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极品御用闲人 >

第282章

极品御用闲人-第282章

小说: 极品御用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事闹到后来,没法收拾,尚同良这边只认威王,另一些大臣拉着英王不放。王战没了主意,迟迟决定不下来。最后索性把这个问题推给耶律南仙,去征求她的意见。
  “孟太妃到。英王殿下到。”耶律南仙寝宫前,孟太妃领着英王王皓,来拜会耶律太妃。王钰还在的时候。后宫还避一下嫌,现在都大胆起来,也不忌讳什么,时常走动。如今皇太后赵出云作了后宫之主,实在震不住局势。
  一进宫里,王皓对着耶律南仙就跪了下去,十分恭敬,口口声声说感谢庶母地提携帮助。耶律南仙很是高兴,扶起了他,就命太监奉上番邦进贡的果品,三人坐了下来。
  这孟太妃母子来,当然不会是为了吃这点东西,没多久,孟太妃试探着问道:“姐姐,我听说朝里有大臣撺掇圣上,要把威王捧出来?”
  耶律南仙啃着香瓜,听她这么问,放了下来,轻轻擦了擦嘴,笑道:“你消息倒是通灵嘛,看来当年孟相爷给你们娘俩打下了好底子啊,朝上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你们马上就知道了。”
  孟太妃一时无言以对,讪讪的笑着,王皓接口道:“太妃,母妃知道消息,也不过是后宫地娘娘们平时没事,闲话家常时听来的。真真假假也闹不明白,只有太妃您才知道个中深浅。”
  耶律南仙闻言笑道:“你这孩子什么时候学得嘴这么甜?说说看,你想干点什么?”
  王皓还没说话,孟太妃倒抢先发言:“姐姐,看看朝里有没有要紧的位置,中书省没缺地话,要不尚书省也行。”
  耶律南仙白了她一眼,哼道:“你倒想得美,执宰机构是那么容易进的?现在三省都被那些跟随先帝的老家伙们占满了,连根针也插不进去,只能在六部想想办法。”
  孟太妃微皱眉头:“六部?皓儿怎么说也是亲王,先帝的爱子,姐姐你也知道的,当初若不是尚同良这老不死的从中作梗,现在有王战什么事?”
  耶律南仙脸立马拉了下去:“我说你嘴上怎么没个把门的?这话也能乱说?你要是这么说的话,那我帮不上你们什么忙了,另请高明吧。”
  那边娘俩一时错愕,赶紧赔笑道:“姐姐别气,这不没外人么?行行行,我不胡说了,如果六部地话,兵部吏部这样的要害衙门还成,换成其他的就委屈了点。”
  耶律南仙气极反笑,也不与她一般见识,略一沉吟,随即说道:“吏部尚书自李纲调到辽东担任总督之后,一直缺着侍郎在主事。李纲现在倒是回来了,却又作了门下省听说圣上有意把吏部交给威王去管,兵部一直是韩世忠把持着,谁也甭想进去,那是最要紧的衙门。这么一算,也只有户部还成,许柱国死后,几任户部尚书都干不长,索性让皓儿去管户部吧。”
  “户部?那不就是个管家么?那钱都是国库地,也不是咱自家的。”孟太妃似乎不太满意。怎么也想不通,孟昭当年何等地贤明,连先帝都怕他几分,怎么生个女儿这德性?
