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医-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王肯堂同志就本着负责任的精神,亲身体验了一下资生丸的功效,服用了两丸。
结果,还真没想到,消食效果非常好,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点积滞的感觉都没有。
于是王肯堂对此方特别的信服(始信此方之神也),并把这个方子做为父亲晚年的保健用药。
王肯堂的父亲由于年龄大了,“年高脾弱,食少痰多”,后来晚年的保养,基本上就靠着这个资生丸呢。(余龄葆摄,全赖此方)
顺便提一句,王肯堂的父亲活到了九十多岁,这在古代是十分罕见的,可见此方的功力。
而王肯堂,也很快就让缪希雍见识到了他的实力。
原因是,缪希雍自己有一次也病了。
您该奇怪了,手段这么高强的一个医生,自己也有病啊?
瞧您说的,医生也是人啊,是人哪有不得病的呢?
有句古话说的好,叫:医不自治。意思是说医生自己有病的时候,自己治疗的效果不好。
其实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医生在给自己看病的时候,通常考虑的因素会很多,会把自己的诊断思路给搞乱,有时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个时候缪希雍就是这样,他此时的症状是身上发热不已,他把它当作外感来治疗,服用了辛凉解表之药,但是没有效果,反而使病情“沉困之极,殆将不支”。
怎么办?不能自己开药了,在附近自己能够相信的医生里,只有王肯堂了,于是就把王肯堂给请来了。
王肯堂一诊断,嗨,缪兄你搞错了,这不是外感,这是瘀血啊!
看来这位王肯堂同志也有自己独特的诊断方法啊。
于是,开了治疗蓄血的药物,等药煎好了,端到缪希雍的面前,缪希雍一闻这个药味,大声叹道:“一何香也!”
于是一饮而尽,当天,热就退了,第二天,泻下了许多黑色的大便,然后病就好了。
王肯堂兄弟果然有独到的地方啊!
从此,两人更加互相敬重,经常在一起切磋,还一起治疗了一些病症。
其中一个医案就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喝童便的于中甫同志,他的大儿子病了(这家人认识缪希雍真是太幸福了,一家人的病全都给包治了),什么病呢?是出了水痘,同时兼血热与气虚,先服用了解毒药,服用以后毒气下泻,开始泻肚子,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危急的症状,那就是水痘开始瘪了,这叫内陷,中医认为是正气不支了。
怎么办?小孩子禁不住这么泻啊,于是请来了缪希雍,缪希雍一看,就用了一点点的鸦片(用了五厘,大家别害怕,现在不用鸦片了,都用罂粟壳了,中医叫“米壳”),加上炒莲肉五分,用米汤给送了下去,结果泄泻就立刻止住了。
这时,王肯堂也在旁边,就说,还要补气,于是接着用人参二两(量够大的)、黄芪三两、鹿茸三钱,煎服,服下去以后,元气就足了,再看水痘,“浆顿足”,然后,很快就痊愈了。
这个小孩子能够得到中医历史上两位大家的联手会诊,够有面子的啊,这在中医历史上都少见,一般都是单枪独斗来着。
另外一位如此有面子的人叫康孟修,是云间人(在现在的松江),这位康老兄患的病也很奇怪,是身上忽冷忽热,吃不下饭,已经很长时间了,病重得几乎要挺不住了。(久之,势甚危)
缪希雍听说以后,就跑去给人家诊病,我们的缪希雍诊病有个特点,就是喜欢主动上门,虽然现在看这是好事,那在当年确实不容易的。
过去医疗界有句话,叫“医不扣门”,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太主动了,您自个儿跑到患者那里,冲患者说,我来给你治治吧,患者会觉得你特不靠谱,他绝对会拒绝你,然后凌晨跑到大医院去排大队挂号去,然后好容易轮到专家给自己看了,专家说:你这个,没什么大毛病,再观察观察看看。一分半钟,就出来了,得,白起早了。
这是患者通常有的一个心理,但是,缪希雍却不管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缪希雍是经常听说谁病了,没等人家来请,就主动上门,而且,有时经常是大老远的跑去,给人看病,在许多医案里,这路途还通常不是一般的远。
话题说回来,就在缪希雍给康孟修诊断完了以后,却犯了难,为什么呢?因为他这诊断指征太少了。
平时我们要诊断,需要望闻问切,然后找出诊断的特异性指征,进行判断,可这位,除了忽冷忽热,其他的诊断指征却很少。
您别看缪希雍这个人长得像个豪侠似的,一定心粗,其实不是的,他在诊病的时候,当时的人评价他是:“其察脉审症,四顾踟蹰,又甚细、甚虚、甚小心”。
面对这个康孟修患者,缪希雍并没有马上开方子,而是回头静下心来仔细地思考,然后“遍检方书”,就是把家里的医书都给翻了个遍,反复地分析。
最后,自己分析还不够,还拉上了王肯堂,两个人一起分析,然后,一起定下了使用的方子:五饮丸。
这个五饮丸是《外台秘要》里的方子,成份是干姜、茯苓、白术,就三味药,是治疗因为长期喝冷饮或者喝茶导致的体内停饮之证,可见缪希雍把古书是翻了个遍。
缪希雍和王肯堂这二位高人一同出手,效果如何呢?
