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战笔记-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手中,我们有办法恢复和保证安全。他很快公布了一些新的法律,赋予伊拉克安全部队以更大的权力,可以抓人,可以宵禁,甚至可以使用某些萨达姆用过的办法。假如阿拉维真的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伊拉克老百姓对他的态度也将有所改善。
三抓“武装”。阿拉维公开表示,美军占领当局行政长官布雷默下令解散伊拉克几十万军队是一个大错误,它造成了权力机关真空,使许多旧军人跑到武装反抗组织中成了骨干,成为伊拉克社会动乱的重要根源。他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他宣布,这些人参加抵抗外国占领军的战斗是合法的,只要愿意放下武器,就能得到临时政府“特赦”。6月8日,他公布了一个重大消息,说是经过谈判,已有9个主要政党同意解散各自的民兵组织,将有10万名武装分子放下武器,有的将回到军队,有的将成为警察,有的可以参加安全机构,有的回家过平民生活。此举也收到了不小的宣传效果,又得了一分。
四抓“舆论”。阿拉维把他在国外流亡期间创办的广播电台改成调频电台,每天播出12小时,又出版了《巴格达》日报,大力宣传他的“治国方略”。他还同美国密切配合,在媒体上打造自己的形象,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
五抓“民心”。他对萨达姆政权的残存势力采取了分化瓦解、拉拢收买、怀柔招安等策略。他公开主张,要区分萨达姆死党和一般复兴社会党人,对后者应当重新启用。2004年4月美军对费卢杰实施血腥扫荡,造成400多名伊拉克平民伤亡。阿拉维当时做了一个“姿态”,宣布退出“临管会”,对美军的血腥扫荡表示强烈抗议。后来在各方劝说下,他才“放弃辞职”。随后,美军同意由萨达姆时期的旧军官接管费卢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这样一来,也使逊尼派对阿拉维的敌意软化了一些。
但是,另外一件事却很微妙。阿拉维要求美国把萨达姆交给伊拉克临时政府审判,他原以为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可借此体现伊拉克主权,又可借此争取民心。但是,在萨达姆对伊拉克民心影响力的判断上,美国和阿拉维一错再错。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初,原以为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伊拉克民众会会万人空巷、手持鲜花、夹道欢迎美军。结果,美军不但没有受到夹道欢迎,反而迎来了接连不断的袭击爆炸事件。这一次,公开播放审讯萨达姆的镜头后,同样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使许多伊拉克人看到了一个重新活过来的萨达姆。美国和伊拉克临时政府都承认,此举又失策了。
人心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要想揣摩透它,难;要想得到它,更难。人心向背,这是天下第一号大学问。
伊拉克民众对阿拉维的不信任,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好比一场乒乓球比赛,阿拉维0:10落后,他必须一分一分往上搏,眼下虽然已经得了几分,但想从根本上改变局面难而又难。他即使能搏到10:10平,功亏一篑的可能性仍然极大。 六 阿拉维除了“中情局雇员”的污名难洗,民心难得,他面。11。 123 临的其他挑战还有很多。粗略算一算,至少还有以下“六难”在等着他: 一难:武装抵抗活动难平息。
虽然阿拉维宣称,已有9个政党同意解散各自的民兵组织,但那还只是口头上的。如果阿拉维对他们许下的诺言兑现不了,这些组织的武装抵抗活动很可能死灰复燃。在伊拉克这样有着长期动乱历史的国家里,乱世英雄们都懂得,谁手里有武装力量,谁就有生存的实力保障、争得地位的政治资本。谁的武装实力强,谁的发言权也大。在实际利益没有到手之前就贸然“缴械”,无异于自投罗网。何况,影响最大的萨德尔“迈赫迪军”并没有同意解散,反而说要发动更大的抵抗。美国交权以来,伊拉克境内的袭击爆炸事件仍然接连不断,反对派一点也没有给阿拉维面子。另外,前文《伊拉克游击战解读》结尾处提到了:“别的大问题都解决了之后,也仍然会有最后一个难题遗留下来,那就是对伊拉克境内存在的国际恐怖组织怎么办?这是为伊拉克新政权出好的一道考试题,谁上台执政,谁就必须回答这道考试题,用它来考考新政权的执政能力够不够。”现在的情况是,阿拉维既想解决局势不稳这个大难题,又想利用这个大难题,为自己赢得更多立住脚跟的时间。此话怎讲?伊拉克临时宪法明确规定,大选必须在2005年1月31日前举行。但阿拉维上个月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却说:“我们承诺举行选举……但安全是决定我们能否在1月、2月或3月举行选举的主要因素。”他这番话本身就可能成为不稳定因素,有的武装分子已向阿拉维本人发出了死亡威胁。
二难:宗教派别纷争难摆平。
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教派矛盾根深蒂固。萨达姆时代逊尼派独掌大权,什叶派长期不服,萨达姆采取高压政策。现在按人口比例分配政治权力,什叶派占伊拉克人口总数60%,逊尼派占20%,权力大小颠倒了过来。即使这样,什叶派也不一定感到很满足,因为他们谋求的是建立一个完全由什叶派说了算的新政权。今后,什叶派的这一过高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他们。12。 124 很可能把不满发泄到阿拉维身上,认为他背叛了什叶派。逊尼派则很容易拿萨达姆时代做比较,感到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更容易把失落感发泄到阿拉维身上。另外,还有库尔德人的问题,恐怕比处理教派矛盾更难。
临时总理阿拉维(5)
三难:政治派别难对付。
伊拉克的众多政治派别,不管过去是地下的,还是地上的,都在等着享受一次政治大会餐。萨达姆时代得到美国资助的反对派组织就有6个,阿拉维宣布同意解散民兵组织的政党是9个,到2005年1月伊拉克大选时,还不知道又会冒出多少个政治派别来。这些且不说,单说沙拉比的“伊拉克国民大会”,它是萨达姆时代的第一大反对派组织,现在沙拉比被美国一脚踢开,这个组织转眼成了站在阿拉维对立面的第一大反对党。想当初,沙拉比的实力比阿拉维强,牌子比阿拉维硬,现在阿拉维上台,沙拉比落马,沙拉比岂肯善罢甘休?
