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华大学科技园孵化器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备之中,8月26日发起人签字仪式已结束。这个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职能就是孵化器加风险投资。清华创业园与其他创业中心的不同在于它的大学背景,这一点在给它带来很多科研资金,同时,也迫使它必须直面市场,你不挣钱是不行的,你不按市场正常运作是不行的,不可能逃脱于广泛政策之外享受更多的资助。风险投资只投初期,最大额度是300万,最小额度10万左右。敢投的原因在于投资方和这些企业朝夕相处,对他们的团队非常了解。希望通过风险投资催生种子的发芽,完成产品的技术化和市场化。种子发芽之后,才有获取更大风险投资的可能性,从而孵化它长大开花结果,硕果累累。
第一批入园的10家企业已经完全流动起来了,6家出园,5家因为吸纳大量资金事业做大了,像乐都公司搬进了恒基中心,有网智业搬进了嘉里中心,有一两家卖掉或发展不太好毙掉了。第二批10家企业2000年3月入园还没有开始流动。2000年10月入园的第三批10家企业尚在孵育阶段。
我问鲁军,清华创业园是不是给你们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清华创业园给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创业场所,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业氛围,大家都是很年轻的公司,我想这里的每位创业者都希望创业园会有一批成功的企业冒出来,大家互相也在较劲,看哪个公司做得厉害,同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创业园还提供许多软服务,诸如管理、咨询、法律等等。
我说,你作为创业的实践者,是怎么看待目前引人注目的学生创业的?
第一,据我了解到的情况,清华是比较支持的,其实创业公司还是很少的,美国大学生毕业以后自己创业的占有20%,清华的比例不到1%吧,那中国其它大学就更不用说了,这也说明现在还没达到热潮,而是刚刚起步。
第二,清华批下来的保留学藉停学创业的学生差不多有10个人,在两万多学生里占的比例很小。据我了解这些休学创业的做得还不错,比如方兴东,不错吧,他也是保留学藉停学的。
第三,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应该自己做主了,学什么?干什么?再不做主,这个中国的年轻人太没用了吧?肯定得自己做主,都二十几岁了。如果认为该创业,那就去创业。
第四,从打破教育制度框架的意义上来说,关键不在于多少人来创业,而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你有理想想去创业的,我给你一个空间,学校允许你去创业。你想搞艺术,那我可以给你机会去搞艺术;你想成为作家,我就鼓励你去当作家……大学大学,就要博大精深,不能用一个框把你套死了。说白了,你跟我高考报考的时候,谁知道自己填的志愿是干什么的?我敢打赌,90%的学生都不知道,90%的学生搞不清楚我这个志愿具体是干嘛的!难道他选了这个专业就把他一辈子框在里面?到大学以后他真正意识到自己该干嘛的时候,那就尽可能地给他创造机会,这才叫做大学。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旁边的老师一说你笔一动就填进去了,难道这样填进去的志愿就是你一辈子要走的路?这是以前的教育体制。现在这么开放的社会哪能还这样?我想创业的意义就在这,我们大学生应该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是教育方面的意义,还有一个意义在于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强国家的实力,就像人家说的麻省理工的学生出来创办的公司,现在的市值总和作为一个国家的财政实力能排在全球第20名。那清华将来可能也会这样,这是另外一种意义。教育上的意义在这,给大家一个机会,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去贡献,只有这样,他才能学,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有更大的贡献,否则一辈子干着自己不开心的事,这是很郁闷的。
外界这么关注这些公司,到底是为什么呢?全国各地的工商局每天都有很多公司注册,但大学生去工商局注册成立公司却如此受人关注,我想这并不是媒体炒出来的,而是有它深层次的意义。我想,作为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应该为这批空前的创业者感到骄傲,不管他们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人物印象:
从媒体上得知,采访鲁军不容易,因为他一直在忙。我打一个电话给鲁军,他爽快地答应接受采访,时间选在周末。星期六的写字间没有人上班,落座后,鲁军拿出一包香烟来问我抽不抽,我说不抽,可他说作家一般是抽烟的,看他抽起烟来,我也要了一支。
他穿一身西装,没扎领带。他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显得很秀气,也许这种秀气掩饰了他的深沉和稳重。时而响起他爽朗的笑声,但他的笑很短促,让我感到了一种生命的 沉重。
写字间的墙壁上挂着两条横幅,左边写着“你的需求,FanSo的追求”,右边写着“大学生自己的网站,FanSo”。这种定位很好,中国的大学生那么多,在这空前繁荣的网络时代里,大学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网站。在知道FanSo遇到资金困难时,我甚至想呼吁,每一个大学生出一块钱,那就是几百万人民币,作为大学生,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让FanSo走向衰退,FanSo应该成为我们大学生真正的网上家园。
媒体有太多关于休学创业的评论,把中国大学生休学创业跟比尔…盖茨联系在一起。其实,我觉得比尔…盖茨更伟大,因为他是退学创业,退学创业跟休学创业是完全不同的。休学创业的话,学校还给你保留学藉,以后还可以拿文凭和学位;退学创业的话,你的学藉就注销了,比尔…盖茨就是属于这种,他连一纸本科文凭都没有。对于休学创业者,我一点也不惊叹,反而觉得他们太幸运了,因为我想到自己,我和鲁军一样也是1993年上大学的,但因为当时没有“休学创业”的政策,我由于喜欢文学想当作家,在1995年选择了退学,再也不能拿本科的文凭和学位。
说实在的,对于休学创业者没什么好过于敬佩的,因为他们只不过是推迟两年或三年拿到文凭和学位而已。媒体对休学创业者充满了溢美之辞,并且把他们的休学看成了“壮举”,在最近某期的《北京青年》周刊上,有一篇名叫《检讨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报道,上面有记者对鲁军的专访,里面这样写着:“一年前,他离开课堂的时候,大学的文凭压在很多人的心口,那是清华大学的文凭啊!停学。”难道这位记者真的在担心鲁军的硕士文凭吗?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在误导读者,让人觉得他们停学有多可惜!鲁军只停学两年,两年后他照样拿文凭!
