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世狼烟 >

第21章

盛世狼烟-第21章

小说: 盛世狼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描述这一计划时邱吉尔说:“在战争期间,真理是如此宝贵,因而必须用谎言去保卫它。”
  根据“卫士”计划,这场心理欺骗战的范围将覆盖参战双方和每一个中立国家。堪称一场不折不扣的“国际玩笑”。
  “卫士”计划成功的前提条件是英国已经掌握了德国的无线电密码,通过这一“超级机密”,不仅已经知道希特勒对盟国行动的预测方向在加莱海峡,并且随时可以掌握德军统帅部的最新动态。
  “北方坚韧”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诱使希特勒把他部署在丹麦、挪威和芬兰的27个师在登陆日之前一直滞留在这些国家,坐等英美苏军的联合进攻。为此,一支虚构的英国第4集团军——一支拥有25万人的强大军队——在无线电波里开始向苏格兰“集结”。它将配合美国第15军和一支并不存在的苏联部队,准备向挪威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部队”的大规模调动都是在电磁波中进行和完成的。
  《盛世狼烟》 眺望篇(3)
  无声的搏杀(10)
  1944年4月初,苏格兰的上空开始充满各种密码电报、明码电报和无线电电话的信号,“营”在跟“旅”讲话,“旅”在跟“师”讲话,“师”转接到“军”,“军”又转接到“集团军”。“集团军”所发出的全部无线电报,逼真而具体,电报的性质和发报设备都体现各个级别的特点。
  德国人很快就测出了“第4集团军“的位置。不久,一架德国战斗机来到爱丁堡上空进行了扫射,这是该集团军在整个大战期间所经历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战斗洗礼。临时拼凑的老弱病残破枪烂炮煞有介事地忙碌着。
  真正的“军队”——电台没有受到任何损失,所以“调动”也一如既往地继续进行。
  盟国报界和电台也装模作样地进行恰如其分的渲染和夸张。
  配合无线电通讯和报纸宣传,英国特种部队还于1944年春天对挪威的工业和军事设施发起了一系列打了就跑的袭击,这些袭击都带有登陆攻击前“预攻战术”的特点。
  此外,伦敦监督处还采取了其他一些特别措施,以便让德国人感到对挪威的进攻已经迫在眉睫。英国的本土舰队在挪威沿海寻衅;皇家空军和美国空军增加了他们在芬马克上空的照相侦察飞行;特种行动局拍发了大量电报,仿佛是向挪威抵抗力量下达指示;英国广播公司的丹麦语节目中进行的隐语广播也骤然大量增加。
  这都是辅助计划要求的。
  各方配合天衣无缝,“北方坚韧”计划取得惊人的成功。希特勒相信盟军很快会向挪威发动登陆进攻,他不仅让原来驻守挪威的部队留守该地,还加强了那里的防务。到1944年夏季,德军仅在挪威一地就留守了13个陆军师,9万海军部队,6万空军部队,6000名党卫军和1。2万名准军事人员。
  这些部队中包括一个机械化装甲师,一个小型的然而却是威力强大的潜水艇和鱼雷艇中队,一支空军——这一切对于诺曼底战场都是十分重要的。
  就在“北方坚韧”计划全面展开的时候,“南方坚韧”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是一个更加大胆和宏伟的欺骗,它要虚构出一个拥有50个师、100万人的集团军!此时,正在英国南部集结的部队实际上有两个集团军: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和布莱德利属下的第12集团军,它们将担任诺曼底登陆的主力。
  伦敦监督处试图通过各种特殊手段引导德国人相信,还有第三个集团军——美国第1集团军——正在英格兰的东南部集结,准备从加莱海峡发起进攻法国的战役。如果德国人确信了第1集团军的存在,那么他们就会认为盟军的主攻地点是加莱海峡,即使发现了诺曼底方向的登陆意向或行动,也可能将其视为佯攻而置之不理。所以,“南方坚韧”的重要目的在于把德国的注意力引往加莱海峡。
