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

第13章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谝黄鹩瓮妫魇骰旅招辛睿峭耆赡艿摹�

  据考证,这些姐妹,还有可能像《红楼梦》中描写的那样,在洪昇家中寄居过。清初三大案中的江南“科场案”,钱开宗是副主考,被朝廷砍了脑袋抄了家,孤儿寡母,寄居在表亲洪家是可以想象的。黄蕙的祖父和父亲当时都在北京居官,她在婚前也经常住在姑姑、也就是后来的婆母,即洪昇的母亲家。洪、黄、钱、顾四家,在当时的杭州,确实是互相之间联络有亲的四个大家族,与《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相仿。

  《红楼梦》中的姐妹们,迎春婚后被挫辱而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黛玉泪尽夭亡,宝钗与湘云的命运在前八十回中没有描写,但一个是“金簪雪里埋”,一个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也好不到哪里。总之,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蕉园诗社”成员中,钱氏姐妹的父亲,在她们幼年时,因为“江南科场案”,就被砍了脑袋抄了家,四兄弟姐妹和寡妇母亲,又曾被逮捕发配,后虽然返回了家乡,但故宅已颓,旧巢倾覆,孤苦无依。林以宁和柴静仪,都是幼年时父亲不幸病死,柴静仪生卒年不详,林以宁却只活了三十七岁,就带着一颗诗人的心,静静地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说活了七十二岁,但夫妻聚少离多,终日以泪洗面)。

  洪昇的妻子黄蕙,幼年丧母,刚刚结婚,又死了父亲。婚后本以为嫁了“才貌仙郎”可以“博得个地久天长”,但因为洪家发生了“家难”,又被迫与丈夫一起逃离了家庭,后半生过着极端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用眼泪为丈夫还了一生情债。洪的两个亲妹妹,都是“霜管花生艳,云笺玉不如”的聪明美丽女子,但都由于家庭破败、婚姻不幸等原因,双双年轻早死了。

  洪昇因为“天伦之变”,在康熙十年逃离了家庭,洪家“子孙流散”,“蕉员诗社”失去了主要据点,姐妹们也陆续出阁,或随父母、夫婿远行,诗社终于不宣而散了。康熙三十年,相隔二十年后,洪回到了家乡,在西湖的孤山修建了简陋的“稗畦草堂”居住。这时候,少年时一起游玩的姐妹们不仅早已风流云散,而且大多都已不在人世。看到这种“万艳同悲”的结局,抚今追昔,洪昇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

  康熙三十八年,洪昇把同自己一起逃离家庭的二弟洪昇昌的骸骨迁葬故乡,吟诗道:“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为兄年老大,叠稠遇悲伤”。这种心境下,洪昇根据西溪故宅和家园风景,设计了“大观园”,根据姐妹们的事迹和命运,设计了“太虚幻境”,并把她们都打入“薄命司”,同时把自己居住的“稗畦草堂”命名为“悼红轩”,开始创作《红楼梦》,为当年的“闺阁昭传”,“不使其湮没无闻”。《红楼梦》还有比这更充分的创作理由么?

  《红楼梦》中黛玉诗有“冷月葬花魂”一词,并非作者的独创,而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叶绍袁悼念早逝女儿叶小纨、叶小鸾、叶纨纨的诗句。《红楼梦》作者套用一家出了四个女诗人的叶绍袁诗句,表达《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同“西陵十二钗”一样,都是“薄命司”中的怨鬼,是顺理成章的。有证据表明,叶氏姐妹与她们的母亲沈宜修,虽非“蕉园诗社”成员,但与顾玉蕊、徐灿、柴静仪有过酬唱往来,洪昇和姐妹们,应当熟悉她们母女的诗作。

  凡是熟读《红楼梦》的读者都能知道,《红楼梦》中有一处十分奇怪的情节描写。初建大观园时,宝玉见到怡红院中栽有一株芭蕉、一株海棠,便为其题匾额为俗而又俗的“红香绿玉”四字。元妃省亲时,去掉了“香玉”二字,改题为“怡红快绿”,应该说比宝玉的题额高明多了。但元妃走后,宝玉似乎并不服气,钻进黛玉的屋子,讲了一通莫名其妙的“小耗子偷香芋(香玉)”的故事,发泄心中的不满。

