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人物2011年6月-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赵博士的确是这样一个人。工作的时候,他会比较专注投入,作为资深电子工程师,亦为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电子及资讯工程系系主任,主要的工作是管理一个数十位专业工程师和讲师的团队。一旦在事业中,他就会十分关注工程的发展,在庞大的工作量面前,在复杂的工作面前,他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专注,并试图以自己的专业,去服务更多的人。
有一段时间,香港有不法分子犯案,疑在柜员机装置针孔摄像机盗取用户密码,作为资深工程师赵博士亦接受过媒体的邀请发表见解。在这件事情上,他所秉持的态度就是,作为工程师,理当在社会有些地区出现问题的时候,且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时候,去给出自己专业的意见和解决办法。因此对于市民银行卡户口失窃事件,他先宽慰广大市民,银行卡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可以放心使用,然后才从工程方面分析失窃的原因,同时点出银行卡的安保问题,密码才是关键,保护好密码就是安全的保障。
比如发生了某一紧急事况时,市民在不知实情之下将有可能导致恐慌事情发生,但如在赵博士这样一些专业人士的解释下,将各种复杂的情况以简明清晰的概念解释给市民听,打消市民的顾虑和疑心,这就是工程师的力量。在事业方面,赵博士作为一个工程师,这就是他的理念,是他努力躬行的方向。
但相对于工程师的严肃工作而言,赵博士懂得调剂生活,在黑白分明的生活里,增添一些颜『色』,加入一些『色』彩,使得原本的黑白世界,变得『色』彩斑斓,变得更加精彩缤纷。而香槟金刀会的出现,无形中令到这位出生于香港,毕业于工程专业的理科人才,于专注的事业之外,多了一份乐趣,亦多了一个追求。
法国香槟金刀会大使,
与众不同
军刀开瓶,它来源于法国拿破仑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术,当时是用骑兵的军刀打开一瓶香槟,如今流传下来,已经成为一种礼仪,一种活动,也成为一种乐趣,轻易地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狂热和激情。
如今赵博士在这项传统的技术中,已经颇得真髓,他已经是法国香槟金刀会首任中国大使,也是法国香槟金刀会骑士及军刀开瓶大师,亦是法国香槟金刀会英国分会的前香港总领事,在军刀开瓶这样一个既传统而又其乐无穷的活动面前,他走在了前面,亦将之推广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乐在其中。
与香槟金刀会结缘,对于赵博士来说,颇有点意外之喜。当时他浏览网站,无意中看到关于法国香槟金刀会英国分会的资料,第一眼就觉得很特别,也就留了心思,试探着发了一份电邮,表达自己想要学习的兴趣。但坦白说,发了电邮之后,他自己也并不抱多少希望,毕竟香港与英国及法国之间,地域的差距足以将这份悸动扼杀在萌芽状态。后来他亦了解到,法国香槟金刀会在中国是有分会的,便存了去内地学习的心思,这样也方便许多。
然而事有意外,机遇来了挡都挡不住,在时隔不久之后,本已经不抱想法的赵博士,却接到了该会英国大使方面的回复,希望邀请他担任法国香槟金刀会英国分会的香港总领事。长远的目标是成为中国大使并推广在中国的会务。当时他以为这是一个玩笑,亦不知道如何去答复,哪知人家却是认真的,直到他见到几位英国的朋友时,才知道这并不是说笑,而他,也由此走进了一个新的环境里。
接下来的自然是入会仪式,需要在大聚会中,当众完成军刀开瓶,可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考试。赵博士回忆当时的场景,仍然是犹有余味,他表示完成第一次的军刀开瓶,其实不难,但最难的也是第一瓶,因为这个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信心的问题。真正的学会开瓶技巧只需三数分钟,很简单。现在看来,正如赵博士幽默的话语,“当时我也不知道行不行,不过现在看来我还是可以的。”
赵博士一旦谈及军刀开瓶,就停不下话闸子,眼神里面透『露』的全是兴奋。他说:“军刀开瓶前有很多准备,第一就是温度,一定要很低温,但不可以结冰,温度越低越好;另外则是拿瓶的方法和方向,拿军刀的手要很放松,这一点上相比起来我的学生表现出『色』的都是女孩子,因为开瓶的方法不要大力,就是这样简单、放松。”
