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密码7大陆完整版-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衣藻,但溪水绿球藻也有同样的功劳,而且民间还有许多关于绿球藻的传说。
远眺喜马拉雅山,经常有神秘的藻类植物闪闪发光。
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古老的部落中,有位美丽的女子,是酋长的女儿。酋长要女儿与一名男子结婚,但是她早已与另一位部族勇士相爱,酋长仍执意要女儿与他中意的男子结婚。
婚礼之夜,酋长女儿远远听到勇士吹奏的草笛,依循着笛声到了阿寒湖畔,就在淡淡的月光下,两人乘着木舟划向湖中,约定来世结缘,然后就一起投入湖中。酋长和村人感受到两人的深情,转而为他们祈求永远的幸福。
巍峨险峻的喜马拉雅山上,是高原藻类植物生长的最佳之地。
两人相恋的魂魄在湖中化成了由两人名字合称的绿球藻,世世代代在阿寒湖底继续着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因此绿色的绿球藻也象征了坚定不移的爱情与执著于幸福的努力。
当然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实中的溪水绿球藻只是绿球藻的一种,刚出生的绿球藻非常细小,一年的绿球藻也只有0。3毫米,一般是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成长。绿球藻的生长期极长,要150至200年才能长得如棒球大小,世界上至今为止发现最大的绿球藻直径为30厘米,推估已有近千年的寿命。
喜马拉雅山上的雪线
说到红雪之谜,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喜马拉雅山上的雪线,虽然它们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红雪的产生自然离不开长年累月的积雪,如果没有积雪,自然也无法看到红雪。
那么,什么是雪线呢?其实,所谓雪线就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
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北坡大约6000米左右,南坡约为5500米,北坡比南坡约高500米。从气温分布分析,南坡暖于北坡,为什么南坡的雪线反而比北坡低了呢?这是因为雪线高度是由温度和降雪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南面迎风坡接受从印度洋来的潮湿西南季风,空气温和湿润,降雪比背风的北坡要多得多;北坡雪少,加上空气干燥,蒸发大。到了夏季,在阳光照耀下积雪容易融化,于是,就出现了北坡雪线比南坡高的现象。
另外,从卫星云图上不难发现,喜马拉雅山山脉雪线以上不是处处地方天天都有雪的。这是因为在一些较陡的山坡上积雪薄,容易融化。此外,还有风的影响,珠穆朗玛峰地区冬春季节西风特别强劲,高山积雪常被吹落后岩石裸露。
一般来说,喜马拉雅山的红雪大都产生在主峰的顶端,这是因为主峰离太阳最近,光线产生得最强,雪衣藻产生的色素也最多,所以看起来最红。
珠峰旗云(2009…05…06 17:03:18)标签:藏地密码 文化
珠穆朗玛峰是世人向往的圣地。它不仅有着复杂的自然环境,美妙绝伦的冰川,更有着世界奇观之一的“旗云”。然而,旗云是如何形成的?它与天气有什么关系?“旗云”可以预测到暴风雪吗?由于我们对这种奇观还缺乏深入的认识,所以珠峰旗云便变成了一个自然之谜。
珠穆朗玛峰,她有着最复杂的自然环境,有着奇幻的旗云,有着美妙绝伦的冰塔林,是世人所向往的圣地。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故称为“旗云”。
珠穆朗玛峰旗云的形状千姿百态,时而像一面旗帜迎风招展,时而像波涛汹涌的海浪,忽而变成袅娜上升的炊烟,刚刚似万里奔腾的骏马,一会儿又如轻轻飘动的面纱。这一切,使珠穆朗玛峰增添了不少绚丽壮观的景色,堪称世界一大自然奇观。由于旗云的变换可以反映出高空气流的变动,因此,珠穆朗玛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外国探险家称之为“圣母的面纱”。
“旗云”是如何形成的
珠穆朗玛峰旗云的形状姿态万千,堪称世界一大自然奇观。
珠峰旗云的产生,与太阳的辐射有很大的关系。
是什么原因促使珠穆朗玛峰产生旗云?珠穆朗玛峰北坡和西南坡7500米以下为冰雪覆盖,7500米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因此,下垫面多为碎石表面。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每当日出后,受太阳直接的照射,各地受热状况也就不均匀。在碎石面附近,地面吸热快,表层气温高于同一高度自由大气的温度,形成沿山坡向上的气流;海拔7500米以下,冰雪表面受太阳加热升华,给上升气流输送水汽,为成云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在冰雪面上,反射掉的热量较多,地表气温要比自由大气的温度低些。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就产生两个方向不同的局部环流,使峰顶附近常有对流性积云形成,所以白天常能观测到形如旗状的云挂在峰顶。随着高空风、上升气流和天气系统的不同,旗云的形态也就不断变幻着。
晚上,碎石表面强烈的辐射冷却,使其邻近气温比同高度自由大气温度低,空气向下运动,即吹山风,所以,夜里很难发现珠穆朗玛峰峰顶有旗云。下午三四点钟之后,由于对流旺盛,积云迅猛发展,致使山顶常被云遮蔽,也就谈不上什么旗状云了。
旗云真的可以预测风雪吗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曾8次到珠穆朗玛峰地区,并观测、记录和拍摄下了珠峰“旗云”变化,揭示出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奥秘。