  对这段故事,历来红学家们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无人能解释宝玉何以做出如此奇怪的举动。当你明白了《红楼梦》的故事原型是洪昇的姐妹们的故事后,就会恍然大悟了。洪昇对“香玉”两个字,实在是太在乎了!“玉”字代表的是洪昇代表作中的“玉妃”,即《长生殿》中的杨玉环;而那个“香”字,代表的就是洪昇的姐妹们,从“天香楼”、“古香楼”、“凝香室”中,还看不到“香”字的出处么?

  洪昇姐妹们的别号中,都有一个“香”字,姐妹们的诗集名称中,也都有一个“香”字。“香”字代表的是花,故称为“众香国”;也代表美好的女子,美女的诗习称“众香词”,更何况这些女子的诗集中,又都冠以一个醒目的“香”字!另外,这些才女们的别号和诗集中,又都用一个“楼”字,这个楼,就是“香楼”,就是“红楼”,这同“红楼”一词代表富室闺阁的含义完全吻合,无怪作者最后确定的书名为《红楼梦》。《红楼梦》,就是洪昇同“西陵十二钗”姐妹这些红男绿女们悲剧人的南柯大梦!

  洪昇在《长生殿》中,写了“埋玉”的悲剧故事,为了一个“玉”字,搞得身败名裂;姐妹们结社仿唐寅“葬花”,为了一个“香”字,也都闹得年轻夭亡、“千红一哭”。康熙皇帝名玄烨,康熙朝避讳玄字,代写为元,元妃就是“玄妃”。元妃不要“香玉”,就是清廷不用“香玉”,就是当时的社会“埋玉葬花”的现实折射,《红楼梦》作者的内心不是昭然若揭了么!

  《红楼梦》作者写的是小说,不是纪实文学,把“蕉园诗社”成员们都集中到“大观园”里,把她们长达十几年的诗社生活凝缩到同一时间内,这是文学创作三一律的需要。洪昇以创作传奇见长,戏曲对三一律要求更为严格,否则无法演出。但《红楼梦》中描写的十二钗,其身份、地位、才情、性格、举止、命运以及与主人公的关系,都是基本尊重事实的。 
 
 
 
第五章《情僧录》系统——木石盟、金玉缘的故事


  中国古代三角恋爱的故事不多,以三角恋爱故事做基本素材写小说更是凤毛麟角;即使写一男多女的几角恋爱,一般也都处理成令人恶心的一夫多妻结局,而不会处理成排他的两组婚姻关系。《红楼梦》小说确实是个例外,它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为主线,围绕着宝玉、宝钗、黛玉三个主角,谱写了一部十分摩登现代的三角恋爱凄婉颂歌。

  但是,故事美则美矣,哀则哀矣,却总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别扭感觉。书中的宝、钗、黛三个少男少女,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一朵花刚刚含苞待放,但总给人一种过度成熟的味道:宝钗待人处世是那么圆滑老到,腹中的知识又是那么丰富渊博,简直就是一个成熟过度的女夫子形象。宝玉平素给人一种情窦初开的翩翩佳公子形象,但与薛蟠、冯紫英、琪官和妓女云儿大唱《红豆曲》时,给人的印象确是一个游戏于青楼楚馆的情场老手的过度成熟形象。

  黛玉的形象总应该是一个清纯少女吧?事实也不然。请看她的代表作品《葬花词》:“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诗中以燕喻人,难道刚刚十四五岁的黛玉,以前就曾经与人组建过“香巢”?由于“燕子无情”,导致了“人去梁空巢也倾”的爱情悲剧?

