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毕业-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不要使用负面的词汇
8,不要过分夸大其词,因为简历的后面还有面试
9,简历最上端不必写上?Resume?,因为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10,一份简历中必须包括的内容:Whoyouare/Whatyouknow/Whatyouhavedone
另外,还要重点提醒一下面试的准备:
1,认真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彼知己——搞清楚自身的素质与公司的应聘要求在哪些方面相匹配;
3,保证状态——精神要好,体力也要跟的上,保证睡眠,好的状态是决胜的关键;
4,模拟热身——有很多问题的答案,在脑子里可能已经想了很多遍了,但一上战场却发现其实想出来了并不代表能流利的说出来。
柠檬找工作
溥琳,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97级本科生,2001年保送中科院读研,现就职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
我本科毕业就去了中科院读研究生,轮到找工作,便没有北大同学那么多机会,投出去的简历大多如泥牛沉海,了无音信。如今有幸被称作求职成功者,大概得归因于我准确的定位和较早的准备。
柠檬找工作
溥琳
柠檬是我在网上的昵称。文章起这么俗一个题目,是希望直奔主题,读者一看书的目录,便知道我这一篇里有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至于北大四年的所得所感,又岂是一篇文章写得完的,只好挑对大家有用的写了放在后头,仅供参考吧。
我是北大经济学院97级的学生。经济类学生普遍认同的好工作,不外乎服务业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制造业的公司,诸如IBM、P&;G、雀巢等等,近年来保险业也越来越红火了。还有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像电信业也不错。其他有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我不太懂,不妄加评论。
关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四大”吧。通常人们说的“四大”是指目前全球最大的四家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PwC)、安永(Ernst&;Young,E&;Y)、毕马威(KPMG)和德勤(DeloitteToucheTohmatsu,DTT)。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有着近百年或上百年的历史:普华永道的前身是1848年成立于英国伦敦的普华(PriceWaterhouse)会计公司和1898年成立于美国费城的永道(Coopers&;Lybrand)会计公司,安永的前身是1903年成立于美国克利夫兰的Ernst&;Ernst(1979年后合并为Ernst&;Whinney)会计公司和1894年成立于美国纽约的ArthurYoung会计公司,毕马威的前身是1897年成立于美国纽约的PeatMarwickInternational(PMI)会计公司和1979年成立于欧洲的KlynveldMainGoerdeler(KMG)会计公司,德勤的前身是1845年成立于英国伦敦的Deloitte会计公司和1900年成立于美国纽约的Touche;Niven&;Co。会计公司。其中德勤的历史最为复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他们的官方网站去看,这里就不赘述了。
说到四大的特点,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我就说说我了解的吧。
PWC:不论在中国还是从全球范围来看,PwC都是四大中的老大。从上表可见,它有很多重量级的客户。
E&;Y:四大中排行第四。从中国的业务来看,在争取大客户方面逊于其他几家,是一个成长中的公司。安永对外宣传的重点之一是它“以人为本(PeopleFirst)”的文化,安永的员工很平易谦和,这一点去面试的同学都有体会。安永在本地化方面也步伐较慢,香港经理非常多。
KPMG;传说中是四大里拿钱最多的,公司对员工也很好,这方面我无缘了解。不过必须承认,在中国KPMG是四大中唯一能和PwC抗衡的公司,它在金融业上别有优势,它的客户甚至比PwC的同类客户还要大。另外,KPMG的本土化也不错,有很多localmanager。
DTT;据说在美国是四大中最强的一个,而且DTT在发展日本客户方面有优势。相对而言DTT在中国规模较小、每年招聘的人数都远少于其他几家。
准备
谈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心情就要复杂许多。我本科毕业就去了中科院读研究生,轮到找工作,便没有北大同学那么多机会,投出去的简历大多如泥牛沉海,了无音信。如今有幸被称作求职成功者,大概得归因于我准确的定位和较早的准备。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直都打算工作的。性格上说,我喜欢的行业是财务和咨询,不断接触新客户,有新东西。而我的教育背景呢,本科毕业于北大,研究生就读于中科院。别的专业不提,光从经济类来说,我的背景不仅不如北大清华的同学,比人大、外经贸、中财的同学也要逊色。所以我的劣势只能从经验上弥补,包括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啦、去公司实习啦,等等。而会计师事务所每年招聘的人数较多,竞争没有咨询公司激烈,便自然成了我的首选。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先后去了两家知名的公司实习,一个是奥美,一个是三星。在01年夏天的托福考试中拿了满分,我还参加了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并且通过了一门,这些经历无疑增加了我简历的分量。