  这是整个大骗局中的高潮部分。
  为了“造”出美国第1集团军,艾森豪威尔决定启用乔治巴顿将军作为一张秘密王牌。巴顿在二战中素以作战勇猛和作风粗野、举止狂妄而闻名。德国人深信巴顿肯定要在重大军事行动中担任指挥职务,所以他的动向便成为德国判断盟军攻击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
  巴顿开始以第1集团军统帅的身份出现在英国。
  德军立即盯上了巴顿。1944年3月20日,西线德军情报分析科在一项通报中写道:“现已查明,曾在北非以其胆略和效率而闻名的巴顿将军,目前正在英格兰担任某种高级军事职务。”同一天,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也含糊其辞地宣布,巴顿已经放弃了他在第7军的指挥职务,另有重要任用。
  就在巴顿四处露脸的同时,这支虚构的“第1集团军”,也在效仿那个虚构的“英国第4集团军”,通过无线电信号向德国人证实自己的存在。这些信号有些模拟一个军司令部或一个师司令部的存在,有的则冒充一个装甲团或工兵营。一时间,在英格兰的上空,到处充满了由各个部队发射的零星分散的无线电信号,德军监听人员曾将监听到的对话汇集成一本8英寸厚的册子,其中一段电文是:“女王第1皇家团报告,在辎重列车内发现数名未经特许的民妇,我们是否可以把她们带到加莱?”
  为了掩护蒙哥马利的真正进攻部队,通信技术人员专程从其实际司令部所在地普茨茅斯到多佛尔城堡敷设了通信专线,使其来往电讯均从多佛尔发出。而且,为了防止德军用无线电定向手段寻找盟军的真实集结地点,盟军空军向德国前线的无线电设施连续发起了一系列猛烈的空袭,并将瑟堡附近的德军通信情报司令部夷为平地。
  有形战场配合无形战场,真实服从于“谎言”。
  《盛世狼烟》 眺望篇(3)
  无声的搏杀(11)
  伦敦监督处还为德国的空中侦察机“导演”了一幕电影:从5月份起,德国的飞行员突然发现在不少地方出现了一些兵营、医院、油料库和野炊厨房,他们还观察到许多大炮、飞机和坦克停放在野地里。但他们并不知道,所有这些装备都是用帆布、胶合板和充气橡胶制成的“模型”。德军飞行员还侦察到,在多佛尔港和泰晤士河口,有大约400艘登陆舰正在集结。而实际上,这些“登陆舰”不过是伦敦一家电影制片厂的道具。
  英国的战斗机不断地在码头上空盘旋,好像是在保卫这一设施。工兵则用燃烧原油的方法,使码头上空烟雾弥漫。只有当一切都安排好之后,才会故意将一些德国的侦察机放入该区,而且只让它们呆在3万米以上的高空,使摄像机无法分辨出码头设施中的破绽。每当海峡对岸的德军远程炮群对码头进行袭击时,一些工人便四处点火,造成被“击中”和“起火”的假象。
  伦敦监督处还利用间谍和被俘的德军高级军官,让他们向德军参谋总部提供盟军精心设计出来的“情况”,进一步印证德国统帅部的错觉。
  “卫士”计划其实就是一场无声的大战役。在这个大战役中,是一场场无声的激战。在两个“坚韧”计划实施的同时,盟军还在地中海战区实施了代号为“齐柏林”的欺骗行动。这一行动要让德国人相信的是:应斯大林要求,盟军同意推迟对欧洲的进攻,转而首先进攻巴尔干半岛,以迫使希特勒的盟友退出战争。盟军将同时从几个方向发起登陆作战——英军从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萨半岛,美军从南斯拉夫北部的伊斯特拉半岛;波兰军队则从阿尔巴尼亚。之后,它们将沿黑海向罗马尼亚展开两栖进攻,并收复土耳其。
  如果希特勒的头脑这时还是清醒的,他应该能够识破这一骗局:即使按盟军虚构的兵力部署,“北方坚韧”、“南方坚韧”和“齐柏林”计划所宣传的对斯堪的纳维亚、加莱海峡和巴尔干半岛的进攻也是根本不可能同时进行的。
