送抵我大宋军队的大营。”
听王晨这样说,秦桧松了口气,马上答应:“元帅请放心,卑职一定会让金人答应我们的最低要求的!”
第二百十二章 分歧
大宋都城开封,政事堂议事厅,百官之首的李纲在召集政事堂的宰执们商量了一通事后,与宗泽一道留下,继续讨论事儿。
十几天前,朝廷收到了王晨上表抗争,表示不同意与金人和谈的奏章,这让李纲很尴尬。
这次与金人的和谈,确实是在他的主导下,好不容易才达成的。能逼迫金人做出这样的让步,让他们放回无上皇赵佶及其他被俘的大宋子民,并且收回燕云之地,李纲是忍不住心花怒放。
在他眼中,迎回无上皇及其他被金人掳掠的那些宗室子弟,这是大功一件;收复已经失去了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更是奇功一件;让金人同意做出其他更多的让步,归还被掳的一些大宋财富,这自然也算功劳。李纲觉得,这次和谈能成功,实是大宋之幸。
对于他这个主持朝事的宰相来说,促成这次和谈,太有必要了。
历史将记住他的功绩,他为大宋争取了太多的荣耀,想到这些的时候,李纲有些飘飘然。
下意识地,李纲将这份协议与靖康之难发生时候,大宋朝廷被迫签订的那些城下之盟比较起来,与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协议比起来,他主导签署的这份和谈纪要可以说替大宋挽回了太多的荣耀,争取到了许多实际的利益,李纲觉得,这份协议,应该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天下人会为之欢呼的。
但让他郁闷的是,宗泽对与金人和谈这件事并不热心,在和谈开始前,曾有过反对意见,表示现在我大宋军队兵威正盛,可以通过军事行动争取到更多利益的时候。是不应该与金人和谈。只有在我大宋军队遇到了困难,继续进行军事行动有点得不偿失的时候,才可考虑与金人和谈。
宗泽还建议,在决定是否与金人和谈之前。应该先问询一下前方的军事指挥官王晨。再做决定。
但李纲认为没此必要,只要在朝中的宰执们决定。小皇帝赵谌同意就可以。
王晨不在身边,李纲一番利害的晓陈,赵谌如何会反对,吭吭哧哧地答应了。在政事堂宰执们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宗泽也没站出来坚决反对。最终与金人使团的和谈就在皇宫内开始。这次与金人和谈,在开始时候是严格保密的,只有朝中这些宰执大臣们知晓。
不过在这次和谈的时候,李纲表现的挺强硬,提出了不少的要求,燕云十六州和无上皇及其他被俘的那些宗室子弟,还有被掳的财富都要归还。这是他一再坚持的。最终金人同意了李纲所提大部要求。这让李纲很满意,在达成协议后,他也马上将此事以诏文的形式,公告天下。
在协议达成后。政事堂拟发诏令,以皇帝的名义,下令王晨所领的北伐大军停止与金人之间的争斗,准备接收燕云十六州,并迎回无上皇及其他被俘的宗室子弟。
李纲原本还准备,王晨将这些事处理好后,将其召回开封,不让他继续领军。
现在的王晨,以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身份,统领近百万人马,可以说,大宋禁军中绝大部分人马,都在王晨掌握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事,很容易做到。这已经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担忧,连李纲本人也有这方面的忧虑。停战罢兵,将这些人马分解到各个将领手中,让各将领手中的力量迅速削弱,并且相互制约,这是李纲现在所考虑的事。前方战场会如何发展,这已经不是李纲最想去关注的事,他想象中,兵事再进行,能取得的成果也就是这些了。
不只是李纲,连宗泽也是这样认为,依现在大宋的国力,想将金人彻底击败,甚至将他们灭国,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朝中任何一位大臣,都没想到依靠军事行动争取得到更多,现在和谈能获得这些梦寐以求的东西,哪个人不欣喜若狂?