  从“葬花词”中我们可以推测,《红楼梦》中黛玉这个人物的原型,进入大观园前,曾经与心爱的情人组成过一个“香巢”,后来由于“燕子无情”,结果“人去巢空”了。离开“香巢”后,过着一种漂泊无依的生活。由于社会上的黑恶势力逼迫,使她产生一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由于年龄渐大,没有归属,“美人迟暮”的心情越来越严重,以致于产生何处“净土掩风流”的悲怆感。《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究竟是谁? 
 
 
 
第一节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我劝朋友们认真阅读一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撰写的《柳如是别传》。林黛玉在《葬花词》中表达的心情,绝对就是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在离别情人陈子龙后,漂泊在杭州西溪时心境的真实写照!不信的话,朋友们可以把由陈子龙作序的柳如是诗集《戊寅草》、由林天素作小引的《柳如是尺牍》寻来一读,从中体味一下陈柳分手后的哀怨情绪,然后同黛玉的《葬花词》加以比较,方信予言不谬。

  此前,柳如是曾与陈子龙在嘉兴“小红楼”中构筑了“香巢”,过了一段双飞双宿的幸福生活。后来由于陈家家庭的干预,柳如是迫不得已离开“小红楼”,造成了“人去巢空”的悲剧结局,为此她连续以《望江南》词牌写了二十首题为“人去也”的词。柳如是带着对情人的无尽思念,在江南各地凄苦漂泊,受尽了谢三宾等恶势力“风刀霜剑”的逼迫。在杭州西溪漂泊时的柳如是,大概是二十二岁,美人迟暮的心情十分沉重,在她此时的诗词中每每流露。《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应该是作者根据柳如是的这段人生经历,按照柳如是在杭州西溪时的心情创作的。

  柳如是是个著名妓女,少小时被卖入青楼,根本不知道自己家乡何处,父母是谁?鸨母开始给她取名“杨影怜”,后来自己取名柳如是。朋友们可以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甄英莲”,“英莲”与“影怜”同音,似非偶合。英莲被拐子拐卖后,被迫为人做妾,不知自己的家乡和父母,与柳如是的经历相同。作者让她的面目长得同“东府小大奶奶”相似,而这个“东府小大奶奶”秦可卿又“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这样联系起来,“英莲”就是“兼美”,就是“钗黛”,她们的生活原型,都取自柳如是。红学界关于“钗黛合一”的推论,从这个角度看,是很有道理的。

  柳如是一生有很多雅号,例如“杨柳”、“蘼芜君”、“潇湘妃子”、“柳儒士”、“柳隐”、“女史”、“河东君”、“美人”、“桃花”等等。多数都被《红楼梦》作者原封不动用到了宝钗、黛玉身上。宝钗的号是“蘅芜君”,“蘅芜”就是“蘼芜”;河东既是柳姓的郡望,也是薛姓的郡望,所以,宝钗的雅号“蘅芜君”,也可称为“河东君”。

  “桃花”、“潇湘”同是黛玉与柳如是的象征。《红楼梦》书中,表现黛玉总是面带潮红,鲜艳压倒桃花,并说黛玉之病由此而起。生活中的柳如是,确实是经常艳如桃花,曾有“桃花得气美人中”的名句,意思是:不是美人因桃花而美丽,反倒是桃花因美人而艳丽。朋友们可以把林黛玉的《桃花行》同柳如是的咏桃花诗对比来读,相信会有体会的。据说柳如是那个时期的妓女为了保持面部鲜艳,经常服用一种类似砒霜一类的药品,服用时间久了,往往引起内脏的病变,而导致吐血;柳如是就是因此而“多愁善病”,在小红楼和绛云楼生活期间都曾经吐过血,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对此有详细阐述。今天的读者往往根据现代医学,推断黛玉得了什么肺结核,其实《红楼梦》作者是根据柳如是的真实生活描写的,他判断黛玉的病根源在于“面如桃花”,说的是当时妓女美容方法,并非什么肺结核。

