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伐清 >

第481章

伐清-第481章

小说: 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多半也会给面子,真要遇到事也不会找不到门路。

    “不过现在不是这样了,既是有功名在身,即使在士林享有盛誉,朝廷也是想打就打,想杀就杀,这次要不是我们奋起反抗,仅靠科举得来的功名是保不住我们的。”庄允城虽然年纪不小了,但头脑很清醒,知道这次若是束手就擒绝对要全族覆灭:“这次保住我们族人、产业的是什么?是步枪!是大炮!”

    差点因为家产丰厚而招来灭顶之灾的朱佑明深有同感,他从来就没有参加过明史案,但大祸来临时无论是明哲保身、万贯家财还是缙绅身份都帮不了他,现在朱佑明也在庄允城身边附和道:“正是如此,乱世还远远没有过去,而三百年来的规矩恐怕也不复存在了,逢此大变之时,如果不知变通就会成为宗族的罪人。”

    庄允城把儿子庄廷钺叫了出来,展示给朋友们看:“小儿这就要去四川,老夫交了一笔银子让他去保国公的军校学步科。”

    “犬子也要去四川,他学的是炮科。”朱佑明跟着大声说道,他和庄允城一样给四川交了一笔银子,让儿子朱念绍成为了四川军事学院的另外一个士官留学生:“还有愿意同行的吗?”

    “算我一个,我好几个儿子都成年了。”

    “还有我的儿子和侄子,他们也得为宗族出力。”

    “还有什么科,马科也得有人学吧?犬子从小就喜欢骑马!”

    庄允城和朱佑明的号召,得到了湖州、嘉兴缙绅地主的热情响应。(未完待续)

第五十节 动向(上)

    浙江的领事和舟山的使者一起到达,向邓名报告镇海已经回到明军手中,张煌言正忙着把大批浙东军从舟山搬迁回镇海,与他们一起重返大陆的还有郑袭、郑瓒、甘辉的部分手下。与此同时,张煌言还想请邓名出面和郑经谈判,把鲁王还给浙东军。

    这一世朱以海尚在,张煌言不断向鲁王汇报好消息,本来和文安之一样郁郁而终的朱以海也撑了下来。不久前张煌言更多次派出使者,告诉鲁王镇海即将回到明军手中,他马上就有机会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了。不过郑经和他父亲一样怀疑张煌言想另立天子,所以迟疑着不肯交还鲁王,现在张煌言收留了郑袭一伙儿,和郑经的关系非常糟糕,所以就希望邓名出面来劝郑经放人。

    “国姓爷若在,肯定是不会放鲁王去镇海的,”虽然郑经已经用朱经自称,不过除了他的部下外,所有人都依旧视“国姓爷”为郑成功的特定称呼,由于郑家的内讧,在邓名身边青云直上的穆谭对邓名的忠诚隐隐已经超过了对郑经的:“国姓爷想拥戴提督为皇上……”见邓名眉头皱了一下,穆谭不再继续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不过现在延平王(永历已经正式承认郑经继承延平郡王王位和讨虏大将军官衔。)担心的恐怕就是张尚书立鲁王为天子后,鲁王会因为这些年被软禁的不满,报复延平王。”

    “能怎么报复?剥夺延平王的官爵,宣布延平王为叛逆?”邓名反问道,按说鲁王是不会头脑发昏做出这种事来的,现在的鲁王和张煌言君臣可不是二十多年的那一对了,因为挫折而变得成熟、稳重。这次张煌言请邓名帮忙的时候,就赌咒发誓说他只是希望能够亲眼看到恩王再次踏上故土,绝对不会尝试拥立鲁王再次挑起明军内讧——邓名相信张煌言的诚意。

    而且朱以海也不是以前那个养尊处优、无忧无虑的宗室子弟了,就从他能通过张煌言想把王位传给邓名,就能看出现在鲁王也没有了争夺名份的心思——如果浙军成为明军中最大的势力或许鲁王、张煌言君臣这份心思会重燃,但现在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最大的威胁反倒是郑袭、郑瓒绪一伙儿,他们出于对郑经的仇视说不定会撺掇鲁王自立,然后宣布郑经是叛逆,把延平郡王的爵位从郑经手中剥夺交给郑袭。不过按说鲁王和张煌言也不会为他们的私怨再次挑起桂鲁内讧,鲁王和郑袭、郑瓒绪他们也没有什么交情。

