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

第1章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第1章

小说: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哲学史上的经典地位是无可争议的。不理解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与西洋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书试图让大家有机会接触康德原典并培养解读康德著作的能力。 本书是一部导读性质的著作。由于篇幅关系以及为了不让各种外在考虑时时中断康德本人极其连贯的思路,基本上对历来各种有关康德的述评和见解未作引证和商榷,以便让读者能与我们一道切实地面对康德的原著,探讨康德本人在这部著作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本书前言
序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改革者和革命者之一,他在德意志民族备受屈辱的18世纪末所发起的哲学革命,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影响极其深远。这就使康德哲学成了这样一种哲学,没有它,你就无法解开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莱布尼茨、休谟的哲学的秘密;没有它,你就不能理解他所创始的德国古典哲学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发展;没有它,你就洞察不了现代西方哲学分裂的根源及其必然的趋势。而康德用以开始这场哲学革命,为整个康德哲学奠定基础,并作为康德哲学对后世经久不衰的影响的最本原的源泉的著作,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因此,英国康德哲学专家诺?康?斯密称“《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中转折点上的一部经典著作”是完全恰当的。然而它也属于西方艰涩难懂的形而上学著作中最不易读的一部,而为了理解康德哲学和通过它去把握西方哲学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走向,又不能不读它。这就是每一个有志于哲学及其历史的研究的人迟早都将遇到的一个矛盾! 1945年,我一进入西南联大哲学系,便四处寻购哲学系知名教授们的著作,所得到的当中就有郑昕先生的《康德学述》。这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也就随之进入了我的视野,引起了我早日阅读这部著作的愿望。然而,只是在联大撤销,我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时,才有可能听郑昕先生讲授康德哲学的课并读他的《康德学述》。尽管有这么好的条件,但一打开《纯粹理性批判》,就如坠五里雾中,难以坚持读下去。结果就是,也许除去熟知了一些康德知识论的术语,如对象、物如(物自体)、现象、先天综合判断等等之外,可以说什么都没读懂。直到50年代末,由于西方哲学史课程中要讲康德哲学,这才硬着头皮反复阅读了其中相关的一些部分,虽说仍是“恍兮惚兮”,但也确知“其中有象”,是搞哲学和哲学史的人所不应回避而必须弄懂的。有了这样的感受,在80年代初期讲授“黑格尔逻辑学研究”课程之后,我就接着开设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研究”的选修课。从1982年到1987年,我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山大学四次讲授这门课程。只是在这过程中,我才认真反复地细读了康德的这部改变了人类哲学思维历史面貌的经典之作,而郑昕先生的《康德学述》、斯密的《康德解义》、华生的《康德哲学讲解》等书则是我为了读懂康德的书所必须借助的指南和拐杖。这门课程毫无疑问是相当枯燥、难懂的,但是来自校内外的听众总是把教室坐得满满的,整堂课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兴趣盎然。这是大大出乎意外的。尤其令我惊异和欣慰的是,1987年哲学系为解放军政治教员办的哲学进修班的一批学员也闻风而来,选课听课,非常专心,他们后来由衷地说,这门课对他们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格外地有用。所有这些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康德的这部著作不仅对于从事哲学和哲学史研究、力图理解西方哲学的传统和精神、有心对中西哲学及文化进行比较乃至融合的专家们非常之重要,而且对于一般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来说也有极其现实的意义。这样一来,一种应当帮助初学和后学读懂康德这部著作的责任感甚至使命感也就悄然而生,内心似乎浮现了一条命令,要我不满足于对《纯粹理性批判》中的问题、哪怕是极关键性的问题的单独论究(在此期间我发表了《康德范畴先验演绎初探》,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6;另一篇《康德哲学体系问题》已收入《德国哲学论丛》第16辑)。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本书目录
再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纯粹理性批判》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及其结构
第三节 《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路
第四节 《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
第二章 先验感性论
第一节 感性认识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空间和时间
第三章 先验分析论(一):先验逻辑的理念和概念分析论
第一节 先验逻辑的理念
第二节 纯粹和性概念――范畴的发现
第三节 范畴的先验演绎
第四章 先验分析论(二):原理分析论
第一节 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说
第二节 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
第三节 将一切对象总体上区分为现象和本体的根据
第四节 反思概念的歧义
第五章 先验辩证论(一):先验幻想和纯粹理性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先验幻相
第二节 作为先验幻相所在地的纯粹理性
第三节 理性概念或理念
第六章 先验辩证论(二):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理性心理学批判
第一节 对理性心理学的分析
第二节 对理性心理学的批判
第三节 对理性心理学批判的要点
第七章 先验辩证论(二):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先验宇宙论批判
第一节 宇宙论理念的体系
第二节 纯粹理性的背反论
第三节 纯粹理性二律背反的裁决
第四节 纯粹理性二律背反的解决
第八章 先验辩证论(四):纯粹理性的理想――先验神学批判
……
第九章 先验方法论
结束语
后记

