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好女婿 >

第12章

明朝好女婿-第12章

小说: 明朝好女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木在观察胡百户,胡百户也好象是在仔细端详着他。
二人就这么你看我,我看你,半天。
“你就是苏木,苏家大房的那个,刚拿了县试第一。看你模样,不像是个呆子啊!”
“苏木上前年丧父,心中悲痛得不能自已。别人见了,却道我痴傻,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苏木最恨别人喊自己傻子呆子,立即顶了回去。
“傻不傻的以后就知道了,不过要想做我胡家的帐房却没那么容易。我且问你,本店刚买进十四斤大米,每斤三文。又买进小米六斤,买价两文。若大米以四文卖出,小米三文卖出,一共赚了多少钱?”
“利润二十文。”苏木只想翻白眼,这就是胡百户对自己的考核吗?这种最基础的四则运算,也不过是小学二年纪的水准,用在帐房会计的招聘会上,是不是太不严肃了。
“好。”胡百户又问了一个类似于鸡鸭同笼的算术题。
这下苏木终于有些恼火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弄出这么简单的问题来考察我,不是明摆着挖苦我是个傻子吗?
他却不知道,这种题目在没有现代数学公式的情况下,对古人来说其实还是很麻烦的。
“恩,还算不错。”胡百户最后又喝道:“昨天爷爷和手下几个混帐小子耍钱,赢了十两银子。其中有六两折色八成,四两折色七成半,我一共赢了多少?”
折色就是白银含量,因为提炼技术限制,又或者有人故意参假,这年头的白银中的银含量各有不同。官府在收税之后多半会重新提炼,铸成五十两的大银锭。这其中就会产生火耗,有许多损失。而这部分损失大多要落实到百姓头上,比如一两银子的税款,在实际征收的时候会多收一成或者二成。
正因为如此,地方官员靠吃火耗费,每年都有大笔灰色收入。清朝雍正皇帝见这其中的虚头实在太多,这才颁布了一个耗羡归公的法令。给地方核定了一个损耗的标准。
胡百户又出了这么一个简单的算术题,老实说这个题目只要背过九九乘法表的人都能轻易作出来。
苏木更恼,没好气地回答:“一百两。”
“一百两,你怎么算得……果然是个傻子!”胡百户瞪大了眼睛。
苏木哼了一声:“既然赌博的是你的手下,敢在你面前使杂色银子,那是对你的不恭。你应该立即抽出刀来架在他们的脖子上,喝令把银子通通交出来赔罪。到时候,别说一百两,就算再多些,也能抢来。”
胡百户一呆,半天才哈哈大笑起来:“你这小子……哈哈,说起话来还真有意思,对我的胃口,没错,咱们当兵的就是这种禀性,一个不顺眼,抽刀子**娘的。你这个帐房先生我收了,以后就在这里面做事。”
一边笑,一边指着身后的那间屋子。
苏木也笑了,一拱手:“多谢百户老爷。”
“我叫胡顺,胡说八道的胡,顺心顺意的顺。”说完话,胡百户就转身走了。
    