    任堂极力赞成张煌言的提议:“天子南狩很多年了,天下士民无不灰心失望,现在要是有一位太祖亲藩返回国内,无异于旭日东升,定能让海内忠义之士欢欣鼓舞。我看这事很好,对国公的大业也是非常有利的。”

    “士民什么时候灰心失望了?”李星汉生气地说道:“国公一次次征讨江南,就算以前灰心失望也早就重新人心振奋了,而且鲁王回来了,将来张尚书是不是又会动什么拥立的念头?”

    “当今天子安好,就算有不忍言之事,东宫仍在,张尚书凭什么拥立鲁王?镇海是国公拿到手的,鲁王在安全后才回来的,要是他真的想重返故土,完全可以和国公一样乘船登陆啊,国公不是带着几百个人就登陆山东了吗?”赵天霸现在的身份地位已经远远超过大部分李定国手下的部将了,他甚至代表邓名掌握过川军的指挥权,当时听他号令的甲士、军队的规模甚至比晋王的部队还要庞大,不过赵天霸依旧对鲁王充满警惕:“啊,对了,这镇海只是弹丸之地,赵国祚也不是什么守信的君子。”赵天霸转头望向邓名:“国公不应该同意把鲁王接回来,这镇海不安全啊。”

    在四川军方的这个小规模会议上,只有任堂同意帮助鲁王返回镇海,赵天霸倾向于反对,穆谭举棋不定,李星汉等着邓名的决定,而周开荒一言不发,显得心不在焉,很可能正在琢磨中午的菜谱。这种涉及到大明宗室的事周开荒从来都不怎么关心,不久前王光兴也派来过一个密使到成都,报告邓名东安郡王想到成都来生活时,周开荒才破例地说了一句“这需要问问虎帅、还有南安侯(郝摇旗)的意思。”

    邓名得到消息,今年东安郡王突然认定了自己就是楚王世子——他怀疑这里面也有巩焴的功劳,以前朱盛蒗可能只是怀疑,很可能是巩焴在听到风声后推波助澜——而且东安郡王还听说成都的生活条件要比房县好很多,所以就希望搬到本家控制的地盘上去享福。

    “我会写信给延平王的。”邓名斟酌了一下,决定要帮张煌言这个忙:“如果一个人的愿望是返回祖国的话,我们没有什么道理去阻扰吧?”

    当然,邓名为了保险起见还是给张煌言和郑袭他们去信,要他们保证不挑起事端,鲁王只能以亲王的身份老老实实地呆在镇海,不要去尝试恢复监国地位。

    今天召集军方高级军官开会,第一个原因就是通过他们了解一下各派系对鲁王的看法,现在邓名只要问问这些部下就能了解到全国各路明军对一件事的大致看法;而其次就是要和他们讨论吴三桂的新动向,对于邓名来说,鲁王的事情要比吴三桂的来信更重要,因为平西王距离邓名的活动范围非常远,而吴三桂是外敌,而鲁王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引发内部矛盾——要是说什么也不同意鲁王返回,张煌言可能会心生不满,觉得邓名在提防崇明、舟山,也信不过张煌言的保证。

    “吴三桂又给杨阁老去信了,再次试探他是否可以反正,我觉得吴三桂是快忍不住了。”按照时间推算,这封信大概是吴三桂在得知清廷中央军从淮扬战场退回徐州后写的,直到现在吴三桂也搞不清杨在领导的御林军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一个劲地写信给杨在试图通过这条线搭上永历天子和马吉翔马首辅,但没想到他的去信统统被杨在转给了成都和昆明。