  但是,希特勒已经彻底地眼花缭乱了。希特勒和他的情报人员像相信“坚韧”计划一样相信了“齐柏林”计划。所以从1944年2月起,他便再没有向诺曼底方向增派一兵一卒,相反,4个德国精锐师,其中包括3个装备精良的装甲师,则从法国转移到了东欧,以准备迎战英美法军的“联合进攻”。
  至此,“卫士”计划已经基本大功告成。在诺曼底登陆日前夕的5月23日,美军在瓦尔蒙顿缴获了一台德军藏在密林中的车辆,发现一份德军5月份的作战纲要。这份纲要详细介绍了这个月内德军的兵力部署情况:
  “俄国战线:122个步兵师,25个装甲师又1个装甲旅;17个混合师又一个混合旅;意大利及巴尔干战线:37个步兵师又两个步兵旅;9个装甲师和4个混合师。西线包括荷兰、丹麦、挪威:64个步兵师又1个步兵团;12个装甲师又2个装甲旅;12个混合师。
  德国本土留守部队:3个步兵师,外加1个步兵旅;1个装甲师,外加2个装甲旅;4个混合师,外加2个混合旅”。
  希特勒已经根据“卫士”计划所提供的情报分散部署了他的作战兵力。5月30日,盟军又通过“超级机密”破译了一份希特勒和其日本盟友大岛浩男爵的谈话要点。在谈话中,希特勒表示相信“坚韧”行动和“齐柏林”行动的说法。
  希特勒减少的兵力正是盟军在在诺曼底地区增加的兵力。在德军统帅部及其情报机构费尽心思去追踪那些无中生有的军队之时,盟军却已在英国秘密集结了一支约200万人的真正进攻力量。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在德国侦察机和间谍网的眼皮底下悄悄地完成。当600艘战舰,5000只运输船、1万架飞机和300万吨军需物资云集在攻击出发地时,希特勒再想改变这一切已经为时太晚。
  “卫士”计划的结尾是一幕声势浩大的“恶作剧”。
  “霸王”行动的最后障碍是分布在法国的瑟堡和德国的肖尔台之间的近百个雷达设施。他们仍可在最后一刻发现盟军的行动,给大军登陆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此,“卫士”计划“节外生枝”,又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战术性欺骗。6月5日晚,在盟军舰队从英吉利海峡地区出发的同时,一场迷惑德军的把戏又开锣了。
  欺骗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是先要根据对方的心理引导对方到错误的道路上,然后再顺着对方的思路走得更远。由于德国人深信不疑地认为盟军企图在法国勒阿弗尔或加莱登陆,因此欺骗德军的计划便建立在他们这个错误的判断上。6月5日黄昏,英国皇家海军的18艘小型舰只以每小时7海里的速度直向勒阿弗尔的安梯福角驶去,它们这样做是要给德国人造成盟军将在此登陆的错觉。在每艘舰船的后面,都拖着好几个低飞气球,以便在德军的雷达屏幕上造成“大军舰回波”。
  《盛世狼烟》 眺望篇(3)
  无声的搏杀(12)
  皇家空军又派出12架飞机,它们全部紧贴海面飞行,每隔一分钟便洒下一大束金属箔,这样就可以使敌人误认为有一支大型护航舰队正徐徐向法国前进。飞行员精细地掌握时间和速度,在三个半小时里,始终沿着一个12英里长、8英里宽的轨道上飞行。
  在布洛涅地区,“恶作剧”是在空中进行的。29架轰炸机发起了佯攻,它们在4个小时内,不断地沿敌方海岸穿梭般地来回飞行,此举目的是要把敌人的夜航机从盟军真正登陆的地点引开。它们还不停地用干扰器对敌人的雷达进行干扰,采取这种行动是希望德国人会错误地认为这些飞机是“登陆”部队的空中掩护。
  当盟军伞兵在诺曼底空降时,另一项分散敌人注意力的活动接替了空中欺骗。在真正的伞兵降落前一刻,英国皇家空军的一支小型机群飞临勒阿弗尔,投下了大量的带着假人的降落伞。同时,另外一队飞机飞越瑟堡半岛,在盟军真正登陆地点的右侧也投下了大批的假伞兵部队。盟军的飞机一直实施着“窗户”式干扰,使敌人从雷达上看上去似乎空降的伞兵要比实际人数多20倍。