真的,比尔…盖茨才是真正让我敬佩的!他是退学,而我们媒体所吹捧的一些创业者只不过是休学而已。我从来未见到过有哪一家媒体把“退学”跟“休学”作一下比较,不知道是因为记者的理解能力太差,还是因为故意把这两个词混淆起来?你想一想,如果退学了连一个大学本科文凭都没有,要想在一个城市里找份工作有多难?如果谁真正像比尔…盖茨那样“退学创业”,那我才举大拇指佩服他真有魄力!
互联网何时冬去春来
创业者档案:刘颖,1977年生于广西柳州,1995年9月至1999年9月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读书,大四休学。1999年9月参与创办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网站总监。早期因开通个人网站“化云坊”被誉为“教育网第一网民”。
1998年12月15日,“化云坊”正式开通——它只是一个个人网站,它的维护者仅有站长刘颖一人,它的服务器只是一台老式PC机,就放在清华大学16号宿舍楼519活动室。它看起
来是这么的简单,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要做些什么的想法,再加上一份网迷的热情。
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化云坊”,仅用6个月的时间,一跃成为教育网内最大的个人网站。先是几个志同道合的网迷的加入,使得网站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后,是其它网站的加盟,迅速扩充了网站的实力;接着,大家凑钱更换了服务器,大幅度提升了网站的访问速度;继而,更多的网迷参与到建设中来,网站内容的更新进一步加快。
这时,化云坊的日访问量超过10000人次,日页面浏览量突破100000。其影响已扩至大江南北各个高校,在清华、北大,“化云坊”成了响当当的名词。
“化云坊”的影响在不断扩张,此时鲁军和几个有着同样热情的伙伴想开一家互联网公司,并决定借助“化云坊”的现有优势快速成长,进军中国的ICP行业。1999年5月,刘颖和他的伙伴正式加盟,组成了易得方舟的雏形——FanSo创业团队。凭着多年的上网经历和一些校外准商业运作的经验,FanSo创业团队撰写了第一份创业计划,参加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开始寻找风险投资。
1999年8月17日,第一笔私人投资(天使轮投资)到位,在后来的几个月里,FanSo共融到近百万元的私人投资,FanSo的步伐加快了。通过网络和传统招聘,FanSo吸纳了一批优秀的员工,使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网站的访问量和页面浏览量也程几何数字增长。
2000年1月17日,易得方舟成功融资660万元,用于网站的建设和初期市场运作,FanSo开始振翅高飞。2000年4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FanSo降重推出其“Campus Age中国高校电子校园解决方案”,在社会各界的助威声中,FanSo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可以说,“站长”刘颖是FanSo的元老了,他与FanSo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2000年11月7日下午,我来到清华创业园的所在地学研大厦,我跟刘颖约好在一楼的咖啡厅碰面。他很忙,落座后我就对他们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专访。刘颖本科还没毕业,现在是停学创业,我问他为什么会选择去创业。
是这样的,当时互联网特别热,而自己又特别想做好一件事情,这样越做就陷得越深,也就走上了这条不归路。现在大家都在骂“。com公司”,但我还是觉得这条路是非常有前景的,走的方向是对的。
休学?其实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挺不舒服的,真不想休学,但是没办法,太忙了,公司成立以后特别忙,根本走不开。原来想过,如果能一边读书一边创业,那是最开心的,但后来发现那样做不到,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至少现在来看休学创业是最好的选择,停学之前我考虑了很久,觉得是不是太可惜了,虽然等两三年后还能回去读学位,但现在我全被公司的事情缠住了,回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当然,在创业期间学到了特别多的东西,钱倒没挣多少,公司现在还非常困难,又特别小,但是对人的成长帮助非常大。
比如创业对人的素质可以提高非常多,以前做个人网站时对做公司的憧憬很大,没想到过会碰到这么多困难,后来困难真的一个个地来,好几次公司都快倒闭了,就在前几天还很难说公司能不能度过这一关。前几天刚把一个非常大的困难解决了,下一笔融资要到了,否则公司资不抵债马上就要倒闭了。经历这些事情,人的心态会平稳很多。
我说,每一天都这么艰难,对创业者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磨练,对你个人来说所经历最大的困难具体是哪一件事情?