赵博士亦表示,军刀开瓶看起来很难,但只要有个好的准备,有个好的方法,开香槟是不难的。现在赵博士担负起教导学员军刀开瓶的责任,他是法国香槟金刀会中国大使,责任就是把军刀开瓶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乐在其中。因此,每每看到学员因为学会军刀开瓶之后的那种兴奋和开心,他也会感到由衷的开心和快乐——快乐对他仅仅是如此简单。
其实军刀开瓶训练及入会分为几个阶段,首先完成军刀开瓶训练及成功以军刀开瓶,即可成为该会军刀手;第二,在该会的大聚会中,在总大师见证下当众完成军刀开瓶,便可成为骑士;最后作为一个骑士五年后在该会大聚会中,在总大师见证下当众完成magnum香槟军刀开瓶,便可成为长官,而作为一个长官五年后在大聚会中,在总大师见证下当众完成jeroboam香槟军刀开瓶,便可成为司令。
逐层逐层挑战,亦令到这个活动充满乐趣,能够令人不断焕发激情。而且,在许多重要的宴会场合中,也会有用到军刀开瓶的仪式,赵博士已经圆满地完成数个军刀开瓶晚宴,譬如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地下紫荆厅举行的《现饮 gourmet》军刀开瓶晚宴;以及即将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大聚会暨盛装军刀开瓶晚宴。
目前赵博士在军刀开瓶的活动方面是处于忙碌状态,内地很多城市都邀请他前去交流,自从他开始推广香槟军刀开瓶后,就不断有人发电邮给他,这一切都令他忙碌并快乐着。值得一提的是,赵博士是香港的第一个军刀手,而他的妻子也成为香港地区(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女『性』会员。
钻研美食,开心快乐
赵博士的生活,无疑是精彩纷呈的,他除了是资深电子工程师,除了是法国香槟金刀会中国大使,亦是一个美食爱好者。他曾向法国、意大利及香港的国际星级名厨拜师学艺。这些包括米芝莲三星大厨及法国蓝带烹饪学院厨艺老师。他亦钻研分子美食,随分子美食之父艾维 。 提斯(hervé this) 学习;由理论到实践均有浓厚兴趣。为了增强美食学的认识,他曾赴法国汉斯香槟阿丹尼大学品味高级学院; 成为全港第一位获颁d。u。g。g。a。t (diplô;me universitaire du goû;t; de la gastronomie et des arts de la table) 的人。
对赵博士来说,吃喝也是一种生活情趣,他喜欢吃喜欢喝,在家里也会偶尔烹调,做一个简单菜式。虽然简简单单,但却开心快乐,这是他一贯的主张和感受,快乐是如此简单。当把它当成一种兴趣和快乐的时候,就不难理解赵博士对美食的偏爱和执着。
事实上赵博士对美食的兴趣很早就已经有了,机缘巧合下,他参加了专业咖啡师训练班。为了一试麝香猫咖啡,他专门去一家酒店的餐厅。这餐厅刚以烹饪班作为推广节目。从此他参加了很多烹饪班,在饮食爱好中亦交到不少朋友。如今他还是煤气公司明燃集“边走边吃”专栏作家、“意大利松『露』红酒咖啡之旅” 、“神之水滴酒庄之旅” 及“世界名厨在意国寻找之旅”策划人、并以“麝香猫咖啡”及“分子美食” 为题; 作出数次公开演讲。
在“边走边吃”专栏,显然是注重赵博士对美食的见解和感悟的,在栏目中刊载了许多篇他对于美食的文章,分享他在外地旅行时跟吃有关的经验。其中赵博士所写的《一生难忘的酒庄之旅》,第一段便开门见山,“在充满文化、历史与艺术『色』彩的意大利,无论是谁到这里一走都会陶醉不已。不过,这次到阿尔巴镇(alba)的旅程,倒是被当地的美食美酒所『迷』倒。”
文章一开篇,就好像让读者看见了一个嘴馋的食客,让人不禁也随着作者的描述有些隐隐地期待起来,让人如此着『迷』的,究竟会是什么样的美酒?“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登上ceretto酒庄的车子,展开一段寻找美酒之旅。”随着作者的描述,于是一段寻酒之旅也逐渐地清晰起来。
而在大量的美食文章中,赵博士除了会写出美食的经验,亦会写出美食的感悟,譬如他曾这样写到:“饮食既是一门哲学,也是一种社交娱乐。烹羊宰牛、围桌共宴的文化,不但为了进餐,也为了让三五知己纵情高谈阔论。也许,饮食更是一种以味道作为字句的独特语言。”可以说,他不仅是在吃喝玩乐,更是在于中体会一种生活的感悟和『色』彩。
可以说,赵博士在事业中自有其专注,而在事业之外,亦有其所执着,他把兴趣当做是交友玩乐,把生活当做是一个体悟的过程,亦把生活当作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用自己的经历充分展示了人生的精彩本『色』,快乐就是如此简简单单,就是如此与众不同!