    
第二十二章 突然出现的灵感

    这次面试前后不过三分钟,就这么简简单单地结束了,苏木也没想到过程如此简单,一时间倒回不过神来。
这可是月入三两的高级职位啊,太不严肃了,怎么着也得做个模样,让我回家去等电话才合乎程序啊!
等胡百户离开,那个帐房先生就好象刚从猫的魔爪里逃脱的老鼠,长出了一口气软倒在躺椅上,端起茶杯猛喝了几口,这才惬意地呻吟一声:“苏木,你是叫这个名字吧。”
等苏木应了一声,帐房先生道:“我姓李,我最近几年年事渐高,总感觉精力不济,日常帐目也偶有错谬,你刚才来时,正被老爷责罚呢!恰好你来了,也能帮我分担点。”
苏木:“李先生放心,苏木本是个仔细之人,对了,我该做些什么?”
李帐房笑着又出了一口气,大约是觉得苏木刚来还显得有些拘谨,就道:“也没什么事情,你先随意看下帐本,熟悉一下。不用这么拘束,随便些,反正以后这帐房都是你的。”
李帐房在这里干了十多年,经手的帐目不知凡己。刚才胡百户所出的那几道题目对他来说本不难,可单凭心算,自己只怕也没这么快,可见这个苏木心思之灵巧。
更何况,他最后那答题答得看似无礼,却正中了东家的喜好。
这人如此聪明伶俐,又懂得机变,会是一个傻子吗?
看样子,他这个便宜姑爷是做定了,将来帐房和货栈自是他的囊中之物,倒不能太得罪。
见老李对自己挺热心的,苏木也松了一口气。一般人新去一个地方工作,最怕的就是与同事合不来。
就点了点头,径直都到案前,拿起帐本看起来。
这一看,才觉得麻烦。
胡百户虽然是百户军官,可这年头的军户卫所形同虚设,造就从军事部门蜕变成生产单位。胡家的生意主要由卫所的土地和货栈的生意两部分构成。日常经营山货、丝绸、兼职放高利贷。
胡百户生意做得大,每年都有上千两入项,为了打点上司和官府,也要送出去几百两。一进一出,帐目繁杂,又用的是流水帐,看起来直叫人头疼。这其中他还大量使用免费的军户,可这一部分还是要在帐面上走,如此,就显得更麻烦了。
难怪刚才老李直喊头疼。
苏木本是文科生出身,对于数字不太敏感,看了半天,直看得心中浮躁。
院子那边的读书声停了下来,然后是一声的大叫,间夹着韶泰的呵斥。
大叫声听起来有点耳熟。
老李正在看一本书,抬头听了听,说:“挨打的是老爷的远房侄孙胡进学,是个不懂得说话的夯货,果然,今天第一天上学就惹了韶先生,挨了打。恩,说起来,韶先生在整个保定府也是大名鼎鼎的。老爷为了请他过来坐馆,是下了血本的,可惜族中的小子们实在不争气。”
一听到老李提起韶泰,苏木才感觉到一丝不安。
他和韶泰可是说好了来这里读书的,现在却做了胡家帐房,若被韶先生看到。以老夫子的性格,看到这一幕,不知道要将自己骂成什么样子。
不行,等下得想办法提前下班,先躲过今天再说。
想到这里,苏木就走到老李面前,正要问客栈什么时辰打烊,就看到老李手中拿得那本书并不是帐本,而是章回体小说。
苏木前世在大学教书的时候本就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心中好奇,就凑到跟前看了一眼,却不熟悉。
明清文学诗词本已式威,可演义小说却异军突起,名著名篇大量面世,以四大名著为代表,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
随着印刷术的进一步普及,识字率也比起前朝高上许多,小说,尤其是世情小说,更是普通市民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逛青楼、听戏、咱没那个经济实力,看几本小说总还是可以承受的。
“老李,看书呢,什么书,好看不?”
老李用手指捏了捏上唇的两根鼠须,回答说:“《品花录》,挺不错的。”
“这名字,听着怎么有些不对劲。”苏木心中好奇,这书没听说过啊,估计写得也不怎么好,没流传到后世:“故事说的是什么?”
老李听苏木一问,搔到痒处,道:“故事其实很简单,说的是一个寡妇守寡多年,家中本养了个九岁的小厮,几年后,这小子长大成人了。隔壁一泼皮觊觎寡妇美色,无奈没有得手的机会。就撺唆这小厮裸睡,还故意将那活儿露出来。寡妇担心小厮年纪小晚上受凉,每夜都会过去替他盖被子,恰好看到这一幕,时辰一长,就动了春心,与这小厮有了苟且之事。”
老李说得眉飞色舞:“二人好了一阵,那泼皮见事已成,就上门威胁寡妇,欲作成好事,否则就要将这桩丑事宣扬出去……啧啧,好计,好计啊!”
说起其中的情节,老帐房口水都流出来了。
我靠,这不是黄色小说吗?
苏木大吃一惊,这明朝的黄色小说可以当街买了吗,也没人管!还有,这个老李也太不象话了,在工作场合看A书,也不怕人看到了笑话他为老不尊?
不过,一想,苏木就算是明白过来。
原来,在弘治嘉靖年间正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民间富庶。而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在城里扎根下来,形成庞大的市民阶层。
市井文化不外饮食男女,风气也日渐开华。不但草根阶层,就连朝廷和士林也不以谈风月为耻辱,甚至还是一种时尚。
就苏木所知,中国古代十大**之首《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其实就是王世贞。
王世贞何许人也,明朝文学家,后七子领袖,刑部尚书,正经进士及第的文化名人,部级高官。
官员士大夫写风月艳词,不但不以为耻,反被人赞为儒雅风流,名士风范。
咦,我不是正为没有本钱,又不知道如何赚钱而苦恼吗?
干脆抄几本风月小说出来,这可是没本钱的买卖啊!
    