    李定国见信后倒是要求杨在设法联络永历天子,询问天子就此事的意见,但是杨在却极力反对,称现在无论皇上下达任何圣旨,都无法确定是不是出于永历的本意,杨在还用永历几次发给白文选和邓名退兵敕令举例,这让李定国也无话可说。而白文选、马宝、贺九义他们也纷纷附和,认为皇上和首辅的意思难以揣测——他们不好意思当着李定国的面说根本靠不住,不过背地里都是这个看法——见大家态度如此一致,对皇上本来也有些心灰意冷的李定国也就没有坚持要让永历乾纲独断,他也承认很难说圣旨到底是永历还是莽白的意思。

    “吴三桂再次重申他的要求,希望大明保证他的亲王地位,他希望也能和晋王、蜀王和孙可望一样获得一个一字王,这个要求上次吴三桂就说过了;而这次吴三桂和上次不同的是,他拿出了具体的报效办法,吴三桂表示他愿意统帅大军进攻湖南,先和我还有夔东诸帅联手灭了张长庚,在取得湖南后他就会把贵州交给晋王。”

    “吴三桂这是饿坏了吧?”赵天霸从邓名的话中感觉到吴三桂对湖南的渴望:“湖南盛产稻米,多半吴三桂现在满脑子想的就是粮食,是不是他还建议五、六月出兵?”

    邓名把吴三桂的信往下看了看,点点头:“没错,吴三桂建议我明年年初出击湖北,吸引张长庚的注意力于湖北,然后他以此为筹码向清廷和张长庚要一笔协饷和军粮。等他拿到了这笔军粮后,就会在四月底、五月初反正,全军攻入湖南,然后和我们联合解决张长庚。嗯,五月去湖南正好,不会影响湖南的耕种,等吃完了他骗来的助饷后也该秋收了,吴三桂果然打得好算盘。”

    “而且吴三桂肯定认为和我们一起解决张长庚更容易,而相比湖广绿营,尚可喜、耿继茂、孙延龄的藩兵明显更不好对付。”赵天霸继续说道:“所以吴三桂多半会信守诺言,把贵州交给晋王,这样就能让晋王的兵马去两广、福建啃硬骨头,他和我们一起去江南吃肉。”

    “吴三桂的儿子不是还在北京么?”任堂提出疑问:“他手下的十万大军都能听他的?这可都是虏廷豢养多年的军队,而且虏廷多半也在其中广布眼线,扶植了不少派系吧?”

    “吴三桂是不会在乎一个儿子的,而且他说不定又办法把儿子从北京搞出来,”见部下脸上颇有不信之色,邓名笑道:“休要小看了平西王,这家伙心狠手辣,手腕高明,他在贵州一忍好几年,我估计他已经把虏廷安置在他军队中的钉子都拔光了,人心也都安抚好了。”

    至于借口,邓名忍不住想到吴三桂会不会又称他留在北京的小妾、或是儿媳(这个可能性比较低)或是儿子的小妾被索尼抢走了?吴三桂冲关一怒为红颜,从山海关打到了友谊关,这次再冲冠一怒,又从友谊关打回山海关去?

    (未完待续)

第五十节 动向 (下)

    涉及到未来数年的战略,邓名就请巩焴和李嗣业都来参加会议。巩焴虽然没能从文安之那里要到四川巡抚,两人还大吵了几次,不过文安之并不反对由他来协助四川闯营的旧将——文安之明白巩焴和夔东众将的关系更好,比自己更受他们的信任,所以文安之认为巩焴能来做这件事对抗清大业确实更有利,文安之只是不同意让这个烧大明历代天子神主牌的人再来当大明的官。

    而李嗣业这次又来成都,是为了建昌的事。听说冯双礼退休、狄三喜等人去了汉水后,昆明觉得邓名迹近于并吞西营秦蜀两系,昆明的西营对此也感到受到了威胁。不过现在成都对昆明的支援依旧很重要,而且邓名也在第一时间派使者去昆明向李定国解释,称这不是他的授意,而是因为冯双礼集团和贺道宁集团一拍即合。为了缓和因为成都吞并建昌导致的紧张情绪,李定国就让他的世子再跑一趟成都,重申两家的和睦关系,同时和邓名商议如何在冯双礼集团散伙后,继续保证成都向昆明的援助问题。