【人物简介】
赵炳权博士、工程师,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电子及资讯工程系系主任,法国香槟金刀会中国大使,同时为煤气公司明燃集“边走边吃”专栏作家、“意大利松『露』红酒咖啡之旅” 、及“神之水滴酒庄之旅” 及“世界名厨在意国寻找之旅”策划人、并以“麝香猫咖啡”及“分子美食” 为题; 作出数次演讲、法国香槟金刀会骑士及军刀开瓶大师、ordre des coteaux de champagne的骑仕及commandeur de bordeaux、 全港第一位获颁汉斯香槟阿丹尼大学品味高级学院 d。u。g。g。a。t (diplô;me universitaire du goû;t; de la gastronomie et des arts de la table) 的人。西班牙葡萄酒学院“葡萄酒教育家”。
人生课堂 梁宝卿:以爱为怀 服务大众
作 者:廖冬梅 程楠婷
服务对梁宝卿女士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受,就像钱包里的钱一样,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就是了,付出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从不计算,从不计较,既是因为顾不上,更因为生活本就不应计较得失,方能活得自在、潇洒。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时间的流逝没有将她那份服务的热情和爱心带走,反而在时间的沉淀中,更加坚定不移。
励志刻苦学医入社团为侨胞
梁宝卿女士是美国华侨,她出生的那个年代正值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也因此让她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十多岁的时候,她来到了澳门读书,由于家人多在乡间及美国,她便寄宿在学校里,“吃着最简单的食物,住着最便宜的屋子,过着朴素而简单的生活。”这便是梁宝卿女士少年时代生活的写照,虽然有些清苦,但总还有一丝温暖让她在寒风中坚守着。可是,好景不长,即使是这样的生活都没有维持太久。
中学毕业后,梁宝卿女士本打算回祖国内地读医科大专,后因一些客观原因而未能成行,只好就读了澳门镜湖护士学校,半工半读。毕业后,她仍在当地从事工人医疗护理工作。
后来,她为了实现自己“当医生行医济世”的心愿,1963年考入中山医学院佛山分院继续半工半读。毕业之后,她回澳门,成为了一名『妇』科医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由于经济的问题,我没有办法继续读下去。”梁宝卿女士回忆说。在外部环境的制约下,她报考了佛山地区的卫校,一边读书,一边在全澳的工人医疗队当护士。这样半工半读的生活持续了十年左右,十年左右的时间让梁宝卿女士学会了独立、勤奋和努力,更让她懂得了“在困难中要坚强,在生活中要节俭”,她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了,对社会贫穷人士的关爱也在那个时候成长起来了。
1976年,梁宝卿女士从澳门来到了美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获取了行医的牌照,然而在美国行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当时她除了给病人看病,还需兼职别的工作,诸如做保险等等。繁琐的工作让她无法专心行医,加上她心中一直怀着对祖国以及对澳门的眷念和一份浓鬰的故乡情。于是,她再次回到了澳门。虽然那时的澳门经济与美国经济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祖国也还不富裕,但是她还是那样义无反顾。
1982年,梁宝卿女士在澳门开设了一家诊所,并用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当时,她每次给病人治病后,如小孩高热、肚疴等,她都要做家访,为病人定期检查,看看是否有异样或不良的反应。即使实在忙不过来,她也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了解一下情况。“这样虽然麻烦,但是我才会安心”。梁宝卿女士笑着说道。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这也让病人和家属们感受到了一种真情,这种真情叫做“关爱”。
梁宝卿女士从美国返回澳门不久,也许她本身也是“美国归国华侨”之故,她加入了“澳门归侨总会”这个社团,这是一个以发扬华侨热爱祖国传统,促进归侨团结互助,“发挥‘侨’的桥梁作用和纽带作用”为宗旨的社团,后来她还被推选为该总会的副『主席』,热心为华侨、港澳同胞服务。近三十年来她融入了“澳门归侨总会”这个大家庭,服务是为华人、华侨,是为澳门,也是为了祖国。
并非殷商富豪 却是博爱之人
梁宝卿女士是一位博爱的人,青年时代的她对贫苦百姓及乡亲们的疾病痛苦,感同身受,不知是源于她做医生的恻隐之心,还是源于本心的善良,或者二者皆有吧。
早在数十年前,梁宝卿女士已经有了服务的意识,她是一位医生,常跟贫苦的人群打交道,在被动地等待病人前来问诊、看病和主动地走入人群,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之间,梁宝卿女士选择了进入普通人群中,而不是稳居在医院里。她说:“我喜欢跟基层民众联系、相处。”浓浓的人情味和爱心是她服务、奉献的起点。
开诊所的时候,梁宝卿女士常遇到一些来自于中下阶层的病人,她常常只收少量的治疗费,碰到经济特别困难的,还免费为他们看病。她常说:“服务社群,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也是我做人的基本目的。”许多年过去了,现在很多当年经梁宝卿女士治过病的年轻人,已是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他们对她充满了敬意,每次一看到她,总是会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向她问好。
1993年,梁宝卿女士从诊所里退居二线,完全地以“义工”的身份活跃在大街小巷。每周的星期一、星期二下午,星期日早上,她都会定期为街坊检查身体,久而久之,街坊们对她的需要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想不去都不行。”梁宝卿女士打趣地说。
她还常常带上简单的医务器具到诸如公园等空阔的地方,给练习太极的老人们检查身体,老人们开心极了。为了给病人带来更多的方便,她将自己的房子腾了出来,开设义工诊所,她常说:“我现在退休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尽力而为。”
梁宝卿女士并非殷商富豪,却经常慷慨解囊,尽显爱心。改革开放初期,有一次她回到珠海家乡下栅镇,在市侨联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到几个医疗点去参观,当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