另外,多读书也是有益无害的。我研究生阶段读过的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以及战略管理、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一些书,都很有用。
北大四年
北大,说不完道不尽的北大。我一直想,北大二字,当是烙印,一生都不能磨灭的。且不说这里的老师如何优秀、同学如何出色,光是在这个园子里呆过,也会让人觉得通体灵秀。一教、静园、未名湖,如今说起这些名字,心里都跟着痒痒,仿佛那里有无数个故事。而我最想说的,要数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号称亚洲高校最大的图书馆,并非徒有虚名。不仅藏书丰富,而且借阅方便,这个只有离开了北大才能更有体会。而且北大图书馆收藏的电影同样是不容错过的,特别是一些非英语的西文片,那是外国语学院学生的最爱。北大未名BBS电影版的旧精华区里就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叫《离开北大前要看的电影》,列数了他推荐的片子。我那时看得很少,却至今记得一部——《金色池塘》(OnGoldenPond),凯瑟琳?赫本72岁时主演的,我很喜欢的片子,其他地方不容易找到。
有人说我不教好的,那他错了。大学阶段,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生活,读书与生活是相得益彰的,死读书不是好事。而生活的品位是年轻时候慢慢培养起来的,北大提供了绝佳的资源,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还有北大诸多的选修课,尤其是实用的二外,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选修过一年的日语,半年的英语口语,连代课老师一共见过四个,都是年轻老师,有的刚留校不久,课却都上得很好。老师年轻,容易沟通,有时候讲课就如同跟朋友闲聊,课堂气氛很活跃。北大机会多,给我们上课的日语老师都有去东京大学做交换学生或访问学者的经历,还不止一次,口语水平自不必提,对异域文化也十分熟悉,讲课自然就生动起来。
还有体育课,我听说现在可选的项目比我们那时候还多,有体育舞蹈,还有瑜伽课。我不爱打球,那时候除了去理教跳健美操就只会去未名湖边慢跑。湖边风景好,跑上半个多小时倒也不烦,还可以顺便去一体操场边做拉伸,看山鹰社的朋友攀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大概工作以后更能体会。
结语
我要停笔了。北大学生不轻信权威,一听大道理就要“嘘”的。但“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这样的事情只是个例,某些媒体拿出来说事,是没有意义的。放眼望去,大凡顶尖的公司,无一不对北大学生青睐有加,因为北大学生知识面宽、脑子灵、干劲足、手脚麻利,这是不容否认的。我在三星时的项目经理就挺喜欢我的,现在他回韩国了,我们还经常在网上聊天。而且我认识的朋友,也没有在单位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但既然社会上对北大学生有这样的看法,我们便应引以为戒,愈加的谦虚谨慎,努力扭转这一偏见才是。
No one told you life was gonna be this way
张将来,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曾打算就职于(KPMG),后收到美国蓝德公司提供的全奖培训计划,故决定赴美。
就在本文结稿的时候,我又意外地收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美国学校的Offer。Sigh;生活中有太多不确定,没有人知道将来会是怎样。所以我对自己说,尽人事,知天命。
Noooldyoulifewasgonnabethisway
张将来
我的大学
我并非没有想过四年之后的事,只不过当初总觉得研究生总归还是要读的。在排除了考研这种不大人性的方式后,摆在我面前的不外乎保研和出国两条路,我的大学生活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展开的。GPA绝对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文科和社会科学的考试大部分都是开放式的问题,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为了能把专业课的分数提上去,我曾天真地逼着自己去啃那一本本翻译得无比艰涩的参考书,从密尔到韦伯,从哈耶克到罗尔斯,可是经过几次回归之后,却不幸发现我所选择的自变量与目标函数之间几乎没有相关关系。
从第二年开始,我修读了经济中心的双学位。我当时还“妄想”着保送中心这块天鹅肉,所以学得比牲口还卖力,时间不够,只好辞掉了所有的学生工作。但是,社会活动的经历还是很重要的,于是乘暑假时间参加了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工作,两周内被强迫每天连续目睹四场劣质足球比赛,那感觉跟吃一个月方便面有的一拼。另外两次暑期实习分别去了老家的社会保险局和省政府办公厅。为了在学术方面增添一些砝码,我和同学合作在学校“挑战杯”的论文竞赛中小试牛刀,略有斩获,另外又拼着老命在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大三下学期意外地得到一次去香港大学交流学习半年的机会。