  《红楼梦》故事的主线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正是根据柳如是的“三角恋爱”经历创作的。柳如是先前与几社名士陈子龙在嘉兴小红楼中由恋爱而同居,过了一段十分幸福美满的日子,陈子龙回忆这段生活时,曾赋诗说:“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这应该是《红楼梦》书名的真实来历。柳如是曾有过“杨绛子”的别称,自然是“阆苑仙葩”,是绛珠仙子;陈子龙就是“美玉无瑕”,是神瑛侍者。为什么这么推断?因为陈子龙确有“无瑕词客”的别号,并曾用这个别号署名,与柳如是多次酬唱。“无瑕”就是玉,就是瑛;小红楼中的陈子龙,就是“赤瑕宫神瑛侍者”。陈柳后来无奈分手了,“心事终虚化”,但旧情不断,两地相思之情更加浓烈,见两人的诗作。这种分手后的相思,不正是《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么?何谓“前盟”,情人分手以前的海誓山盟也。柳如是在分手后所抛洒的无尽泪水,不也正是《红楼梦》中的“绛珠还泪”么!

  “金玉良缘”的故事,应该是取材于柳如是同钱谦益的婚姻生活。陈柳分手后,柳如是在“风刀霜剑”的逼迫下,无奈嫁给了江南老名士钱谦益。钱柳二人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由于对知识的共同爱好,夫妻之间酬唱切磋,感情还是很好的,时人也很艳慕,誉之为“金玉良缘”。钱谦益家中正堂名为“荣木堂”,《红楼梦》中是“荣禧堂”;钱谦益为了迎娶柳如是,特意修建了“绛云楼”,《红楼梦》中表现为“绛云轩”;钱柳二人后期,曾长期生活在“红豆庄”,庄中确实有一棵江淮一带难得一见的红豆树,夫妻二人以红豆为题做了很多诗;《红楼梦》中的宝玉就大唱其“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这么多的雷同之处,用偶合是不能解释的。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红楼梦》的爱情生活,取材于柳如是亲身经历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

  再扯远一点,《红楼梦》中那些爱情悲剧的“撮合山”是“警幻仙姑”。书中“警幻”一出场,作者就以骚体写了一篇赞颂警幻的赋。赋虽然写得不怎么着,但读后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近日翻了一下柳如是的《东山酬和集》,集前的“东山酬和赋”中写道:“揽人间之俪傀”,“望北渚兮帝子”,“列屋兮粉黛,满堂兮罗绮”,“乍离乍合,若信若疑”,“来朱鸟于窗前,情绸结以泮奂”,等等,不一一照录了,朋友们可以自己找来看。这篇赋的作者是孙永祚,乃钱柳夫妻的门人。《红楼梦》的“警幻赋”,似乎就是在此剿袭来的。这也从一个侧面间接证实了林黛玉的原型就是柳如是。

  《红楼梦》中与黛玉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两个人:妙玉和湘云。湘云从小曾和黛玉住在一个房间内,这个房间门上宝玉题写的门额是“绛云轩”三个字。这个湘云的生活原型应是南明时期著名妓女黄皆令。黄皆令才艺双绝,性格光明阔大,确实是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柳如是嫁给钱谦益后,黄皆令也嫁了人,似乎是一个身体不怎么好的“才貌仙郎”,二人婚后生育两个孩子。后来柳如是在杭州再见到黄皆令后,她的丈夫早死了,生活极端拮据,两个孩子啼饥号寒,但黄皆令自己却不以为意,依旧谈笑自若。柳如是把黄皆令接到自己家,一起住在“绛云楼”中,共同切磋才艺。后来黄皆令的去向和最终结局,由于史料局限,我没有考证清楚。

  《红楼梦》书中那个性格孤僻并有洁癖的妙玉,生活原型应该是林天素。林天素原来也是一个著名妓女,中年后戴发出家,寄住在杭州西溪汪然明家的“随喜庵”中,一身缟素,性格孤傲,绝不结交权贵与富家公子,正是“王孙公子叹无缘”。柳如是游历杭州时,也住在汪然明家,与林天素性格相投。林天素应汪然明之请,曾为《柳如是尺牍》做序,文字写得十分清高优美。后来林天素似乎为社会豪强所迫,无奈离开杭州,前往福建,在战乱中被辱而死,也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