  “我说你脑袋里在想些什么?让皓儿去管户部,你还指望着他把国库的钱全搬你永福宫去?这只是让皓儿从台后走在台前,先把脚跟站稳了再说,你明白吗?再说了,这事成不成还说不定,尚同良别看八十多岁了,硬气得很,他是先帝指定的顾命大臣。外事不决问林冲,内政不决问尚相,皇帝不敢不考虑他地意见。”耶律南仙实在觉得跟这孟太妃说话太吃力,这种人。根本不足与谋。
  孟太妃突然恨恨的错了错牙:“尚同良这老匹夫,当年与我父同殿为臣,如今全然不顾旧情。处处与我们作对。找个机会,定要整治他。”
  “整他?你小心狐狸没打着,惹得一身骚。别看他平时低调。这次要捧威王,他摇旗一喊,十几位要害衙门的重臣群起响应,这老头有些手段,别去招惹他。”耶律南仙教训道。
  “那怎么办?如果他不点头,皓儿岂不是站不上去?”孟太妃问道。
  “哼,他不是想捧威王么?可朝中有大臣反对,皇帝决定不了。还来问我地意见。他如果挡着皓儿,我也会把王轼挡回去。都是先帝血脉,看他怎么说。”耶律南仙冷笑道。
  五月中旬,尚同良再次上奏,力主威王参与朝政。另一头拱出王皓,想逼尚同良让步。老人家似乎发了狠心。誓死要保王轼出山,又坚决不同意捎一个王皓上。金殿之上,吵得不可开交。王战哪边也压不下去,干脆扔下朝政,埋头去整理他的诗集。
  耶律南仙看这么僵持下去不是办法,暗中授意王皓,亲自登门拜访尚同良,执礼甚恭,好话说尽,尚同良也感觉到,如果王皓没占到一个位置,威王也捧不起来,思之再三,只能作出让步。但仅同意王皓带一个“参知政事”的头衔,不能插手中央机构。
  六月,双方都作出妥协,王战下旨,命王轼王皓参与朝政。因几代以来,宗室都不能干预政治,只有前宋时期,为了牵扯先帝,曾经把康王赵构拜作河北兵马大元帅。如今,想启用王轼,必须师出有名,名正方能言顺。
  再三斟酌,王战给王轼封了一个头衔,叫“参知政事兼权知吏部事”,权知,就是暂时代理的意思,这样于“宗室不得干政”地祖训也能勉强掩人耳目。同时,又赏英王王皓“参知政事”头衔,可以参与御前会议,有发言权。孟太妃得知情况后,大为不满,原来她还想着,户部管着国库,银子怎么花,户部可以作主,也算是优差,现在搞一个什么莫名其妙的“参知政事”,谁稀罕这么一个空头衔?凭什么王轼那种武夫,都可以坐掌吏部?而我的儿子连他都不如?他母妃当初可只是童太后地丫环!
  “本王的好日子到头了。”王轼站在原来的城西校场,现在地京师武备学堂操场上,感慨万分。本来人发感慨,应该是语重心长,或者情绪低落,可这位的语气怎么听也象是意气风发,正准备大展拳脚。
  “王爷,您说哪里话?圣上如此器重,王爷正可一展平身所学,这是好事啊。”李顺喜从旁劝道。
  王轼轻笑一声,没有言语,举目四望,这武备学堂是他求学三载之地,此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承载了他太多的回忆。现在回想起从前在这里求学的日子,还情不自禁的脊背发凉。武备学堂的严格,已经可以用残酷来形容。知事官朱武,学生们对他是又敬又怕,王轼一直不太明白,似朱武这等才学本事,为何得不到先帝重用?
  这时,一队生员列队从他们身边跑过,这些未来的军中骄子们看到王轼,大感意外,这不是头一期毕业地王兄么?怎么还没有下放部队?他们不能开口讲话,王轼微微颔首,面露笑容,算是跟这些学弟们打了招呼。
  正感慨时,忽见朱武领着一班武备学堂官员朝这面过来,王轼遂迎上前去,未及开口,朱武已经率领众人拜道:“不知王爷驾临,恕罪。”
  “哎,知事一向不喜客套,如今怎么也学起这般官样文章来?”王轼伸手示间他们起身,一边笑道。这朱武虽然掌管着大燕最高军事学府,可仍旧保持在军队中养成的习惯,最不喜官场那套往来逢迎,今日常态。
  “王爷明鉴,当初您是武备学堂学生,一视同仁,自然不用客套。如今您是上峰,下官自然应该尽到礼数。”朱武严肃的说道。
  王轼笑而不语,那朱武背后一班官员见了王轼,心里不免打起小鼓,三年前他在此地求学。可没谁知道他是先帝的皇子,这个玩笑开大了。
  “咦,怎么了,诸位大人。这脸色好像不太好看呐?严教头,多日不见,别来无恙否?”王轼盯着朱武身后一个身材高大的武官问道。
  “这。这,多谢王爷关怀,一切都好。都好!”那人似乎不善言辞,说这么一句话,脸涨得通红。他可是这武备学堂里骑术总教头,王轼当年没少吃他地苦头。
  “哈哈,本王可是清楚地记得,当初骑术不过关,严教头罚本王在马棚里睡了一夜,后来同窗们说本王身上地马粪味半月不曾消散。”王轼哈哈大笑。提起了这段往事。严教头嘿嘿笑着,不知如何回应,在场众人全都哄笑起来。