四难:西方民主与伊斯兰文明难融合。
美国把阿拉维扶上台,指望他在伊拉克推行美国式的政治制度,以树立“样板”,进而对中东进行“民主化改造”,这是美国既定的战略目标。但是,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十字军东征,基督教文明想征服伊斯兰文明,征服了没有?征服不了。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小布什一不小心说漏了嘴,说这是一场“新的十字军东征”,令阿拉伯世界舆论哗然,他不得不马上改口。阿拉维当然很清楚,伊拉克是有着深厚阿拉伯历史文化和伊斯兰宗教传统的国家,伊拉克民众最难接受的,恰恰是用美式民主替代伊拉克传统这一条。为了应对这个大难题,阿拉维采取了“有话在先”的策略,在美国交权前一天,他就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刊登文章说,伊拉克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自己的习俗和价值观,不应该照搬美国、英国或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而应该在吸收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再听听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建议,找到最适合伊拉克的民主政治体制。他这些话本身应该说是讲得不错的,但这是他的一厢情愿,美国能给伊拉克这么大政治空间吗?看实践吧。
五难: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难建立。
阿拉伯世界想团结、难团结,这个现状谁都看得见。过去,萨达姆总想在阿拉伯世界当老大,向伊朗开战、向科威特开战,把自己搞得越来越孤立,最后导致毁灭。现在,萨达姆垮台了,但伊朗仍是美国的死对头,两伊关系能改善吗?另外,美国要以伊拉克为突破口,对中东进行“民主化改造”,无形之中又把伊拉克摆到了许多中东国家的对立面,这些国家都以一种紧张的心情和警惕的目光,注视着伊拉克的一举一动,很难同它亲近起来。
六难:国民经济难恢复。
多灾多难的伊拉克,从1991年至2003年,短短12年,经历了两次战争,基础设施被炸得差不多了。战后的伊拉克,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国民经济要想得到全面恢复,谈何容易。
现在,世界主要国家都盯着美国把持的伊拉克重建计划这块大蛋糕,这势必会在国际间引发一场错综复杂的利益之争。同时,被揭露的许多情况表明,不少驻伊美军头目、伊拉克临时政府各级官员,都已纷纷插手重建工程,贪污腐败之风正在迅速蔓延。
处在伊拉克的过渡时期,阿拉维前进道路上布满弹坑,他随时都有可能踩到路边炸弹,先看看他能不能走完这一段危险路段吧。
伊拉克游击战解读
伊拉克游击战解读(1)
战无常法,文无常法。伊拉克游击战头绪较多,兹列出若干问题,分述如下。
一问:伊拉克游击战为何值得关注?