结果是:“立瘥”,就是很快就痊愈了。
这位康孟修简直感觉太幸福了,这个恼人的病竟然一夕而去,而且,还是人家主动上门来给看的,对于如此与自己肝胆相照的人,还有什么话说的呢,于是他就和缪希雍也成为了好朋友。
日后,他们的关系直如亲兄弟,而缪希雍的母亲也是在康孟修家里去世的,令人唏嘘,这是后事,我们接下来再聊。
第120节
日期:2008…8…2 11:21:40
有一种朋友,可以生死相托
要说我们缪希雍四处云游,寻访高人,提高医术,大家可能想他这十来年就没回家,一直在外面来着,其实不是,他在江南一带云游的时候,是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因为江南就那么大的地方,哪儿到哪儿都不远。
不用我说大家也看出来了,这十来年对缪希雍简直是太重要了,由于他为人豪爽,谦虚好学,结果广阔大地到处都是他的课堂,每天他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这些内容那可都不是我们在书本上能够学到的啊,这些知识在他那勤于思考的大脑中酝酿、激发,那可就无法估量其份量了。
在缪希雍将近四十岁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预想的成果,就准备结束游历的生活,就在这个时候,他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可能会让他遗憾终生。
事情是这样的,缪希雍这个人博学多才,大家不要以为他只是学习医学这些内容,实际上他在好多领域都有所建树,比如,他精通水利(他和清朝的徐灵胎估计特有共同语言),对如何兴修水利有些见解;他还精通堪舆(就是现在说的风水),堪舆界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葬经翼》就是我们的缪希雍写的;前面说了,他在酿酒方面还有点绝活儿,总之,这位缪希雍大侠是个多面手,总喜欢思考点问题,关心一下国计民生。
我发现过去的医生都有这个问题,按照我们的想法,您把自个儿的病瞧好了,就算是为人民多做贡献了,可这帮古代的医生似乎总是觉得这样还不够,总是想在本职工作之外,再折腾点儿什么事儿。
这不,我们的缪希雍没事儿的时候就想了,这每年北方的粮食都不够,都要从南方通过漕运运到北方,这船夫也要吃饭,等一路运到北方,这粮食可就消耗很多了(这是实际情况,每运一石粮食,需要消耗数石船夫的口粮),应该在北方也开垦水田,这样就可以解决大问题了,南方百姓的负担也不那么重了,这岂不是大大有利于国家?
您瞧瞧,他都想到粮食部、交通部的工作领域去了,这就好比我在这里看着病呢,突然就想到京广铁路那里那里需要改进,这的确是精力太旺盛了。
他不但这么想了,还查阅资料,认为这非常的合理,于是就写了份报告,这份报告就交给了一个叫徐贞明的官员。
这位徐贞明是谁呢?原来,他是隆庆五年进士(和那位赵用贤是同学),中了进士后,担任浙江山阴县令,若干年后,他将成为倡导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水利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当时,缪希雍就把自己的看法和这位徐贞明聊了,徐贞明也特有责任感(其实这事儿皇上一点都不上心),认为这个想法合理。
恰巧,这位徐贞明同志工作努力,没多久就被提拔到了北京任工部给事中,他到了北京以后,详细地考察了北京周边的地理状况,他发现,北京周边驻军的军粮这样从南方运来,不但损失大,如果水路受阻,那么军粮供应就会中断,这样极其危险,应该在北京周边开垦效仿南方,开垦水田,兴修水利,以保证粮食供给。
于是他就不断地上书给上面,后来,皇上就命令他和一些大臣一起进行实地勘测和考察。
这个时候,他想起了缪希雍,于是就给缪希雍来了信,说这是个为老百姓做事的大好机会,希望你能过来帮我。
缪希雍接到信以后,心里却开始矛盾了。
为什么呢?原来,缪希雍在这次回到家乡后,发现自己的母亲明显的衰老了,自己整天在外面给人家看病,其实自己的母亲也需要照顾啊。
于是,缪希雍就决定结束这长达十年的游历,守在母亲身边,照顾母亲,不再远离。
其实,人在青年的时期都是喜欢远行的,但是一到了中年就会发现,你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光就只有那么多年了。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缪希雍收到了徐贞明的邀请函。
怎么办呢?缪希雍很犹豫,自己有心去做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可是,自己的母亲身体衰老了,也需要照顾啊。
就在这时,缪希雍的老母亲周氏看出了缪希雍的心思,一天,她把缪希雍叫到了面前。
她对缪希雍说:“儿子啊,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和游侠少年混在一起,为娘曾经教训过你什么吗?”
缪希雍回答:“记得啊,孩儿一辈子都记得,娘告诉我,要像父亲那样,一心为百姓做事。”
周氏:“是啊,现在在北京开垦田地,这是功在千秋的事情啊,有多少老百姓将会受益,你一定要去啊,为娘的身体不要紧,但是,如果你丧失了这次机会,却是为娘一辈子都会内疚的啊。”
缪希雍:“这……”
周氏:“不要再犹豫了,为娘命你,即刻启程!”