但在命令送到王晨手里后,王晨并没依朝廷的诏令行事,而是马上上表抗争,表示现在军事行动正顺利的时候,不应该与金人和谈。金人现在千方百计地想与我大宋和谈,是他们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才被迫做出的决定,是苟延残存之计,要是现在不再趁机狠狠打他们一下,就会失去机会。我大宋即使要和金人和谈,也要在战局更有利于我大宋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那样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收到王晨的上表,李纲非常吃惊,他隐隐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了。
王晨敢公然抗命,这一点李纲原本是没想到的,只是在宗泽提出,此事应该与前线的王晨商量一下,问询其意后再决定是否和谈时候,才有所考虑。但王晨如此直接地抗命,并上表抗争,这一点,他没想到的同时,也挺恼怒………他在朝中的权威受到了侵犯。
或许王晨是不满他在朝中的地位,才公然挑战他的权威的。
不过此事也没法过多计较,李纲在与政事堂的宰执们讨论这件事后,在意见统一的前提下,马上回复王晨,要王晨按朝廷令行事,在与金人已经达成和谈的情况下,不能再战,不然就是失信于天下。
但在将新的诏令急送王晨军中后,李纲依然忧心忡忡,他已经清楚,在王晨上表抗争的这段时间,前方的军事行动肯定会继续进行,甚至会更加激烈,富有冒险精神与逆反心理的王晨,既然已经上表抗争了,那肯定会按着自己的心思去做,继续发动攻击。
李纲担心此举让大宋失信于天下,他也担心到手的那些好处成为就此破灭了。
今日与众宰执讨论和谈协议达成后需要做的后续事以后,他留下宗泽,准备与这位王晨的同乡,对王晨影响力比他大的前辈,好好说一下这件事。
“宗相公,如果王晨继续不愿意遵从朝廷的诏令,一意要与金人继续打仗,那如何是好?”李纲忧心忡忡地说道。担心大宋的声誉被毁,被其他蛮夷轻贱大宋朝廷没有信誉,这是李纲非常担心的事,也是宋朝士大夫类似的心理。
关于这一点,宗泽也有相似的担心,但他的担心没有李纲及其他大臣重。听李纲这样说后,宗泽犹豫了一下,又轻轻地叹了口气,这才缓缓地说道:“李相公,某当时以为,在与金人和谈之前,将相关情况告知一声晓初,或许事情就不会这样了!”
听宗泽话中似有指责他的意思,李纲稍稍有点不悦,但并没表现出来,只是跟着叹了口气,“宗相公,是不是我们几个眼光都肤浅了,没能看清大势?实际上前方的战况比我们想象的要顺利的多,所以王晨才不赞成现在时候,朝廷与金人议和?还是因为朝廷在没有告知他之下,就与金人签订了协议,让他不满,所以才上表反对。”
“李相公,依某所想,晓初应该是依据大势上的判断,觉得现在可以完全击败金军,甚至就此攻灭金国,所以才如此上表的!”宗泽说着,又犹豫了一下,道:“不过,年轻人,有时候可能冲动了些,做事太急躁,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的反应。”
“也是有可能,现在他很可能不知道朝廷遇到的困难,都快到了官员们无俸禄可发的地步了啊!粮食的供应,也是很困难啊,再要这样下去,黄河以南,都要有饿死人的情况出现了!”说到这里的时候,李纲重重地叹了口气,满脸的郁闷。
自大举北伐开始后,李纲就焦头烂额于军需物资的筹集,战事持续了几个月,夏收还未完成,现在的大宋,因为战事的持续到了非常困难的时候,朝中的官员,已经有两个月没发俸禄了,征粮计划,也已经应急改变了几次。如果不是这些原因使然,他不一定会促成这次和谈的进行。
正是他清楚因为大规模的战争,在夏收未完成之际,大宋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才希望能暂停战事,让大宋军民喘一口气。
不过这件事因为王晨的强烈反对而失了味道,让李纲心里很不爽。
但在李纲的叹息中,宗泽却又说了一些让他更不舒服的话:“李相公,朝廷再次诏令下发,相信晓初也不会再拒绝执行,前方的战事应该可以暂时停止,我们对前方战事情况的了解,只是从有限的战报上得知而已,具体的情况并不知晓,希望到时晓初能回一趟开封,向我们详细讲述战争进行中的情况,敌我力量的对比,以让我们对时局有进一步的了解。待将这些情况说明后,相信夏收也快完成,如果晓初还是建议继续战事,那我们也是可以同意他的计划!”
“宗相公的意思是,如果形势对我们非常有利,那我们不惜撕毁和约,对金国继续用兵?并且让王晨继续领军?”李纲大惊。
“李相公难道不赞成某这样的做法吗?”宗泽挺不解地看着李纲,“金人前几次南侵时候,时常玩以和谈佐进攻的把戏,我们干吗不学他们?还有,相信李相公也明白,如今军中最适合当主帅的人,除了晓初还有何人呢?”
听宗泽如此说,李纲一下子沉默不语了。
第一百十三章 要不要做出更多的让步
“还真不出乎意外,朝廷继续要求我们,遵守与金人达成的和谈纪要,暂时停止战争!”王晨将手中刚刚收到的那份诏令呈给了坐在他身边的虞允文,摇头苦笑道:“朝中的大臣们,太在乎所谓的信用了。他们也不想想,在金人南攻时候,金人可是一再施以和谈佐进攻的手段,麻痹我大宋军民,换取一些靠战争没办法达到的目的。而我们朝中的大臣,竟然这般迂腐,达成协议了,不需要金人来监督,就要求军队马上停止军事行动,直是岂有此理。难道国家利益,都没有脸面来的重要吗?金人一再撕毁与我大样签订的和约,灭辽后划归给我大宋的燕云十六州很快就被他们攻占,也没见天下人斥责金人不讲信用。他们怎么不想想,国之威望是靠强大的兵威堆积起来的,而不是靠这些获得。”
没想到王晨会冲他发一大通牢骚的虞允文,目瞪口呆地听完王晨的咆哮后,站起了身,吩咐亲兵们都退出帐去,没有允许,任何人不得入内。
在亲兵都退出帐外后,虞允文这才小心地对王晨说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