从一般军事学意义上讲,伊拉克游击战是世界上最新发生的战争现象之一,不能不关注。虽然小布什2003年5月1日就已宣布伊拉克境内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结束”,但他至今仍未宣布在伊拉克结束战争状态,说明伊拉克战争仍在继续。它不是以正规战的形态在继续,而是以游击战的形态在继续。游击战并不是信息化时代才出现的战争新样式,但信息化条件下的游击战怎么打,却是个新问题。伊拉克游击战虽然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并由此带来了许多复杂因素,但它毕竟出现了信息化背景下游击战的一些新特点,所以值得关注和研究。
美国原计划2004年6月30日要向伊拉克临时政府“交权”,本以为伊拉克局势将会渐渐平静下来了,谁知与美国的愿望恰恰相反,伊拉克游击战骤然升级,伊拉克局势风云突变,更让人不能不关注。3月底,在“逊尼三角地带”爆发了“费卢杰事件”。4月初,又在什叶派传统区爆发了什叶派起义。这样,就形成了逊尼、什叶两派“南北呼应,一致抗美”的新局面。
这一重大变化,使小布什政府陷入了极大被动,也使伊拉克政局的未来走向和秋天的美国大选增加了许多变数。这说明,信息化时代的游击战不仅具有“小打小闹”的战术意义,而且具有影响战争全局的战略意义,所以它值得关注和研究。
关注伊拉克游击战,还有另一个理由,它回答了当代军事学上的一个争论:在信息化条件下,游击战是否已经过时?“游击”作为一个古老军语流传至今,年代已经很久远了。我国汉代就有“游击将军”,到清代仍有这一职务。在世界战争史上,游击战虽然向来不是主流战法,但也古已有之。由于游击战以小股、分散、游动、袭击为主要特点,具有很大的主动性、灵活性、隐蔽性,尤其适合弱方抗击强敌时采用。20世纪中期,游击战曾在世界范围内兴盛一时。二次大战中,从东方到西方,被德、日、意法西斯占领的各国人民,纷纷以广泛。2。 128 的游击战抗击入侵者,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种奇观。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举世闻名,毛泽东论抗日游击战的军事名著魅力长存。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也曾经让中国观众看得激动不已。后来,格瓦拉领导的游击战,更是红遍拉丁美洲和非洲。再后来,越南游击战曾使美军吃尽了苦头,被迫从越南撤军。但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战争面貌已经大变。有人曾一度认为,在信息化时代游击战已经过时,这种作战样式将会消亡。事情是不是这样呢?伊拉克游击战向世人表明,在高技术兵器和高技术手段主宰的信息化战争中,游击战仍然有它一定的地位,它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二问:如何给伊拉克游击战准确定位?
首先要明确,伊拉克游击战,是从伊拉克战争中派生出来的,它是从属于这场伊拉克战争的。因此,必须着眼伊拉克战争的全局,才能对伊拉克游击战作出恰当评价。不妨把伊拉克战争分成三个阶段来分析,从中找到游击战的地位。
第一阶段:战略运筹阶段。这个阶段从2002年秋天至2003年3月19日战争爆发前夜,前后约半年左右。这个阶段的战略主导权完全掌握在美英手里,按照美英两国的战争意志进行战争的酝酿和谋划。这期间,美英两国忙活了三件事:一是为开战造势。他们在国际上大造“萨达姆支持恐怖主义”、“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萨达姆是一个严重威胁”等舆论,为这场“倒萨战争”制造“充分理由”,营造开战气氛。二是向战区大规模调集兵力。
从2002年秋季开始,美英两国先后向波斯湾、阿拉伯海和地中海调遣了“小鹰”、“星座”
、“林肯”、“杜鲁门”、“罗斯福”、“皇家方舟”等航母特混编队,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伊拉克形成合围之势。美英的地面部队和空中力量,也分别从美英两国本土和欧洲、亚洲、太平洋地区紧急调往中东。在科威特、卡塔尔、巴林、迪戈加西亚岛等地建立起了20多个后勤保障基地。美军中央司令部也于2002年12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郊外的赛利耶兵营开设了前线指挥所。美军的军用卫星系统也提前启动,为对伊开战构建侦察、通信、导航和指挥系统。三是展。3。 129 开全方位的外交攻势,力争取得联合国的开战“授权”。这一点,美英的如意算盘未能实现,联合国始终通不过出兵决议。法、德、俄三国也公开站出来反对美英出兵伊拉克。但是,这时美英的战略运筹已经一切就绪,万事俱备,只欠西风。联合国通得过也罢,通不过也罢,法、德、俄赞成也罢,反对也罢,小布什和布莱尔已是“二意孤行”,决心开战,绝不回头了。伊拉克方面,萨达姆在战略运筹阶段究竟做了些什么,我们目前无从知其详。但从伊军在交战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看,萨达姆及其高官们在战争爆发前的战略运筹是非常糟糕的。
第二阶段:正面交战阶段。这个阶段从2003年3月20日美英空袭巴格达开始,到5月1日小布什宣布伊拉克境内的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为止,满打满算,前后42天。这个阶段,美英联军仰仗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打得伊拉克军队毫无招架之功。伊军就像小孩手里玩的一个气球,事前被吹得如何如何,结果“噗哧”一声就瘪了,美英联军在战场上胜得干净利落。
伊拉克游击战解读(2)
第三阶段:游击战阶段。这个阶段从2005年5月延续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仍然看不清何时是尽头。如果说,正面交战阶段是美英联军的一曲凯歌,那么游击战阶段却是他们的一场噩梦。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驻伊最高长官阿比扎伊德惊呼,美军在伊拉克遇到了“典型的游击战威胁”。一年来,美英占领军就像被困在伊拉克沙漠烈日下的一头猛兽,任凭它如何抖鬃、甩耳、打滚、狂奔,都摆脱不了那些吸血昆虫的轮番袭扰,搞得它苦不堪言。
它走不了几步就要回头吼咬一口,但咬到的却是自己的皮肉,咬不到那些讨厌的虫子。西方媒体说得好,美英联军先是“快速取得胜利”,然后“慢慢消受折磨”。
三问:为何又说伊拉克游击战存在“先天不足”?
呈现在全世界面前的伊拉克游击战,是一个“渐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