周氏老太太早年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但是,她却深明大义,就是在这么大岁数上,还不忘记教育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母亲,实在是缪希雍的幸运啊。
就这样,缪希雍在母亲的叮嘱下,出发去了京城。
在离开前,他不放心自己的母亲一人生活,就把母亲托付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康孟修,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缪希雍和王肯堂一起给治病的那位。
康孟修此时已经是缪希雍的知心好友了,他对缪希雍保证:“缪兄,你的母亲住在我这里,我对自己的母亲有多孝顺,就一定对缪兄的母亲多孝顺,我只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请你放心吧!”
后来,他果然兑现了自己对朋友的承诺。
缪希雍感激地握着朋友的手,久久不能放开。
最后,他踏上了赴京之路。
在北京,他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由于缪希雍精于考察地理山川(估计是看风水练的),他们绘制了大量的京郊的山水地理图,然后在经过周密的设计后,开始开垦水田,兴修水利。他们夜不安寝,沤心沥血,在这种艰苦的努力下,不到半年,就在平谷、三河、密云、蓟州、遵化、丰润、玉田等地,开垦出水田近四万亩。
今天,北京周边的许多良田仍然是当初他们所开垦的。
然而,就在徐贞明缪希雍他们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皇帝却一道圣旨,废止了开垦。原来,他们的开垦政策是哪个百姓开垦,地就归谁,可朝中一班阉人、贵族在京郊占有大量闲地,如果都被开垦为水田,谁开垦归谁所有,他们的损失太大了。于是,他们一有机会,就在皇帝面前进谗言,皇帝当然也是个糊涂蛋(不知道脑袋是怎么长得),也觉得垦水田、兴水利之举不妥。于是众人的一腔爱国热血,终于被皇帝给彻底地浇灭了。
就在这个时候,缪希雍的家里也出事了。
原来,缪希雍的母亲在康孟修的家里住得好好的,却突然一不留神,患了痢疾,把老太太给泻的,真是太痛苦了。
康孟修夫妇也确实做到了对朋友的承诺,文献记载,他们对缪希雍的母亲,百般照顾,朝夕伺奉,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孟修夫妇百方周旋,晨夕供奉,如子媳)
但是,他们都不是医生啊,王肯堂此时也不在此地,在最后请了些医生,都毫无效果。
在最后,周氏老太太把康孟修叫到面前,与孟修诀曰:“吾儿虽北游,有公在,如吾子,吾目瞑矣!”
说完以后,老太太就去世了。
康孟修放声大哭,冲着北方跪下,心中祈求着朋友的原谅。
若干天以后,远在北京的缪希雍接到了康孟修的信,读了以后,知道母亲已经离开了自己,他没有想到,自己与母亲那天的对话竟然是最后一次了。
做为一个医生,一生救人无数,最后却连自己的母亲病了,都未能挽救,这是何等的痛心啊!
此时,缪希雍望着开垦了一半的田地,悲从中生。
向南方跪下,叩拜,然后放声大哭。
在经过长途奔波之后,缪希雍回到了家乡,见到了康孟修。
康孟修感到无比的自责,他给缪希雍跪下,说自己没有脸面再见朋友了。
缪希雍流着眼泪上前扶起康孟修,说:“我的好朋友,人生都有生老病死,你已经尽到一个挚友的职责了,我怎能怪你呢?!”
然后,缪希雍将母亲葬在了阳羡山中,距离自己的父亲和大老婆孙夫人的墓地几里地远的地方。然后,在旁边也给自己擗出了一个位置,
这一年,缪希雍已经四十岁了,在四十一年以后,这里将是他永远陪伴母亲的地方。
那位和缪希雍一起为北京开垦了四万亩良田的徐贞明先生,极度失望之余,愤然辞官归家,四年后,抑郁而死。
今天,北京周边水库密布,河道纵横,良田无数,粮食产量已经直超江南。
但是,我们无法忘记,那些质朴的先人,为了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曾经做过的努力。
第121节
日期:2008…8…3 12:39:23
大展拳脚的时刻到了
此时的缪希雍,已经是学验俱丰了,家乡的人闻听得他回到此地,就闻风前来求诊。缪希雍凭着自己过硬的学识,开始大展拳脚。
这不,患者开始来请了,有位叫杨纯父的人,他家的小孩子病了,什么症状呢?是身上寒热不已。先是请来其他的医生,这些医生一看,身上寒热,甭问啊,这是外感伤寒!
于是,用治疗外感病的药物开始解表,结果毫无效果。
恰巧这个时候,听说缪希雍回来了,就赶快给请了过来。
缪希雍诊断了以后,说:“这不是外感,这是体内受了伤啊。”(此必内伤)
“啊?!”大家都大吃一惊,这么小的一个孩子,会受什么内伤啊?难道,这个家里,出现了心怀叵测之人?!
杨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