本书TXT版本是由久久小说(87book。com)会员整理编辑而成;

久久小说:交流思想、对话现象、思考现相、看清真相;

点它……》http://www。87book。com立即入驻久久小说社区。

第一讲《纯粹理性批判》  

在我国,近些年,继尼采热、海德格尔热之后,又兴起了一股康德热。2004年是康德诞辰280周年,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康德。刚好我和杨祖陶先生译的康德的三大批判于2004年2月出版了,人民出版社在北京搞了一个比较大规模的首发式,引起了国内的普遍关注。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平时积累的一些看法给大家作一个介绍。  

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要讲些什么?他的思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写三大批判?为什么写出来以后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拼命地挖掘,好像三大批判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里面有那么多的思想内涵。  

康德这么一个身高不到160厘米的小个子老头,他的脑子里为什么能装那么多东西?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对康德哲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里面有东西,这是今天哲学界的共识,叫作“说不尽的康德”。那么多人研究康德,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但仍然觉得远远没有谈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我今天先从康德思想的缘起来谈,他在18世纪那个时代为什么要写《纯粹理性批判》——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他在前批判时期的一些论文,给他带来了小小的名声,但在这部著作出版以后,经过人们一个长时间的消化,康德在世界上才名声大振,成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大师,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就是成了“近世第一大哲”。  

一、《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  

要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要了解它产生的那一段历史,至少要了解康德时代的哲学环境。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欧洲哲学在那个时候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当时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休谟,他说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也就是说,打断了他的教条主义的迷梦。  

什么是独断论呢?独断论,我们也翻译为教条主义,就是指当时德国流行的理性派哲学,我们称之为唯理论。当时大陆和英国主要有两派在争论:大陆的唯理论派和英国的经验论派。唯理论派在康德的时代是以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唯理论最早是由笛卡儿创立的,然后是斯宾诺莎,他继承了笛卡儿的思路,也就是推崇绝对理智的这样一种哲学。斯宾诺莎以后是莱布尼茨,他俩是同时代的人,见过面,莱布尼茨还看过斯宾诺莎未发表的手稿。莱布尼茨之后是其弟子沃尔夫,沃尔夫把唯理论的思想大大地扩展了,使之成为一个体系。莱布尼茨是个天才,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构成一个体系,他只有一些单篇的文章和零星的观点。沃尔夫使它构成一个逻辑体系,在逻辑上使它严密化了,所以沃尔夫的哲学在当时的德国是官方哲学,所有的大学就像我们使用统编教材一样,都要教沃尔夫的哲学,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康德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从小接受德国学院派气氛熏陶,进而接受了唯理论派的哲学。  

但与此同时,海峡对岸的英国盛行的是经验派。那是由培根所开创的,并经过霍布斯、洛克到贝克莱、休谟发展的。经验派注重经验,注重从感性经验和感觉里面获取知识,就像洛克讲的:人心本来是一块白板,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外界印在我们心中所留下的。理性派则不同,他们强调先验的观点,就是人心不是白板,人心中有一些先验的观念,我们凭着这些先验的观念去把握知识,一切知识的基础就是理性直观的知识。理性的有些知识是不用证明的,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心中固有这样一些直接的知识,所以能认识和把握我们的对象,我们对对象的把握实际上都是由这些先验的观念造成的。这可以追溯到古代柏拉图的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一切知识、我们对外界的认识和学习其实都是回忆。我们对外界的感性认识当然是由外界给予我们的,但那是不可靠的,我们要从外界所给予的感性认识中回忆出其中所包含的理性观念、理念,那些理念才是真正可靠的知识。人的知识是天赋予我们的,这是当时的理性派的观点。经验派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天赋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后天的,是外界加于人们的感官造成的。
休谟的挑战  