    在邓名的前世,康熙削藩逼反了混吃等死的吴三桂,而且还帮吴三桂找了一批帮手,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还有耿家和尚家,这一伙儿对满清忠心耿耿的前东江军全反了。

    耿精忠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靠着几千藩兵就控制了福建,打进了浙江。杰书统帅着的是清廷的中央大军,还有东南财赋为后盾,结果被耿精忠堵在杭州里没法出门,要不是郑经不停地在耿精忠背上捅刀子,杰书和清廷的主力军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转守为攻。不过现在耿藩还是耿继茂当家,而且索尼、鳌拜还在,看不出耿家有背叛清廷的可能。

    广东尚藩也是一样,康熙削藩时尚可喜两头下注,宣布自己被儿子尚之信软禁,让尚之信带着全部兵马去帮吴三桂打康熙。后来见形势不利,尚可喜就倒戈一击,称仰仗皇上洪福,拿下了犯上的逆子,最后清廷的惩罚就是尚之信被赐死,其余的尚家人连毛都没掉一根。现在康熙还没亲政,尚之信镇南王世子当得好好的,也看不出他有“软禁”父亲的动机。

    至于广西孙延龄,妻子孔四贞是满清的公主,孙额驸现在也正在做着春秋大梦,打算让儿子承袭岳父孔有德的王位,永镇广西。

    “耿、尚、孙三家,都是毛文龙死后被皇太极笼络过去的东江军,那时还是后金呢。当时后金局促在辽东一隅他们都没有想过造反,现在就更不会了。就算天下的形势重新变得对我们有利,其他绿营都好说,但是这几个家伙都很难说,耿继茂已经是第二代了,但尚可喜肯定会顽抗到底。”从当年皇太极把辽阳城让给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驻守养军开始,就承认他们是后金抢劫有限公司的股东合伙人了,这几个家伙和吴三桂不同,只要康熙不亲征削藩,邓名就根本不指望这帮东江军的藩王能反正:“如果吴三桂把贵州让给晋王,那晋王要想杀出去就要一路去和孙延龄、尚可喜和耿继茂拼,而吴三桂能躲在湖南休养生息——我宁可支持张长庚割据湖广,都不能同意吴三桂获得湖南。”

    邓名回信去昆明,建议李定国在这个问题上和自己联合一致,那就是同意吴三桂反正,但是吴三桂需要靠先打广西孙延龄来证明自己是真心反正;等拿下广西后,吴三桂就需要把贵州让给李定国,然后去打广东的尚可喜;若是吴三桂能进一步消灭耿继茂,那邓名也不反对他进攻浙江。

    “吴三桂想凭一己之力把三省的绿营和东江军都消灭了,没个七、八年是办不到的;而且吴三桂要想把这场仗打下去,就需要我们援助他军粮,这样他就更不敢背叛我们;就算吴三桂大发神勇把三省都拿下,他的精兵强将也折损得差不多了,而且他的领土是狭长的一条,还处处都可能面对延平藩的威胁。到时候吴三桂要是不老实,我们收拾他也容易得多。”

    邓名估计吴三桂多半不肯答应这样的条件,不过没关系,不答应可以慢慢谈,反正时间拖得越久,吴三桂的岁数就越大,而四川的实力就会越强:“湖南肯定是要留给晋王的,万一吴三桂断定清廷必败,决定去啃东江军的硬骨头了,我们就策应晋王从贵州进攻辰州府。”

    指一下地图上的常德府,邓名对李嗣业说道:“常德府和常德府南边的长沙府、宝庆府以及其他湖广的属地,都由晋王负责防守;常德府以北的岳州府由夔东军驻防,以后若是拿下了武昌,也是夔东军的防区,怎么样?世子同意吗?”

    按照邓名的方案,就是湖北归闯营,湖南归西营,四川不插手湖广的地盘。

    巩焴不动声色,但李嗣业显得有些疑惑:“现在张长庚不是和国公有秘密协议吗?”

    “是的,我答应不帮助夔东军进攻武昌、岳州两府,但我从来没说过夔东军进攻武昌、岳州,或是晋王进攻湖南的时候我会帮他。但吴三桂不同,如果平西王背叛清廷,打起明军的旗号进攻湖南,我肯定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