    
第二十三章 帐房闲聊谈出版

    前世苏木不过是一个教书的,即便是中文专业毕业,可写小说还是第一次。
这次要亲自操刀,心中却没底。
可转念一想,我不能写难道还不会抄吗?
四大名著、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上有的是故事,题材有的事,又何必在这上面纠结。
如今的保定城乃是一个副省级的城市,城中常居人口十万,又地处南北交通枢纽位置,流动人口巨大,城市影响力已经完全辐射到整个河北南部地区。
这个市场如此之大,让苏木看到了美好的前景。只要自己写一本畅销书出来,也不需要太多,卖他上万本,就足够自己在短期内获得一笔不菲的启动资金。
前几日苏木虽然也去街上的书肆里买过几本科举范文,却没在书店里看到这种书卖。
加上他对这个时代的印刷出版业也是两眼一抹黑,在此之前还需考察。
苏木想到这里,立即在老李面前大声赞叹,又聊了半天风月之事,这才问:“老李,这个故事不错啊,你这本书是从哪里买的,花了多少钱。我最近也无聊得很,也想去弄本来读读。”
先前谈话时,苏木口才了得,前世在酒桌上听多了荤段子,如今一搬到古代来,立即将老李逗得乐不可支。
二人说了半天话,让老李对他顿起知己之感,听苏木问,热心地介绍:“要买书啊,却也容易。不过,买着看挺贵的。不如以后我们各自买不同的书,然后交换着看,如此也能节省些。”
苏木心中有些不耐:“是啊,老李你说得没错。那么,究竟哪里有得卖呢?”
老李:“书院街有家林家书坊就有得卖。”
书院街就在县学旁边,正对着县衙,乃是清苑县的中心。当街大市,当着读书人买这种**,实在是猖狂啊!
老李大约是看出苏木的疑惑,笑道:“这种书大多是才子佳人,读书人最喜欢看了。书院街口岸也好,书卖得不错,一本新书出来,你还得排队去抢。上次那本绣像版的《痴婆子传》刚到货的时候,我就是去晚了一步,结果空手而归。去问书坊老板,说这书在北直隶书卖得可好了,他也是一咬牙拿出大笔银子,进了一千本,结果三天之内就被销售一空。若要想再进些回来,也不知道要等多久。”
听到这个惊人的数据,苏木抽了一口冷气。三天卖出去一千本,老天,即便是后世的畅销书,只怕也达不到这个销量。当然,现代社会的物流速度也不是明朝可以想象的,明朝的书虽然卖得快,可总量却上不去。
我若写一本这样的书出来,也不需要太多,一年卖出去两三万本,那得多少钱?
“一本书究竟多少钱?”
老李伸出九根指头。
“九文?”苏木心中有些失望,他上次买的那本科举范文选,薄薄四十来页的小册子就花了三十文钱。换算成人民币也就三十块钱左右。而教科书在后世的乃是刚需,属于最赚钱,买得最好的。
相比之下,文学类书籍多半是陪堂的,出一本赔一本,价值不高也可以理解。
如方才这本《品花录》,说难听点不过是快餐读物,看过之后就可以丢在茅房擦屁股,九文一本也算正常。
九文一本,扣除成本,能赚一文就不错了。
看来,这条路也走不通,苏木心中一阵苦涩。
“九钱银子。”
“九钱……银子……这么贵……”苏木有些口吃,靠,不过是一本杀时间用的读物,竟然卖到天价,这还有天理吗?
打个比方,现代人会花几百块前去买一本《故事会》吗?