  王轼此来,倒不是为了叙旧,而是来选人。武官的选拔虽然不归吏部管。但最近京师附近几个府县,掌管治安的官员出缺。从前都是选拔文官充任,王轼这次想在学员中选几个有用地。
  忙完了公事,王轼没有着急着走。而是与武备学堂的官员们一起,再吃了一回大锅饭,喝那京城百姓自家酿的米酒,宾主尽欢。散席之后,众官员各回本职,王轼独与朱武留下。
  残汤剩饭,酒壶半空,那学生饭堂里,只剩下三人。王轼朱武相对而座,李顺喜在旁边伺候,不时替两人添酒。
  “先生,还记得本王毕业时,您授于我天子剑,告诫我守弱。当时本王不太明白,这两年经历地事情多了,渐渐悟出一些道理来。今日特来请教先生。”王轼喝酒上脸,一片通红,但眼神却并未迷朦,反而格外犀利。
  朱武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笑道:“君子不惧死,而畏无礼,小人可欺天,而避实祸。王爷只要抱持着守弱之心,将来不可限量。”
  王轼点了点头,抿了一口酒,接着问道:“现在本王还需要守弱么?”
  朱武没有回答,看了一眼李顺喜,王轼会意,对其说道:“你去四周巡视一番,任何人不许进来。”李顺喜领命而去。
  朱武待他走后,方才言道:“听王爷的意思,不想再守弱了?”
  “不错,近来时局多变,朝中暗流涌动。我往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既然天子点了我地将,让我出来参政,该做的事,我一件也不会少。”王轼言下之意,就是表明自己不想再低调下去,既然出山了,就要轰轰烈烈的干一场。
  朱武不假思索的说道:“既然如此,王爷何必问下官?您在武备学堂时,下官应该说过,兵无常势,水无常态,不必一切都按步就班。虽然周旋退让,为求大胜,然而逢敌亮剑,也不失英雄所为。”
  王轼大受鼓舞,朱武的意见与他不谋而合,与其碰杯,一饮而尽,豪气万丈的说道:“既然先生也是这么说,那本王就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朝中某些人,以为先帝不在了,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哼……来,先生,本王敬你一杯。”
  半壶酒见空,王轼又命人取来,师生二人开怀畅饮,大有一醉方休之势。又喝下一壶,他偷偷打量,见朱武已经有八九分醉意,这时才试探着问道:“先生,本王若想匡扶朝政,重立体统,当从何处下手?”
  朱武已大醉,似乎不记得自己的身份只是兵部下属机构四品官员,打了一个酒嗝,将面前地杯盘碗盏统统推开,将一个空盘放在中央,又将几个酒杯放在四周,接着对王轼说道:“王爷请看,这是武备学堂最基本的战术,您一定认识。”
  王轼看了一眼,回答道:“这是围点打援。”
  “不错,作战的最终目的,就是这个‘点’,但如果你不把四周的‘援’打掉,他们就不会不停地坏你的事,给你制造麻烦。如果把这些‘援’全部消灭,这个‘点’就是空城一座,手到擒来。况且,现在还没有形成八方支援地态势,王爷此时下手,正是时候。”朱武醉熏熏的说道,殊不知自己已经在妄议朝政。
  王轼大喜过望:“先生见教得是,本王记住了。公务繁忙,就不再叨扰,告辞。”
  “恭送王爷。”朱武起身,却有些站不稳,摇摇晃晃,看着王轼离开饭堂。他却突然清醒了,望着得意弟子的背影,摇头叹道:“战术虽然正确,可王爷似乎忘了,这场战役地指挥者,并不是你啊。”
  第三桶 第三百一十碗 政事堂慷慨陈词 攻吐蕃誓保国土更新时间:2008…6…11 1:51:20 本章字数:10418
  海湖,地处高原,千万年来这里没有留下多少人类的的人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区对这片土地一直缺乏认识,到了吐蕃王朝建立,唐帝国与吐蕃赞普联姻,内地的人民方知此地。
  至宋代,吐蕃陷入分裂,大大小小数十个部落互相争战,其中六谷部因得到中央朝廷的支持,渐成统一之势。然王钰创立大燕帝国,在付出昂贵的代价之后,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平定吐蕃各部。青海湖被鲜血染红,王钰取“碧血青天”之意,命名为青海。可他没有来得及把这占大燕帝国四分之一的领土安排好就去世了。留给了继承者一个摊子,这个摊子是好是坏,众说纷纭,至少当时天下人都认为是个烂摊子。
  当时决定攻打吐蕃,举国反对,王钰还是做了,一直到他死后,争论还是没有结束。争议的焦点就在于,这片土地对国家终究有没有用?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把吐蕃打垮,值得吗?