当时的两派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经过了长期的争论,从笛卡儿、培根到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洛克和莱布尼茨是有一场公开的论战的。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是真理?是感性知识还是理性知识是真理?这是他们争论的焦点问题。经验论发展到贝克莱和休谟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经验论在贝克莱、休谟以前基本是唯物主义的,承认我们的感性知识来自外界事物的客观实在对我们感官的作用,我们通过感官就能把握客观实在的规律,像霍布斯、洛克都是属于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但贝克莱和休谟把经验论推向了极端,形成了一种唯心主义的经验论。一般来说,经验论都是唯物主义的,强调经验,强调客观物质世界的作用,但是贝克莱和休谟把感觉的经验论推向极端以后,就只承认我们在感性中、在知觉中、在我们所接受的印象中所获得的东西,而把知识的来源问题撇开。知识的来源通常认为是物质对象,但是他们不承认,说我们怎么知道是物质对象,物质对象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我们接受下来的。特别是休谟,他是一种怀疑论的经验论。他认为,一切离开我们直觉所获得的印象、知觉的知识都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所知道的就是第一印象,然后第一印象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我们在对它加以思考的时候就是知觉表象,就是观念,我们内心就是这些东西。至于外界的对象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怎么能看到呢?即使能看到,那看到的还是我们的印象,所以,我们的认识永远超不出我们的感觉。  

休谟一个著名的论证就是关于因果性的论证。比如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太阳晒热了石头,太阳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是太阳晒的结果,一点都不怀疑,我们认为我们把握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因果律———因果关系。但是休谟经过严格的分析,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要实事求是地看,也就是把经验派的原则贯彻到底,我们就只能看到太阳晒是一个事实,石头热是另外一个事实,虽然太阳晒在前,石头热在后,但是你怎么知道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是太阳晒的结果呢?我们看到的石头、太阳都是事实,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原因和结果这样的概念,原因和结果、因果性这都是抽象概念,那你凭什么说客观世界有一个原因和结果?这是休谟的分析。  

我们平时总是说有原因、结果,在自然界中到处寻求因果关系,这是为什么?休谟不满足于仅仅指出我们没有看到因果关系,还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说的这个因果关系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会把那些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误认为是我们看到的东西呢?他的论证是这样的:由于印象多次重复,看到太阳晒在前石头热在后,也就是一个被称作原因的在前,一个被称作结果的在后,这样的现象反复出现,在我们的头脑里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联想。当看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当感觉到热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联想,然后我们看到石头晚上冷了,中午又慢慢变热了,我们就习惯性地想到一定有一种原因使它这样,而太阳晒就是经常伴随着石头热的一个事实。当我们每一次习惯性地寻求原因和结果时,我们都能找到,多次成功的尝试使我们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  
既然因果关系这样的概念是我们通过习惯性的联想形成起来的,那么,如果有某种效力的话,也只有主观的效力,而没有客观的效力。它不是一种客观规律,只是我们主观的习惯联想而已,只是一种心理上的事实而不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这样一来,休谟就把客观的因果性即因果律给解构了。像因果性这样我们称之为规律的联系实际上没有必然性,只有一种或然性。就是多半会这样的,太阳晒多半会使石头热,石头热多半会是太阳晒的结果,但那是不一定的。我们把它称之为因果关系,但很可能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前言  康德哲学是中西哲学会通的桥梁
康德哲学作为一个非西方世界的中国了解西方各个重要哲学流派的跳板,是中西哲学会通的桥梁。这是因为康德是西方近两百年来最杰出的哲学家,康德哲学基本上规定了近代重要哲学流派讨论问题的方式与范围。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无不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受到康德的影响。其次,康德既然把哲学定位为“纯粹的理性学问”(reine  Vernunftwissenschaft),就表示他的哲学思想惨杂最少的经验因素,使得对西方具体社会文化发展比较陌生的我们更容易接近它、理解它。举例来说,倘若你不了解黑格尔时代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特征,就不太容易了解黑格尔哲学。但是,康德哲学宣称是纯理的,因此能将这类因特殊社会文化背景所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降到最低。更何况经过康德,可以很快与其他哲学流派接轨。譬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