观测研究表明,珠峰顶出现的“旗云”绝大部分是自西向东飘动,但当特殊天气来临时,“旗云”也会自东向西飘动。高登义认为,从珠峰“旗云”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珠峰峰顶附近的风向;从“旗云”顶部波涛起伏的状态可以估算高空风速的级别大小,还可以判断之后几天珠峰地区的天气状况:
如果“旗云”自西向东飘动,云的顶部平而光滑,并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下降时,高空西风风速在每秒17米以上,当日不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如果“旗云”自西南向东北飘动,云的顶部起伏波动大,且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上升,表明高空风速不超过15米/秒,当日可以在7000米以上进行登山活动,但一天后会有高空西风槽来临,大风伴随降雪发生,2~3天内不宜于7000米以上进行登山活动。
正在形成的珠峰旗云
令人叹为观止的珠峰山麓
如果“旗云”自东向西飘动,表明高空有偏东风气流,未来1~3天内会有印度低压来临,带来大雪伴随小风的天气,一般不宜进行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
如果珠峰顶部的云量很少,没有形成“旗云”时,有两种情况表示当日和未来1~3天内宜于7000米以上的登山活动:其一,若珠峰顶部的云慢慢向东南方移动,表示高空有弱的西北气流,珠峰地区受西风带高压脊控制;其二,峰顶及其附近的云垂直上升,宛如炊烟袅袅,表明高空风速极小,珠峰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史前生物大揭秘之一史前生物大爆发之谜(2009…05…07 18:59:12)标签:史前生物 文化
史前生物的概念为:自地球形成以来至第四纪更新世末(约一万年前)存在过的一些生命形式。换句话说,就是以严格意义上的化石为时间依据的生物。
地球属于生活在其上的一切时代的生物。它们对人类及人类智慧的形成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物种,我们有权利和义务爱护好我们的地球,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就是要重视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生命。
中国云南澄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包。5亿多年以前,那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然而,在经过漫长的沉寂之后,澄江这块貌不惊人的山包,如今被古生物学家视为一块圣地。在这里,地球生命史上的一个惊人的秘密正在逐渐被解开。在距今5。3亿年前,这里的浅海上演了一个重大无比的事件—生命经历了一个革命性的大规模深化,绝大部分仅次于“界”以下的最大的生物分类单位—“门” 一级动物一瞬间出现在地球上,这些动物的突然光临,给这颗蓝色的星球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我们用“一瞬间”来描述这一颗爆发过程的短暂,然而它的实际时间是200万年左右,但相对于35亿年的地球历史来说,200万年相当于一天中的一分钟。在这“一瞬间”里,众多从未在地球上露过面的动物一下子出现在海洋里,古生物学家甚至用“爆发”这个字眼来形容这种突然性。这些动物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从只有几毫米的微型动物到长达2米,长着带柄巨眼和恐怖粗爪的大型怪物,几乎涵盖了所有现有动物的门类。也就是说,如今地球上所有一切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海里游的动物的祖先,差不多都在那个时代出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很多细胞动物很可能就是从这里起步,开始了各自的演化历史。这一发现使国际古生物界振奋不已。最有权威的德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阿·塞拉赫称这一重大发现“就像是来自天外的信息。”它证实了大爆发的演化事件在5。3亿年前确实曾经发生了。
1985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发表了在澄江帽天山出土的娜罗虫—古老节肢动物化石(这种动物曾存在于5。15亿年前加拿大伯吉斯动物群),揭开了澄江生物群研究史上的重要一页。1995年,世界各国科学家汇聚中国,第一次以“寒武纪大爆发”为议题进行了国际性的学术大讨论。
在昆明,在许多孩子的收藏中,你会找到侏罗纪的恐龙,泥盆纪的鱼,克留纪的珊瑚石燕和寒武纪的三叶虫。昆明西部的一所学校的孩子几乎每人手里都有寒武纪海洋里的动物化石,因为他们的学校就建在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海底。
在澄江“早期生命研究中心”的陈列室里,陈列着形态各异的化石标本。以或卷曲或斜躺或平直姿势埋藏的娜罗虫化石,完好地保存着它们的软躯体构造,甚至连肠道中充满的食物也清晰可见,显示着其在临死之前还曾经饱餐一顿。具有网状骨片的网虫,即使活着时保持站立的姿势就已经很不容易,有的竞然可以在死后仍然保持立姿,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那具有纤细的触手、细腻的体表和环肌的水母,还有成群埋藏在一起的帽天小虫、海口虫,让人想到它们一定是在一次聚会中突遇灾难。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精灵的化石,95%以上是世界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带软躯体构造的化石。5亿年前生物的软躯体构造居然能成为化石陈存在岩层中,这是澄江化石最为独特之处。