  天空碧蓝,一尘不染,青海湖还保持着亘古以来的模样。当年的战场如今青草片片,战死的忠魂埋骨于地下,再也看不出征战的痕迹。一队约数百人的燕军士兵巡逻在湖边,先帝攻下吐蕃以来,班师回朝,留下数万川军队镇守此地,这支部队是在例行巡逻。
  在高原上呆得久了,将士们似乎也适应这里残酷的环境,想当初刚入高原时,多少人连走路都成问题,几十斤的铠甲穿在身上,如同大山一般沉重。
  “管营相公。前面有情况!”走在前头的士兵突然大声喊道。
  “戒备!”管营立即下令,让部队排开阵势,以防有变。可当他看清楚情况之后,纵然上阵日久。仍不够心惊胆战,正前方,一片人潮以同崩海啸之势向他们袭来。其兵力之多。难以估算,恐十倍于我军。
  “管营相公,我部不过二百人。对方数十部于我,不如暂退,上报卫所。”部下建议道。
  管营很年轻,才十几岁模样,见敌势大,眨眼将至,沉稳的说道:“先帝征讨吐蕃时,一再言明。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吐蕃反叛,若不战而退,有辱先帝神威。罪莫大焉。你带十骑,飞报卫所刘将军。我即战死于此。”
  言毕,拔刀出鞘,身先士卒冲向敌人。三百勇士面对数十部地敌人,全无惧色。但转眼之间,他们就被敌人潮水一般的进攻所淹没。青海湖边,再起狼烟。
  快马飞入北京,红翎信使一路疾驰,直奔兵部。不多时,兵部尚书韩世忠匆匆而出,坐上官轿,向皇宫而去。时天子王战正于天章阁会汇朱熹,张思继等人,讲授理学,谈论诗词,闻韩世忠紧急求见,他却真听得兴起,不忍离去。遂命人将韩世忠引入天章阁。
  “陛下!陛下!”一踏进天章阁,韩世忠就叫了起来。
  王战高坐于上,闻言说道:“韩爱卿不可喧哗,且稍待片刻,朕听完再讲。”韩世忠一愣,只得退在旁边。下首,朱熹旁征博引,口若悬河,王战微露笑容,听得极为出神。而韩世忠紧紧握着前线战报,数度欲开口奏事,然天子全无兴趣。
  好不容易等到朱熹讲完,天子拊掌称赞,又说一阵,方才想起韩世忠还在旁边,遂问道:“韩爱卿何事?”
  “陛下,吐蕃反叛!”韩世忠急步上前,呈上战报。
  王战脸上笑容凝结,朕刚刚即位,怎么就遇上这等事?忙取过战报,展开读来,方知二十天以前,燕军巡逻部队在青海湖边,遭遇吐蕃叛军,一位管营殉国,所部二百余士兵全部战死。现在,叛军多路出击,吐蕃北部战事刚起,南面纳木湖畔,上万叛军正急攻吐蕃政治中心,逻些城,守军将领飞马向朝廷告急。
  原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