“是有些贵,不过书坊里一个月也就出一本新书,倒也能承受。书买回来又不是看一次就扔了,这其中精彩的段落,尚需仔细回味,细心揣摩才够味。”老李眯缝着眼睛,口中啧啧有声,似乎还沉浸在刚才这本黄色小说惊心动魄的故事氛围之中。
“老不修!”苏木腹诽了一句,精神猛然亢奋起来。九钱银子,呵呵,好贵的书啊。现代书的版税是百分之十一,古代的成本估计要高些,版税应该在六到七之间。也就是说,买出去一本书,就能拿到六百文,一千本就是六十两银子,一万本,十万本……
不对,这年头也没有版权一说,再说,人家卖出去多少本书会跟作者说吗?
因此,全版权卖出去才是王道。
我若要做这行,也只能走这条路子,直接找个出版商把书一次性卖出去,钱货两讫不留麻烦。当然,要想卖出个好价钱,就得找个有实力的商人合作。
保定在明朝算是座大城市,想必这样的大书商必定不少。
“恩,老李你说得对,对了,这书是那家书坊出的?”苏木问。
老李哈一声:“想不到苏小哥看书还择版本,不愧是同道中人。确实,每本书印刷的书坊不同,质量也不相同。大书坊出的书,精美绝伦,捧到手中简直就是一种神仙般的享受。至于小书坊的东西,简直不能看,字迹模糊不说,弄不好还缺字少页,没得扫了人的兴头。”
明朝的出版业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同样一本书,印刷工人的手艺差别、纸张的好坏、装订和包装所下的本钱,直接决定一本书的皮相。
碰到印刷精美的好书,比如苏木后世在电脑看过的藏在台北故宫的清版《儿女英雄传》就精美得让人心中感叹,其中还插进去了不少绣像,都是名家手笔。单就插图而言,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老李有唠叨了半天,才说:“我这本书就是林家书坊出的,林老板祖上三代都替县、府两级衙门、官学印考卷、印书,手下的工匠都是好手,在北直隶,在整个河北南部三府当称第一。他们印的书,卖得极好,即便是去北京,也能看到林家书坊的书。”
“原来是林家书坊啊!”苏木精神一振,他本不想去见韶泰的。可大家每天都来胡家货栈,想不碰面根本没有可能,还不如大大方方去打声招,顺便打着韶先生的牌子去跟林家书坊的老板谈生意。
    
    
第二十四章 学堂第一日

    很快就到了中午,胡家包一顿午饭,伙食不错,能够看到肉。
老李说胡家货栈的伙计三天能吃一顿肉,苏木运气不错,正好碰上了。
穿越到明朝,总算见了油星,苏木受用到实在撑不下去了才罢休。
午饭之后,他也不耽搁,径直朝后院的学堂走去。
相比起壅塞忙碌的前堂,学堂所在的偏院显得很是清净,一间大院子,正中矗立着一座假山,旁边是两间木制平房,一大一小。小的那间是韶先生的休息室,大的那间则是学堂,里面正坐着十来个年纪大小不等的学生,都在写字。小的六七岁的模样,大的就大得有点不象话,尤其是坐在最后那排的家伙,身高臂长,身坯宽阔得像一扇门板。
这家伙捏起笔来,就好象在使刀弄枪,动作很大,可一张黑脸上却全是汗水。
这人苏木却认识,正是胡百户手下的小兵,大个子。
原来他就胡百户的亲戚啊!
苏木没看到韶泰,就在窗户外喊了一声:“大个子。”
大个子扭过头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