在折腾了三年之后,大四来了。一切都该见个分晓了。可是现实很快告诉我,再细致精确的人生规划在命运面前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我的大四就是充满了这样的戏剧性。最开始是在保送经济中心读研的申请中受挫,疯狂进入了申请出国的风潮中。
求职历程
进入十一月,校园招聘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看着宿舍兄弟倒腾着简历和求职信,置办了行头,人模狗样地跑去城东的CBD面试,俺也坐不住了,决定找一份工作作为保底,于是也开始留意BBSJob版上的消息,也开始跑去听各式各样花里胡哨的宣讲会。由于只是想要一个保底,主要精力仍放在出国申请上,同时对我们专业的毕业生能找到多好的工作表示强烈怀疑,所以只投了有限的几个不限专业背景的公司或单位,包括P&;G;PWC;KPMG;A。T。Kearney和商务部,当然在ChinaHR上也投了一些。
无论结果如何艰涩,宝洁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都是值得纪念的,我的第一次应聘,第一次笔试和第一次面试都献给了它,解难测试、TOEIC考试以及一面都异常顺利,但Final的时候,我在一个问题上卡了壳,于是还没进入状态就突然GameOver了。现在回过头看,宝洁的面试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七个问题每年基本不变,因此是可以准备,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求用中文回答,所以在语言上基本无障碍。可能由于前面几关比较顺利,所以掉以轻心,没有认真准备,结果第二天那场也许是我平生最重要的面试,被我当成了职业生涯的热身。
本来决定只要拿到一个offer就收手的,结果被宝洁“鄙视”后,本人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开始扩大撒网范围。第二批进入我的视野的是四大会计师事物所。PW的笔试和一面一起进行,笔试是写一篇作文,我的题目是“如何使中东更加和平”;接着被带到一个小会议室,面我的是一个叫Monica的经理。记得她让我用英文说一个团队合作的例子,我乐呵呵地便把准备好的说出来,说了一半被其打断,让我不要重复网上申请时写过的那个,我只好郁闷地重新想了一个。我提到这学期在学会计课,她便让我举几个备抵帐户的例子,还让我做了几个简单的分录。普华二面是一个由十个人参加的AssessmentCenter(评估中心),就是传说中的“群殴”。我们十个人被分成了两组,分别坐在一张长条型的桌子两侧,两个经理JJ坐在一端,对着笔记本给我们打分。面试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在限定时间内用英语和坐在你对面的应聘者聊天,然后向其他人介绍你的搭档。第二部分是中文的辩论,题目是“经济全球化是否导致文化全球化”,我们这组是正方。一共有20分钟时间准备,大家围成一圈讨论,其中一个经理会在旁边听。面试的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是关于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如何互动以实现组织目标。也是20分钟准备,然后做一个Presentation(演讲)。我们把英文案例分成几部分,每个人阅读一部分,读完后向小组成员简述大意,再根据内容的相对重要性来分配发言时间。对方那组用英文做的Presentation;我一琢磨,那帮localManager也都是人阿,这几天连续面试还不都累趴下了,大家都是中国人,将心比心,谁不觉得母语听着爽,况且他们更重要的是看我们的思路和逻辑,于是决定用中文。我事先已经在板书上列好了大纲,自我感觉讲得比较清晰和有条理。整个过程结束后,经理把我们一个个叫到办公室里,进行隔离审问。
二面完了,我拿到了传说中的订书机。
KPMG几乎给了所有申请者笔试的机会。笔试由两部分组成,中文的数学和英文的阅读理解。KP招聘开始得比其他几家晚,但效率还是很高的,很快通知一面。一面中,觉得自己有以下一些亮点:比较流利地回答出一些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强调在香港大学做交流学生的有趣经历;突出自己优异的本科成绩;在回答不保研的时候,说明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当被问到下个学期有多少课时,心领神会,表明自己非常愿意来实习,显得smart(机智)。回答得不够好的,比如为什么放弃专业来做审计,虽然有所准备,但总觉得不够有说服力。最后我还问了一个比较笨的问题:当时您大学毕业的时候,如何做自己的职业规划,为什么选择做审计,她可能认为涉及个人隐私,说“Itisnotyourbusiness(不管你的事)”,我当时甚是尴尬,其实我也只是想请教一下过来人的经验而已。最后一轮时见到的合伙人可能是我见到过的最tough(难对付)的面试官了。他是香港人,所以整个面试用英文进行。怎么说我也在香港呆了半年,可愣是没法适应他的香港英语,于是不断地说“Pardon”;靠着个别关键词来猜意思。最难受的是,无论我说的是什么话题,从西贡的海鲜到蓝桂坊的酒吧,从周星星他姐到李超人他妈,他都自始自终没有任何表情,搞得现场整个气氛异常压抑,问的问题也都很尖锐。出来的时候我感觉肯定没戏了,没想到后来还是给了我Offer。后来才从同学那边听到所谓“压力面试”一说。
在这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每天几乎都是笔试、面试、准备笔试、准备面试中度过的。每天强打着精神,穿梭于人群,上下于公车和地铁,往返于学校与东城的商务区,强颜欢笑去面对那些HR;Manager;Partner。然后拖着一身疲倦回来,路上还一直不断地回想面试的得失,以至于经常坐车坐过了站。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