  在盟军真正登陆的地区,英美两国则“明目张胆”地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雷达干扰行动。24架飞机配备着干扰器,沿着距敌人海岸线50英里的一条线上,来回不停地往返飞行,连续几小时不停地干扰敌人在瑟堡半岛的雷达站,编织着一张密不透风的“干扰网”。这种干扰网不仅仅掩护了盟军轰炸机对诺曼底海岸德军防御线发起的火力准备,而且也阻止了德军人察觉出大批登陆舰队。而一旦当这些军舰进入一定距离之内,军舰上的电子设施也立即加入干扰网的工作。
  “卫士”计划的最后一幕精彩绝伦。德国人真的以为布洛涅地区是威胁最大的地方,因而集中了大量武器装备和探照灯来加以防守。他们派出大量鱼雷艇冲向海上,企图拦截这支完全是虚构出来的巨大护航队;德国夜航战斗机几乎倾巢而出,来对付那29架兰开斯特轰炸机;那些假造的伞兵部队也引起了敌人的迅速反应,他们把部队调去包围那些木制的伞兵,而真正的伞兵部队却轻而易举地在诺曼底地区左、右两侧降落。
  盟军从空中和海上联合进行的电子干扰活动,使敌人的雷达自始至终处于混乱不堪的境地。只是到了德国士兵用眼睛看清盟军舰队以后,他们才如梦初醒地发觉英美盟军实际是在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地方发动的进攻。
  “卫士”计划使希特勒把90个师——几乎100万人——全部部署在远离诺曼底滩头的欧洲各地,等待着永远不会到来的登陆部队。
  1944年6月6日凌晨,诺曼底登陆战役正式打响。
  7月28日,巴黎获得解放。至此,诺曼底登陆作战和与之配套的“卫士”行动宣告胜利结束。
  历时近3个月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干净、利落、彻底地为“卫士”计划划上句号。“卫士”计划被评价为:“按其计划之周密,规模之宏大和执行之巧妙来说,是战史上没有先例的”。直到战败,德国最高统帅部都始终对这些欺骗坚信不移,坚持认为诺曼底登陆纯粹是一个牵制性的战术行动,只不过碰上了好运气,才让它滚成了一个大雪球。
  八、从电子干扰与反干扰到摧毁与反摧毁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电子战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内,电子计算机技术、导弹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等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电子对抗技术的全面发展。电子战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特别是在越南、中东等局部战争中,“硬摧毁”性电子战武器装备被运用于战场,从而引发了电磁领域的大变革。
  大规模电子对抗作战的首次运用,当推越南战争中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
  越战初期,美军依靠其空中优势,对越南推行“饱和轰炸和焦土政策”。中国派出大批高炮部队抗美援越。在轰炸中,为了躲避中越部队高炮和高射机枪的火力,美机常常先在中高空游猎,尔后突然向越方阵地俯冲投弹。但这一战术却无法躲避越军萨姆-2导弹的攻击。
  萨姆-2导弹是1956年前苏联研制的依靠雷达制导的地对空导弹,一套导弹系统由6个导弹发射架和一部能同时制导3枚导弹的雷达组成。1959年10月7日,大陆空军在北京通县上空使用这种导弹首次击落1架国民党空军的RB-57D侦察机,创下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世界记录。1960年5月1日,前苏联再次使用该导弹成功地击落了美国飞行员弗朗西斯。鲍尔士驾驶的U-2高空侦察机,引起世界轰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