应该是在今年10月份左右吧,那时期相当困难,一是团体5个核心人物的变化,其中有两个离开公司了;二是当时帐上只有几千块钱了,公司还有四十多个员工,整个公司进行大调整,压缩预算,很多骨干都离开了公司。当时真以为做不下去了,就死撑着,有一种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们,刚开始第一次创业,如果自己创立的公司这么快就失败了,真不甘心,那时候想尽办法要把公司撑下去。
解决困难的办法,一个是寻找资金,另一个是不停地接纳工程,做各种盈利方面的业务。特别累,现在总算挺过去了,公司本身也能养活自己了,然后融资进来差不多把债务也还了。
刘颖痛苦地皱着眉头,反复地说很累。他说公司从今年7月份就开始调整,有很多人离开了公司。我问他这些人离开公司是主动离开的吗,他回答说:“大部分是主动离开的……”我又问他公司是靠什么收入来盈利呢,目前的状态又是如何呢?
最开始我们一般都靠网络广告,这是很多ICP一个共同的盈利办法,但现在广告收入已经处于很末尾了,因为广告收入每个月就那么几万块钱。我们公司现在比较大的经济来源是做系统集成,给别人做工程建设网站,还有就是承揽一些在校园推广的项目……马上要起来一些服务项目的收费,比如音乐呀,共享软件呀……
经过这一次暴风雨的洗礼,从7月份一直洗到现在,基本上留下来的人都相当稳定,困难期已经过去了,但还是会有新的困难。
公司的发展有很多条路子,现在还不能说每一条路子特别困难。以前刚吹的ASP,给别人做网站,这条路被攻击得不行了,很多媒体都在狂轰乱炸,说这是一条末路。我们有很多盈利的方向,不能说每一条都特别明朗,但总是相信会走上非常辉煌的道路。
其实现在各个网站都一样,都在探索路子,各个网站都特别相信这一点:既然这一行业有那么多的用户,那么说明这个市场需求很大,总有它商业的潜在的金矿,大家都在挖,可能只挖到几个小石头或小金砂,而还没挖到整个大金矿,所以都在寻觅,我的信心很足。
我说,你现在是在做企业,那你觉得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需要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呢?你希望自己在社会上做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的想法就怕说出来有点诡秘,当时我做网站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把网站做好,有点象个人主页一样,把自身的东西展示出来,等到没钱快做不下去的时候,因为要支撑那么大的访问量才决定商业化,决定成立企业把网站做得更好,就像一个孩子慢慢长大一样。
其实我的兴趣不在于做企业,我想过几年企业做大以后,找其它的行业做一做。我对做企业真的没多大兴趣……
我禁不住笑了,好奇地问他,那你最想做什么呢?刘颖非常坦诚地回答:“最想做的我现在还没找着,但我发现做企业家绝不是我终身的梦想,做企业家只是想尝试一下这种经历,给自己的人生多一点色彩吧——说的好听一点就是这样。”我说你的个人打算还不是很明朗,他应了声“对”,我又一次笑了。
我说,现在有“知识英雄”和“知本家风暴”这类流行说法,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我崇拜的英雄必须是他在某方面特别强,比如在资本运作特别牛的李泽楷或者李家诚,Tom。com的网站还没出来,股价就已经涨得不得了。可以很多东西给我的感觉是,大家都在做“。com”公司,有的在纳斯达克上市了,等到那边一跌,“。com”公司就纷纷倒闭了,所以现在对“数字英雄”或者什么称号我不感冒了。
说实话,我对做企业家没多大兴趣,所以真的要我说崇拜什么人的话,或者我特别欣赏的一个人,都是文学家呀、作曲家呀……我对企业家从来没有什么崇拜呀,只是觉得这个人做得不错,企业做得很大,可能我的梦想不是在这方面。你说要崇拜,我觉得王小波挺好的,崇拜他,或者崇拜钱钟书。
我说,据我所知,在大学里做网站的人很多,是个人都在做网站,你对大学生盛行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