从1990年以来,科学家在帽天山等化石产地进行了多次发掘,收获的化石总数已达数万枚。他们在那此橙黄色的岩层中,几乎找到了所有现生动物祖先的足迹,另外还包括许多早已灭绝的生物种类。现在地球上热闹非凡的上千万种生物归纳起来总共才35个门,而我们在澄江化石中已经发现了20多个门一级系统。这说明在寒武纪早期,动物我样性的基本体已经建立了。
在这些古生物的化石中,你可发现有一种化石带着红红的小点,这是海豆芽的化石。我们现在在海洋里见到的海豆芽还是这个样子。也就是说它从古到今一点也没有变化。然而有些动物的变化则大得惊人,如脊索动物的始祖—云南虫,它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化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包括后来灭绝的恐龙)、鸟类及哺乳类(包括人)。
从同一起点起跑的生物,有的走过几亿年还是老样子,有的则演化出差异巨大的不同种类的生物,同样的时间对它们起了迥然不同的作用,难道达尔文的均变进化论不适应于寒武纪动物群?
面对着这林林总总的生物化石,人们不禁要问,寒武纪大爆发是否曾经发生过?在大爆发前,地球上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项疯狂的进化?这一系列拉历史之谜,正等待着考古学家的生物学家去探索、去揭开。
史前生物体型巨大之谜(2009…05…09 10:38:04)标签:史前生物
从广义上来讲,我们通常所说的史前,是指自地球形成以来至第四纪更新世末(约一万年前),但是实际上太古代和元古代这40多亿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生命,只有一些藻类生物生活在海洋中。
而真正意义上的动植物,都是从古生代开始的。这一时期虽然只有不到4亿年,然而地球上的动植物却有了飞速的进化,开始出现鱼类,两栖类,脊椎类动物。这一时期,海洋越来越拥挤,于是动植物开始向陆地发展。此时,还没有体型巨大的动物出现。
中生代是地质年代的第四个代,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6700万年前。按先后次序可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纪。
随着植物在陆地的不断繁殖,到达中生代以后,地球气候潮湿温暖,地球上的植物异常繁盛,当时的陆地上几乎都被植物所覆盖。随着植物的繁盛,就为那些食草性动物的繁盛创造了条件,而食草性动物的繁盛,又为食肉性动物创造了条件。
中生代的生物演化最为特殊,主要是爬行动物大为发展,不仅陆上出现大型爬行动物,有一些还重回海洋,而另一些则能在空中活动,所以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在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类最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菊石时代。此外,箭石、腹足类和瓣鳃类等其他软体动物也颇发展,逐渐显示现代种类的初步面貌。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银杏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后期已有被子植物出现,至白垩纪后期更为显著。中生代后期的地壳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种类(特别是恐龙)趋于绝灭。
三叠纪是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德国地质学家研究了阿尔卑斯山的地层,发现这一日寸期的沉积物,明显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本纪早、中、晚三个世的时代,故称为三叠纪。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1。95亿年前。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瓣鳃类为主,脊椎动物中的爬行动物开始发展。在我国云南禄丰三叠纪末期的地层中,曾发现有兽齿类卞氏兽化石。裸子植物松柏、苏铁和蕨类植物繁盛。
侏罗纪是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二个纪。“侏罗”一词来自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Jura Mt。)。开始于1。95亿年前,结束于1。37亿年前。本纪陆上的真蕨、苏铁和棵子植物针叶树繁盛,大型爬行动物恐龙繁盛,故称恐龙时代。后期原始鸟类发生,海中无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鱼龙和蛇颈龙等也极为繁盛。
白垩纪是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三个纪,也是中生代最后一纪。白垩一词来自欧洲西海岸白垩沉积层。开始于1。37亿年前,结束于6。7万年前。恐龙历盛而衰;被子植物出现,硬骨鱼类和软体动物繁盛。本纪末,恐龙等均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结束。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大为增多,鸟类和高等哺乳类陆续出现。
而我们所说的史前巨型生物,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古生代和中生代。
当时的生物体型巨大的什么程度呢?可以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来看看:
1、哥伦比亚煤矿发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